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儿园古诗《雪》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Ⅱ 《雪》 鲁迅 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简单陈述鲁迅的生平和代表作,了解“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精神,并能用其解读文章。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到作者在文中描绘的三种雪景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态度,并能寻找关键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深入体会作者作为思想斗士的性格,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二、教学重点 、难点
1.学习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2.联系具体语境解读疑难句段。
3.选择合理的切入点,短文长教,突出重点,领会深意。
4.创设恰当的情境,跨越时空界限,感知鲁迅先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问:大家不妨来猜猜对联描绘的是谁?
(鲁迅先生,思想深刻,文风犀利,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雪》,是他的一篇散文,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阿长与山海经》,这两者在文风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就可以感受到,《雪》更像他的杂文。)
(二)背景知识介绍
《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三)研习课文
(1)积累生字词
(A)粘:粘结nián;粘连zhān b. 旋转xuán;旋风xuàn c.褪:褪色tuì;褪下袖子tùn 脂粉奁(Iian2)
(B)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齐读第一段
(2)问:在这一段中,第一句作者就提到了两个具体的形象?
生:暖国的雨和雪
引导:“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暖国的)雨 雪
质地 温暖 冰冷
气质 柔润 坚硬
—→南国无雪
(3)师:接着往下看,直到第三段,作者都是在描绘什么的形象?
生:江南的雪
师:没错,雪是对凝结的水的想象(强调),我们接下来的很多分析都是围绕雪的这一特征来的。 作者在前面通过暖国的雨与雪的比较,发现其在质地和气质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最后得出南国无雪的结论。但是江南是有雪的,作者用了大篇幅来写江南的雪。我们下面来找找,作者用了哪些形容词和比喻来描绘它,这些词又隐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形容词:滋润、美艳(引导:润和艳都有“水”)
比喻:青春的消息;处子的皮肤;(唤起一种“水淋淋”的感觉,是水的柔性渗入了坚硬的雪)
—→“……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4)师:上面这句话中共包含了哪几种颜色?
生:血红、白、青、深黄、冷绿
师:找得很好。作者用这些颜色来描绘,用意何在?
引导:什么样的人对颜色最敏感(画家),画画的时候无论是自己调配颜色还是用水彩笔,都有一个隐含的形象,(我前面说了:“我们接下来的很多分析都是围绕雪的这一特征来的”,什么特征?)——水
师:作者的这些描绘,就好像是一副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面前,具体的说是一副水的彩笔浸润的图画。具体分析这些意象,我们发现的还不止这些:这雪野中埋藏的似乎就是一整个春天。
(5)再往下看,作者展开了有关蜜蜂的想象“蜜蜂们忙碌地飞”,“嗡嗡地闹”
师:蜜蜂忙碌的是什么季节,你看到这句话是什么感受?
生:可能会回答——春天、活泼、生命力、劳动……
师:对。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但是,作者又说“记不真切了”。又使得这种感觉坠入似见非见、似听非听,是一种朦胧的感觉。
(6)接下来是写“雪罗汉”,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再仔细阅读这一段,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雪罗汉。你们可以从作者对雪罗汉的描述出发,也可以从堆雪罗汉的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师:对雪罗汉描绘的角度——作者是怎样描绘堆好了的雪罗汉的,找到句子来“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引导:渗透了水)“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明艳至极,也可爱至极)
堆雪罗汉的人的角度——儿童(穿插鲁迅对“进化论”的感悟及相关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儿童对于鲁迅,象征着:)活泼的生命和希望
(7)师:但是,“雪罗汉”的命运最终怎样?用原文回答。
生:“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师:引导——“独坐了”“消释了”“冻结了”“冰化了”——风采褪尽——如水般美丽柔弱的生命的消亡——惆怅
(8)师:作者用了大部分的篇幅来写“江南的雪”,但是第四段作者笔锋一转到了“朔方的雪”,作者是怎样描绘朔方的雪的,它和江南的雪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生:“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引导:……粉……沙……地……枯草……有没有“水”的特性?全是“土”的气息。而且还有火:有“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更有“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四.拓展训练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五.作业
请根据我们的讲解,列一个表格,将“江南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的特征作一个比较,下节课我们再稍微讲一下。
Ⅲ 中班活动教案:雪有什么作用
名称:玩雪
目标:1、知道只有冬天才下雪,能体会到玩雪的乐趣。
2、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玩雪的情景。
3、能用唱歌、跳舞、绘画的形式表现出玩雪的快乐心情。
准备:下雪的场景玩雪的工具(小铲、扫帚、小桶)纸蜡笔伴奏
过程:
1、下雪的时候带幼儿看雪景。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感受雪花、雪景。
提问:“什么季节下雪?雪是什么颜色的?雪花是什么样子的?树、房子变成了什么样?”
2、与幼儿共同玩雪。提醒幼儿使用工具、与同伴商量玩雪的方法,鼓励幼儿尝试各种方法,不怕寒冷。
3、说一说玩雪时的快乐心情。采取分组与个别发言结合的形式。
提问:“你与哪个小朋友一起玩的?你使用了那些工具?玩雪时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根据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用唱歌、舞蹈等形式表现玩雪的快乐)
4、绘画“玩雪”
提问:你想不想把你玩雪的样子画下来?
幼儿作画,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玩雪的情景,提醒幼儿均匀涂色。
幼儿展示、讲述自己的画。
幼儿自己布置主题墙饰。
反思:
我正在与幼儿一起在室内游戏时外面下起雪来,孩子们完全被外面的景色吸引,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要求去玩雪,于是我带孩子们去外面看雪。这个活动历时两天,完全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生成的综合活动。这个活动包含健康、语言、认知、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内容,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感受雪的过程中有的用手接雪、有的在地上打滚、有的把雪堆成一堆、有的尝雪;在玩雪时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滚雪球、有的围着雪人跳舞;在说一说时吕牧溪、张宇涵等几个小朋友唱起了“雪花”歌曲、跳起了“堆雪人”舞蹈,调动了幼儿已有经验;在绘画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想象,有画雪人的、有画打雪仗的------形态各异。
幼儿在雪地上没有一个喊冷,作画时没有一个不敢动笔。这说明只有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才能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不足之处,做为综合活动内容还不够充实,如加入儿歌、剪纸等活动会更丰富;有的提问还不够严谨。
Ⅳ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
一、 导入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作为见面礼,送大家一首诗,礼轻情意重。老师念几句,请同学们认真听:“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像。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谁能知道这是写什么的?答,雪。对,这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那么谁能说说,写雪景的还有什么诗句?答,a,b,c. (此时大概用去三分钟) 那么你们看到过雪了吗?请你说说你心中的雪景?如果老师和你们去看咱们向往的雪景,会是怎样的心情? 答,心中的雪景美丽,纯洁,一片银色的世界,心情愉悦兴奋。教师总结,正因为我们很期待,心情很高兴,所以眼里,心里的雪景一定非常美丽。(此时用时三分钟左右) 大家都说了自己的雪景,那么,我们再一同去认识另外一位朋友,看看他眼里,心里的雪景是怎样的? 他就是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此处可问,谁能简单介绍他?如果没有,你就接着说,他是一位有着和周敦颐一样情志的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叹世间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啊。这位大家曾被清政府请出做官,但他拒绝,隐居到山野中度玩余生。(板书旁边:明末清初)从他的选择中,同学们看到了他什么个性?不屈。(板书旁边:不随流俗,孤傲),这样个性情志的人,和我们所看到的雪景有什么不同呢?好的,大家可能有点迫不及待要去认识他了
二、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小声的读一遍,再结合课下注释,认准生字词,并找出你不懂的词句,用笔做好标记。 1、好了吗?那么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能力,集体读一遍。注意一定要读准字词,把握节奏。(此处大概两分钟左右)然后老师纠正,并且范读一段。(1分钟)再让学生读(3分钟)教师点评,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找出张岱描写雪景的句子。(板书 :景)
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话怎么翻译,谁会?答,..。
教师反问,这句中的难解的字词是哪个?绝。(板书:绝:消失。俱?俱:都。)
那么这句话就好翻译了,直译出来就是:“大雪下了三天三夜,湖中的人声,鸟声都消失了”。(此时2分钟)
教师问:作者是从感官的什么角度来写雪?答,听觉,视觉。这句写出了作者去看雪的环境。
接着问:用些词来说说这个雪景的特点。答abc。教师板书:空阔,冷寂 2、那文中还有没有描写雪景的句子?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说,我们一句一句看。谁能来翻译雾凇这句?学生答。(如果沉默,可以补充说,结合课下注释)(仍然像解释上面那句一样,先问疑难字词是什么,然后板书出来,再完整的给学生说一遍。)(板书:一:全)那么下面这句的翻译可有点难度了,看谁能来挑战。答...。教师评,恩,准确,或不够准确。请问大家这句的疑难在哪里?
可能不会说,老师问,一痕中的痕怎么解释?那一点?两三粒?接着说,作者什么时候去看的雪景?文中有提到吗?学生答是日更定。教师问:怎么解释?(是:这。更定课下注释有,就不写了)哦,作者是凌晨去看雪,天色还有些暗,所以所看到的雪景朦胧的,而且作者看到的这些景物时,他的立足点在近处还是远处?对,远处,而且非常远,连湖心亭也只有黑点那么大小。人影就像米粒般大小了。(那么这句话得翻译请同学们要记清楚了,....。 在提到如何解释一痕的时候,可以问(痕,点,芥,学生找个量词来替换,条,座,叶)然后再问,怎么一座湖心亭就只有一个点了呢?长堤有一条痕迹?然后再说看的时间和立足点 此处大概5分钟。这三处得雪景请同学来读读,并且划分这两句的节奏,老师纠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注意思考,用什么词概括他的特点。(1分钟)板书 凄清 冷寂 空阔 肃杀然后问,作者有用华丽的辞藻吗?那么寥寥数笔,刻画出的景用的什么方法?有同学知道嘛?(如果不知道,提醒看课后练习一的提示)板书:白描 教师再补充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和小,动与静,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现在总共20分钟左右。 我们眼中,心中的雪景都是美丽的,作者怎么眼中的雪景却别有意境呢?他是带着怎样的情绪去看雪景的?(板书:情)同学们从文章中找找,(有的可能找到后面去了,你就提醒那是他看到雪景后的心情,要找去时的) 独,孤独,(板书:孤独,孤寂)怎么不叫【朋友?无知音,明末清初,不愿降服清的统治。而且,我们刚才也提到,他去看雪景的时间,是凌晨,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万籁俱寂的严冬的早上,怎么样出门的?(翻译句子。)对。出门还要带上暖炉,分明是不适合出门的时候,他偏要出门,可见他做事的风格?答...。(板书 不随流俗)可见他当时的心境,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孤独的心是多么的伤感。也正是有着这种情绪他眼中的景才比我们同学们眼中的雪景多了许多冷寂和凄清,情中寓景,景中含情,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借景抒情。板书补充出借和抒) 作者躲避俗世的心是多么强烈啊,不随流俗的方式,常人恐怕难以理解。 请同学们把第一段再读一遍,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来。分组读。此处大概5分钟。 此时可能才用35钟左右。 剩下的时间请同学们也尝试着用文字表达你心中的雪景和你的心情,实践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要求100字左右。一会请同学起来读你的作品。 课堂小结:今天 时间把握离下课还有3分钟左右,布置作业:1.复习第一段的字词句。2.思考:作者孤寂的心,不随流俗的行为,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吗 ?
三、课堂小结:
借大自然来舒展自己的内心,自古以来就没间断过。当现实不和心意,或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他们就宁愿把自己融入到山山水水中,寄情于他们,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