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我的教学之路

我的教学之路

发布时间:2021-03-01 01:16:08

❶ 我眼中的教育改革之路 600字作文

论中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
为什么说是死板呢?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
从古时科举到近代应试教育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一纸定人生。
古时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内容僵硬,造出来的一批一批的所谓的人才,其实都是书呆子。仿佛这是自古天成的一样,中国的教育无论如何风风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纸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实际才干!可悲的中国教育…
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所有国民都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应试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国民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领。这一身非凡的本领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钟背下一本书,是千千万万份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从来不会去消化,只是单一的储存在脑中;天下万般事,唯有老师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师是错的,大家都还是惟命是从。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对与错,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只能被这种教育将才华点点抹平,让你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人。
应试教育影响了很多代人,直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概念都还在人门脑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接下来谈的是素质教育。何为素质?以培养学生德、志、体、美、劳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潜能,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学生。这概念说得美仑美奂,但实际呢?
在学生中最流行这样一句话,‘减负课本少,教辅资料多。减负不减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说素质,笔下是应试。’这句话真是形象啊!
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到了素质教育,就马上提出“减负”这个概念。刚开始,学生们还欢喜了一阵,可到后来,大家却发现减负其实是形势上的减,实际是在加大我们的负担。课本上的知识变少了,课本变薄了,但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师要求买的资料越来越多,课桌里早已被书塞满了,课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资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
素质教育到底是何种教育啊?有人说这是变了称号的应试教育,对啊,打从一开始那些个教育专家就在那儿挂羊头卖狗肉,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们简直把我们当猴耍。
我们这一代人,科举早已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无法知道科举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批先者,我们明白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云集的时代,国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进了所谓的精英人才教育,在这些这样那样的教育背后,其实还不是那一纸定人生。
我们还是学生,看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虽不如那些老师学者看得透彻明了,但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子,也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学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先贤圣明,学习科学计算,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础。
但中国的教育现状着实让我们心忧。我们需要的是一条出路,是一种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这个时代下教育的牺牲品。

❷ 如何扎实有效地走好语文教学之路

近日,看了在《人民教育》2012年第2期上,刊登了余慧娟教授撰写的“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的综述文章,颇有感触。她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广阔的视角针对新课改十年来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她说道:教育总脱离不了“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关键词,过去的探索实践,是我们今天发展的基石,今天的谋划和思考,奠定了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当我们站在今天教育的新起点上时,如果能够明晰过去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成功之处在哪里,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一定会有助于我们把握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少走很多弯路。
新一轮课改已经启幕,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是否也应该思考语文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呢?吴教授今天的讲座带给我们的也正是源于这方面的思考与扣问,其间不乏强有力的调查数据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我就其中的核心关键词----“教课文”、“教语文”、“教阅读”、“用语文”等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课文”与“语文”显然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线教师关注较多的如何教好一篇篇课文。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吴教授的观点很明确,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而已。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大多还是围绕“教课文”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就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就是在“教语文”。吴教授举了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一位老师同上《太阳》这篇课文。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很显然,这样的课堂对比反映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巨大差异。
我认为造成这样一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太过于关注“文本的创新解读”了。这里的“创新”包括过度开发、拔高要求、漫无边际的拓展等等。综观现今各类公开课、观摩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但同时我们一线教师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一篇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真的需要这么高深的解读吗?”而这种解读有时会落入一厢情愿的窠臼,更谈不上“以学定教”。因为你教的也许是学生已经会的,或者不想要的,从而也降低了语文学习效率。
如果要杜绝“教课文”的倾向,可能需要我们改变思路,应从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到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和语文基本技能的扎实训练。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表达上,并让学生尝试运用,在表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许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课文”为“教语文”的转变。
基于此,吴教授总结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四条基本路径:
①从理解到运用---关注儿童语言积累;
②从内容到方法---提高语文课程意识;
③从教过到教会---强化学生语文实践;
④从课文到课外---促进课外阅读课程化。
这四点从方法论上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其中有几句话非常实用:
“用课文语言来改善、丰富、规范、发展学生的语言。“要通过教学让消极语言转变为学生的积极语言。”(课例《望月》)”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要转向学生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对话。”(课例《香港,璀璨的明珠》)
“语言是智慧技能,在实践中可以学会,要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提高表达能力。”(课例《蝙蝠与雷达》)
“语文教学不是讨论课文内容,应提供话题、设计情境,提升学生言语表达水平。而且课堂中的言语训练设计要前后关联、有层次性和延续性。”(课例《詹天佑》)
“课堂中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有哪些学习活动。”(课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
恰好前些天有幸在行知小学听了宁波市“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成员的课堂展示,上课的都是宁波市名特师,应该说具有相当的导向性,同时也是对吴忠豪教授一些观点的诠释。
《牧童》是一首古诗,罗树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体现古诗学法的指导:“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这是学习古诗的普适性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受用的。包括课前提供给学生的“古诗分类记诵”的方法,简单而实用。还有课后进行方法迁移,自学《舟过安仁》,这恰恰都体现了从“学语文”到“用语文”的转变。
《夸父追日》是一则神话故事,周步新老师结合文本特点也着力体现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阅读---联想”(从故事中联想相似的故事;从故事中联想相似的人;从故事中联想相关的感受;从故事中联想一些其他问题……)。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利用学习卡交流展示各自的观点,规范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真正实现从“教过”到“教会”的转变。
崔丽霞老师执教的《刷子李》则特别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了课文语言的价值。课堂中少了一份华丽,却多了一份朴实。
《小狮子爱尔莎》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杨春丽老师带给我的是:即使是略读课文也应踏踏实实教好一个词,认认真真读好一句话。并在如何理清文路的方法指导上值得借鉴。
谢增焕老师执教的《渔夫的故事》更是集中体现了“一课一得”“取舍得当”的教学特点。整堂课目标明确而集中---学会复述。这在公开课中是很少见到的。他教会了学生如何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细读重点片段,学会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简要的口头语言,并进行学法迁移,培养自学能力。“故事大串烧”成了课堂的高潮和亮点,也是充分体现了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言语实践,效果很好。
这几堂课无法以实录的方式呈现,但无论从教师对语文本质的理解,对文本的适度解读,对学情的把握,还有课堂中教育智慧的体现,都很值得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正走在语文之路上。

❸ 线上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在线上进行学习后可以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或是带给自己思考进行写作。

❹ 我的教学缺什么-—读《跟孔子学当老师》体会

踏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已十多个年头,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我不禁有些失意,收获了什么,茫然……感受到只是职业的倦怠,生活的疲累。教育教学中我到底缺乏了什么?到底该怎样工作?我有些迷茫了,然而当我看到《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时,我心底激起一阵阵感动,这种感动是源于孔子在孤苦无依时也依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释放他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忘我大爱,筋疲力尽的老师的确需要被感动。我感动了! 感动之余,我静坐沉思,有所感悟。 感悟一:我的教学缺乏爱,一份对教育教学的虔诚的爱。 书的封面有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书的目录有:“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和“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是把教学当作“恋人”一样看待的,虽在从教中流离失所,颠沛流离,不能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他依然能坚持下去,正源于他对教育充满了爱,他对教学的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把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我相信没有人不痴迷于爱的甜蜜,爱个给人的力量。但生活中,我们就缺乏这种对教育教学的大爱,尽管国家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但很多人还都处于灰心丧气的精神状态之中,教书充满了抱怨,抱怨领导不善解人意,抱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抱怨工作的繁杂和辛苦。当我们静下心来细想,你会发现,我们只是没有发现我们现在的“爱人”—教育教学的优点,当别人还在为自己远离学校这片净土时,我们拥有了;当别人还在为没有时间接触书本时,我们可以做到,当别人为名利而奔波时,我们可以面对纯净的孩子的眼睛,让我们浮躁喧嚣的心沉静下来。对于一个追求平静生活是人来说,教育教学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吗?我们可以摒弃自己不想做的,专注于自己乐意做的。找到了教育教学的种种好处,我想我没有理由不对她充满爱意,没有理由对孩子们不充满感激之情,没有理由再对她心存抱怨!我们要学孔子的精神:潜心自己的事业,用纯净的良心成就一份责任,用艰苦的跋涉让教育多几份人性和温暖。真的希望素质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实的栖息;古人云:“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如果我们能够以虔诚的心 来看待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如果我们能用一份淡定的心态来看待教育教学,我坚信我可以得到孔子那份心情,得到那份平静。 感悟二:我的教学缺乏法,一种对教育教学“授之以渔”的法。 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但是我呢,我们呢,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素质教育只是为我们以前的教育换了一个名称而已,我们只会笼统的向学生灌输我们自己认为掌握好的知识,如果他们没有接受,就会反过来斥责学生,从来不会考虑这个知识适不适合学生接受,接受后能不能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围城》中的方鸿渐好像是我们现在教师教学的嘲讽。我们笼统地灌输道德、知识和学问,我们每天疲于奔命,根本达不到我们教育的预期效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我想我会好好做到“抑扬有度,因人施评”,让学生感受老师的爱,感受老师给他们自己传授的“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诠释“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方法。学生或许不记得我们教给了他们什么具体的内容,但他们一定会记得你教给他的学习方法,一种终生受益的方法。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学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学当老师,学习他的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学习他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期望得到培训或指导

第一篇:
从01年毕业至今,先后在讲坛上走过了七年光景,这七年既短暂又漫长,这里边既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也有自己的艰辛努力。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我有几点成长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已经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二、懂得感恩是教师成长的必备素质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老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是在感恩中静心学习,尽心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
三、做个有心人,及时的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近年来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师们,其实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通过一步步的成长,才成为今日的“明星”。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可以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用键盘留下文字,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
四、总结经验,梳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
毛泽东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班级管理讲究艺术,要多动脑筋,考虑孩子的需求。从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动脑筋,哄着孩子跟你走,制服犟牛用再大的力气不如一把青草效果好。所以教师要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坚持下去,成为制度。在安排各项工作要统筹兼顾,考虑问题要周密,使各项工作井井有条,井然有序。要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善于培养幼儿自主、自信、自立的品格,善于寓教育于管理之中,使每项管理活动都成为教育机会。总之,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管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级氛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孩子发展的脚步,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营造健康向上、个性张扬的班集体。
五、有承担才有成长
除了做好本职的工作之外,更要兼顾好领导安排的工作。这个学期我接管电教工作,我觉得是领导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平台,虽然有的方面我不是很懂,但是我每次都很虚心的像杭舒虹老师请教。对于新来的几位教师上传新闻、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备课的格式与要求等等,我也是积极的指引,发现问题及时修改。经常到班级里查看电脑的安全性,提醒老师注意维护自己班级的电脑,尽量不要浏览一些安全性不高的网站。总之,我会尽我所能、用心的做好领导安排给我的这份工作。
六、有爱心、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
人的智力是不等的,有差距的,也就造成了学习的差异。要想把孩子都达到统一标准是不可能,也就是说教好所有的孩子是不容易的。用统一的眼光看不同的孩子是不对的。要用不同的尺子来量孩子,发现孩子与与众不同的长处。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的孩子,那样你满眼基本上都是差的孩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才七十二。爱因斯坦小学呆头呆脑,学校开除;黑格尔大学毕业,辅导员的评价:“此人智力中等,不善长哲学”。没有想到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黑格尔成为哲学大师。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我们怎能凭孩子的一时表现,判断他的一生呢?!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应该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以上是我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教师人生”要求教师不再把教育仅仅当作一门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
“教师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
“教师人生”需要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感动中国,感动未来。
当然,“教师人生”还需要责任,需要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
教师之服饰:不修边幅,不符合教师的形象要求;不懂礼仪,不合教师的职业规范。
吊带衫、露脐装也许性感动人,但应远离学校和教室;黄头发、鸡冠发妩媚可人,但应该移开教师的头上。
教师之语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
教师的微笑和严厉同样重要,二者相比,微笑更平和、温和,更可爱。严厉的教师令学生敬畏,微笑的教师令学生喜爱,善于在严厉中不时渗透会意的微笑的教师,则令学生敬爱。
教师之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有需要改良与更新、发展与进步。坏习惯一定要改,好习惯如果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终究有一天也会归入坏习惯的行列,因为“不变”本身未必就是好习惯

第二篇
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教师如果仅会传授知识,只能说是一名普通教师。教师应当以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这便是人师、经师与一般教师的根本区别。青年教师成长大致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习摩仿阶段,目标是站稳讲台
从学校毕业,刚走上讲台,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给学生展示自己“学”得怎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进入“教”的境界。要站稳讲台,一般需要学习摩仿1--3年。其主要标准是:熟悉本科教材,适应课堂教学的各种要求,初步显示出良好的职业素质,能胜任本科教学工作。
1.特点。比学生先懂得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从学生接受信息的角度来说,教师传授的知识可分为无效知识和有效知识。无效知识即旧信息,有效知识是新信息。有效知识又分为教材中现成和教材中没有的两类,教材现成又可分为学生能够看懂和学生无法看懂两种。教师传授无效知识等于浪费学生的时间,误人子弟。教师传授有效知识特别是学生无法看懂的教材知识来源于教材又超出教师的补充,延伸知识,学生便有所收获。但是不少教师传授的有效知识却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就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实际上也是耽误学生,它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其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为真知识和假知识。传授假知是指教师所教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实践证明,教师传授假知识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直接原因。所谓传授真知是指教师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重复而获得,致使教学变成一种形式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结果最多只能是学生对教材获得封闭性理解。这只能是教师唯上、唯书、唯教参,缺少主见和创造精神。
2.教学。“讲述”知识即使完善无缺,也只是在给学生展示自己在以前的专业学习中或课前钻研教材时那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钻研结果。即使站得高看得远,教师或许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在“教”中,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严格地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照本宣科,隔靴搔痒。还说不上是“教学”,充其量只是个“展学”而已。
3.态度。心中有书,而“目中”不大“有人”。学生观念淡薄,只想着如何把书教好。这多由对教材和教法不熟;尚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和娴熟地驾驭课堂所致。初为教师者多属此类。
二、发展提高阶段,目标是成为骨干教师
要成为骨干教师,一般要3--6年。其标准为: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方法与原则,具有挖掘教材潜在内容与恰当处理教材的能力,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初步具有科研的能力,教学效果好且比较稳定。
1.特点。术业有专攻,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正因为拥有知慧,他才能真正做到启迪学生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吃透教学内容表现为:⑴深刻,即能独立钻研与分析教材,能把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讲起课来能讲到点子上。⑵独到,即知识广博,讲起课来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从而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在灵活应用教法方面,表现为:①启发,即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究,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点拔指示,使学生豁然开朗。②机智,即对教材有真知灼见,具有首创性和独创性。③广博,即面对意外情况,教师能灵感闪现,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④绝招,即教学特长中的特点,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地步,经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是其敬业,乐业的结晶,是长期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的结果。⑶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多想,勤奋,交流。
2.教学。的确能把好的学习方法,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力求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学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个阶段,虽然孜孜以求,沤心沥血,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浅尝辄止,若即若离。可有时往往见效不大,不尽如意。
3.态度。不仅心中有书,而且“目中”也“有人”但有的只是几个尖子生。教师一门课教了三年五载,在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法后,就能在课堂上逐渐注意起学生来。可是,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书还是处于这一状态中,有的认为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实际只盯着几个“佼佼者”;有的心里也想一个不放,实际工作中因畏其难而退步,正因为以这种态度对待学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做到胸中装着每一个学生。
三、探索突破阶段,目标是成为学科带头人
要成为学科带头人,一般要在10年以上。其主要标准是: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精通教材教法,甚至具有编写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显著,在本地区或更广范围内知名度很高。
1. 特点。有崇高的师德修养,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且久远。教师达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够给学生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够想学生所想,更为重要的是,能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教师兼备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的双重角色的优秀素质。作为实践家,他们躬行实践,始终活跃在教学改革上的实验田中,对教育教学进行最真实最有创造性的变革,从而不断实破自我。作为理论家思想深刻,勤奋耕耘,著书立说,在理论上有突出的建树。
2. 教学。是以“启发”为前提。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好的学习方法、技巧演示给学生看或传授给学生,而是创设一种“情境”去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探索,在学生思索而不得要领或感到迷惘时,或引导,或点拨帮助,进一步诱发,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事物,进而,带领或指示学生归纳,总结出最适合学科特点和个人实际的学习方法(包括记忆,理解和运用),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悱不发”。所以说,“导”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即“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有成就的教师在教学上进入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潜移默化,刻镂无形的最高境界。
3. 态度。胸中装下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心中不但应“良莠兼收”,而且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难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要牵动着教师的心。首先要真正“爱”每一个学生。其次,要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几个学生“学得好”并不意味着“教得好”,要全面丰收才算“教得好”。第三,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只要教育得力,教导得法,就会成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❻ 我的教育故事征文200字

笑,抄无处不在,而那一次,是最袭美的笑容。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有一所学校还有3名同学没有来得及跟上队伍离开,最后,有一位老师把他们藏在讲台下面,用自己庞大的身躯保护那3名同学,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肩上,他却咬牙坚持着,不让大石头伤害到同学,用尽自己所剩余的力气,保护了3名同学。可是,老师天好像故意和他过不去似的,就这样让他离开了人世间。那一刻,我流泪了,我为这位老师舍己为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而流泪,我发现,在老师临走的时候,他的嘴角依然抚养笑容,我认为,那是人间最美的笑容,我觉得,他的离开是值得的,是他救回了那3名同学的生命,我坚信,老师在天之灵,看到同学们快快活活地生活着一定欣慰不已。
这位老师的笑容是最美丽的,他的品质是最高尚的!

阅读全文

与我的教学之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