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的教学形式有哪三类
(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论基础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3.教学原则 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4.辅助系统 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 5.教学效果 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 的时间比较长。 6.实施建议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四)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1.理论基础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他们认为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作相等看待,是将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布鲁纳认为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时候需要五个要素:名称、定义 、属性、例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 2.基本程序 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这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一个概念—教师确定概念的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的例子—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 3.教学原则 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概念获得模式是采取“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还需要进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的或相似的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的概念等等进行辨析。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4.辅助系统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 5.教学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6.实施建议 针对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
(五)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1.理论基础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 2.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3.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4.辅助系统 一般的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师。 5.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发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他想要的教学效果。 6.实施建议 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一定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六)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 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教学原则 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辅助系统 巧设情境,合作学习。 5.教学效果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实施建议 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
(七)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他是德国教育实践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1.理论基础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2.基本程序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范例教学”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育原则 要遵循这个基本顺序: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 4.辅助系统 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 5.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6.实施建议 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范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过程的形式
教学的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还有读书指导法、任务内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容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都是有一定的技巧。
教学具体的方法如下: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
3. 铂瑞思的教学形式怎样
教学形式还可以,方式和方法都挺适合学生,老师们的实力水平雄厚,教学质量都是有保证的。
4.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有哪些学习形式
通常课堂教学采用的方式是:
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1、定义: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具体实施形式:
⑴讲解教学方法
⑵谈话教学方法
⑶讨论教学方法
⑷讲读教学方法
⑸讲演教学方法
3、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⑴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⑵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
⑶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问题探究式
1、定义: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⑴问题教学法
⑵探究教学法
⑶发现教学法
3、运用发现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⑴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⑵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
⑶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4、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的基本步骤:
⑴创设问题的情境
⑵选择与确定问题
⑶讨论与提出假设
⑷实践与寻求结果
⑸验证与得出结论
三、训练与实践式
1、定义: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2、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1)、示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操作和讲解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在示范教学中,教师对实践操作内容进行现场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边做边学,理论与技能并重,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程中示范教学主要应用于创造变异方法的教学中。如各种作物的杂交自交技术、人工诱变技术、原生质体的分离、杂交技术、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等。
2)、模拟教学法
是在模拟情境条件下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通常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实践操作前进行。本课程实践教学严格受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至少需要一个生长季节,甚至几年的时间,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模拟教学法的应用。本课程模拟教学法主要应用于杂交亲本的选择、杂种后代的处理等实践教学项目。
3)、项目教学法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实施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步骤一般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作物育种目标制定、杂种后代单株选择、株系选择、自交系配合力测定等均可应用项目教学法。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种认识。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1)中学语文教学“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五条常规,注定七项禁忌。
(2)语文目标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为实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学,教学领导人员以及招生考试部门的组织者和命题人员,以同样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进行教学测量、考核、评估、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
(3)语文“训练式”教学法,其核心内容是教师讲授新课时,把一篇课文的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化解为各种题型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完成这些习题,教师当堂评讲这些习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应用课文内容的目的。
(4)“情知对称”四分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借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不能把语文只作为单纯的知识达标课程,而应该让它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的黄金三角洲。“四分”的含义是指情知分类,能级分层,训练分步,教材分型。
5. 课堂教学的形式有哪些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种认识。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有以下几种模式:(1)中学语文教学“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五条常规,注定七项禁忌。(2)语文目标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为实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学,教学领导人员以及招生考试部门的组织者和命题人员,以同样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进行教学测量、考核、评估、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3)语文“训练式”教学法,其核心内容是教师讲授新课时,把一篇课文的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化解为各种题型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完成这些习题,教师当堂评讲这些习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应用课文内容的目的。(4)“情知对称”四分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借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不能把语文只作为单纯的知识达标课程,而应该让它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的黄金三角洲。“四分”的含义是指情知分类,能级分层,训练分步,教材分型。
6. 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的特征
1、形式化教育即应试教育,其特征主要有:
(1)公平性较强,基础知识传输效率高,教育成本相对较低,教程时间相对较短,教育方式有局限,受资金影响强(恰恰与教育成本低这条相悖),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创新能力差。
(2)公平性较强,一些出身贫寒的人也可以受到基本教育,甚至靠自身努力有一番成就。
(3)教育成本低,传授知识效率高,课堂式教育,一个老师对40,60,80,100名以上的学生讲课的情况常有。
(4)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由于有一套“标准答案”容易局限和控制受教育者思想,扼杀想象力,扼杀创新能力,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感,麻木感,甚至是排斥感。
2、非形式化教育的特点:
(1)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闲暇为手段;
(2)目的在於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实施自由教育适合于“自由人的价值”﹐可以获得智慧﹑道德和身体的和谐发展。
(6)纯形式教学扩展阅读:
素质教育的内容:
1、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2、自学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3、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4、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在不断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5、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已任,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最高目标,是科学的人生观。
6、劳动观念教育: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劳动。人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成为劳动力,能创造财富。
7、终生学习教育:21世纪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好今后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充实、完善。因此,每个人还必须把培养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现代人必须终生学习。
8、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加强学科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对各学科的爱好,启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审美能力也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永久性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7.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包括几个阶段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包括四个阶段:
1、明了
当表象以自身的力量出现在感官前版时,兴趣处于权注意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静止的专心.教师要运用直观的教具和具体的讲解,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合
由于新的表象进入意识,激起了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这时的联合是不稳定的,兴趣处于期待阶段,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自由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方法.
3、系统
新旧观念最初的联合不是有序的,需要对前一阶段专心活动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所获得的观念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
新获得的概念,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还需要巩固和强化,这就需要学生自身的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8. 教学模式的形式可以怎样安排
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石河子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组)
执笔人:吕乐 徐璐璐
【摘要】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引导下的网络学习模式和小组学习模式等三种教学模式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也是石河子广播电视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中的重点研究课题。这三种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条件和情况组织实施,经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对比,可以看出新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潜在的巨大生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索 实践
几十所重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不仅打破了电大在中国远程教育领域长达20年的垄断地位,而且大大推动了中国远程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进程。电大教育如何应对这场挑战,如何加快教学模式改革,与时俱进?这是摆在电大教育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石河子广播电视大学从2001年起,提出了开放教育三种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开展了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任何教学过程都包含有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和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它们不是孤立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而是相互作用并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形式,这就是我们所要探析的教学模式。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最佳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行为组织起来,导向既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电大目前正在开展的开放教育试点旨在探索信息时代远程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其最终目的是营造个别化学习的氛围,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通过开放教育试点可以探索远程教与学的新模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突破。
一段时间以来,电大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出现了“电大不电、远教不远”的异化现象,偏重于课堂面授教学,淡化了远程教学特色。石河子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结合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媒体手段,采用不同的教与学的模式,逐步形成具有电大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为适应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个性化教育的原则,石河子广播电视大学于2001年3月,在学生座谈会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难度及网上教学资源条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提出了三种教和学的模式,既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引导下的网络学习模式和小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与学的模式,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三种学习模式与辅导模式的探索
(一)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模式
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模式,是指那些课程难度低而各种学习资源丰富的课程,在学校提供完备的教学支持服务的基础上,取消面授课,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媒体,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的学习形式。学校则安排期中、期末两次答疑课,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目的及意义
这一模式是为了体现开放教育时间、空间、学习资源开放性的特征,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势,使学生能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进行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施过程
如下图所示:
开放教育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流程图
3、学习支持服务
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模式下,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提供完备的教学支持服务,是这一模式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学习支持服务具体应包括:①完备的学习包。学习包中应包括教材、文字辅导资料、教学光盘、学习进度表、历年试卷等;②辅导教师及责任教师电话及E—mail信箱,方便学生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③学校机房开放时间。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网学习;④答疑课时间安排表。教师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课程答疑,与学生面对面接触,为学生解答疑难;⑤教育电视台播课时间安排表。学生可以在家中收看课程的录像辅导;⑥课程信息的网址列表、辅导教师补充资料清单,为学生的上网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
4、教学监控
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模式下,对学生的监控措施应包括:①作业监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作业,才能获得形成性考核成绩;②自主学习记录手册。教师通过手册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及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并加以解决;③网上学习行为统计系统。会对已注册学员上网学习的情况进行详细地自动跟踪记录;④在线测试系统。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测试题,成绩将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依据;⑤答疑课发问情况以及与辅导教师进行邮件往来及发帖数量,都可以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5、效果分析
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大量的座谈及问卷调查,学生对这一模式是接受和欢迎的。他们认为这种学习形式更灵活,更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也对这几门课程学生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
教学模式改革以前 教学模式改革以后
60分以下 60—70分 70—80分 80分以上 及格率 60分以 下 60—70分 70—80分 80分以上
货币银行 学 0% 23% 56% 21% 100% 2% 30% 42% 26% 98%
人力资源管理 0% 31% 42% 27% 100% 5% 25% 32% 38% 95%
中央银行理论实 务 0% 13% 33% 54% 100% 1% 19% 45% 35% 99%
高级日常 英语 26% 28% 31% 15% 74.3% 23.4% 26% 41% 9% 76.6%
保险学概 论 0% 25% 32% 43% 100% 8% 24% 52% 16% 92%
通过对教学模式改革前后的成绩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试点后学生的成绩较试点前总体上并未降低。这说明了试点的成果是可喜的,并没有因为面授课时的大量压缩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对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三个专业140名学生的问卷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①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基本适应的占参与问卷调查学生总数的73%,完全适应的占17%,不适应的占10%。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已经认可和接受;
②对于学生完全自主学习的课程,学生每周学习达10小时以上的占参与问卷调查学生总数的10%,6—10小时的占30%,2—6小时的占45%,2小时以内的占15%。这表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③当问及学校提供的最有效的支持服务方式时,选择学习包的占24%,选择光盘的占13%,选择网络的占19%,选择面授辅导的占19%,选择电话答疑的占4%,选择直播课堂的占4%。由此可见,学生选择其他学习形式的比例增加,而减弱了对面授辅导的依赖性;④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记录手册,有2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可以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度,53%的学生认为有些帮助,但填写起来过于繁琐,另有21%的学生则认为没有什么帮助,纯粹是应付。从学生自主学习手册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起初提不出问题,抓不住重点,到现在所提的问题具有针对性,说明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6、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有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认为教材有一定难度。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21%的学生认为教材不易理解,有25%的学生认为助学资源无法满足学习需要,而学生中认为疑难问题无法达到及时回复的占54%。由此看来,疑难问题无法得到立即解答是这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这一模式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另外几个问题:
①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货币银行学课程,文字材料近百页,学生无法挑选,分不清重点和难点;
②师生间沟通的渠道还不畅通,表现为学生的疑难问题无法得到立即解答;
③在这种模式下,现有的监控措施薄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实质性的监控。
我们认为,要使这一模式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①精选助学资料,最大限度地保证其质量和数量;②充分利用答疑电话、电子邮件、无线电声频记录仪等先进的交互手段,为学生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答疑形式;③开发在线测试系统,做好学生上网行为的统计工作;④精心设计答疑课,既要为学生答疑解惑,又要为学生梳理线索,精析重点和难点。
(二)教师引导下的网络学习模式
教师引导下的网络学习模式是指在辅导教师的带领下,有目的地浏览网上教学资源,参加网上教学活动,学习网络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学习模式。
1、目的和意义
我们确立这种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开放教育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希望学生在教师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能逐渐脱离“教师引导”,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网络化社会环境。
2、确立依据
被确立为这种模式的课程,网上资源丰富,包括了各类辅导课件及文稿,学生基本可以依靠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但由于课程本身有一定难度,大多数学习者较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加之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需要由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因此,确立为“教师引导下的网络学习”模式。
3、教师的工作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仔细清查网络资源。教师必须对所授课程的网上资源进行详细摸查,取其精华,为学生消除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②精心设计辅导课。教师要对如何“教”进行精心准备,合理安排辅导课的各个环节;③对学生学习方法予以指导。教师应经常与学生沟通,调动他们对网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鼓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推荐优秀的网站和文稿,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④利用电子邮件保持与学生不间断的往来,解答疑难,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贯彻教学意图的关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①课程内容分解:教师只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辅导, 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辅导中合理安排课程内容;②学习任务的明确: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那些内容,不同的学生分别应该达到什么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③优秀网站推荐:网络学习借助的就是各类网站,不同课程、不同的单元所需用的网站及其内容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对此事先甄别,课前推荐;④辅导方式的确定:教与学不是单一的,不同内容应有相应的方法。教师应事先规划采用何种方式,是看上级电大制作的IP课件,还是分析自制的幻灯片,或者是根据网上测试情况进行讲评,保证取得最佳效果;⑤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应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并策划应急方案。如网上IP课件无法打开,可以使用VCD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光盘形式的IP课件;学生未理解所学内容,可以安排课后邮件解答等等, 使教学设计不至于出现过大偏差。
5.教学环节
在“教师引导下的网络学习”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中,应包括几个环节:①课前引导。这一主要环节主要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前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方法;②个别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文字资料,阅读学习指导,观看IP录像,查阅电子教案,选择课堂练习。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网上测试。下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试题型的网上测试,一方面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结果,评价自己达到的水平,找到自己的差距,巩固已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确定下一步的教学策略;④课堂总结。通过总结,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概括和提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
6、实践结果与效果分析
目前,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带领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学生们已经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网上学习的方法,基本掌握了网络交流和师生互动的操作技巧,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能够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有了拓展。
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们对这一学习模式是欢迎的。在我们调查的120多名学员中,有40%的学员每周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另有35%的学员每周上网时间在2——4小时之间,大部分学员已养成了利用网络学习的习惯;38%的学员认为每次上网学习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另外38%的学员则认为在教师指导下上网学习没有必要,但每学期固定几次就可以了,这说明这种模式下教师的引导还有必要继续进行。
此外,总结性追踪调查显示,在近两年的学习中,学生认为最有帮助的助学手段依次是:面授辅导(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9%),网上课件(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0.4%),文字辅导材料(占调查学生总数的18.3%),录像教学(占调查学生总数的11.9%),双向视频(占调查学生总数的6.6%)等。这表明在现阶段,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逐步增强,面授辅导逐步减少,网上学习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网上学习的认同比例已超过了录像和文字辅导材料,仅次于面授辅导。据调查显示,63.5%的学生反映网络课件对学习有很大帮助和较大帮助,网上学习的媒体手段显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与学校校园网的逐步完善,学生家庭电脑上网数量增加等密切相关。据调查,学生拥有电脑的比例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在递增,学生上网学习人数的比例稳步递增。
7、问题与对策
尽管教师引导下的网络学习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良好的网络学习条件;②学习缺乏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对知识不能主动获取,而只是机械性地接受;③教师辅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缺乏协调。教师总是唯恐学生在网络上自由放任而过于强调对学生的控制,导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低;④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不足。由于培训时学生缺课,使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滞后,影响了上网学习的效果;⑤网上学习评价及反馈不足。网上测试只能由教师在上课时进行点评,学习者自测时无法进行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引导下的网络学习模式,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对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并严格进行考核,保证其具备上网学习的能力;②教师在调控教学进度时,应注意把握教学干预的时机和环节,注重个别化教学,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③增强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控;④组建有效的学习小组,通过互相促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三)小组学习模式
小组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模式是指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的学习形式。
1、目的和意义
小组学习模式要求所有学生都是参加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式解决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
2、小组学习的活动过程
①分组: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2——6人为宜,按学习内容以及个人兴趣进行组合;
②精选论题:论题的设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有针对性;
③确立目标:要求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给定的任务,并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评述;
④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既有各自分配的任务,又互相协作,经过热烈的讨论和协商后,形成共识;
⑤成果交流:由每组选出的代表在全班公开陈述,组与组之间既协作,又竞争;
⑥总结评价:教师对小组讨论的过程及汇报作出综合性评价。
3、效果分析
我校在英语、法学、工商管理三个专业的教学中,积极探索课上和课下两种不同类型的小组学习模式。通过对本学期小组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小组学习在教学效果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及小组成员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如英语本科《高级时事英语》课程,教师大胆尝试问题——讨论型的授课形式,将每章近50页书的内容,归纳为2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书上已有的常识性问题,也包括书上没有的但可以拓展思路的问题。小组成员在一起,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许多学员说:“这种方式帮他们张开了口,听课效果明显提高了。”二是创造了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习气氛。小组互动,小组的共同任务和目标,使小组成员间产生了更为紧密的人际关系。三是对教师而言,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更为灵活。这种方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灵活采用辅导策略的方式,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四是学习资源得到了充分广泛和高效的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资源等等,小组成员间各自有寻找学习资料的方法和圈子,大家分享这些学习资料,就扩大了每个人的接触面。
4、问题与反思
在开放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几节精心准备的小组讨论课效果还不错,但在实际授课中,这种教学形式开展的频度和广度还非常有限,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教师们对这种教学形式普遍认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组织难。开放教育的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面授课辅导、上网之外,还要参加讨论,时间和精力不够,加之其他原因,组织起来比较困难;
②教师、学生对小组讨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种学习方式还不习惯;
③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还存在种种不足,有的学员对小组讨论产生惧怕,自信心不强,热情不高,因而“操作难”;
④在小组讨论的策划安排、组织管理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兴趣不高,单纯应付,往往是学生准备不足,讨论效果不佳,导致讨论无用;
⑤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不强,求知欲不旺盛,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自己的主张,影响到讨论的效果。
5、对 策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小组讨论课在具体操作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要采取务实的态度,在时间的规划、人员的组织、讨论的方式上要科学地合理地进行安排,精心准备。
②良好的准备是讨论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准备讨论的题目,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前应适当地布置讨论的问题或范围,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准备讨论发言提纲,以免出现冷场而导致讨论半途而废。
③讨论时,教师应把握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若讨论涉及面过窄,则应为学生多创造展开思维的机会,若讨论超过外延,漫无边际,则应及时进行矫正,不脱离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④搞好小组讨论还应该注意在策略上以点带面,树典型,找差距,发挥优秀学员、先进小组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结束语
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三种教学模式在推行中遇到的阻力还不小,一是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还较盛行,尚未认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不习惯现代远程教育多种教学媒体与辅助手段综合应用的教学方法,缺乏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部分教学媒体的质量不尽人意。一些课程的“教学包”不配套,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不大合理,不同媒体的内容出现简单重复,有的主教材缺乏权威性和自学性,有的教学录像片和网上课件不吸引人,导致收视率低;三是有些辅助手段硬件条件还不完备,服务还不到位,结果使不少学生仍过多留恋和依赖于面授辅导;四是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类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9. 讲课形式有哪些
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参观法,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练习法.
教学的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教学,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10. 目前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哪些
教育方法的研讨是今世教育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间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用等观念研讨教育进程中的各种方法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根底,然后构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育方法系统。理论界对教育方法的了解很不共同,有多种知道。一种比较盛行的观点是,教育方法是教育理论的转化方法,它是用于规划课题、挑选教材、提醒教师活动的根本结构。
就语文学科而言,讲堂教育方法的立异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研讨的课题。
现在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中学语文教育“三、五、七”方法。其间心内容是打好三个根底,树立五条惯例,注定七项忌讳。
(2)语文方针教育方法。其间心内容是教材有清晰的方针,教师为完结一个个特定的方针而教,学生为到达一个个特定的方针而学,教育领导人员以及招生考试部分的组织者和出题人员,以相同的学习方针为根本依据进行教育测量、查核、评估、考察学生的实践才能水平,查验教师的教育效果。
(3)语文“练习式”教育法,其间心内容是教师教育新课时,把一篇课文的内容依据教育意图化解为各种题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结这些习题,教师当堂评讲这些习题,然后到达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运用课文内容的意图。
(4)“情知对称”四分教育方法。其间心内容是凭借教材所包含的情感要素,在教育中,不能把语文只作为单纯的常识合格课程,而应该让它成为培育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对等开展的黄金三角洲。“四分”的意义是指情知分类,能级分层,练习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这四种语文教育方法,对我国的语文教育影响极大,毋容怀疑,它们对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变革起过不行估量的效果。但是,跟着现代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而出现的教育使命、教育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色,都决议了教育方法不行能是肯定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行能适用于一切教育活动,它都具有针对性。不然,教育方法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效果,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现在为止,语文教育理论上和实践中没有一种教育方法可以包括语文教育的一切,即便最先进的语文教育方法也只能是用于语文教育的某一旁边面或某一角度,乃至某一类型的课文教育。如果我们将某种语文教育方法用于语文教育的整体,那么势必会失真,会失实,于教育无益。语文教育是开展的,特别是跟着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的变革深化,多媒表现代教育技术手法的运用等,语文教育更出现出新的开展,而开展带来的成果必然是先进的教育思维与教育理念的出现与新的教育方法与程序的出现,这势必会使原有的教育方法遭到影响或冲击,使其不断地批改、充实、改造。只要这样语文教育才会不断地出现新的方法,发生新的生机。
在《根底教育课程变革大纲(试行)》提出的根底教育课程变革方针中,对学习方法变革给予了高度注重,提出要“改动课程施行过于着重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议学生自动参加、乐于探求、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才能、获取新常识的才能、剖析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沟通与协作的才能。”并围绕这一方针的完结,在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教育进程、学习与教育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清晰的要求。这就是说,当今年代,语文教师在教育中要力求在对合理的传统方法的继承根底上,不断变革自己的教育思维,以构成自己共同的教育特性和教育风格,使方法稳中有变,常教常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考虑,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发明。”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们考虑这段话,应当仍然会有所启迪。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关于讲堂教育方针的定位,要着眼于调集学生自动参加的活跃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常识、技术的进程中,不断加快开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注重教育方针对培育学生立异本质的导向功用,其间,既要有知道方针,更要有立异精神、发明性思维、发明才能的培育方针。依据这一要求,自己以为当前只要变革教育活动中的要素联系,才是开展与建构语文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依附于必定的教育方法而存在的。离开了必定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存在着所谓的教育方法了,教育方法又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教师、学生、媒体(即教育手法)、教育进程等。如果在教育中能完结以下四个改变,我想充溢生命生机的讲堂必定会到来。
1、教师人物的改变:由威望型改变为同伴型
传统的师生联系着重的是师道尊严,教师是登峰造极的威望,学生仅仅肯定的依从,这种不对等的师生联系导致的是学生学习主体知道的缺失。一种活跃的教育方法首要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知道开展的教育方法。人的存在,人的开展,是现代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今后,民主、对等、互动、协作更应成为师生联系的新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先进的教育方法建构与开展的根底。据此,教师要由学生的威望变为学生的同伴,在与学生的心灵的磕碰、情感的沟通中完结一种新式的教育方法的树立与开展。
2、学生位置的改变:由被动听讲改变为自动参加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特性开展,学生特性的开展是教育的最大成功。但我们应该看到,现在我们的讲堂教育由于遭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评估机制的影响,学生的位置是受教师的操作的,带有激烈的被动性。教师要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要学生怎样学,学生就得怎样学。这种现状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位置的构成,若不改动,学生就不行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行能开展特性,不行能有学生的自主性,进而,教育方法的更新也是不行能的。因而。在教育进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隶属的常识承受者的位置,改变为活跃自动参加的学习主体位置(这个主体位置要充沛表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自主性、自动性、发明性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3、媒体效果的改变:由演示东西改变为知道东西
教育媒体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讲堂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无论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如什物、图片等)仍是现代的教育媒体(如录音、录像、电脑课件等),都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东西,或是一种手法。事实证明,讲堂上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法,充沛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详细、生动、直观、形象地取得常识技术,以求学得快,记住牢的效果,是现代讲堂教育重要的学习战略。如果在学生调查了媒体的演示或凭借媒体而创设的情形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剖析、阐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剖析、探求包含其间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则的理性常识,让学生自己去笼统、归纳得出理性的定论,这样就使媒体的效果发生了突变,由教师的演示东西改变为学生的知道东西。
4、教育进程的改变:由教授型改变为引导型
传统教育观以为教育进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进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进程,因而对教育准则的探讨多局限于对教师做规则,而没有对学的指导,现代教育观以为,教育进程是教与学两边的活动,其间学生是主体,教育进程中学生的主体不应再是遵守,而是怎么调集特性化的学习方法,教育准则的研讨趋向于与学习战略的研讨相结合,充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效果,发起学生的独立探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育进程教师应从教育常识的进程改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自动探求去取得常识,开展才能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教师要从常识的直接教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主导效果,不再表现在教育上,也不再表现在对常识的“讲深讲透”的直接方法上,而是表现在进行缜密、科学的教育规划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直接方法上,或是表现在帮学生将无序的常识收拾为有序的常识上,表现在协助学生将过错的常识批改为正确的常识。这种改变是教师的教育职责,也是方法构建开展的必要条件。
以上就语文学科中的教育方法问题谈了个人的一点考虑。我想,研讨语文教育方法,学习别人的教育经历,意图在于变革自己的教育,构成自己的特性和风格,由于方法自身的非定性和教育经历的个人性,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中必定要解放思维,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在此根底上开展或发明适宜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