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邮轮教案

邮轮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27 17:10:35

Ⅰ 冰心诗四首教案

《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总 课 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
二. 了解冰心生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1921年,参加了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把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冰心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小说集《超人》,,,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和自然为主,笔调柔和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
《繁星》、《春水》是冰心五四时期的诗歌结集。《繁星》写于1921年,共164首;《春水》写于1922年,共182首。这些小诗是受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作的影响所作。诗人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一刹那的感受,通过对这种感受的抒写,表现蕴涵的情感或某一哲理,她的诗被称为“冰心体”,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们竞相仿效,抒写自己的三言两语的小杂感,以至于形成了新诗史上的‘小诗流行的时代’。
三、整体感知:
⒈自由朗读。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 学习《母亲》
(1)集体朗诵《母亲》,说说: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 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相同吗?在诗中有何不同?(第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大自然中真实的风雨;后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等而引起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所以说成是“心中的风雨”。)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巧妙地用第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受)受到打击,总要找母亲倾诉,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2、学习《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美国),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诗人要用纸叠成纸船,用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诗人要纸船到 什么地方去?(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心田中)
纸船不会飘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得“叠着叠着”?(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唯一方式),请你模拟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态。
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新奇瑰丽、大胆奇异的想象,充分表明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诗人为什么“含着泪”叠?(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面对茫茫的大海,她孤独,是思念的泪)
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诗人采用“卒章而显其志”的方法,把实的物象和虚的物象,把眼前的实的意境与想象的母亲梦中的情境巧妙地融合起来,是全诗的高潮!
4、 《母亲》《纸船》是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仔细品味和辨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首主要写的是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而后一首则是写步入青年以后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童稚期的寻求母爱的 保护,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而青年期的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则体现和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母子或母女之间的感情,是一个随着双方年龄不断变化而互相转移的过程。前者侧重于母爱的付出,后者着力于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恰恰表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其中感情体验值得珍惜,内涵丰富而美好。
五、拓展延伸: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
例::《写给母亲》 《想起母亲》
我是一片远去的帆 想起母亲
却永远也驶不出 晚霞里就升起了
您目光所围成的河岸 一缕灰白的炊烟
它模仿母亲绵长的爱
朝着我离家的方向倾斜
3、预习两首诗。
附: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复习检查:《母亲》《纸船》的背诵的情况。
一. 导入新课: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这是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就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
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整体感知《成功的花》:
⑴反复诵读这首诗,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⑵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明好在哪里?重点体会“明艳”、“浸透”、“洒遍”词的作用
(明艳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夺目。浸透写出了眼泪之多,突出奋斗的艰辛。洒遍指明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3)问题解惑
1、“人 们 只 惊 羡她 现 时 的 明 艳 !”一句中“惊 羡”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羡慕”,为什么?
“惊羡”,有惊叹羡慕的意思, “惊羡”比 “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
2、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但作者并未空洞的说教,而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给人鲜明的印象,请问“花”“芽儿”“泪泉”“血雨”分别比作什么?
“花”比作人生事业的成功;“芽儿”比作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泪泉”比作为培养花付出的辛劳;“血雨”比作为滋润花而作出的牺牲。
(4)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合作探究: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因为成功而获得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可结合奥运冠军获得者的奋斗历程来谈(几个名句:⒈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 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小结这首诗:人不应该只看到别人荣誉,而应该知道这成功背后蕴涵的艰辛,他是血和泪浸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荣耀。
(6)齐背这首诗。
三,赏析《嫩绿的芽儿》
导入: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
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不能。这样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他们的成长过程象征着青年人的成长过程)
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嫩绿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旺盛和朝气。淡白蕴涵着朴素简洁,不追求外表华丽的特点。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诗中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纯洁的心灵和现实的世界。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拟人和反复,比喻)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请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有意义?(⒈要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本领⒉树立为祖国强盛,民族富强,社会进步而贡献自己青春热血的远大理想⒊甘于奉献,牺牲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小结这首诗: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比喻青年的生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生齐背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①讨论思考练习2、3,4
②结合《嫩绿的芽儿》,写100字左右的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试以“人生奋斗”为话题,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时 文 阅 读

荧 火 虫
泰戈尔

小小荧火虫,在树林里,在黑沉沉的暮色里。
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然而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题目设计:
1、谈谈个人对萤火虫的感受。
2、这首小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赞美了自由、欢乐、微小但不渺小的精神)
3、运用了第几人称?有何作用?(用第二人称,倾情称颂,亲切感人)

Ⅱ 小班语言小瓢虫大冒险教案反思

提起桂林,人们脱口而出的总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一个“甲”字,足见桂林的美早在已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深根。而漓江,又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了。
那天阳光很好,整条漓江在阳光下,显得十分柔和,美丽。江水清澈见底,清得发绿,江面波澜不惊,柔和得像一位少女,静侯远方来客。颇有诗情画意。
在磨盘山的前一个码头出发,十几条船蓄势待发。旅船向前行进,流下道道水痕,打破了江面的平静。第一站就是磨盘山,整座山外形酷似一个磨盘,山路盘旋至顶。
不久,就到了蝙蝠山,陡壁上隐约显出几只飞舞的蝙蝠,像是给人以“翩翩”祝福。
这时传来导游的声音:“相信大家都知道,漓江最着名的是‘九马画山’。一座屏风样的山,红、黄、清、白、黑五色交辉,勾勒出九匹骏马。”我们纷纷议论道:“这也许就是正副之分吧!大家今天尽情数马,谁数出九匹来就是状元!~”船上马上轰动。
“瞧,那像什么!”大家望过去:吖,水面高出不到十米处,乳石倒挂,似群龙戏水——靠水处突出,被绿草所覆盖,宛如龙头;龙头两侧,由于风化,又凹下去两个洞,恰似龙眼;悬空的地方正是它灰白的身子。最妙的是它的身子不是一条呆板的石柱,而是蜿蜒舞动,直插水中。说是戏水,再合适不过了。传说这还是玉帝派来吸桂花香精的神龙呢。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妙手佳作。
漓江,虽然没有长江那波涛汹涌,也没有黄河那母亲般的情怀,但她诗情画意,婉约可人,是江河中的小家碧玉。多少年来,正是这独特地气质,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在此驻足。漓江风景如画,漓江人间仙境,漓江风水宝地,漓江多人向往漓江的水真静啊,平的像一面镜子: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能看见水中游动的小鱼。一个字形容美,两个字形容很美,三个字形容相当美。曾今想过,在梦里见过,在电视上目睹过它的风采。可直到今天,我才可以站在漓江上赏着美景,吃着烤鱼,慢慢地来享受了。走到漓江时,正是正午时分。太阳当头照,午后到了。植物已经被晒得打蔫了。漓江上面静静的,静得没有一丝涟漪。偶尔有一条小鱼游过来,但马上又游远了。
我刻意把手伸进江中,竟然感觉一丝丝凉气。好不容易上船了,我坐定,开始观赏风景。邮轮周围的群山环抱着漓江。抬眼向上看,两座山之间,泷泷的绿色之间,隐藏着一块洁白的白云,好像这两座山是它的摇篮一样,接下来看得山更奇了。有的山这边看是一块光秃秃的岩石,上面全是石头,而换个角度看却是弯弯月牙型的郁郁葱葱的山脉。这边看是一轮弯弯的月牙儿,那边看,又是一只威风的狮子。竖看成月横成狮,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骊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江中。一块黑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岩石。他好像受过打磨一样,变得光滑而又细腻。
漓江乃人间仙境也!

Ⅲ 课文《金色花》的教案

金色花

一、整体把握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纸船寄母亲

一、整体感知

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颠簸中驶向陌生的国度。此去远涉重洋,相去万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亲怀中?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2.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练习说明

一 熟读这两首诗,直到能背诵下来。然后进行朗诵比赛,评出优胜者。

朗读要反复细致地加以指导,例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样的对话要朗读得好并不容易,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像教唱歌曲一样的教。

二 体会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本题就两首诗中比较含蓄的诗句要求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指导解题,应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

1.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急死了。

“我”呢,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才好呢。

2.这几句诗表达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三△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要让学生明确此次练笔的要求,必须借助形象来抒情。借助什么形象才好呢?这要注意揣摩两首诗中的想像。泰戈尔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冰心想像纸船飘洋过海送深情,都想像通过一种办法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我们也可以想像另一种办法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四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可以先看“文学名著导读”,再找书来看。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自读《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

启发思考的问题可以设计为:

——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自读《金色花》,着重研讨篇末含蓄的诗句

可以讨论: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三、引导学生自读《纸船》,着重探究“泪”与“悲哀”

母亲至爱女儿,女儿至爱母亲,容易理解,“泪”与“悲哀”则是难点,探究明白了,可以理解思念之情,思念之苦。由此可以悟到,诗人为什么异想天开,要放纸船在太平洋,“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四、教学设计

(一)识字与写字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二)《金色花》

1.朗读。

2.谈整体感受。

3.内容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向妈妈保密?

(3)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4.再朗读。

(三)《纸船》

1.朗读。

2.谈整体感受。

3.内容研讨。

(1)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2)为什么借纸船来抒情?

(四)朗诵比赛

(五)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三)选做。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选自《辞海》,1999年修订版)

二、1923年前的冰心(李存光)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童年,她在山东烟台度过了七八年山陬海隅的生活。大海给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早期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的冰心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七八岁时还动手试写过白话和文言小说。1911年,全家南归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翌年秋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冰心全集〉自序》)。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次年该校并入燕京大学)预科;后来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

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她参加罢课、游行、开会和街头宣传等活动,热心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并发表了一些宣传性的文章。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小说用对比手法描绘两个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为着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这些小说,表现了冰心对封建势力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但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显得软弱、憔悴。眼前的问题写完了,冰心又抓住活跃在回忆中的事物,写出了《鱼儿》《一个不重要的兵丁》等描写下级官兵生活的小说。五四高潮以后,冰心“退缩逃避到狭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超人》《悟》等,便是以“爱”的哲学认识生活的作品。

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

(李存光文,《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金色花》的两重解读(刘真福)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各种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而善意的“说谎”。细味之,“我”的奇特行为深藏着对母亲的依恋: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作品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浓浓的意趣。

品读至此,我们已经领略了该诗的丰富、有趣的诗味。然而,泰戈尔创设诗意若仅限于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尔了;泰戈尔高于普通诗人之处,正在于他能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的地方还向前、向深处更进一步,进入妙悟的境地,进入“入神”的境界。“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严羽《沧浪诗话》)。如果我们对《金色花》往更深更远处探究,我们会有更惊奇的发现。

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原来又是一幅神灵显形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动意念,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另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保持着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小精灵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它的所作所为有无限的自由,绝非人间肉身凡胎可以比拟。当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与爱。这种善与爱既然出自小神灵——是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神灵,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作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颂神。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

这后一幅画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视。一般人只能实实在在地写儿童对母亲的嬉闹和亲热;只有泰戈尔才能写出人格化的神灵的行迹与心理,而且写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地轻灵、巧妙、自然。他写出了东方诗、东方文化的神秘与蕴藉。在这点上,他的诗也与西方诗大不一样。西方诗坛尽管在历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响,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思想感情已经逐渐淡化、疏远了,还没有见到哪位著名诗人像泰戈尔这种痴迷地信神,并以颂神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的。因为泰戈尔生活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国度中,他是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遍观泰戈尔散文诗,可以处处感觉到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诗中经常出现神灵的“一鳞半爪”,虽然不点明神灵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词通常明示或暗示着被敬颂的神灵。因此可以说,颂神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基本母题,也是《金色花》的深层主题。

我们当然可以仅从凡间、凡俗的主题来解读这首诗,但那样毕竟流于浅俗,而且与泰戈尔诗作原有的意义期待不甚切合;如果我们借助对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体认来解读(尽管我们不是借此宣传宗教),作品的意义将变得深宏,庶几能把捉诗人的情感与理念。

(选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9期)

四、冰心《纸船——寄母亲》创作背景(范伯群、曾华鹏)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准备赴美留学。这位茹苦勤勉的学子、探索人生的作家,现在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程的起点上了。她说:“为着人生,我曾自愿不住的挥着别泪,作此‘弱游’!……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所以不须伤感,我至爱的母亲!凭着血与泪,我已推开了生命神秘的宫门。因着巨大的代价,我从此要领受人生,享乐人生。”冰心这次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去国“弱游”的目的是想以手执的金钥匙去更深地探掘文学的宝库,开启人生奥秘的宫门。但是,对这位女作家说来,她为这次游学所支付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在她的女性的纤柔敏锐的神经上要负荷不堪沉沉的重担——忍受着使她的灵魂为之颤栗的离别之苦。因此,在当时的冰心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中抒写的离情别绪,为我们留下了描绘别离之苦的最细致真切、凄美情深的篇章。这个融乐和美的家庭,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姊弟之间,当面都作出“最自然”的强颜欢笑,个个都这般“自欺自慰,相欺相慰,无数的忍泪吞声……”只在偶然间听到弟弟和小朋友的悄悄对话:“我姊姊走了,我们家里,如同丢了一颗明珠一般!”父亲背后的叹息,母亲强忍的泪光,自己又借话别为名,与友人在外挨延时间,因为入门就感凄切,姊弟之间不敢默坐厮守,有时竟环着大莲花缸奔跑,彼此泼水为戏,以这种与年龄并不相称的狂欢,掩蔽内心的痛苦。总之,离别使这个家庭一切反常。“几个月来,我们原是彼此心下雪亮,只是手软心酸,不敢揭破这一层纸。”但临到离别时,竟反常地装作无事人似的:“我竟微笑了!我说:‘走了!’向空中发言似的,这语声又似是从空中来,入耳使我惊慑,我不看着任一个人,便掀开帘子出去。”“只这般昏昏的匆匆的一别,既不缠绵,又不悲壮,白担了这许多日子的心了!”冰心就是在久久过着这种“言不由衷”的日子境况下离别了家庭。那是1923年8月3日,她乘京浦车南下。直到火车慢慢开行,在车上翻阅《国语文学史》时,看见书页的空白处写着几个大字:“别忘了小小”,是她最小的弟弟冰季的笔迹,这才揭破了那一层薄纸,使她沉沉如死的心感到十分酸楚。

冰心于8月5日抵达上海,略事小憩,于8月17日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她在《寄小读者·通讯七》中这样告诉亲爱的小朋友: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的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

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

8月19日抵日本神户,8月21日游览了横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舟上生活使冰心日夜泛游在海的女神的怀抱中,她常常伫立栏旁,纵目眺览:“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的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这粼粼的海波唤起了冰心童年的回忆,海潮声中,珍爱的童心和昔日的游伴都活跃在她的脑中心中。所以在船上冰心“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这“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与“自然”巍然屹立于眼前,离乡背井的生活中独独将这三根支柱中的“母爱”给抽去了。缺少了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个灵魂发生了不能自制的倾侧,为了解脱这种苦恼的境界,哪怕是减轻万分之一的负荷也好,她在舟中写下了《惆怅》《纸船》等诗篇。冒雨游览横滨,再加上灵魂的无法平衡的倾斜,竟使她小病于舟中。她在《惆怅》中写道:

梦里的母亲

来安慰病中的我,

絮絮地温人的爱语——

几次醒来,

药杯儿自不在手里。

海风压衾,

明灯依然,

我的心

是如何的惆怅——无着!

《惆怅》是根据一个梦境铺叙写成:“那夜梦见母亲来,摸我的前额,说,‘热得很,——吃几口药罢。’她手里端着药杯叫我喝。我看那药是黄色的水,一口气喝完了,梦中觉得是橘汁的味儿。醒来只听得圆窗外海风如吼,翻身又睡着了。第二天热便退尽。”这种思念母亲成病,又因梦见母亲得愈的境况凝成了诗篇,这些情切意绵的诗篇垒砌成一个临时的支架,替代这被抽去的梁柱,以保持这灵魂的平衡。《纸船——寄母亲》也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当然,冰心不仅以凄恻纤美的文字歌颂母爱,她也以一个航海家的爱女的身份,写她与海中的风浪搏战,并以胜利者的骄傲自豪地说:“海已证明了我确是父亲的女儿。”在这些文字中也闪露出一名技击者“磨剑赴敌”的豪迈气概。在去国前,她父亲曾对她说:“这番横渡太平洋,你若晕船,不配作我的女儿!”因此,当她听到风浪即将降临时,使她产生出一种“无名的喜悦”,像一位初出茅庐的自信的武士,跳上擂台,跃跃欲试其身手一般。当她看到同伴们在摇晃的海舟中反侧欹斜;掩口蹙然,面色无主,纷纷散去时,她的心神飞越,像一仗剑下龙宫赴宴一样,登上了船的最高层甲板,冰心说:“如同准备着去赴海的女神召请去对酌的一个夜宴;又如同磨剑赴敌,对手是一个闻名的健者,而自己却有几分胜利的把握。”这样的文字在她去国所写的篇章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格,在女性的妩媚中透出一派英气,与抒写母爱的文采略有差异而风格协和。

(选自《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五、《纸船——寄母亲》赏析(潘颂德)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像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Ⅳ 山中杂记

山中杂记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是散文,她的散文常给读者一种近似抒情诗版和风景画的美感。权母爱和童真的内冰心《山中杂记》容占重要地位,她的散文文笔清倩灵活,清新隽丽。《山中杂记》就是用孩子般的天真、固执、极端的语气,谈“海”与“山”的比较,从颜色,从动静,从视野,从透视力,力争“海比山强得多”,甚至诅咒发誓:“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而对于诸如颜色的感受与思索却又是成熟的,在颜色的议论里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的、历史的,甚至心理学的内容, 文中描写“海”的文字,最能显示冰心的散文艺术个性

Ⅳ 天津海河观光游轮在哪坐呀..坐一次多少钱..

目前海河游轮已因进入冬季停航了

Ⅵ 小发明就在你身边教案反思

自从读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后,我对什么事也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天,我在家洗澡,我把洗手盆中的汤放得满满的,颇像一个人工湖一样。这时,一个塑料的香皂盒掉进了洗手盆中。起初,洗手盆中的汤一漾一漾的,而香皂盒也有节奏地一漾一漾地晃动着。过了一会儿,汤平静下来了,香皂盒也静止地浮在洗手盆里,我注意地看着,忽然香皂盒又动起来了。它动得现象好像没什么规律,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好象一个机器人在水面使劲地挣扎着。是什么力量使香皂盒有如此神奇的变化呢?
我的眼睛盯着香皂盒,结果偶尔从香皂盒底下冒出一个个小水泡来,小水泡先是向下喷出的,然后向汤面浮上来。莫非是这些小水泡的作用?我注意地观察着,我发现那一个小水泡向一个方向射出,香皂盒就向另一个方向而动了一点儿,有时,好向个小水泡向一个方向喷出,香皂盒就会自然而然地向另一个方向前进了一点儿。啊!香皂盒不规则地晃动,是这些小泡发挥的作用!我兴奋不已。我又进一步地试验,我用食指和中指当船桨,在香皂盒两边划来划去,样子真是可爱。我想:要是能在香皂盒底下装上叶片,在香皂盒中装上马达,香皂盒不就像一艘快艇了吗?于是我从自己小制作的工具箱中找来一些制作小电风扇的线圈、干电池、叶片,和一些其它的工具。开始发行起香皂盒来。经过多次尝试后,实验成功了。我用电烫器将电风扇的叶片烙在香皂盒底面,将马达、干电池用木头固定在香皂盒里面,上面铺上三合板当甲板,这样一艘豪华的游轮诞生了。我找来了妈妈洗衣服的大塑料盆,在里面积满了水,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游轮”放在水中,开启开关,“游轮”前进了,塑料盆里翻渡着,白求恩色的浪花,真像大海里的一样。
“游轮”前进了,但方向不能固定。于是我去请教在温州造船场工作的陈伯伯。他看了我的杰作后,大为赞赏。并将我的制作作了修改,并送了我一些材料。我按照陈伯伯的方法来制作,一艘现代化的游轮做好了!
我想:小制作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肯动脑筋,发挥想象,积极动手,敢于尝试,就一不定期会有更多的小发明出现!

Ⅶ 幼儿园生活与健康《我能做什么呢》教案

提起桂林,人们脱口而出的总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一个“甲”字,足见桂林的美早在已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深根。而漓江,又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了。 那天阳光很好,整条漓江在阳光下,显得十分柔和,美丽。江水清澈见底,清得发绿,江面波澜不惊,柔和得像一位少女,静侯远方来客。颇有诗情画意。 在磨盘山的前一个码头出发,十几条船蓄势待发。旅船向前行进,流下道道水痕,打破了江面的平静。第一站就是磨盘山,整座山外形酷似一个磨盘,山路盘旋至顶。 不久,就到了蝙蝠山,陡壁上隐约显出几只飞舞的蝙蝠,像是给人以“翩翩”祝福。 这时传来导游的声音:“相信大家都知道,漓江最着名的是‘九马画山’。一座屏风样的山,红、黄、清、白、黑五色交辉,勾勒出九匹骏马。”我们纷纷议论道:“这也许就是正副之分吧!大家今天尽情数马,谁数出九匹来就是状元!~”船上马上轰动。 “瞧,那像什么!”大家望过去:吖,水面高出不到十米处,乳石倒挂,似群龙戏水——靠水处突出,被绿草所覆盖,宛如龙头;龙头两侧,由于风化,又凹下去两个洞,恰似龙眼;悬空的地方正是它灰白的身子。最妙的是它的身子不是一条呆板的石柱,而是蜿蜒舞动,直插水中。说是戏水,再合适不过了。传说这还是玉帝派来吸桂花香精的神龙呢。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妙手佳作。 漓江,虽然没有长江那波涛汹涌,也没有黄河那母亲般的情怀,但她诗情画意,婉约可人,是江河中的小家碧玉。多少年来,正是这独特地气质,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在此驻足。漓江风景如画,漓江人间仙境,漓江风水宝地,漓江多人向往漓江的水真静啊,平的像一面镜子: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能看见水中游动的小鱼。一个字形容美,两个字形容很美,三个字形容相当美。曾今想过,在梦里见过,在电视上目睹过它的风采。可直到今天,我才可以站在漓江上赏着美景,吃着烤鱼,慢慢地来享受了。走到漓江时,正是正午时分。太阳当头照,午后到了。植物已经被晒得打蔫了。漓江上面静静的,静得没有一丝涟漪。偶尔有一条小鱼游过来,但马上又游远了。 我刻意把手伸进江中,竟然感觉一丝丝凉气。好不容易上船了,我坐定,开始观赏风景。邮轮周围的群山环抱着漓江。抬眼向上看,两座山之间,泷泷的绿色之间,隐藏着一块洁白的白云,好像这两座山是它的摇篮一样,接下来看得山更奇了。有的山这边看是一块光秃秃的岩石,上面全是石头,而换个角度看却是弯弯月牙型的郁郁葱葱的山脉。这边看是一轮弯弯的月牙儿,那边看,又是一只威风的狮子。竖看成月横成狮,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骊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江中。一块黑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岩石。他好像受过打磨一样,变得光滑而又细腻。 漓江乃人间仙境也!

Ⅷ 荷叶 母亲和冰心的教案和介绍

[编辑本段]正文
荷叶 母亲①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②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③。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编辑本段]课文简析以及难点
《荷叶 母亲》这首散文诗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女儿的情景,于是借景抒发了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遮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文章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恋。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写作特点及借鉴:
主要特点:借景写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副雨打红莲,荷花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以莲自比,讴歌伟大的母爱,自然贴切,新颖独特。
借鉴:“托物言志”是抒情散文常用的方法,即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在某物上,让此物本身代表自己表达。自然万物皆可寄情,只是所寄情的物要恰当,物的功能或象征性能负载人的感情,否则是不能感染读者的。
难点1、“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很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文章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入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卒章显志,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的面很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只能是母亲。这样就把母爱推向了高潮。
3、课文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何作用?
课文中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适意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4、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一下本文中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白莲在繁杂的雨点的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表现了作者怜惜的情感,用以作为红莲的对比。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可以说是美的象征。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无疑也是黑暗、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灵。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敧斜的红莲又稳稳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的、感人的美。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保护着红莲,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勇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好事物的行动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得到了升华。
[编辑本段]注释
①荷叶 母亲: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卷。原题作《往事(一)》之七,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菡萏(hàn dàn):含苞待放的荷花;
③攲斜:倾斜、歪斜。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荫蔽:树木遮蔽。
[编辑本段]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为《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福建长乐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冰心出生后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在这里,冰心于 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于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 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现代派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吴尔夫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冰心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应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 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期间,她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家被抄了,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全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在这段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冰心也和她的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在十年“文革” 的动乱中,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坦然镇静地面对一切,坚信真理一定胜利。她时时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实践证明,冰心是长期与党患难与共的亲密朋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她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她身体力行,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她热烈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

Ⅸ 冰心诗四首 教案和初一数学负数教案

《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教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总 课 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
二. 了解冰心生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1921年,参加了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把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冰心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小说集《超人》,,,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和自然为主,笔调柔和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
《繁星》、《春水》是冰心五四时期的诗歌结集。《繁星》写于1921年,共164首;《春水》写于1922年,共182首。这些小诗是受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作的影响所作。诗人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一刹那的感受,通过对这种感受的抒写,表现蕴涵的情感或某一哲理,她的诗被称为“冰心体”,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们竞相仿效,抒写自己的三言两语的小杂感,以至于形成了新诗史上的‘小诗流行的时代’。
三、整体感知:
⒈自由朗读。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 学习《母亲》
(1)集体朗诵《母亲》,说说: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 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诗中两个“风雨”的含义相同吗?在诗中有何不同?(第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大自然中真实的风雨;后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等而引起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所以说成是“心中的风雨”。)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巧妙地用第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受)受到打击,总要找母亲倾诉,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2、学习《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美国),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诗人要用纸叠成纸船,用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诗人要纸船到 什么地方去?(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心田中)
纸船不会飘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得“叠着叠着”?(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唯一方式),请你模拟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态。
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新奇瑰丽、大胆奇异的想象,充分表明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诗人为什么“含着泪”叠?(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面对茫茫的大海,她孤独,是思念的泪)
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诗人采用“卒章而显其志”的方法,把实的物象和虚的物象,把眼前的实的意境与想象的母亲梦中的情境巧妙地融合起来,是全诗的高潮!
4、 《母亲》《纸船》是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仔细品味和辨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首主要写的是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而后一首则是写步入青年以后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童稚期的寻求母爱的 保护,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而青年期的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则体现和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母子或母女之间的感情,是一个随着双方年龄不断变化而互相转移的过程。前者侧重于母爱的付出,后者着力于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恰恰表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其中感情体验值得珍惜,内涵丰富而美好。
五、拓展延伸: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
例::《写给母亲》 《想起母亲》
我是一片远去的帆 想起母亲
却永远也驶不出 晚霞里就升起了
您目光所围成的河岸 一缕灰白的炊烟
它模仿母亲绵长的爱
朝着我离家的方向倾斜
3、预习两首诗。
附: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复习检查:《母亲》《纸船》的背诵的情况。
一. 导入新课: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这是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就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
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整体感知《成功的花》:
⑴反复诵读这首诗,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⑵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明好在哪里?重点体会“明艳”、“浸透”、“洒遍”词的作用
(明艳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夺目。浸透写出了眼泪之多,突出奋斗的艰辛。洒遍指明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3)问题解惑
1、“人 们 只 惊 羡 她 现 时 的 明 艳 !”一句中“惊 羡”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羡慕”,为什么?
“惊羡”,有惊叹羡慕的意思, “惊羡”比 “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
2、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但作者并未空洞的说教,而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给人鲜明的印象,请问“花”“芽儿”“泪泉”“血雨”分别比作什么?
“花”比作人生事业的成功;“芽儿”比作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泪泉”比作为培养花付出的辛劳;“血雨”比作为滋润花而作出的牺牲。
(4)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合作探究: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因为成功而获得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可结合奥运冠军获得者的奋斗历程来谈(几个名句:⒈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 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小结这首诗:人不应该只看到别人荣誉,而应该知道这成功背后蕴涵的艰辛,他是血和泪浸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荣耀。
(6)齐背这首诗。
三,赏析《嫩绿的芽儿》
导入: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
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不能。这样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他们的成长过程象征着青年人的成长过程)
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嫩绿显示了芽儿的健壮、旺盛和朝气。淡白蕴涵着朴素简洁,不追求外表华丽的特点。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诗中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纯洁的心灵和现实的世界。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拟人和反复,比喻)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请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有意义?(⒈要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本领⒉树立为祖国强盛,民族富强,社会进步而贡献自己青春热血的远大理想⒊甘于奉献,牺牲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小结这首诗: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比喻青年的生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生齐背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①讨论思考练习2、3,4
②结合《嫩绿的芽儿》,写100字左右的文字,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三步曲
试以“人生奋斗”为话题,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时 文 阅 读

荧 火 虫
泰戈尔

小小荧火虫,在树林里,在黑沉沉的暮色里。
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
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然而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亲人。
题目设计:
1、谈谈个人对萤火虫的感受。
2、这首小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赞美了自由、欢乐、微小但不渺小的精神)
3、运用了第几人称?有何作用?(用第二人称,倾情称颂,亲切感人)

阅读全文

与邮轮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