㈠ 怎样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
一、科学安排,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新课程课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个别学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无所事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作学习成了“优生一言堂”的现象,而“学困生”只是分享罢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发展。如何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关系呢?我尝试由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小组。组建时,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然后让学生选择合作伙伴。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调整。“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不少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样的学习。学生自己选择的合作伙伴,成员之间互相了解,彼此间的信任和尊重极大程度地得到提高。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能真正地体现出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实现人人参与,平等交流。
二、注重时机 ,有效选择合作问题
数学中的知识,不是任意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合作或是有必要合作的。合作学习的知识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仅凭个人的能力完成有困难,必须通过集体的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但问题不能太简单,否则合作就没有意义;也不能过于深奥,否则容易打击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课堂中注重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主要体现在发现规律性知识时,在实验操作时,在揭示知识的重难点时,在解法多样化需进行优化时,在辨析易混淆的概念时,在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或意见不统一时等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尽情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它的作用。在合作之前,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使学生明确应当解决哪些问题。同时也注意通过一定的语言或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
三、师生互动,努力创造和谐氛围
每一次合作学习,先精心设计情境,使教学目标始终包含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切实使学习任务具有合作性,让学生明确地感受到“我需要与别人合作”。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要求用你的学具或身边事物去发现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明确学习任务后,将学生推上自主合作学习的舞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倾听、合作的技能。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很注意学生汇报成果的顺序。要尽量鼓励学习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先发表意见,再让其他的同学做补充,最后让学习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使优等生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也得到了帮助,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技能。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不仅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是一名合作者、促进者。”为此,我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到:老师一直在参与他们的学习过程,与他们共同分担问题、分享成功。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当学生观察由解决实际问题而得到的四组等式,得出“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用这几个数与括号外的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时,我启发学生大胆联想:“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当学生试探性的提出“当几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时,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我故作惊讶:“还有谁与他有同样的想法?”随着一只只小手的举起,我也把手举得高高的。“真巧,老师也是这样想的,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实际上在学生的每次合作交流中,我是真心参与学生合作与讨论,看得出,学生也把我当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正是师生平等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质,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与老师合作,发挥师生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这正是师生合作的魅力所在。
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乐于合作
我在小组汇报时,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同时小组代言人也将“我怎么看”改为“我们小组怎么看(或觉得、或认为)”。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合作的结果,更应关注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常深入每个合作小组,进行现场的观察和指导,倾听他们的讨论,了解合作的动向,随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哪个小组善于合作,哪个小组速度快、效率高,在总结交流时给予积极、公正的评价,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比如,我常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某某小组也讨论出了正确的结果,虽然他们并不是全班最快的,但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家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像他们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这样使每位同学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已成为人们和发展的重要品质,作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的当代教师,不仅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更好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而且,应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培养和迁移,使他们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功的快乐。切实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原动力,这正是我开展合作学习新的追求和目标。
㈡ 舞蹈基训教案
幼儿舞蹈基训教案:培养幼儿对节奏的认识。 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互助友爱的教育,使幼儿懂得友情,珍惜友情。 活动准备为曲调选节奏的四列火车及节奏型卡片。
活动过程:
1、游戏《赶花会》,引导幼儿在句末大胆创编造型。 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引入,引导幼儿大胆创编B段中花叶花茎的各种造型,活动中注意保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挤在一起,不相互碰撞。
2、多声部朗诵《小鸭小鸡做游戏》,培养幼儿相互间的协调性。
3、复习歌曲《拉拉勾》。引导幼儿有表情地表演唱。
4、学舞蹈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复习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教师问1、2、3、4、5、6、7,我的朋友在哪里,启发幼儿答:在这里,在这里,我的朋友就是你。
5、幼儿齐唱后,复习这道歌有几个乐句。
6、为曲调选节奏,并练习拍打节奏。 出示四列代表四个乐句的小火车,引起幼儿兴趣。 出示节奏型卡片,幼儿拍打节奏。 引导幼儿为歌曲选相应的节奏型贴在车厢上。(合作性、互助性的培养)。
7、读节奏,看着节奏谱学习基本动作,学习舞蹈游戏。教师唱曲示范一次,交待舞蹈游戏的规则。组织幼儿舞蹈游戏,游戏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互助友爱的教育。
8、 小鸭小鸡律动退场。 六 游戏结束 这篇幼儿园舞蹈教案《我的朋友在哪里》就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活动带有很大的乐趣,一节课完成孩子们意犹未尽的讨论这是我的动作这是谁谁的动作,而且他们会持续很长时间不会忘记这个舞蹈。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还能够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小组合教案扩展阅读
舞蹈基训有哪些:
1、上把活动:压腿、压肩、压脚背、拉韧带。
组合:
1、五位擦地、蹲、画圈、小踢腿、单腿蹲、腰、控制、压腿(朝天蹬)、下叉、大踢腿。
2、下把:大踢腿、擦地、蹲或控制、转、腰或翻身、跳(大、中、小)、手位或身段、步或圆场步。
3、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不但要训练腰、腿的软度,身体各部位的紧张和松弛的控制能力,还要训练身体各关节的柔韧和力量。
4、舞蹈者所需的力量就是肌肉的“速度力量”、控制力和弹跳力。它们是肌肉在收紧或张力增加时所长生的一种能力。
5、柔韧性,就人体关节活动幅度大小而言。
6、控制力与稳定性,控制力是指舞蹈中肌肉拉紧和保持平衡的控制力和保证舞姿形成的固定的力;稳定性是指在表演中调整、控制、恢复人体平衡和稳定的能力。
7、协调性与灵活性,协调性是指全身肌肉都能协调配合;灵活性是指能够迅速改变身体或肢体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
㈢ 中班艺术带游戏的祥教案
活动目标:
1.借助图片提示,大胆创编造型并随音乐合拍、自信地表演。
2.尝试合作表演,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音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身体各部位的控制能力。
3.在游戏表演中,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认识身体各部位、学过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和舞蹈小组合《走步和敬礼》。
物质材料准备:音乐《万花筒》、图片若干、钢琴、小铃、幼儿围坐半圆形。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产生活动兴趣
1.集体展示舞蹈小组合《摘果子》。
2.集体复习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
3.除了歌曲中唱到的这些部位,我们身体还有哪些部位呢?
二、结合音乐,大胆创编动作。
(一)集体讨论,学习模仿动作。
1.大家讨论一下,怎样让你的头和好朋友的头碰在一起呢,做个好看的组合造型呢?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先找到好朋友面对面,再按要求摆造型)
2.找到好朋友时两个人一定要面对面站好,要求头碰头时,我们的小手和小脚还可以摆不同的姿势。现在请你找一个不碰到别人的地方站站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
(二)借助图片,了解规则要求
1.这个好玩的游戏藏在了一段音乐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播放音乐)你们听到的跟以前的乐曲有什么不一样?
2.这个音乐游戏怎么玩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教师出示便于幼儿记忆的图片并讲解要求。先安静听
——找朋友——(小铃借助,解决难点部分))摆造型。
3.尝试配乐练习,大胆创编造型。教师小结:为了让我们的舞蹈动作更精彩,我们的造型除了都是站着表演,还可以怎样?造型高低错落,这样就更有美感,真像个小小舞蹈家了!我们一起来试试。(肩靠肩、背对背、膝盖碰膝盖、脚对脚、小手碰小手)
三、完整游戏,感受合作快乐
(一)合作快乐表演
1.提出要求:按音乐合拍表演舞蹈,有创意地摆出造型(手、脚),教师小结评价。
2.强调要求:找到朋友后听到小铃声后再摆造型(造型要高低错落,动作幅度放大)。
3.巩固表演:在表演中要大胆自信,而且脸部要有快乐地表情,位置控制得当。
4.孩子们,你们表演得开心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了音乐游戏“身体碰碰乐”,大家在表演时也特别投入.都像个小小舞蹈家了。
(二)师生互动游戏
我们一起邀请客人老师来玩玩音乐游戏“身体碰碰乐”吧!
......
㈣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发言稿
一、科学分组,合理搭配
合作小组一般以4人为宜,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便于组内互相交流与合作;组间同质,则有利于开展组间公平竞争。
在某种程度上还应尊重学生意愿,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此外,各小组成员应相对稳定,一般不随意变动。还可将班级行政小组和合作学习小组合二为一,使课内课外形成一体,让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观念与集体荣誉感。
二、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建立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关键要素,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三、选择内容,适时合作
1.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合作是针对某一疑难群策群力、共同攻克难关的策略,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就不值得合作。合作学习要应时而用,应需而用,并适时调控预设,引导合作发展。 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置的问题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使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深层求知欲望,使学生体会探索的意义与价值,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把握时机,适时合作。往往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例如:①在知识的关键处组织合作学习;②在规律的探求处组织合作学习;③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合作学习;④在学习策略的发展处组织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