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学作文我眼中的微观世界
在初中化学中,许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建立在非常抽象的微观微粒层次上。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微观教学时,只能靠一些实验的表像和讲解进行知识传授,这对中学生来说难以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那么在化学微观教学过程中,如何化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呢?教育心理学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图、像、音、影、文字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微观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微观教学,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来模拟化学反应原理使抽象的内容形象直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多媒体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学习复分解反应条件时,学生对此条件的成因难以理解,而且教师的叙述必须依托学生动态抽象思维,采用flash制作溶液中离子的运动状态和离子结合成不易电离的生成物而使平衡发生移动----即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学生们从而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再如动画模拟氧化汞分解,氧化汞分子分成氧原子、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为氧分子,氧分子的聚集形成氧气,汞原子的堆积形成金属汞的过程,这一过程多媒体的使用对初中学生在早期建立化学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直观了解化学知识,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由此可见,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选择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发现式、参与式的学习环境,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影视播放系统,在讲解分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水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方面内容时,适时调用相关的画面与片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制取时,让学生选择正确的仪器拼装置图,使平时学习到的知识,在微机上形象地再现出来,学生在这一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地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做一些演示实验时,利用多媒体连续映像系统,把实验中发生的一切,通过显示器清晰地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不再使部分学生观察不清,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实现画面的移动和色彩的填充,巩固了实验知识。多媒体的反馈系统,及时地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活动,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所以,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通过看、说、做、想在课堂中“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枯燥的微观知识也能轻松接受。3、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以往的化学教学有很大局限性,自然知识生动有趣的特点难以充分体现,学生好奇心理感受难以激发,成功感难以得到满足,因而学习缺乏主动性。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形象有趣的直观教材,创设新奇的知识环境,有声、有色、有形、有动,突破时空限制,增加信息容量,激发了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水的组成》内容时,首先放映自然界有关水变化的录像,将学生“带到”千变万化的宏观世界。然后及时启发诱导设疑,进行宏观实验,提出问题,再利用多媒体进行微观分析、动画模拟演示水分子的组成及水分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分离、移动、重新组成氢气及氧气分子及聚成气体的过程。使学生从本质上真正理解了水的组成和变化,并能生动形象地把这些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长时间对各种变化及动画的演示强化了记忆,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复杂、难懂的微观知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学习障碍”、“知识难点”是教学难点存在的主要原因。多媒体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可以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调节快慢,从而便于学习者观察和思维。有些化学反应瞬间完成,对其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模拟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重点和难点是知识传递的关键所在,一节课中学生对重点知识不能掌握,难点不得突破,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将重难点的突破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考虑,确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堂解决。如在进行“分子、原子”教学时,分子、原子概念的形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模拟微观粒微的运动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分子运动、间隔、分裂和重新组合,学生一目了然,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师与多媒体的共同启发下, 微观化学教学难点也可以顺利突破。5、多媒体教学,变微观为宏观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初中化学中的分子运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些内容用肉眼观察不到,以往教师是按教科书的实验,如在演示氨分子扩散的实验时,让学生看一看NH3气体在无色酚酞中的扩散及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气体分子的运动,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为主,演示为辅。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后,把NH3分子和无色酚酞两种分子模拟成两种不同颜色的球体,用多媒体控制使两种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运动的结果看到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展示后让学生说明扩散产生的原因,且描述分子运动的特点,再结合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试管中的气体颜色,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另外象原子结构、离了的运动等,这些微观的化学现象,无法直观具体的展示给学生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之后,变微观为宏观,使这些实验以新的方法展示给学生,不但便于观察,而且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在初三化学中讲解氯化钠的形成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微观世界的钠离了和氯离了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切实理解。
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6、水 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3. 课文《水》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4. 水的组成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组成。
化学式:H₂O
结构式:H—O—H(两氢氧键间夹角104.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质,因为用一般的加热方法很难把它分解。
直到18世纪末,才由科学家用实验证明了水是一种化合物,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测定和科学分析,证实了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水的取用方法
1、地下取水
寻找地下水源的首选之地就是地表早已干枯的溪流与河流的河床地区,虽然这些地方的地表早已无水,但是在它们的地表下往往能找到丰富的地下水。
2、日光蒸馏水
日光蒸馏取水法特别适用于沙漠地区,在地面挖一个长宽约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水壶,在坑上放一块塑料薄膜,用石头或沙土将薄膜的四周固定在坑沿,然后在塑料膜的中央部分吊一石块确保塑料膜呈弧形,以便水滴能顺利滑至中央底部并落入收集器中。
太阳的照射使坑内潮湿土壤和空气的温度升高,蒸发产生水汽,水汽逐渐饱和,与塑料膜接触遇冷凝结成水珠,下滑至水壶中,这种方法在一天之内能收集大约半升水。
3、植物中取水
通过凝结植物的水汽来收集水分。
在一段健壮枝叶浓密的树木嫩枝上套一个塑料袋,放袋子的时候要注意使袋口朝上,袋的一角向下,这样便于接收叶面蒸腾作用产生的凝结水。
因为蒸腾作用产生的水汽上升与薄膜接触时遇冷后就会凝结成水滴,应让凝结的水珠沿着薄膜内壁流入底部收集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