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设计一个完整的幼儿园主题式集体教学活动
——骆 静 怎样设计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幼儿年龄特点分析 教学目标设置 主要环节说明 说明重点、难点如何突破 二、教材分析 主题类 故事儿歌歌曲类 特定的题目 幼儿的年龄特点 3——4岁:神经细胞脆弱,容易疲劳,会搬弄和建构简单造型,进入涂鸦期,对鲜明的色彩线条、音乐节奏、律动有浓厚兴趣,是音乐感受力和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掌握各种法肌肉动作,精细动作有待发展。感知觉初步完善,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但观察的随意性比较大。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能理解具体的事物,以无意注意和无意想象为主,已掌握一定的口语,喜欢听故事、儿歌。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自制力差,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喜欢与人交往,但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题,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 4——5岁:动作更灵活,小肌肉不断发展,会用不同材料建构较复杂造型,能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开始探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分类比较,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理解力增强,会判断事物,喜欢探究事物,爱提问题,掌握词汇量迅速增加,语言较连贯,喜欢参与并享受多种形式的表演、表现活动,能够用社会行为规范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开始形成,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 5——6岁:好奇,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追根问底,大肌肉发达,小肌肉发展迅速,有一定的的自我保护意识、合作意识,脑发育显著加速,抑制过程加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思维荣是具体的,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与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抽象概念;对因果关系有所了解;能条理比较清楚地独立讲述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和故事,语言的连贯性有所加强;个性开始养成,逐步建立起社会规则与自己行为的联系,能用积极友好的方式与人交往,并重视成人、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三、目标的制定 问题一:目标表述过于宽泛,活动的落脚点不明确。 问题二:以“写过程”代替“写目标”,目标缺乏价值定位。 问题三:目标陈述混乱,缺乏整体思考 四、目标的价值定位 (1)目标关注能力,淡化知识技能 (2)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五、活动过程设计的要点与架构 环节架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环节架构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环节衔接自然流畅、过渡无痕。 教学方法适宜,关注细节 教学活动《首先有一个苹果》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阅读活动,在看看、猜猜、说说的过程中,挖掘出故事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和事物间的联系。 2、体验猜测、想象、讲述的乐趣,积累合理想象故事情节的经验。 活动准备: 《首先有一个苹果》大绘本,活动图片,小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引出课题 今天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故事,题目叫《首先有一个苹果》,谁知道“首先”是什么意思?(第一,最先) 二、师幼共读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 1.我们打开书看看,首先有什么? 2.两条虫在干什么? 3.来了谁?有几只?三只鸟来干什么? 4.四个猎人会干什么? 5. 接着来了谁?为什么来的是狗?狗来干什么呢?猎人和狗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看出来的? 6.接下来得是谁?他们来了故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猎人和狗这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7.河边有什么?几条船?船可以干什么? 8.来了几只乌龟?乌龟又会做些什么呢? 9.这次来的是谁?游来了几条鱼?它们是来了故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猎人和狗这时的心情又变得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0.这是蜂窝,有几个?猎人用蜂窝干什么? 11.现在变得怎么样了? 1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三、师幼共同回忆故事 1.结合活动图片,师幼共同回忆故事。 2.这是一个有趣的的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在哪里? 3.引导幼儿发现故事中各事物间数量递增的关系:原来故事里后面出现的事物总是比前面的多一个。 4.引导幼儿发现故事中各事物间浅显的逻辑关系:故事里后面的出现的事物总是和前面的是有关系的。 四、分组根据联系排图复述故事 1.幼儿分组进行排图复述。 2.集体交流复述情况。
② 如何利用图画书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我们常说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游戏是符合这个阶段幼儿回的年龄特点的答活动。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了生活环节所需的时间外,大部分是幼儿的游戏时间。游戏是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它可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能给幼儿带来愉悦。
运用游戏方法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应尽量寓教于乐,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促进幼儿各种感官和大脑的积极活动。
③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的设计教学活动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简单关系
您的回答会被数十乃至数万的网友学习和参考,所以请一定对自己的回答负责,尽可能保障您的回答准确、详细和有效 一、数学活动案例反思:认识梯形案例背景: 这个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 的本质特征,为本和活动的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 指出:这一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 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孩子空间观念,使孩子从 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由于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 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的抽象,因为陈老师通过各种有效、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 老师将这个活动的目标制定为: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2、初步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案例描述: (一)幼儿自选图形,激发 。 (1)宝宝们,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图形了吗?等一下选一个图形然后坐到座位上。 (2)让幼儿自选一个图形,说说你选的是什么图形。 分析:孩子进入教室之前,陈老师就把很多的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随意地放在了桌子上,让幼儿不受约束地去拿一个,然后她又请幼儿手里都是一样的图形拿上来贴在了黑板上,一直从三角形、长方形到正方形,这一步起到了巩固复习的作用。最后发现一个小朋友的手里是梯形,由此引出今天的主角,过渡得十分自然。 (二)初步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特征。 (1)这是什么图形?请幼儿说说梯形的特征。 (2)初步认识直角、 ,了解梯形的特征。 分析:这里陈老师又分了两大块。第一块是重点引导幼儿掌握梯形的特点,她是这样引导的“梯形有几条边?一起数一数。看看上、下两条边事怎样的?总结出一共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一条长一条短,并且是平行的另外两条边是不平行的。这里教师还用手势做了平行的样子。 第二块在第一块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等腰和 ,在认识 的时候她将梯形对折后引导幼儿发现两条边可以完全重叠起来,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得出这个梯形叫 。在认识 的时候,我认为陈老师也是很有创意的,她先出示 ,然后让幼儿说说它是什么图形,这里她引导幼儿用梯形的概念来套,是两条边平行的,有四条边,得出是梯形。然后再直接拿一个正方形方在直角梯形的直角上,引导幼儿发现一个角是直角,得出这是直角梯形。 (三)集体寻找梯形,加深了解梯形特征。 师:梯形还会翻跟头,他们翻呀翻,变呀变,都藏到机器人身上了,我们一起来把机器人身上的梯形都找出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从机器人身上拿下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吧梯形从机器人身上拿下来。 (1)幼儿找梯形,集体进行检查分析。 (2)请幼儿对找到的梯形进行分析,并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梯形。 分析:这一个环节的设计也是陈老师这个活动的一个亮点,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也要求我们将幼儿的活动组织得游戏化,这样才能激起幼儿的兴趣。机器人也是幼儿相对比较感兴趣的,陈老师将机器人画成由很多图形组成的,这样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孩子就好像在游戏一样,活动兴趣非常地浓厚。不过陈老师这个活动的第二个步骤就认识了直角和等腰梯形,我认为在这步环节里当幼儿找出直角和等腰梯形时教师应该做一下点明,事幼儿能够加深对直角和等腰梯形的认识。 (四)独立寻找梯形,巩固了解梯形特征。 梯形又翻呀翻,变呀变,现在藏到这里了,我们按找梯形的方法,将找到的图形给他们用线圈住。 分析:先前机器人的这一步是集体操作,而这一环节就是个别操作了,给每一个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这也是数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孩子们作业的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掌握对梯形的认识,作业情况较好。 案例反思: (1)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的 。 游戏是幼儿 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 这也是陈老师这个数学活动的一个亮点,从一开始活动的气氛就很轻松,没有一板一眼的上课形式,而是将游戏真正融入到了活动中,一下子就几分了幼儿的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认识了梯形。 (2)环节设计,层层递进。 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是由易到难的,因此我们教师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陈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认识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然后再是各种图形的混合体,最后是每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3)创设一定的难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遇到困难,都是大人及时解决,幼儿很难得到锻炼,也不会主动克服困难,要是让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后,就会有种从没有过的快感,从心底里得到满足。为此,陈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设置一定难度,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后才能跨越过去,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她运用机器人来让幼儿寻找梯形,其实这一步是比较难的,因为奇迹人身上有那么多的梯形,幼儿容易混淆。还有一点在机器人头部这个梯形上缺了一点点的线没有连接起来,就是要让幼儿发现没有围起来的不是梯形。她还请幼儿上来给它变变,使这个图形变成梯形。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比较有难度,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 二、幼儿园中班数学反思 数量调查案例反思 幼儿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的引导语言必须有助于幼儿拓展思维,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人的身体上,回答的情况单一。教师提问:“除了人的身体上的某些器官可以用数量2来表示,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2来表示。 在活动中,出现教师 的情况时,应采取认真地正面应对的方式,而不应该是回避的态度。孩子对于自己的想法总有独特的见解,教师给予他们表达的空间,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经验,在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学数学的方法及创新的意识。在本次活动中,组织幼儿对生活中事物数量的观察和讨论来提高他们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寻找符合要求的物体的数量来掌握学习的方法;创新则是启发和肯定幼儿的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三、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如何与幼儿进行互动 答:工作流程学习任务知识点技能点知识预备观摩讨论韵律活动案例 1.熟悉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内容 2.基本环节 3. 等 1.在日常的幼儿园教学和活动中,如何与幼儿展开良好的互动,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请各位帮忙支招。 常规问题 答:这是案例的主题,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应细致描述。反思和分析(案例反思) 1、对行为的反思 2、对理论的提升(六)怎样才能写好案例 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解决一个 幼儿园课程模式的利与弊 答:同样,在园本课程的规范下,通过反思我们习惯了每日活动之后的反馈, 的“生成与预设”,教育 与教师成长反思笔记的撰写让我们看到了幼儿行为,教师行为背后的原因,懂得怎样来运用 调整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
④ 大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教案《拼成了什么》
大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教案
(新郑市城关乡周庄幼儿园刘晓东)一.
活动目标:1.
通过操作体验几何图形可以拼成各种物体,
感受图形美.2.
能不收大小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判断图形,
并进行分类记数.3.
发展空间知觉和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二.
活动重难点:
能不收大小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判断图形,
并进行分类记数.三.
活动准备:1.
大小、颜色不同的各种几何图形若干。2.
拼图两张。3.
录音机、磁带。4.
课件。四.
活动过程:(一)做律动导入新课
师:昨天,图形宝宝给老师打了一个电话,想请小朋友们一起去它们家玩儿,大家想不想去?(想!)好,下面我们一起去吧!(跟音乐做律动,来到图形宝宝的家)
师:大家看,我们来到了哪儿?(图形宝宝的家)都有谁在家呢?依次出示圆形宝宝、正方形宝宝、长方形宝宝、梯形宝宝。
(二)讲授新课1.
分析图形师:刚才,图形宝宝藏的位置小朋友们都找到了,真聪明。下面,图形宝宝说它们再藏一次,让小朋友们找一找,好,把眼睛闭上。一、二、三,看这次老师又变化出了什么?(小猪、机器人)(1)出示小猪图:找找小猪的头是由哪些几何图形拼成的,各有几个?启发幼儿注意到重叠图形。(5个三角形,6个圆形)(2)出示机器人图:找找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各有多少个?(10个圆形、6个正方形、5个梯形)3.
(三)到户外找图形,结束活动
图形宝宝和小朋友在教室里玩了把捉迷藏的游戏,下面,图形宝宝要到室外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我们一起出去吧!自我评价:本节活动首先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能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寓教于乐。
其次,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攻破重难点。先观看课件,老师演示,让幼儿寻求发现各种图形,初步接触本节活动内容;再分析图形,进一步让幼儿知能不收大小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判断图形,
并进行分类记数;接着让幼儿动手操作,感受图形美。充分发挥幼儿的发展空间知觉和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刘晓东同志在新郑市做幼教公开课,此为该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⑤ 有关教学组织的三种结构图,恳请各位教育家的指点。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影响和制约因素:(1)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2)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课程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4)科技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提供的可能性(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授形式。官学、私学,教会学校、宫廷学校,手把手,一对一,师徒相授。(二)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1)历程16世纪编班上课17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使班级授课制完善定型苏联凯洛夫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我国清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采用班级授课制(2)缺点:压抑个性培养,阻碍学生整体发展。(3)改革类型:A、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B、彻底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寻求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C、既不失集体,又有个人独立探索的教学组织形式2、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时期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仍然以班级为基础,教师并不直接面向全班学生,而是面向“导生”。背景:英国教育双轨制,劳动者子女只能在设备简陋,师资缺乏的初等学校学习,师资缺乏和教学要求不高,所以采用。教学质量低,很难满足大工业生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3、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柏克赫斯特 道尔顿中学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不同,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脱离教师指导和组织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4、文纳特卡制美国 华虚朋 1919 芝加哥文纳特卡中学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自学,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开商店、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个别教学,后者团体活动。特点:(1)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2)应用各种诊断法检测学习情况。在测验前,先进行练习测验,学生自测,自改。(3)通过自学及诊断测验后,方可学习下一单元内容。(4)教师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因人、因时、因事而个别指导。(三)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分组教学19世纪20年代,二战后欧美各国“英才教育”的需要重新重视,克服班级授课条件下难以做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情况。按照学生学习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而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1)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组教学。(2)外部分组: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分组教学。优点: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面临问题:(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2)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积极性普遍降低。(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是广义的分组教学,环境变化可以淡化以上提及的矛盾,利用学校的不同校区进行分组教学会减少分组教学的副作用,各校区可以采用先进后进搭配的方式进行组合。分组教学中,后进班组家长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大,分组的副作用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班级的学习氛围差,加强管理力度,增强师资力量(以各班骨干教师:特师、名师、青优、带头人的比例数据为证)是解决的途径之一,另外,将先进班组和后进班组之间的人数以递减的方式组织可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率,以赢得家长和学生支持。ABCD层次倒置与乱置,如初一A层次表示学习能力低的层次,D层次表示学习成绩好的层次,初二则以相反的顺序编班,心理考虑。学习A层次,学习B层次,潜力A层次,潜力B层次,小范围的滚动机制,消化机制,如前面班级留出空间,准备消化最后一个班级,跨年级的跳级的鼓励机制,分层次保送激励机制)学校分组教学的意义、矛盾及实施办法研究(新形势下年级分组教学的实施途径探索)(投《上海教育》)2、特朗普制20世纪50年代 美国,“灵活的课程表”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究占40%。3、小队教学“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特征:(1)教学组可以分为大组和小组(2)“小组组长”和“高级教师”主持教学组的工作并负责上大课,其他教师则负责小班或小组教学、讨论及个别辅导(3)在教学组中,教师按课业需要和个人专长轮流进行教学。优点:合理有效利用教师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可以使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得到有效发挥,有利于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与提高。西方国家将小队教学与分组教学、特朗普制相结合,从而在教师结构和学生结构两方面组成了新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4、合作学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 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合作、竞争、不相干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特征:(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互助,组间竞争。(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4)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优生组第一名与差生组第一名赢得相同的积分点数。(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一)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班级教学: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以班为人员单位2、以课时为单位3、以课为单位(二)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1、优点(1)面向全体学生(2)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加强管理(5)在班集体中学习,师生间和学生间可以交流,增加信息来源和教育影响源(6)实现教学任务方面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2、局限性(1)主体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3)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不够(4)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内容、时间、进程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内容(6)“课”受时间限制,完整的内容被分割。(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三)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1)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2)根据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课的结构(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学习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四)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1、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2、上课(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得好(5)积极性高3、课堂教学效果测评(1)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2)分析教师的课堂行为(3)根据教学效果测评调整课外作业的布置4、布置课外作业(1)代表性,难度适度(2)与教科书内容有逻辑联系(3)有助于启发思维(4)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5)分别给优生和差生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
⑥ 急需一份教案,内容自选,教案的一般结构如下,1教学活动的课程名称,设计意图 2教学活动目标
去网络文库找找
⑦ 教学流程图及其作用
你好!“教学流程图”顾名思义是:关于教学过程的流程图,它是教师实施教内学活动的蓝图,其作用在于:容
1.它可以直观地显示整个课堂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比重; 2.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也可以简洁地呈现出来;
3.它也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层次性等。 教学过程流程图是浓缩了的教学过程,它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
⑧ 有哪些工具或软件可以辅助教师绘制教学活动 流程图
可以试试用亿图图示,是图形绘制工具,里面有相关的案例模板和符号,可以更方便快捷的绘制各种流程图
⑨ 如何设计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示意图
设计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活动,需要考虑下面几个依据:
1,各年级内阶段目标是制订该年容级阶段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目标的主要依据。
2,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制订活动目标的直接依据。
3,上次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是制订下次活动日标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