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寄教案
《李寄》
李寄①
东越闽中有庸岭②,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③,长七八丈,大十馀围④,土俗常惧⑤。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⑥,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⑦,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⑧。都尉令长⑨,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⑩。共请求人家生婢子(11),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12),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13)。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14),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15),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16),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17),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18),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19)。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20)。怀剑(21),将犬(22)。先将数石米糍(23),用蜜麨灌之(24),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25),目如二尺镜。闻糍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26)。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27),悉举出,咤言曰(28):“汝曹怯弱(29),为蛇所食,甚可哀愍(30)。”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31),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32)。
注释:
(1)本篇写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故事。用反衬手法,写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机智。
(2)东越:汉初小国。在今浙江东南及福建一带。闽中:郡名。庸岭:山名。在今福建邵武县。
(3)隰(xí):低湿之地。
(4)围:计量圆周的长度单位,旧说尺寸长短不一。
(5)土俗:当地风俗。此指当地百姓。
(6)东治:据《晋书·地理志》“建安郡”下注,“东治”当作“东冶”。东越国都,在今福建福州市。都尉:郡之军事长官。属城长吏:所属县城的长官。长吏,地位较高的县吏。《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7)下谕:下令,晓谕。巫祝:古代以歌舞娱神、与神交通的人。
(8)啖(dàn淡):吃。
(9)令长:皆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为令,万户以下的为长。
(10)气厉不息:指大蛇气焰凶猛,为害不止
(11)家生婢子:即“家生婢”,奴婢生的女儿。
(12)朝(zhāo召):初一日。
(13)啮(niè聂):咬。
(14)尔时:这时。预复募索:预先又招募寻找童女。
(15)将乐县:县名,在今福建西北部。
(16)无相:没有福相。
(17)缇萦(tí yíng提营):汉初临淄淳于意幼女。其父因罪当受肉刑,缇萦随父入长安,上书请为官婢以赎父罪。汉文帝怜而赦其父罪,并除肉刑。事见刘向《列女传》。济:救助。
(18)潜行:偷偷逃走。
(19)告请:向官府申请。咋(zé责):咬。
(20)诣:到。
(21)怀剑:怀中藏剑。
(22)将犬:带着狗。
(23)米糍(cí词):用米蒸制的食品。
(24)麨(chǎo吵):用炒过的麦子磨成的面粉,俗称“炒面”。
(25)囷(qūn):谷囤。
(26)创:伤口。
(27)髑髅(dú lóu独楼):死人头颅。
(28)咤(zhà乍):感叹。
(29)汝曹:你们。
(30)哀愍(mǐn敏):哀叹、怜悯。
(31)聘:送礼物以迎娶。
(32)歌谣:当指歌颂李寄斩蛇的歌谣。
一. 干宝简介
干宝(?―336),字令升,新蔡(现在属河南)人。少勤学,博学多才。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渡江后,召为佐著作郎。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因平定杜弢之乱有功,赐爵关内侯。晋元帝建武元年(317),王导上疏建言宜备史官,乃命干宝兼领国史,后辟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等官。卒年约近五十。
干宝是东晋著名的文史学家,著述颇丰。所著《晋纪》20卷(已佚),时称“良史”。此外还有《易》、《礼》和《春秋左氏传》的注、论,《干子》、《百志诗》等多种,均已散佚。所著《搜神记》为东晋以来志怪小说中的重要著作,原本30卷,已佚;今本20卷,为明人胡应麟所辑,已非原貌。中华书局版今人江绍楹校注本较好。据作者自序,干宝写作此书的用意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宣扬鬼神迷信、因果报应。但书中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描写细致生动,情节也较完整,故事虽多神异怪诞,想象却瑰丽奇幻。
二. 评析资料
(一)课文简析
本文描写穷苦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事迹,热情赞颂其不畏凶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智大勇,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官吏的懦怯无能、草菅人命。
故事情节虽较简单却很完整,叙事也井然有序。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事件,展开矛盾。闽中庸岭,有大蛇为害,郡县官吏束手无策,还听从大蛇的意旨,残忍地以童女祭蛇。累年已用九女,蛇害依然。其次,写将乐少女李寄不顾父母反对,挺身而出,主动应募。再次,写李寄斩蛇的经过。她事先“告请好剑及咋蛇犬”,做好周密安排、充分准备,表明她不信邪,不畏凶残,对即将到来的拼斗胸有成竹。届时她“诣庙中坐,怀剑将犬”,沉着应对。又“先将数石米糍,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设巧计引蛇出洞。乘大蛇“啖食”之际,放犬“啮咋”,自己从后奋力砍杀,终于为民除去一大祸害。斩蛇的过程,既表现了她的机智,也表现了她的勇敢。复次,写她入穴寻得九女髑髅,叹其怯弱,哀其不幸,自然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于是寄女缓步而归”,寥寥数字,传神地表现出这个少女从容自信的情态和气度。在叙事中,李寄的勇敢机智和官吏的懦怯无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文章对李寄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能抓住情节的展开来表现,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最后写越王“聘寄女为后”以及对其家人的奖赏,在情节结构上有画蛇添足之嫌,削弱了李寄斩蛇除害的社会意义。李寄与父母的对话流露出重男轻女的倾向,也有损李寄的形象。
(二)《李寄》赏析 李灵年
本文选自晋干宝《搜神记》。它通过斩蛇这一事件,歌颂并刻画了一位坚强、勇敢、智慧的少女李寄的形象。
李寄的父母有六个女儿,而没有一个男孩。在封建社会中,女子受到种种歧视和限制,不能参加社会的主要生产劳动,因而加重了父母的负担。生活困难,使李寄萌生了卖身啖蛇“可得少钱,以供父母”的念头,表现出李寄对在贫困中挣扎的父母的同情。而她父母即使再穷也不愿意让女儿去送死,体现出劳动人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当遭到父母阻挠后,李寄偷偷出走应募,可看出她性格的刚毅坚强。
李寄是一位十分有主见的姑娘,她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准备消灭大蛇为民除害,并且订下周密的计划,表现了她的智慧。
李寄是一位十分勇敢的少女。她年仅十二三岁,面对着“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长七八丈,大十馀围”的庞然大物,她毫不畏惧。“从后斫得数创”,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杀死大蛇后还“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于是缓步而归”,态度何等的从容!只有大智大勇才有这样的表现。
作者在文中将李寄与东冶的官吏作了尖锐的对比。这些官吏因为“多有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安全,不惜以女啖蛇,“累年如此,已用九女”。相信“巫祝”的鬼话,要以无辜少女去填蛇腹,这些官吏是何等的昏庸、怯弱。这个故事客观上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无情揭露。
作者对李寄这位英雄少女十分赞赏,“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人们为她编了歌谣,赞颂她的英雄行为。
三. 相关资料
《李寄》参考译文: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B. 两小儿辩日 备课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课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
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定向研法
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背诵译文)
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自学释疑
1、范读
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
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
(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
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合作译文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大胆地告诉老师译文中有什么困难?
(刚才大家纠出了一群小坏蛋,这是我们译文中的拦路虎,害怕吗?好,下面我们就封杀拦路虎!)老师已把文章和注解搬到了屏幕上(课件)。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谁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试着嘀咕嘀咕,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和同桌商量解决。
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
(一遍遍不同形式地翻译,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合作汇报
好,老师还有一个难题,(发表)生看看难不难,但老师的要求可有点难,请注意看要求(课件):
四人一小组合作填写,共同汇报。但四个人必须用四种方式填写表格:1 用一个字填写;2用现代语言填写;3用原文填写;4 口头叙述。
日始出时日中时
人物观点理由观点理由
小儿甲
小儿乙
(小组合作一表四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
五、诵读表演
师生分角色→分组分角色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老师读旁白,咱们看看哪“一小儿”读得好。男女生不分上下,我们再分级分角色比赛比赛。
(此环节是朗读的基础,重点指导语气)
读得不错,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它同学呢,任务就更重了——做导演。既然是导演,就要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孔子本身就是老师吗),下面我再代表《两小儿辩日》电视剧剧组在你们中间招聘两名优秀演员和一名解说员,有意者速来报名。(指名并征求分工完毕)
第一次排练我们先用现代话演,这叫《新两小儿辩日》,其它同学别忘了你是导演。当演员语言、动作等表演不到位时你可以随时叫停,给予指导。注意,排练开始!
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先小组试一试。
(表演时揭示写作特点与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
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背一背呢?不要急着说自己不行,先试着嘀咕一遍,试试再说吗。
好,谁敢站起来跟老师一起背一遍。
(使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
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到底一日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无变化?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何办法?谁能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两种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或者用老师这儿的“太阳”(篮球)和“地球”(乒乓球)来做以解释。
六、自评自结
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其中孔子是一位什么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使学生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受到启发,由所查资料初步了解孔圣人,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回忆这堂课,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忘情地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1、本课学习重点是什么?
2、这节课学习过程有几个环节?
3、本节课的重点你掌握得如何?
(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及时的反馈强化有助于知识的形成与方法的掌握。)
七、探究作业: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并考考他们。(必做)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努力做)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 温故而知新。
(4) 学而时习之。
(5) (简单古文)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 沧沧凉凉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评:“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附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点拨]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师板书]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①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②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1)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2)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3)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①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②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③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1)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2)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3)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课件出示)
2.生读课件内容。
3.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个人简历]
王慧娥,女,1974.12,出生于西藏。1995年-2006年拉萨市实验小学担任班主任和藏语班语文教学,校课题研究员和拉萨市小语文教育学会会员。拉萨市首届赛课一等奖,市级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先进工作者,2006年8月撰写的论文代表西藏参加贵州省安顺市举行的论文研讨会,论文多次在市级刊物上发表。
C. 小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9课《穷人》的教案!!!
我们是六课
〖《穷人》写作主旨〗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读者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课文开头描写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吼,海上正起着风暴,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作者展示了一幅西蒙死去的悲惨画面:母亲临死的痛苦与孩子睡眠的甜美,母亲的慈爱与孩子的无知。这一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感染着读者。这些描述,包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
《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物衬托法,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续
原来你早就把他们抱回来了!”“想不到我回先你一步吧。”他俩会心地笑了。
第二天,桑娜把黑面包摆上桌,把孩子们抱了起来。渔夫已经出去打鱼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一起来就哭着要吃东西,桑娜忙把分了一大半给他们,其余的留给自己的孩子。西蒙的孩子笑了,而自己的孩子却因为没吃饱而大哭。其实,桑娜和丈夫为了七个孩子,都没有吃上。这时,外面刮起了大风,海面卷起了巨浪。桑娜刚出门,就被风刮得睁不开眼睛,她退回屋里,陷入沉思,丈夫每天都出生入死地同海浪搏斗,自己也得手脚不闲着,才能勉强填饱肚子,现在又添了两个孩子,该怎么办呀?这时,丈夫回来了,只见他浑身湿淋淋的,网又破了。
“怎么,网又破了?”桑娜问。“是呀,丈夫嘟哝着,上次那风也不见得比今天的大,真吓死人。”桑娜担心地说:“我也吓死了,刚想出去看你,就被风刮了回来。”
一连几天海上都刮着狂风,渔夫只好呆在家里发愣。桑娜惊恐不安地想:家里只剩下一餐的黑面包了,丈夫又不去打鱼,我该怎么对他说呢?上帝呀,我该怎么办?又到吃晚饭的时候了,渔夫问桑娜:“晚餐准备好了吗”“没有,”桑娜支支唔唔地说,“准备好了"不,还没,家里快没黑面包了。”渔夫一听,一下子站了起来。桑娜吓了一跳,以为丈夫要揍她。但丈夫很快又平静下来,他问桑娜:“家里还有几块黑面包?”
桑娜说:“还有七块,有两个人要饿肚子。”“那么,”渔夫说,“我决定让西蒙的两个孩子..”“不!”桑娜叫到,“不要再说了,我求你让西蒙的两个孩子吃吧!我宁愿自己不吃。”“我想你误会了。”渔夫说,“我的意见是我们节食,让西蒙的孩子吃饱。”桑娜一听,笑了:“想不到我们再一次不谋而合。”
就这样过了几天,天气渐暖,渔夫又出去打鱼了。俗话说“善恶终有报,只要时机到。”渔夫今天打了个“大满贯”,渔夫回家兴奋地说:“桑娜,嘿,你快过来看呀,我打了这么多鱼!明天你去换些黑面包回来。”“太好了!”桑娜满脸喜色,“这几天,孩子没东西吃常哭。”
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过了一年,又过年了。以前,桑娜家过年总能吃上一顿“烤全鱼”。而今年,桑娜一筹莫展。虽然,丈夫每天都能打到鱼,可毕竟增加了两个孩子,所有的鱼都拿去换黑面包了。
桑娜决定给孩子们一个惊喜,可怎么给呢?她想:最好莫过于猪肉了,可又买不起。孩子们那么懂事,捡到的贝壳,凡是有珍珠的都换了黑面包。她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卖血。看来只好去卖血了,唉,可丈夫不会答应呀,唉,到底该不该去?终于,她走向了医院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可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晚上,她带回了一片猪肉。
渔夫问:“这猪肉是哪儿来的?”桑娜低头不语,她不敢抬起头正视丈夫。渔夫见她这个样子,脸色又是那么苍白,明白了一切。“你你去抽血了?”“是的,我不能让孩子们这样过年。”渔夫激动地望着她,说:“你不能再这样了,你会病倒的,总会有办法的,”桑娜低头不语。
就在这天晚上,孩子们高喊着:“吃肉喽!吃肉喽!”桑娜与丈夫在一旁含着眼泪,看着他们吃完最后一块
可怜的桑娜呀!那些孩子哪里知道,那片肉是他们的母亲的鲜血换来的!尤其是西蒙的孩子,他们虽然不是桑娜亲生,可桑娜对他们却比亲身儿子还要亲。七个孩子,全靠渔夫和桑娜张罗,能受得了吗?
快到西蒙的忌日了,桑娜准备为西蒙上坟。这几个月,家里已买得起猪肉,因为前几个月西蒙的儿子在海边发现了一只大乌龟,便叫来桑娜捉住了。恰好一位商人路过,花五磅买下了。渔夫用它开了一个小鱼铺,生活还可以。
到了西蒙的坟地,桑娜与丈夫激动不已,他们祈祷着:“西蒙啊!你的两个孩子很健康,也很快乐,你就安息吧。我们不算有钱,可我们很幸福,只有幸福才是最富有的“喂,桑娜,把供品拿回去吧,孩子们肯定饿了。”“好吧,那你呢?也快来,别太伤心了。”
又过了几年,孩子们都长成精神抖擞的小伙。他们都有所成就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呵,你怎么跟我想的一样啊!”渔夫的嘴角露出了难得的一笑,而后又消失在了消瘦的脸上,刚刚散去的阴云又聚在了渔夫的眉头。桑娜也顿时叹了口气:“唉……是啊,我们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该怎么办呢?”“又多了两个孩子,以后,我就得多打打鱼了。”渔夫关上了帐子,沉没了片刻:唉,最近老天爷就是作怪,多打点鱼也难啊,该怎么办呢?“不如我也去找点事做……”桑娜好似看透了丈夫的心思。“你一个女人家的,能做些什么呢?”渔夫还是无奈地摇摇头。“我去帮别人补衣服啊,洗被子啊,也弄点钱来填饱肚子,总不能让你一个人来承担吧!”渔夫欣慰地笑笑,会意地点点头:“那好吧,我们一起来维持这个家吧。”但渔夫还是不放心:妻子还要照顾几个孩子,如果去外面做事,会耽误孩子们的……桑娜也冲渔夫笑笑后,又低下头,思忖着:我平时要为这几个孩子忙个不停,还要缝补丈夫的破帆,哪还有什么时间去……
“哇,哇……”孩子急促的哭声打断了桑娜的沉思,渔夫连忙又拉开帐子,抱起了那个孩子。“恩,孩子让我来抱吧。”桑娜将孩子搂在怀里,嘴里还哼着摇篮曲。“乖乖,别哭了。”孩子听到桑娜亲切的声音,睁开朦胧的睡眼,望着桑娜那母亲般慈祥的脸庞,孩子顿时破涕为笑。两只小手也尽力地将桑娜抱住,还哑哑地说:“妈妈,妈妈。”
孩子的哭声,吵醒了另外六个孩子,他们都嚷着要吃饭,一个个的肚子都“呱呱”只叫,渔夫赶紧站起身,不顾打鱼后的疲惫,到厨房里拿来一个拳头大的黑面包,几条炸胡了的小猫鱼。“来,把他们吃了吧。”渔夫说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前拥,两只小手胡乱地抓起鱼就往嘴里送,桑娜和渔夫还把自己省下的一的面包留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看着孩子们这可爱的样子,他们俩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对了,西蒙还在隔壁屋子里呢!桑娜想到这里,连忙告诉渔夫:“丈夫,西蒙还在……”“哦,对了,我们去把她海葬了吧,真是怪可怜的。”渔夫猛然想起,与桑娜提着马灯走到了隔壁屋了。“啊,她真可怜啊!”渔夫悲叹着,和桑娜一起,我破席子将西蒙冰冷的身体裹着,用绳子捆好了,把她拉到了海边,一齐扔了下去。渔夫和桑娜遥望那卷破席子慢慢被海水浸蚀,都陷入深思。
这时,一轮红日冉冉从地平线上升起,渔夫说:“不好了,我得早点去打鱼了,便向着屋里走去,桑娜望着渔夫的背影,再次沉思起来……
(一)环境描写细致生动
课文第一段,写桑娜等待丈夫归来的焦灼心情,是通过屋外和屋内两种环境的对比来具体描述的。“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而室内却宁静而舒适。桑娜不时倾听风暴的声音,“感到心惊肉跳”,祈求上帝保佑出海的丈夫平安地归来。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桑娜一家过着贫困的生活,还知道她勤劳贤慧,把渔家小屋收拾得整洁而温暖,同时心地善良,爱怜丈夫。通过写桑娜一家艰难困苦的生活与下文收养孤儿的举动形成了对比,写她爱怜丈夫的焦灼心情与下文收养孤儿的心愿构成了矛盾,有力地映衬了她美好的心灵。
(二)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在矛盾冲突中显示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是第二段描写了桑娜矛盾痛苦、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当她发现邻居西蒙已死,毫不犹豫地抱回两个遗孤,可她又“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家境本来就很穷困,又有五个孩子,丈夫的担子已经很重了,现在再加两个孩子,能养活吗?所以,桑娜的担心是很自然的。可是她又想:“嗯,揍我一顿也好!”可见她更坚定了收养孤儿的决心。是什么原因形成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呢?是罪恶的剥削制度造成的穷困,是穷苦人民在现实情况下一种真实心理的写照。它不但不会减少桑娜善良性格、纯洁心灵的光彩,反而在思想斗争中,增添了她克己待人的光辉形象!
(三)细节描写细腻传神
第三段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当桑娜把西蒙已死的消息告诉渔夫时,渔夫说:“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放在一起怎么行!”可是他为什么“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他知道应该救孩子啊!可是孩子太多,又担心收养不起。但他马上就作出了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出来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可“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了,她那紧张害怕的心理顿时化为乌有,此时完全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之中了。我们抓住桑娜和渔夫“不谋而合”的情节,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情和动作细节,就可体会出憨厚、正直的渔夫同样具有一颗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深刻反映了穷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四)语言描写朴实无华
全文语言恰如其分,朴实无华,感人肺腑,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文章开始的环境交代,只用了“心惊肉跳”一词,却突出地表现了环境的“险恶”和桑娜“担心”的程度。写桑娜的沉思:“丈夫……她……可是……孩子们没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作者没有深奥的词语,没有高亢激越的句子,却深切地道出了她一家生活的艰辛。在表现她对邻居的关心时写道:“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进去看看吧!”几句平平常常的话,使她的善良脱纸而出。再如渔夫说:“……我们,我们总能熬出来的人!……”一个“熬”字,却极大容量地表明不遗余力收养孤儿的决心。又如桑娜知道丈夫和她的想法一致时,才“拉开了帐子”,文章嘎然而止,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余味:穷人的心灵是多么美好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