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滹沱河和我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课文叙述了幼年时对家乡河——滹沱河产生的一段不解的情结,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挚热情感。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幼小时候,祖母她们都说“我”像滹沱河,于是我产生了想见见她的念头。
文中的“骂”、“赞美”、“告诫”的含义,只是在“我”淘气得出奇时,他们给与的一种带有疼爱的警告和劝诫。
开始时,“我”对祖母她们的话的认识,只是觉得自己性情有点野,很多时候都不受大人们的管束。大概是这个缘故,才把我与滹沱河相比。所以“我”当时认为滹沱河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的强大,能够管住我。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过了不久,“我”第一次见到了滹沱河,滹沱河却成了“我”失落的梦。
因为“我”心目中的滹沱河应当是横冲直撞的大水,应当有磅礴的气势。然而眼前的滹沱河竟是一条一点水都看不见的滹沱河,“除去砂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使我异常悲伤。滹沱河成了我失落的梦。
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首先虚写心目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见到的没有水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自己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了滹沱河在我心灵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写“我”终于见到了气势宏伟、狂吼飞奔的滹沱河,了却了心愿。
这部分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
当大河发水时,我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滹沱河。
“一骨碌”、“衣服也不穿,拔腿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这些动作,表达了我想见滹沱河的急迫的心情。
写狗的情态,写河水的声音,写人们的呼喊声,都烘托了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
写祖母拦阻我,姐姐寻找我,既写出了滹沱河发大水时,人们惶恐不安的心态;同时,突出了我的脾性“说来就来,谁也说不清楚,怕自己也说不清楚”,确实像滹沱河一样,拦阻不住。
接着写滹沱河狂吼飞奔的气势。写“我”伸手想去摸滹沱河河水,是流露出自己对滹沱河的亲切感情。
之后又写了“我”见到滹沱河的感受。
最后写几天后大水消退,“我”又一次去看望这与自己已经难舍难分的滹沱河。
第四部分(第18段)抒发自己与滹沱河难舍难分的依恋的感情。
虽然滹沱河那么伟大,我那么渺小,但是“我”觉得自己与有滹沱河相似的性格而感到自豪
提问者评价
xx
❷ 七年级第七课《滹沱河和我》点击答案
辟——僻
皇——惶
戒——诫
脱——蜕
明——名
一张一合的动
比喻坚定回不可动摇
像蚯蚓爬行那样答动
不真切,不清楚
造句略
3.C
4.喷,有力度有速度,更能表现出滹沱河涨水时不可阻挡的气势
5.她不能阻拦我,我就是个小滹沱河啊!
任性、倔强
6 通过描写狗的异常表现,侧面写出滹沱河发水时声响巨大,气势宏大
7 “我”的母亲河滋养我长大,它桀骜不驯的性格正是我的性格,它是我感情的寄托,是我的精神乐园
8 通过姐姐的描述以及我的害怕恐惧的反应,为后文着力描写滹沱河涨水的宏大气势蓄势铺垫
9 要点:滹沱河涨水时气势雄浑,它的吼声能够促人警醒;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深深震撼了我
10 要点:与滹沱河一样在逆境中坚强不屈,令人震撼。
❸ 滹沱河和我教案
点评
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课文叙述了幼年时对家乡的河——滹沱河产生的一段不解的情结,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深挚情感。 题目说明了我和滹沱河的关系:我的母亲河滋养我长大,它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是我的性格。它是我感情的牵托,是我精神的乐园。
编辑本段结构分成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节),写幼小时候,祖母她们都说“我”像滹沱河,于是“我”产生了想见见它的念头,同时通过“我”的疑惑,引出“我”去看河的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照应标题。 开篇写祖母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这句话不仅引出下文对滹沱河的描写,而且把“我”和滹沱河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点题作用。 开始时,“我”对祖母她们的话的认识,只是觉得自己性情有点野,很多时候都不受大人们的管束。大概是这个缘故,才把我与滹沱河相比。所以“我”当时认为滹沱河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的强大,能够管住我。 用过“我”的想象,写出滹沱河的特点,“我”的期待之情,也有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第二部分
(第3~9节),写过了不久,“我”第一次见到了滹沱河,滹沱河却成了“我”失落的梦。 因为“我”心目中的滹沱河应当是横冲直撞的大水,应当有磅礴的气势。然而眼前的滹沱河竟是一条一点水都看不见的滹沱河,“除去砂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使我异常悲伤。滹沱河成了我失落的梦。 从全文来看,上述对滹沱河的描写都是铺垫,真正的滹沱河在这些铺垫中呼之欲出。 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首先虚写心目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见到的没有水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自己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了滹沱河在我心灵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
(第10~17节),写“我”终于见到了气势宏伟、狂吼飞奔的滹沱河,了却了心愿。 这部分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当大河发水时,我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滹沱河。 “一骨碌”、“衣服也不穿,拔腿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这些动作,表达了我想见滹沱河的急迫的心情。 写狗的情态,写河水的声音,写人们的呼喊声,都烘托了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 写祖母拦阻我,姐姐寻找我,既写出了滹沱河发大水时,人们惶恐不安的心态;同时,突出了我的脾性“说来就来,谁也说不清楚,怕自己也说不清楚”,确实像滹沱河一样,拦阻不住。 接着写滹沱河狂吼飞奔的气势。写“我”伸手想去摸滹沱河河水,是流露出自己对滹沱河的亲切感情。 之后又写了“我”见到滹沱河的感受。 最后写几天后大水消退,“我”又一次去看望这与自己已经难舍难分的滹沱河。
第四部分
(第18节),概括自己与滹沱河难舍难分的依恋的感情。 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对滹沱河的喜爱、依恋、自豪、牵挂,对故乡的热爱。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说明了:虽然滹沱河那么伟大,我那么渺小,但是“我”觉得自己与有滹沱河相似的性格而感到自豪。 【 第2部分和第3部分能合并在一起。然后把它们分为两层。】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后改为史成汉(因为有一次牛汉考试时,写“承”字少写了一笔,因此没有得100分,所以改名,在他的作品《我的第一本书》中有提到。),曾用笔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4岁之前一直在乡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练拳、摔跤、捏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里最顽皮的孩子,浑身带着伤疤,一生未褪尽。上了两年小学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对,总把“承”字写错。父亲是个具有艺术气质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学教员,大革命时期在北京大学旁听过,旧诗写得颇有功力。他十岁以后就入迷地翻看父亲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书刊。母亲教他诵读唐诗。母亲生性憨直倔强,他的性格上继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亲流亡到陕西,在西安叫卖过报纸,学过几个月绘画,徒步攀越陇山到达天水,进入一个专收战区流亡学生的中学读书。入迷地画画写诗,几次想去陕北鲁艺学习未成。1940年开始发表诗,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剧《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同时,他被《诗垦地》一群年轻诗人邹荻帆、阿垅、曾卓、冀汸、绿原等清新的诗作强烈吸引。1943年考入设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艺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建国初期,在大学、部队工作过。1955年5月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1979年以来,创作了约二三百首诗。曾写过《滹沱河和我》,描写了小时候与滹沱河的往事经历。 牛汉是40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经过了长期的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坎坷磨难之后,在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他又恢复了诗的活力。他的诗集《温泉》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诗集奖。牛汉的诗,兼有历史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度,兼有对于社会现实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兼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这种诗,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诗歌领域,不停地抗争、探索、超越、发现,没有发现新的情境,决不写任何一行诗。评论家当然可以从他几十年的诗作之中看出来可寻的轨迹,而事实上他一生的创作,是奔突飞驰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宁愿在创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练、走不到尽头,生命永远带着令人可叹的新的创伤。诗集《温泉》里的诗,可以说都是情境诗,这里的诗多数都写于”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干校”。如果把这些诗从生活情境剥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诗,就难以理解这些诗意象的暗示性与针对性,很难理解产生这些情绪的生活境遇。在“五七干校”,他默默地写的这些诗有着同一的感情动向与构思的脉络,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许多平凡小事当时常常会突然点燃他隐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绪。那时,对他来说,只有诗才能使灵魂在窒闷中得到舒畅的呼吸。因此这些他心里一直觉得很沉重的诗,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悲凄的理想主义的基调。《鹰的诞生》让人想起一句西方格言:“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也飞不到鹰那么高。”这首诗写诗人对于鹰的向往,“五七干校”这艰险危难的地理政治环境,是可以比喻成诞生鹰的窠的。《毛竹的根》表现了诗人非常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那属于诗的东西。干涸发烫的土地里,斫断的毛竹根沁出了一丝清水。这本是很平常的诗,但它激起了诗人的想象和体验,毛竹的生命力启发了诗人的生命力。《蛇蛋》富于艺术刻画,而且通篇是艺术刻画,诗人借此抒发了对于生命的复杂而奇异的感受。《悼念一棵枫树》是一首发掘很深的诗。砍树是很寻常的事,砍树也确是可以象征什么,然而,在这首诗里,诗人有独到的发现,和深入的开掘,这就不寻常了:“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而且,“芬芳/使人悲伤”。这些刻画与描写,使我们想起有一种伟人,当他倒下之后,人们才感觉到他的价值。人们愈认识这价值,就愈悲伤。《巨大的根块》的构思也是奇异的:顽强的生命总是深深地埋在地底下,最耐燃烧的东西里都有长久凝聚的热力。《华南虎》是一首名诗,艺术刻画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这样说,自从里尔克那首《豹》问世以来,任何咏动物的诗都要在它的面前经受考验,因为《豹》实在太好了。比之于《豹》,牛汉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深刻的属于自己的感受。在这里,除了正面描写虎的血泪、悲愤之外,诗人从观众与老虎的关系观察,用观众的胆怯、绝望、可怜、可笑来衬托虎的安详而卧。华南虎是一切受迫害的伟人的象征,而那些观众则象征着一切伟大壮丽的东西被毁灭时以可悲看客身份出现的支持者;这些人是渺小的,然而他们却有在笼外张望老虎的权利。《兰花》很有诗趣,意味深长:找不到兰花不是因为兰花不存在,而是因为辨别不清兰草和野草。《麂子》很感人,如果诗人没有博大的爱心,是无论如何也写不成最后两行诗的。《伤疤》的创作过程是:因为诗人有伤疤,他才能发现树的伤疤;只因诗人体验深切,他才能说出“所有的伤疤下面/都有深深的根啊”这样充满气魄的话。
重点文字
“这一片呻吟般的狗吠声,村里人远远近近的呼唤声,平常谁的声音我都能听出来,此刻全分辨不出来了。还有充满整个空间的动荡不安的气氛……”这就是滹沱河来了的气势。 点评:这一段文字并没有直接对滹沱河来时气势汹汹的样子作出描写,但通过“分辨不出平时的声音”以及“充满整个空间的动荡不安气氛”,从侧面更好地让读者感触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听不到“呻吟般的犬吠,村里人远远近近的呼喊声”,说明了滹沱河来时压倒一切震耳欲聋的响声。“动荡不安的气氛充满胸部”。这本是种夸张的写作手法,这里恰到好处的再现了当时令人窒息的场景,省略号更是说明这不仅仅是滹沱河令人惊心动魄的原因的全部。这就是作者眼中滹沱河到来时的气势。几十年来,每当濒于绝望时,我常常被它的呼吼声惊醒过来。
❹ 在《滹沱河和我》,这篇文章中除先写河水声,还写到狗吠声和村里人的呼唤声,这样写有何作用
听不到“呻吟般的犬吠,村里人远远近近的呼喊声”,运用对比衬托了滹沱河来时压倒一切震耳欲聋的响声,表现了作者眼中人类的渺小和滹沱河到来时的气势。
❺ 滹沱河和我
1.喷字从抄声音写出了滹沱河的力量大,爆发力强。
2.全文以“为什么祖母与姐姐说‘我’是小滹沱河”这一问题贯穿始终,引出了滹沱河的特点,也就是“我”的特点。滹沱河养育了我,家乡养育了我,滹沱河就是家乡,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想情义。
3.与后文中滹沱河发大水时作对比,写出了滹沱河平静时是毫无生气的,而到了发大水时,变得令人恐惧,令人敬畏。
❻ 关于《滹沱河和我》的答案和联系
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课文叙述了幼年时对家乡河——滹沱河产生的一段不解的情结,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挚热情感。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幼小时候,祖母她们都说“我”像滹沱河,于是我产生了想见见她的念头。
文中的“骂”、“赞美”、“告诫”的含义,只是在“我”淘气得出奇时,他们给与的一种带有疼爱的警告和劝诫。
开始时,“我”对祖母她们的话的认识,只是觉得自己性情有点野,很多时候都不受大人们的管束。大概是这个缘故,才把我与滹沱河相比。所以“我”当时认为滹沱河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的强大,能够管住我。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过了不久,“我”第一次见到了滹沱河,滹沱河却成了“我”失落的梦。
因为“我”心目中的滹沱河应当是横冲直撞的大水,应当有磅礴的气势。然而眼前的滹沱河竟是一条一点水都看不见的滹沱河,“除去砂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使我异常悲伤。滹沱河成了我失落的梦。
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首先虚写心目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见到的没有水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自己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了滹沱河在我心灵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写“我”终于见到了气势宏伟、狂吼飞奔的滹沱河,了却了心愿。
这部分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
当大河发水时,我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滹沱河。
“一骨碌”、“衣服也不穿,拔腿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这些动作,表达了我想见滹沱河的急迫的心情。
写狗的情态,写河水的声音,写人们的呼喊声,都烘托了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
写祖母拦阻我,姐姐寻找我,既写出了滹沱河发大水时,人们惶恐不安的心态;同时,突出了我的脾性“说来就来,谁也说不清楚,怕自己也说不清楚”,确实像滹沱河一样,拦阻不住。
接着写滹沱河狂吼飞奔的气势。写“我”伸手想去摸滹沱河河水,是流露出自己对滹沱河的亲切感情。
之后又写了“我”见到滹沱河的感受。
最后写几天后大水消退,“我”又一次去看望这与自己已经难舍难分的滹沱河。
第四部分(第18段)抒发自己与滹沱河难舍难分的依恋的感情。
虽然滹沱河那么伟大,我那么渺小,但是“我”觉得自己与有滹沱河相似的性格而感到自豪
❼ 《滹沱河和我》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叙事散文。课文叙述了幼年时对家乡河——滹沱河产生的一段不解的情结,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挚热情感。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幼小时候,祖母她们都说“我”像滹沱河,于是我产生了想见见她的念头。
文中的“骂”、“赞美”、“告诫”的含义,只是在“我”淘气得出奇时,他们给与的一种带有疼爱的警告和劝诫。
开始时,“我”对祖母她们的话的认识,只是觉得自己性情有点野,很多时候都不受大人们的管束。大概是这个缘故,才把我与滹沱河相比。所以“我”当时认为滹沱河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的强大,能够管住我。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过了不久,“我”第一次见到了滹沱河,滹沱河却成了“我”失落的梦。
因为“我”心目中的滹沱河应当是横冲直撞的大水,应当有磅礴的气势。然而眼前的滹沱河竟是一条一点水都看不见的滹沱河,“除去砂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使我异常悲伤。滹沱河成了我失落的梦。
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首先虚写心目中的滹沱河,其次实写见到的没有水的滹沱河,然后再虚写自己想象中的滹沱河,从而突出了滹沱河在我心灵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写“我”终于见到了气势宏伟、狂吼飞奔的滹沱河,了却了心愿。
这部分先写大水来时的宏伟气势。
当大河发水时,我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滹沱河。
“一骨碌”、“衣服也不穿,拔腿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这些动作,表达了我想见滹沱河的急迫的心情。
写狗的情态,写河水的声音,写人们的呼喊声,都烘托了滹沱河发大水时的气势。
写祖母拦阻我,姐姐寻找我,既写出了滹沱河发大水时,人们惶恐不安的心态;同时,突出了我的脾性“说来就来,谁也说不清楚,怕自己也说不清楚”,确实像滹沱河一样,拦阻不住。
接着写滹沱河狂吼飞奔的气势。写“我”伸手想去摸滹沱河河水,是流露出自己对滹沱河的亲切感情。
之后又写了“我”见到滹沱河的感受。
最后写几天后大水消退,“我”又一次去看望这与自己已经难舍难分的滹沱河。
第四部分(第18段)抒发自己与滹沱河难舍难分的依恋的感情。
虽然滹沱河那么伟大,我那么渺小,但是“我”觉得自己与有滹沱河相似的性格而感到自豪
❽ 沪教版 《滹沱河和我》课后的学习建议怎样做
一、带着课程理念进课堂
新课改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指针,切实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对问题设计、师生关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生活与体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做精心的思考与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以求充分体现师生平等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散文教学,必须注重如下两点:
第一点,散文中的“读”尤为重要。这两篇文章,均为叙事散文。前者是当代散文家莫怀戚用饱蘸亲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祖孙三代人散步的美妙画卷。在作者笔下,一次普通的散步凝聚着家的和谐温馨,承载着中年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深思和期盼。后者则是牛汉回忆了小时侯和滹沱河亲密相关的往事,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滹沱河的喜爱、依恋、牵挂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怎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读懂文本,是了解全文的基础。这个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人读、接龙式读、自由读、齐读均可,但读出声音、读出感情是必须的。在学习《散步》一文时,沈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这样的朗读建议:“试着用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完成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尽管这个环节的读仍需深化,但教师这种读的意识是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而年轻的季璐老师则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更为注重,在挖掘主旨,体会作者将滹沱河喻为“本命河”时,更为淋漓尽致,取得良好的效果。尽管读得层次性仍需理顺,并逐步加深。
读包括整篇课文的读,也包括细品重点段或语句时的读。四十分钟是短暂的,两篇文章的读均需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否则,就感觉读得针对性不强,或者读得层次性和清晰度不够。我觉得,如果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边分享感受,效果会更好。另外,这个读既可以在析之前读,亦可在品之后再读,读是必须的,尤其是在散文的学习中。
第二点,联系生活体验,才会品出滋味。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认识与体验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积极引导学生拾取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并让学生将自身体验与所学知识运用于文本的理解中,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进而使他们感受到文本中所蕴涵的哲理及饱含的情感。因此,我们说“知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体验才会真正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
例如,导入新课,进入情境体验。不论是学习《散步》,还是《滹沱河和我》,
两位老师均直接入题:前者听孙悦斌朗读录音,后者直接衔接上节课,进入新课。我个人认为,以导语勾起学生的切身体验会更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品读体会奠定基础。
谈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和学习情绪,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激趣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然起着一个引导者的关键作用,同时,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设计精彩的导语,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一堂课的开始,导语的精彩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讲课伊始,教师可以根据讲课内容讲一段历史典故或是读一段精美散文,也可以将这段时间交给同学们去主持,开展“课前三分钟”小活动、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进行课前演讲等,效果都很好。这样引入新课,自然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昂扬的状态投入课堂的学习中来。
二、带着课文思路进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往往是一种启迪性的指导。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主要起着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此时,教师的教学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师的思路点拨和指导,不仅能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维,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拟定适合课型特点的教学思路,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并适时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暗示,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这两节课,思路均比较明晰,第一节课,重在运用“主问题探索式”,由学生质疑的三个问题串起整节课;第二节课,则以“理顺情感线索”为顺序,紧扣文本,在语句赏析、品读中,较好地体会了作者和滹沱河相依的关系,人与河之间的相似品格。不仅如此,在《散步》中,沈老师试着“自我超越”,将“和谐温馨”的主题深化为“责任和使命”;在《滹沱河和我》中,季老师深情投入,紧紧围绕滹沱河的特点,品读语言,将河与人的关系,层层铺垫,这都体现了教师明确的引导思路,值得学习。
三、带着教师积淀进课堂
一堂课的内涵和厚实度,往往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储备相关。
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散步》写作的初衷,沈洁老师补充了“作者写作契机”的资料,让学生读懂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的思想,为下文结合词句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在《滹沱河和我》一文中,季璐老师也提到作者牛汉生活的“颠沛流离”,如果出示一个故事,或者一则背景资料,或者他的一首诗歌,来推进课程解读,应该会取得更好效果。
在暑期刚刚结束的省特级教师考察时,我抽到的说课课题是《口技》,在拓展环节,我现场生发了两个项目:一是以导学案的方式推荐阅读《荆州民歌》,增强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是借助电子白板,以《王小玉说书》片段,指导学生将声音化为语言文字,例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当一名教师口述这段文字精要之处,表达其教学思路和目标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积淀不仅在于知识,更是思想和方法。
四、带着教学个性进课堂
教师职业是专业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具有创造性。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代言人,而应该是创造性整合文本、链接生活、促进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长期实践中,有经验、有思想的研究型教师,往往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具体表现在:
1.灵活机变很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学习的内容不应该由教师预先全部安排好,教师应以课堂机智协调课的内容及顺序,这样才会充分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例如,在讨论探究《散步》的第二个质疑问题“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我终不愿意”时,一个男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安全,还有讲策略。”这样好的可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却没有很好地把握,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将散步的中心挖掘出来。这也是我们课堂应该注意的!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不少学生缺乏一种好问精神,没有将语文与“怀疑”和“批判”这些词放在一起考虑。当然,这未必是他们的错。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照本宣科,将语文教学标准化、公式化,机械地教学;学生学习语文只能是死记硬背,学习灵性都被扼杀。现在,虽然新课标下的教学已向实施素质教育转轨。但是,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依旧存在着:不少教师只是知识的“ 信息源 ”、“ 真理 ” 的传播者,而不少学生则是“ 知识的容器”、“ 被填的鸭子 ”,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审辨能力也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深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着重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能力。只有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特见解,他们才会在课堂上勇于、敢于也乐于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此一来,课堂气氛自然活跃,学生思辨能力得以培养,课堂效率也会成倍增高。这两节课,教师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收到显著成效,但仍需注重细节,增加课堂机智。
❾ 滹沱河和我答案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黑体词语的含义。
滹沱河离我们村庄只有一里路的光景,当时我还没有见到滹沱河。
用在时间或数量词后面,表示同这个数值相差不远,相当于“左右”。
2、文中写了几个“滹沱河”?
文中分别写了“我”心目中的滹沱河,没有一点儿水的滹沱河,想象中的滹沱河,洪水滔天时的滹沱河,洪水消退后的滹沱河。
3、文章是以思乡为主题的,作者为什么要以“滹沱河和我”为题目?
滹沱河不仅仅是滹沱河,它代表的是“我”的故乡,“我”在滹沱河边长大,是滹沱河养育了“我”。作者借滹沱河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4、祖母和姐姐为什么说我是“小滹沱河”?
滹沱河的特点是使人捉摸不定,下河床的人要时时提防着它;“我”小时候很任性,与滹沱河的脾气相似,两者的相同点是脾气暴躁,不易接近。
5、文中写了“我”几次见到滹沱河?每次的感受是怎样的?
文中三次写我见到滹沱河的经历。第一次,滹沱河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一点儿水都见不到”,让“我”非常失望。
第二次,滹沱河有一种“在到似乎听不见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像是……”“仿佛……”,“我”第一次感到自己那么渺小。
第三次,洪水消退后,“我”感觉它随时会回来。
6、阅读“1929年的秋天……称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文段,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主要从哪方面写了滹沱河的什么特点?
滹沱河到来的声音的“大”,“大到似乎听不见”,突出水势已凶猛。
(2)本段在对滹沱河特点的描述中,进行了侧面描写,请找出几句。
“这一片呻吟……此刻全分辨不出来了”“来到滹沱河跟前……整个凝固不动的空间”
(3)文中写道“下面是凝重的不的大地,上面是飞奔的密密匝匝一色的野兽,它们仿佛空悬地飞奔在不的大地上。”请说说“野兽”的本体是什么,这样比喻突出了滹沱河的什么特点。
本体是滹沱河的水,这样比喻突出了滹沱河的水势凶猛,流速极快,突出了一种自然而野性的美。
(4)找出本段中证明“我”是个“小滹沱河”的句子。
“我”不听别人的劝阻,“钻过了赤裸裸的……直到河的跟前”“想摸摸滹沱河”。
(5 )如何理解“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滹沱河到来时气势雄浑,声势浩大,它的吼声能够促人警醒,激人奋进,所以在它的面前,“我”感到自己力量的薄弱,能力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