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教学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教学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其中,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非常重要,是资格考试必考的科目内容。
❷ 考编中教育教学理论包括什么
(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 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 有关学科教 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方法】在考察概念选择题时,我们往往通过概念的落脚点来进行辨析,但对于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这对概念的备课, 这种方法则不适用, 各位考生需要通过两个概念的定语部分来进 行区分, 课程计划是一个总的指导性文件, 而课程标准是每门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各位考生 若在考试时,看到是针对每门学科的,那考察的这个概念是课程标准,反之则是课程计划。
(2)直线式教科书结构、螺旋式教科书结构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 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 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 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 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 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
【方法】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与螺旋式教科书结构最根本的区别是, 前面内容在后面的学习过 程中有没有重复出现, 若重复出现了则是螺旋式教科书结构, 若没有重复出现则是直线式教 科书结构。
(3)形式教育、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 培养和训练。
【方法】形式教育重能力,轻知识 ; 而实质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
(4)班级、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 将年龄和只是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 有固 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 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 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方法】 对于班级和班集体这两个概念的掌握, 各位考生可以通过概念的落脚点来进行辨析, 班级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单位,而班集体是一个社会心理共同体。
❸ 教育教学理论是什么
教育教学理论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理论》这本书的内容包含量很大,不妨看看。对你的招聘有帮助
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括什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
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1.教育学概论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的起源、发展、本质和基本规律,教育劳动的特点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2.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理论构建基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教育与社会发展包括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国和国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内容包括我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
6.教育途径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综合实践活动等八方面内容。
7.学校包括学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心理品质、威信、基本素质,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学生和班主任。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1.心理学概论包括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2.学习心理包括学习概论、学习动机、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内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五方面内容。
4.教学心理包括课堂教学概述、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5.差异心理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
教育法规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❺ 教育教学理论有哪些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特点及其理念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称新大纲)已于2000年3月颁布。新大纲于2000年秋季在山西、江西、天津、辽宁等十省市扩大试验,以后逐步在全国推广,并最终取代1991年版的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新大纲的颁布是我国生物教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将对我国生物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对新大纲的特点和基本理念作一些分析和介绍。
一、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有过多种版本,如1981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1年版和1996年版(供试验用)。2000年版新大纲是在1996年版大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1999年5月教育部组织成立了大纲修订工作小组,同年6月小组开始工作,至2000年1月完成大纲送审稿。在6个月的时间里,小组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先后两次将修订稿送交审查委员和部分教师征求意见,又根据这些意见对修订稿进行了反复的修改,最后经教育部的专家组和领导审查通过后颁布。新大纲的问世是许多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此次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是我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规划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要求,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在今后10年中将有两次大的变化。一是在2000年完成对现行初中教学大纲和高中的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修订,并将修订后的大纲付诸实施;二是在2000年启动21世纪国家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并陆续进行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试验、修订和实施。21世纪的国家课程标准从理念到内容都会有更大的变革。此次修订而成的新大纲将成为由现行大纲向21世纪国家课程标准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梯。
二、大纲修订的依据、原则和指导思想
(-)修订大纲的依据
1.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及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
2.江西省、山西省和天津市试用1996年版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经验和反馈意见。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于这次大纲修订工作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4.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和生物学教育的研究成果。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使新大纲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上,要综合考虑学科体系、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安排一些探究和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观念。
4.思路要新,步子要稳。此次修订既要反映时代的特点、生物科学的进展和当今生物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又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学生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三、新大纲的主要变化
1996年版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只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了试验,其他省市的教师对该大纲可能不够熟悉。因此,本文将对照1991年版大纲来说明新大纲的主要变化。
要说明的是对这门课程的希望和要求,因此改用课程目的更加贴切。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目的的具体说明。课程目的只是概括地、抽象地表述了课程的方向和意图,课程目标则是根据课程目的而提出的明确而便于操作的要求。
这两项内容的表述方式也有明显的变化。以往的大纲习惯用“要求学生掌握……”,“使学生受到……教育”等语句,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的课程理念。新大纲则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即指出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当获得的学习成果,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知识”“学会……方法”“养成……态度”“树立……观点”等。不难看出,这样的表述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反映了新的课程理念,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大纲中的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态度观念、能力三个领域。
1.知识领域。课程目的对知识领域的要求概括地说明了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二是要求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的应用。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是近年来许多国家生物学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新大纲也力图使我国的高中生物课程在这一方面得到加强。
课程目标对知识领域的要求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概括地说就是生物学基础知识、自我保健知识、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和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成就等四个方面。其中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是经典要求,新大纲未作较大变化;对于生物学知识应用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成就则是新增加的内容要求,这一点在选修课中有更加突出的体现,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内容大量选入中学生物课程,在我国生物课程的发展中是一个明显的变化。
2.态度观念领域。在态度观念领域,新大纲在原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的世界观等方面的要求。新增加的这些要求是构成学生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生物课作为自然科学课程应该完成的重要任务。
态度和观念领域的目标同以往的大纲要求相比变化很大。首先是标题的变化。以往我们将这一方面的要求称为德育或思想教育目标,这一次改称为态度观念目标,意在强调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要求,它所涵盖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次是要求的内容明显增加。新大纲由1991年版大纲的两个方面的要求增加为4个方面的要求:(l)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2)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这里还特别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养成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新大纲增加态度观念领域的要求实际上是提高了这一领域在课程中的地位,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最后是这些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层次分明,能更好地结合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属性,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例如,态度观念方面课程目标的第一条,首先对生物学基本观点作了具体阐述,这些基本观点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后者又是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而这些观念的确立,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一条目标表述为“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3.能力领域。在能力领域,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科学观察相关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其中,操作能力和与科学观察相关的能力是多年来一贯的要求,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是新大纲增加的内容。
能力目标的第二条“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新大纲包括七个部分和附录。这七个部分是: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价和教学设备。附录是关于教学要求层次的说明。同1991年版大纲相比,删去了“选材原则”一项,增加了“课程目标、教学评价、教学设备”三项内容,对课程意图和要求的阐述更加明确、具体。
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含什么内容
《教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专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属础知识。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教育法规。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❼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有哪些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是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一、教学以及教学观的含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实践活动。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教师从这一认识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程,并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对象所采取的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学观基本主张
1、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的基本价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务都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育人。
在教学过程中以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渗透“教育性”,着眼“创造性”,贯穿“实践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发展能力等教学的根本目的。
2、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1)在教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正确认识: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2.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2)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从四方面转变:1.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外变化。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3.从单纯的教师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4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3、从“教学生学”转向“教学生自己学”。
现代教师观
教师观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教师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
一、关于教师
教师定义广义:凡是增进他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称作老师。
狭义:指学校教育活到中的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传递和传播人类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2.培养人良好的思想、塑造人高尚的品德。
(2)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师是代表社会要求的施教者。第二,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第三,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相辅相成。教育的过程的客观规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的、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2、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
教师既然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社会地位自然应该是崇高的。在我国,一直存在着尊师的优良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教师必将成为让人羡慕和受人尊敬的职业。
二、现代教师观念的基本内容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
1、现代教师的使命
(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民族素质。
(3)勇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
2、现代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前瞻性
3、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正确的教育观念
(2)良好的职业形象
(3)多元的知识结构
(4)多向的教育交往
(5)完善的能力结构
(6)健康的心理素质
4、现代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精神
(1)敬业乐业精神
(2)勤学进取精神
(3)开拓创新精神
(4)无私奉献精神
(5)负责、参考精神
现在学生观
学生观即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
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❽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此作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内第一种观点把教学理论界定容为一种知识体系或认知体系。如有学者从理论的表现形态人手,将教学理论界定为对教学活动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是人们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有学者指出:教育理论(自然包括教学理论),作为一个名词,它泛指人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性认识。所谓理论性认识是指一种认识的结果,它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以概括、抽象判断(程度可以不同)为其共同特征,而概括、抽象的层次与类型的差异则构成其内部的层次和类型。也有学者认为,教学理论就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是对教学现象及其矛盾运动能动反映所形成的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的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认知体系四。第二种观点把教学理论看作教学论,界定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认为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或处方,以指导课堂实践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