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互动教学的教学方式
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
一是精选案例式互动
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容量较小。
二是主题探讨式互动
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三是多维思辨式互动
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一般方法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
四是归纳问题式互动
就是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教学开始,教员一一向学员抛出,学员广泛思辨、争论,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开阔思路。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备课。
『贰』 怎样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教学交往观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这是一个提问应答、互为因果的负反馈活动系统。认识与把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1)、互动是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互动
交往当然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的你来我往,而是人类社会生命本性的存在状态,是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打造。这种状态与打造是在无内外压力与制约情况下的真诚敞开、交互共生,在强调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这一点显得成为重要。相对于这一认识的观念和行为分别是:教育活动交往的本体论意义与有效辩解往的理据。前者,是说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交往活动,是师与生及师生与材料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以及应答讨论,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绝不能再独霸课堂,消化学生,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对于有效交往的理据,有的学者提出了三个有效宣称,即尊重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与社会规范一致的正当性以及捧得一颗心来的真诚性。教学中的有效交往,当然也必须服从于这一规律,师生间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比什么都重要。
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
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体。比如情境,不只是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思的问题背景;内容也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道德规范的认同,情感情操的陶冶;互动的角色也不只是师生间,还有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群体间,师生与教材间的沟通、对话与意义创生。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这种人际关系在教学情景中的教育性原则:其一是互动基本因素的把握,即个体明确的自我意识,对对方的知觉与期待以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其二是良好互动方式的运作,即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为前提,师与生的角色是可变的,师与生的作用是互补的。
『叁』 教学互动的常用形式有哪些
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数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3)互动性教学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预期目标,有了预期目标,师生互动就不会只流于形式,它能使互动过程有序化。在此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才能产生效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超越预期目标,产生新的问题,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全面,更能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的师生互动能使师生在互相学习中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教师美好的师德是这种关系建立的基础。
因为学生的心扉总是向那些他们认为值得敬重,品德高尚的教师敞开。所以,我们既为人师,就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师生互动这座桥梁,进入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第一、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探讨、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互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第二、师生间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广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师生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能够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肆』 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其产生效果的不同,可以把师生互动分为正互动和负互动。正互动就是指能取得积极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有效的师生互动;负互动是指不能取得积极效果,甚至是负面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无效或影响教学效果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追求正互动,避免负互动,使师生在多层次互动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找准“契入点”,借机互动
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镜子改变了什么》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八位同学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两位同学一组,其中一位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动作自编,看哪两个同学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学生对四组同学的表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镜面对称,从而揭示课题。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的表演着手,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
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讲解物体正对镜面时像的特点,我组织了如下活动。
师:每位同学对着镜子,举起你的左手,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一只手?
生1:左手(哄堂大笑)。生2:右手。
此时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里,教师正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正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创造“思维点”,以思引动。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我先作教师谈话。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可能性”出发,猜测所截得截面的不同形状。再让学生利用小刀对所带正方体进行切截,并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懂得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还需对猜想进行证实。猜想与证实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好路径,铺路互动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由此着手,我们也就把握了达成师生有效互动的三条基本路径。
实践——重探究过程的师生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现代教学观也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实践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践”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
『伍』 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其产生效果的不同,可以把师生互动分为正互动和负互动。正互动就是指能取得积极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有效的师生互动;负互动是指不能取得积极效果,甚至是负面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无效或影响教学效果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追求正互动,避免负互动,使师生在多层次互动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找准“契入点”,借机互动
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镜子改变了什么》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八位同学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两位同学一组,其中一位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动作自编,看哪两个同学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学生对四组同学的表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镜面对称,从而揭示课题。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的表演着手,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
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创设好路径,铺路互动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由此着手,我们也就把握了达成师生有效互动的三条基本路径。
实践——重探究过程的师生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现代教学观也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实践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践”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
『陆』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的互动性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要提高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厌恶你的人或害怕你,对你唯唯喏喏有恐惧感的人来与你友好合作,愉快地交流。” 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而交往是这个过程的支持系统。 要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需要教师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地倾力相助,细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异常言行,及时与学生谈心。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敌意与戒备心理,化解同学间的小矛盾。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班集体的温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 二、创设好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等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此探索、猜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创新源于问题,问题生于情境,要使学生能提出好的问题,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 三、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数学课应是活动课,通过多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能交流地学习数学和学习数学地交流。其中后者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要内化数学语言,并学习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将语言与思考逻辑地连接于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应尽量创设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四、 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学生乐学、勤学。 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撩拨学生上进心和创新的欲望。尽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书本的质疑,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要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可变得更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使其进步。切记“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要激励学生,还要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理想,增强信心;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消除挫折感;让学生学会“避已之短,扬已之长”。塑造好学生健康的人格,才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好地互动。
『柒』 如何实现互动教学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都被赋予传播知识的使命。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在三尺讲台上完成教学任务。然而时代在进步,改革的春风又一次吹进了教育的殿堂。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震撼确实大,耳边常听到同事的慨叹:“新课标难上,都不知讲些什么,老是搞活动,反倒像活动课了……”的确,新课标改革特别是思想品德的改革,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它改变了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导演”的角色。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思品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和活力,师生交往互动是其中的奥秘所在。那么,思品课堂上如何实现互动式教学呢?
实现互动式教学,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互动
以往的思品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记,绝大部分时间都由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举手发言,很少讨论的机会。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让我们意识到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堂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而学生的合作互动则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例如在上初一思想品德《我上中学了》这课之前,我要求学生调查好新学校的情况。上课时以6个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都急着把自己调查到的情况与其他同学分享。在讨论中学生既了解到新学校的具体情况,又跟其他同学加深了交流,为下一节《认识新伙伴》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一举两得。实践证明,让学生分组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和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小组间存在的竞争,能让学生产生责任感和荣誉感,能够帮助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实现互动式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
新课改下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满堂灌,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在活动中与教材对话、与老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情感交互。学习心理学指出: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环境氛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师生良好的情感互动关系,有助于双方的心灵沟通及和谐、真诚和温馨心理氛围的构建。教学中,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能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情的赞语、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以及生动有趣的讲述,能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真情对待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获得学生的爱戴,使课堂充满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相融,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
平等对话。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过程。新课改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实现对话。思品教学中的对话则是师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对所学知识达成共识,共同分享对方的经验和体验的互动过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要求教师摒弃那种“我是老师,我的话就是权威”的旧观念,树立“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新观念。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新型关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更乐于、敢于提出意见、发表见解,学生发展了,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例如,在探究《认识新伙伴》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名片,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换,彼此交流。活动过程中,我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跟他们一起动手制作名片,把自己当成他们的一份子,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一起交流,一起学习,一起欢笑,让学生认识了我,我也认识了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也感受到一种“与学生共创共享教育的幸福”。只有教师转换角色,更新方式,师生间做到平等对话,学会相互倾听,彼此欣赏,零距离接触,无障碍沟通,师生双方在表达与倾听中共同分享对方的经验和体验,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
场外沟通交流。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每周两课时,实际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要真正实现互动式教学,还应注意与学生课堂外的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交流具有时空不限、内容不限、学科不限、目标不限、方法不限等优点,教师在课堂外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不仅可以改善、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而且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体验的信息,为课堂贴近学生、因材施教储备素材。
成功的思品课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关系,用教师的真诚和热情去唤起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火花,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增添思品课堂的魅力,真正实现互动式教学,使思品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捌』 互动式教学法的互动教学类型
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回学目的。其方法一般答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教学,它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多媒体设备的声、光、电一体化优势,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书写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堂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便于进行。有了多媒体设备并不等于教师可以跟放电影一样,不需要课堂讲解了。我认为先进的设备仅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动摇。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会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玖』 互动教学的如何实现互动教学
互动性共享型教学,以互动做为教学设计的中心切入点,依据现代多媒体教学、数字版化教学等理论基础与权多种互动教学工具,如互动式的便携式显微镜WM461PCTV、WM461WIFI,兼具显微镜和数码照相机的双重功能,它可以利用2.4G或者WIFI和显示屏、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相连,可拍照、录像,教师与学生可针对一个或者多个实时显微现象,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观察交流、教学分享,由于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观察、获取显微图像,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性,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拾』 怎么进行互动式教学
课堂来学习任务要具体,让学生明源确任务后开始学习,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们先在同学中解决,实在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第二天反馈,如果实在无法解决的,教师可以引导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参与其中,真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