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出师表的教学反思

出师表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3-03 13:56:03

㈠ 出师表的评价

评价:

南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意思是: 或者和《出师表》一样,鬼神都感觉到壮烈。

(1)出师表的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出师表》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㈡ 出师表的读后感如何写

(*^__^*) 嘻嘻……,我在网上找的,借鉴一下吧! 《出师表》情真理透,词婉意切,慷慨深沉,读来我“心有戚戚焉”。读《出师表》时,已是深秋。窗外萧瑟的秋风勾起了我无限的幽思,使我思接千载。我从那铿锵振响的语句里,感受到穿透千年的情感力量。
现实是无奈的。先主刘备已溘然而逝,赵云、关羽、张飞也已英雄埋骨。一个年老多病的丞相和一个懦弱的刘阿斗,支撑着蜀汉的大业。南方虽已安定,然而,曹氏雄据中原,孙氏以江河之险而盘据江东,蜀汉则偏据西南一隅。益州仍然疲敝,朝中又有奸宦未除,后主性愚。诸葛亮忧心忡忡。他希望以一篇《出师表》的铮铮忠言打动后主,使其成为一代贤君。
文章开头便分析了天下形势,陈述了先帝的遗愿。希望以形势之危急,激励后主刘禅奋发图强。节奏顿挫,音韵铿锵,由势入理,起笔峥嵘。
然后又平下心来,将为政之道与后主刘禅娓娓道来,节奏舒缓,隐隐透出几分暖意。从那轻缓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并不仅仅是君臣关系,更是一种暖融融的长辈与后辈的关系。诸葛亮希望刘禅从那个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为可以一统天下的君王。文章隐隐露出几分无奈和几丝渺茫的希望。
忽然,笔势陡转,由“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感激21年来先主的知遇之恩,自叙平生,节奏错落有致。然后宕开笔墨,将文章推向高潮,表明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气势恢宏磅礴。
最终,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那泪水终于像大潮般汹涌而至,其情沛然如注,不禁让人掩面长叹。
不期然想起了杜甫那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想起苏轼曾写道:“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后人又叹之说:“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无不为之惆怅满怀。”
我父亲现藏有一本《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石刻真迹现存于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武侯祠内,家里这本是拓本影印的。岳飞在其草书《出师表》的跋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上先生文辞、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云驰电扫的手迹,纵横恣肆,大气磅礴,如风生纸上而正气逼人。诸葛亮的一腔热血忠贞和岳飞一身浩然之气浑然天成,超越了时空,使无数的后人感慨莫名。
我读完《出师表》,窗外的树叶仍在缤纷飘落。秋风带着我的思绪,飘向远方,飘向那个戎马倥偬的年代……

㈢ 出师表的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的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由于本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语言成就,仅凭这一点它都应该流传不朽。

㈣ 出师表的文章思路




诸葛亮
开张圣听
一、指明危机,提出建议(1—5)
赏罚公平
(寓情于议)
亲贤远佞
二、追忆往事,陈述理由(6—7)
(寓情于叙)
三、分清责任,表明决心(8—9)

㈤ 细说出师表

《出师表》是一篇著名的文言课内自读课文,部分文字比较生僻,但文章情词恳切,感人肺腑。从课文后的习题揣摩编者的用意后,我决定“淡化”字词处理,重背诵,重“入情”感悟。由此,我确定了“以背促读”法,以“背诵”切入,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来让学生进入情景,突破难点。
下边是背诵之后的课堂讨论部分实录。
师:同学们把这样长这样难的一篇《出师表》都基本背诵下来了,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阅读的感受,探究一下为什么历代英雄志士都如此推崇这篇文章。我们采用进入角色情景讨论的方式,分别站在第三者、诸葛亮、刘禅的立场上来谈感想。你们觉得先站在哪个人的立场上谈呢?
生:第三者吧,我们的真实身份就是第三者。
师:好的,读了这篇表,感觉如何?
生:我感觉诸葛亮变化很大,《隆中对》中,他雄才大略,自信潇洒,《出师表》里却“沧桑”多了!
师:知道和上一篇文章进行对比,我很欣赏这种读书方法。
生:我读了心头很沉重,感觉诸葛亮怎么像我的妈妈一样,罗唆得很,太唠叨了。(众笑)
师:你用了“罗唆”这个词语,怎么讲啊?
生:你看,法律应该如何实施,文臣要用什么人,武将要用什么人,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些话还反复叮嘱,真是比我妈妈还唠叨呢!
师:有意思。诸葛亮其实唠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我知道。第一个是要开张圣听,第二个是内外不能异法,第三个是要亲贤臣,远小人。
师:很好,但你也有点儿口罗唆。(众笑)能用成语或者短语来概括吗?
生:广开言路。
生:严明赏罚。
师:亲贤臣,远小人,叫作“亲贤——”
生(抓耳搔腮):远——
师:不知道?“远佞”。这样,请一个同学把这三个词语写在黑板上,给“佞”字注上音。
(生上黑板板书,要求学生写旁批。)
师:继续说。
生:我还感觉到诸葛亮心急如焚。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宜妄自菲薄”“愿陛下亲之信之”“夙夜忧叹”“治臣之罪”“临表涕零”等句子中,我都感受到了诸葛亮坐卧不安。总之,这篇表的情感底色是灰色。
师:用色彩表达情感,好。
生:我体会得最多的就是诸葛亮的忠心了,特别是第六自然段,“苟全”“卑
鄙”“感激”这些词语读了让人揪
心。
生:我就好像看到一位穷途
末路的老年人在交代后事一样。
…………
师:好的文字总能激起我们的共鸣。那我们现在变一下角度,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替他想一想他写这篇表有多难。我们先说说哪些因素决定了这篇文章很难写。
生:当时蜀国在西南,实力其实不能和魏国吴国比。诸葛亮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不是夸大。
生:那为什么后文又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呢?
生:可能是相比较而言实力稍稍增强一些了吧,其实和魏吴比较起来还是不强。
师:问得不错。注意讨论不要偏题了。
生:主要是诸葛亮的位置很尴尬。在蜀国中,他是丞相,又是军事统帅,他其实是实际的执政者,但同时他又是臣子。
师:是的,古代如果功高盖主的话,下场多半很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蒋云淞,你讲讲白帝托孤的故事。(生讲,略。)
师:这个背景很重要。一方面刘备既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一方面又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争气的话,可“取而代之”。刘备信任到这个份上,对诸葛亮反而就是一种约束了,写这篇文章的难度就更大了。
生:还有一难。大家都知道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他毕竟是恩人的儿子,又是君主,这对于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来说实在很难——说重了吧,别人会说你不敬君主,说轻了吧,刘禅这样的庸才未必能听懂。
师:这就对了。潘俊臣这样一分析,我们就该知道刚才有同学所说的诸葛亮“婆婆妈妈”的原因了吧。好了,谁来总结一下,假设你就是诸葛亮,你下笔之前对着纸张笔墨,会怎么叹息自己的难处呀?
生:有三难。写作背景难,国力不强却必须出兵。作者自己难,如何才能让陛下懂得自己的一片苦心和忠心呀?阅读者难,刘禅啊,你能读懂这篇表吗?你能把朝廷安顿好,给我一个稳定的后方吗?
师:语文科代表说得很动感
情,看来已经入情入境了。最后,
诸葛亮成功突破了这三个难点。
咱们再来议议,他想了哪些法子?
生:第一个法子就是刚才代
东航说的,婆婆妈妈,事无巨细,
反反复复地交代叮嘱,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师:仅仅在内容上是不够的,刘禅反感怎么办?诸葛亮得让良药不苦口才行。
生:他不是硬邦邦地提建议,他从头到尾都倾注了深情。
师:要把感情注入文字的方法很多,诸葛亮最主要的法子是什么?(生沉默。)
师:看看文中哪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被诸葛亮唠叨得最多?
生:先帝!
师:对了,这个词语在文中一连出现了十几次。大家找句子读读看,品品言外之意。
生:第一段就出现了三次。(动情朗读)
师:说说言外之意。诸葛亮通过这些话想说:刘禅啊……
生:刘禅啊,你要完成你父亲未完成的大业,要理解我这次出兵的重大意义啊!刘禅啊,你要善待先帝的老臣,珍惜他们的忠心啊!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光大先帝的遗德啊!(待续)
(接上期)
生:三四段含有“先帝”的句子也很有意思。(生读)诸葛亮其实是想说,刘禅啊,董允、向宠这些人不是我说他们好,他们是先帝都器重的人,你一定要用啊!
师:在用人上,诸葛亮强调得最多。咱们读读第五段。诸葛亮深情回忆了当初和刘备一起谈话的细节,你看他竟然罗唆 到了这地步,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齐读。)
生:我觉得是在含蓄地批评刘禅不会用人,把先帝和刘禅对比,提醒刘禅谨记先帝教诲,一定要用那些“贞良死节”之臣。
师:对了,诸葛亮的批评和建议都是非常含蓄委婉的。
生:表中最动情的是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中“先帝”也出现了两次,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师:再读一遍,仅仅是感激之情吗?还得挖出言外之意。
(生齐读。)
生:我懂了,诸葛亮是想说:因为感激,所以我尽忠于先帝,尽忠于先帝就要尽忠于你,所以陛下一定放心。
生: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和先帝创业多么艰难啊,陛下你一定要理解我们啊!
师:很好。谁能说说第八段中的两个“先帝”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沉默。)
师:注意琢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匠心没有。
生:这段文字再次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诸葛亮把自己放在前边,首先说要“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把刘禅安排在最后,说要他“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严于律己,要大臣和刘禅都以自己为榜样。
生:“榜样”这词不太恰当。是把自己推到了最前线,也是含蓄地给刘禅施加压力,让他知道处理不好政务是有罪的。
师:这就对了,这样读才算是读出了作者的心。我们很客观地分析了这么多,大家再说说,在这些表达技巧和写作技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生:是诸葛亮的耿耿忠心!
师(激动地深情地):对了,技巧永远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热血,哪怕技巧上再高明,诸葛亮依旧写不出这篇《出师表》,更不会“长使英雄泪满襟”,使“鬼神泣壮然”。《出师表》的成功,本质不是技巧的成功,而是感天动地的真情和浩然之气的成功。
…………
师:最后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如果你就是刘禅,你读了这篇表,会有什么感触?
生:我肯定会被感动,我会奋发图强,做一个好皇帝。
生:我也会“临表涕零”,为自己以前的无所作为而羞耻。
生:我会马上写一份诏书,重奖诸葛亮,表达深追先帝遗诏的决心。
…………
师:可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蒋云淞,你再讲讲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
(蒋云淞讲,略。)
师:同学们,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英雄的悲壮之处。刘禅最终辜负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没有能够兴复汉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是,《出师表》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让陆游深夜挑灯细看,它让岳飞情不能自已挥毫成书……缠绵柔韧的《出师表》,成了千古英雄血脉的源头。“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诸葛亮智慧忠贞的面容成了历史烟尘深处的一张最可亲的面孔,让后人永远敬仰……
(《三国演义》主题曲响起……学生在歌声中沉思。)
【教学反思】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的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的做法。为了让《出师表》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习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法。从人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合在一起的。“融合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习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习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地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习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㈥ 读出师表的感想

读完了《出师表》,我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所深深感动了。
作为掌握蜀国军政大权的人,诸葛亮并没有安享荣华富贵,而是尽心竭力地去辅佐刘禅,帮助他成就霸业。诸葛亮受刘备临终前的托孤重任,肩负着“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使命。他六出祁山,虽然无功而返,但他这种为国家兴盛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们敬仰。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肝脑涂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夸张一点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强盛的蜀国。有人说诸葛亮愚忠,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刘禅沉于酒色,诸葛亮应自立为帝。但我却不赞同这种看法,如果这样,诸葛亮就是篡位,虽然刘备临终告诉诸葛亮可以这样,但却怎能堵住天下人之口呢?诸葛亮一生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诸葛亮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又怎能说成是愚忠呢?

一篇《出师表》更显示出他的赤胆忠心。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建议刘禅广开言路,招贤纳才,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主张敢于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国家才会强盛。其用心良苦,非一般人能体会。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在诗中也歌颂了诸葛亮的北伐壮举,是的,诸葛亮的一生让我们读懂了很多,尤其是他的《出师表》。虽然蜀国后来灭亡了,但是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却永远是茫茫银河中一颗不会褪色的明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起慢慢品位诸葛亮与他的《出师表》吧!

㈦ 求出师表的总结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
,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正好六百

阅读全文

与出师表的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