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敕勒歌 古诗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原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这里的天幕像毡帐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1)幼儿园古诗敕勒歌教案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鉴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❷ 《敕勒歌》古诗注释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版茫茫。风吹草低见权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2)幼儿园古诗敕勒歌教案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后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❸ 古诗词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②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④见――同“现”,呈现。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❹ 幼儿园中班古诗题临安邸教案
1 《江南》 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咏鹅》 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 《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 《咏柳》 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 《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 《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 《鹿柴》 王维(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❺ 幼儿园中班语言课可以教哪些古诗
1.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2.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3.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4.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5.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8.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 10.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 12.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 15.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23.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25.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27.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孟郊 28.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29.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贾岛 30.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张继 3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32.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 33.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3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36.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 37.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38.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39.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 40.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 4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43.乐游原(向晚意不适)李商隐 44.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45.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46.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 47.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5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 5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李清照 55.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 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范成大 59.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 6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朱熹 6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 63.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64.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65.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鼎 66.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67.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 68、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 69.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 70.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❻ 《敕勒歌》古诗作者
《敕勒歌》古诗作者已无从可考。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