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

草原教案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21-02-26 16:07:54

❶ 草原教案

《草原》语文教案(第九册)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❷ 五年级第一课 草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 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 “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 、 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 。

❸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

一、教学复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制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听歌曲引入: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

3、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

❹ 《草原》全文理解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 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 “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 、 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 。

❺ 谁有《草原》的教案《草原》怎么分段段意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草原》语文教案(第九册)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❻ 六年级《草原》的资料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 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 “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 、 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 。

❼ 谁有《草原》的教案《草原》怎么分段段意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草原》语文教案(第九册)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❽ 课文《草原》的辅导资料谁知道

草原》这一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我力图做到“加强预习,长文短讲,强化训练,大量阅读”。

把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纳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把预习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习的深入,把课外阅读作为讲读的延伸。尽力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这样安排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第二课时读议课;第三课时练习和课外阅读课。

预习指导课是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不再把诸如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等做为预习重点,而是把这些做为一种习惯来要求。预习课是把下一节讲读课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读议课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长文短讲。这节课仍以学生为主体。

下面,着重谈谈《草原》讲读课的教学特点。

一、以文章总结句为核心,设置教学步骤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是文章的结句,也是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浓缩。因此,在教学开始,我便引导学生抓住总结句,理清脉络,感知中心;进而围绕总结句,理解中心;最后回归总结句,深化中心。使教学思路与作者思路相吻合,教学重点突出。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领略草原的美景

《草原》第一段写景,作者文笔清丽,感情真挚。要想使学生领略草原美景,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但这些句子较难理解,是学习文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我突出地抓住了写景的总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碧千里”易懂,但整句话连在一起,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就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茫茫”,什么是“并不茫茫”,并重点理解“而”这个转折连词的作用。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草原不仅仅是“一碧千里”,辽阔而碧绿的,而且景物清晰,没有空旷荒凉的感觉。

阅读全文

与草原教案第二课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