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目标的内容主体是

教学目标的内容主体是

发布时间:2021-02-28 20:07:04

1. 什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是复对学习者通制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表述。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教育技术学的专门术语。运用这个术语是为了强调教育效果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的、总体的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它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目的和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期效果,而目标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只是对待定的教学活动其指导作用,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时直盯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其实质就是两种教育学观、教学理念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一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谁?二是课堂教学的归属是什么?三是教师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位?

2. 教学目标的书写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 )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

行为情景或条件

3.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一、立根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比如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等,你熟悉了,备课中、教学中你就会下意识地受其支配,自觉地贯彻落实,就像电脑执行程序一样自然而然。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准则。老师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教学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飘忽不定,甚至南辕北辙。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 二、与文本对话,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这法那法,钻研不透教材就没法。” 1、备课时,首先应读教材。 (2)读生字词。做到读准字音,了解字(词)义,必要的时候,要查字典、词典。 (3)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课后思考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课时也好,两个课时也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4)朗读课文,教师先要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教师应该也必须把教学的内容(课文)朗读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老师朗读得好,课堂上才能自信地让学生跟你读。 “跟我读”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重要的目标,课程标准把它放在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 (5)读单元组“导读”和综合学习,明确教材的位置、作用、训练点等。 2、备课时,其次要读《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部分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是我们把握教材和教学的重要依据,让我们“胸有全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每个单元,先是“导读”,提示整组教材的主题、特点、训练点等,让我们“胸有全组”;《教师教学用书》的每篇课文,包括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等,让我们“胸有全篇”。当然,读教参因人而异,也可以网上参考。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多参多看,厚积而爆发。 三、分析学生,进一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分析学生、“吃透”学生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学生、“吃透”学生又是备课的难点,我们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知人善教。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4.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标

新课改模式下,我们语文的课堂学习目标既指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指课文的学习目标,还指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课堂学习目标是语文教育目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语文教育教学全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对上,它要体现国家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对下,它又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准绳,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在制定课堂学习目标时,还必须参照单元及学期目标,以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包括知识准备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依据学生的语文认知、情感发展水平,根据课文课堂教学内容,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的角度,注重方法和过程,力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制定具体的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目标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布卢姆说:“目标是描述要学生达到的行为。”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改变过去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任由教师灌输的做法,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完善。
2、培养、发展学生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此可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重点组成部分。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还包括方法习惯、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内容。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属于“素养目标”,素养目标的各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各要素的全面提高,我们所制定的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必须为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一终极目标服务。
4、以“学”为核心
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新课标提倡以“学”来组织教学,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学生语感的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习方法和过程。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必须包含体现学习方法和过程目标。
5、贯彻“准备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目标难易适度
我们制定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必须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学生要经过很大努力才能达到,即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实。
6、目标具有弹性
为课堂教学创造宽松环境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变异性较大,所以,课堂教学目标不宜定得太细太实,要给课堂教学留下足够宽松的环境。
7、统筹安排,螺旋上升
语文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听、说、读、写年年一样,又年年不同。语文教学目标必须统筹安排。整体推进。逐步提升。课文内容是制定具体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出发点。是实施教学和完成教学目标的凭借。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课文的内容。深入了解每篇课文的突出、特殊之处。才能制定出恰当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8、目标的制定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现在的新课改模式下,要求五步三查,步步落实。那么课堂学习目标的确定还必须具有可检测性。可操作性,整个课堂就围绕目标来开展。既让学生有可学,也让老师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学习目标对于课堂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可以让课代表在每一堂课之前把我们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前写在黑板上,方便我们这节课完之后回顾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听课的质量,也便于老师检测自己是否完成教学任务。

5. 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老师对吗

一、教学目标
一 什么是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总目标.
第二,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本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第二,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第三,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时所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 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1.屈辱的婚姻2.章子怡语录3.分手是解脱4.王菲挺大肚
第四,从二者所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五,从二者组合的结构层次性看,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因而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 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分类
《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确定为:情感与态度领域、行为与习惯领域、知识与技能领域、过程与方法领域.
1.情感与态度: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包括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或感受):是指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2)反应(认同):是指学生对课程内容或现象作出的相应的情绪反应,或在接受(感受)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3)领悟(感悟):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2.行为与习惯: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行为与习惯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包括三个层级的目标:
(1)经历: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领悟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学生能依据课程内容中的一定的知识或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练),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的行动,并达到正确.
3.知识与技能: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包括四个层级的目标:
4.过程与方法
所谓“过程”,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包括两个层级:
①经历(体验):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②尝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
尽管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目前很难统一,但是不管哪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的陈述方式应该是一致的,这种陈述方式主要与陈述技术有关,而与具体的课程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一般说来,课程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下列这些方面的技术因素.
1.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校园里找到医务室的位置”、“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举例说明支持某一观点的证据或事实”、“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等.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领域,如“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等.
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⑴要素.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⑵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目的”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⑸表现程度——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3.教学目标水平与行为动词
(1)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一是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行为动词如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二是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如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三是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2)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①知识
一是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识别、再认等.
二是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②技能
一是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二是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三是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行为动词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6.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两者的主体分别是什么啊

一、教学目标
一 什么是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总目标。
第二,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本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第二,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第三,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时所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 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1.屈辱的婚姻2.章子怡语录3.分手是解脱4.王菲挺大肚
第四,从二者所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第五,从二者组合的结构层次性看,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因而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 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分类
《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确定为:情感与态度领域、行为与习惯领域、知识与技能领域、过程与方法领域。
1.情感与态度: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包括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或感受):是指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2)反应(认同):是指学生对课程内容或现象作出的相应的情绪反应,或在接受(感受)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3)领悟(感悟):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2.行为与习惯: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行为与习惯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包括三个层级的目标:
(1)经历: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领悟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学生能依据课程内容中的一定的知识或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练),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的行动,并达到正确。
3.知识与技能: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包括四个层级的目标:
4.过程与方法
所谓“过程”,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包括两个层级:
①经历(体验):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②尝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
尽管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目前很难统一,但是不管哪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的陈述方式应该是一致的,这种陈述方式主要与陈述技术有关,而与具体的课程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一般说来,课程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下列这些方面的技术因素。
1.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校园里找到医务室的位置”、“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举例说明支持某一观点的证据或事实”、“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等。

(2)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领域,如“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等。
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⑴要素。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⑵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目的”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⑸表现程度——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3.教学目标水平与行为动词
(1)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一是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行为动词如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二是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如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三是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2)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①知识
一是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识别、再认等。

二是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②技能
一是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二是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三是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行为动词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7. 教学内容就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的。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

新课程改革,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人们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也叫课程。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7)教学目标的内容主体是扩展阅读: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主要有以下几项:

1.定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定向功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定向开始。因此毫无疑问,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结构要素。

2.激励功能

心理学已经证明,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所需要的具体目标。

3.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是一种给定信息,教学结果则是一种输出信息,但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因果链条,因此一次性地通过教学手段一般不能直接得到与目标完全一致的结果。

4.强化功能

学习是艰巨的劳动,并非每堂课都充满趣味和欢乐。在许多时候,学习是不能吸引人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学生有顽强的毅力,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

8.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本人认为,好的教学目标具有教学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具有“明确、具体、可测”的特点,其表述中要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并且是以陈述句表述。目标三要素与陈述句结构关系如下:目标三要素行为主体条件、标准行为陈述句结构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学生条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1)行为主体(陈述句的主语部分),即教学对象,一定要是“学生”,但大多在不会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省略掉。
为了有针对性的说明表述的方法,我以教师编写的教学目标为例说明 (黑体字为原目标,括号中是省略部分,楷体字为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1)(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
判断Na、Mg、Al元素金属性的相对强弱。主体条件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2)(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撰写出广告词。主体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3)(学生)能描述
滚珠丝杠螺母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原理和方法。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
(二)能力目标(1)(学生)
能够根据简单体模型正确绘制三视图。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2)(学生)能用万用表判断安装的线路是否正确。主体条件行为动词教学内容标准行为(3)(学生)能选择合适的工具,
完成垂头上的内外圆弧及圆弧连接的加工。主体行为行为(4)(学生)能灵活完成
运球、上篮、投球的连续动作。主体标准行为
(三)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表述大体相同,只是陈述句的宾语部分不再是教学内容,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范畴的内容,由于德育目标是无形的抽象目标,一般不易“明确、具体、可测”,因此要用“体验性”语言来描述,如下。(1)(学生)亲历
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体验
成功的快乐。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情感行为行为(2)(学生)体味
文章所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情谊。主体行为动词情感行为(3)(学生)认真标注元件符号,
养成
严谨的作风。主体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态度行为行为(4)(学生)体会加工方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态度行为行为
郑重说明以上目标表述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是否合理仅供参考。

9. 目标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1. 教育学抄书上中国的教育目的写道:“是袭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2.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设定,会从不同角度反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信仰等的特点。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国家行为,其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模式,改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地学。

  4. 如何看待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转换,如何实现施教与受教的和谐统一,如何使社会和个体的期望得以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目标该如何设定,教育过程该如何进行,是一个急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阅读全文

与教学目标的内容主体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