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什么是“发现学习理论”,什么是动态教学模式。。。
“发现学习理论” 1、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学是教师教的目的,教是学生学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Bruner 强调分清楚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使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学生学习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积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觉思维,使之在探究学习中形成丰富的想象。 3、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很多。 Bruner 认为,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及其发现学习的进度,即使给予反馈(“中介反馈”或“即时反馈”,最好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及其改正方式,而非教师简单生硬的“对”与“不对”),促使学生感受学习成果的乐趣,转化其学习的外部动机为内部动机。 4、学生学习是对现有知识的超越。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表面层次,他们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模块进行对比,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抽取其本质部分归为一类;性质不同的,对其重新编码,再进行学习。因此,学生之前学习完全没接触过的知识比较困难。 另外,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因为贮存信息的最终还是信息的提取、运用。这就涉及到如何组织信息的问题。结合现实生活及其心理学实验研究,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在实际情景中学习,或是联系记忆(如:联想记忆背单词)效果是最好的。 “动态教学模式”所谓动态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各要素的动态稳定关系及其结构形式。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二是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三是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复合、组织等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师生互动。
2. 发现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哪些区别
发现模式是从问抄题出发,让学生去发袭现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归纳的过程。探究模式最终是要对最初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需要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同时进行。
发现模式注重提问中的转移,使更多的学习者卷入学习,提出的问题是发散性问题;探究模式提出的基本是聚合性问题
对同一问题所花费的时间不同。发现模式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探究模式的重点放在需要解释的问题上,而发现模式更重视学习者的相互作用。
3.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学。
这是错误的。
4. 发现式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有什么区别
通常课堂教学采用的方式是: 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1、定义: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具体实施形式: ⑴讲解教学方法 ⑵谈话教学方法 ⑶讨论教学方法 ⑷讲读教学方法 ⑸讲演教学方法 3、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⑴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⑵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 ⑶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二、问题探究式 1、定义: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⑴问题教学法 ⑵探究教学法 ⑶发现教学法 3、运用发现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⑴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⑵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 ⑶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4、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的基本步骤: ⑴创设问题的情境 ⑵选择与确定问题 ⑶讨论与提出假设 ⑷实践与寻求结果 ⑸验证与得出结论三、训练与实践式 1、定义: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2、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1)、示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操作和讲解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在示范教学中,教师对实践操作内容进行现场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边做边学,理论与技能并重,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程中示范教学主要应用于创造变异方法的教学中。如各种作物的杂交自交技术、人工诱变技术、原生质体的分离、杂交技术、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等。 2)、模拟教学法是在模拟情境条件下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通常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实践操作前进行。本课程实践教学严格受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至少需要一个生长季节,甚至几年的时间,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模拟教学法的应用。本课程模拟教学法主要应用于杂交亲本的选择、杂种后代的处理等实践教学项目。 3)、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实施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步骤一般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作物育种目标制定、杂种后代单株选择、株系选择、自交系配合力测定等均可应用项目教学法。
5.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学。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不对,数学公式那种东西没法引导,那都是数学家好几年才发现总结的东西,教师咋引?可能还得做实验才能发现,接受学习更适合。
6. 发现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一、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
3、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技巧。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5、发现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
二、发现学习教学理论不足之处:
1、学习与教学理论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讲授,而以发现教学法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在生产过程与知识的生产过程的差异。
2、布鲁纳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交给任何年龄的儿童”,这是无法实现的;
3、发现学习在当时虽然尤其积极作用,然而人们指出,发现教学法运用范围有限。
4、发现教学法耗时过多,不经济,不宜用于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体教学活动。
(6)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扩展阅读: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教学过程与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 相似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第三阶段: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第四阶段: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第五阶段:最后反思与评价,为了帮助学生提炼所学到的东西,教师要有意的鼓励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的过程,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7. 请写一个发现式教学模式案例,并分析。
一、发现式教学法的历史探源
发现式教学法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很久.早在 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提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其后,英国的著名教育家斯宾塞也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些观点,无疑为发现式教学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于 20世纪50年代首先倡导的.他认为:“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学生通过发现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由于他的倡导,使得发现式教学法引起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发现式教学法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建构主义学派的建构原理与顿悟学说.
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
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主动建构学习实际上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所以,发现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本质正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还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与试误,而是突然的“顿悟”.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试误与顿悟是学习中互补的两个过程,常常是穿插进行的.一般说来,在数学学习中掌握数学技巧、试解习题等常以试悟的形式出现,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及创造性地探索问题则多表现为顿悟.因此,发现式教学法否定通过大量练习与强化形式形成反应习惯,提倡主动地在人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三、发现式教学法的现代诠释
步入 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要适应这种急剧发展变化的形势,人们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必须终身学习.因此,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给学生创造一种能主动探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发现式教学法的思想正好体现了这种需求.
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发现式教学法”,接受的过程中多启发,发现的过程中多参与,两种教学形式互补共存,达到和谐统一,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热门课题.
四、发现式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运用发现式教学法实施数学教学,通常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操作:
现以推导等比数列前 n项和公式的教学案例说明如下:
1.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 ,通过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际事例、从旧知识中寻找出与新知识相似的数学对象、准备好与新知识相关的教具和材料等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来.
本节课问题情景我是这样设计的: SARS病毒曾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恐慌,现假设第一天有一位SARS病人,他在第二天感染两人就不再感染别人了,而另两人又在第三天各感染两人,以后他们也不再感染别人了,如此下去33天共有多少人感染了SARS病毒(不考虑死亡人数).
(这样引入课题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1)利用学生求知好奇心理,以一个真实事件为切入点,便于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趣味性和积极性.(2)事件内容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与重点.(3)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2.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或者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求解上述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这个问提跟教材讲等比数列通项时的细胞分裂问题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不同在于细胞分裂成两个后本身就消失了,而在这个问题中 SARS病人传染给另两人后本身并没有消失,所以最后算多少人时要把这一部分人加上去,那么第1天是1人,第2天是2人,第3天是 人,第33天是 人,所以33天总共应有( )人.
3.引导探究发现
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等数学知识,发现论证数学定理、推导数学公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争取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象数学家那样经历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求 和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猜测的数据正确与否或者说谁的误差更小些,我们就必须给出这个式子的正确解答过程.我们先来仔细看一下这个式子,很显然 1,2, ,…, 是一个等比数列,共有33项,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求一个等比数列前33项的和.一般地,设有等比数列 他的前n项和是 .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上的证明,看完请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你认为公式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除了课本上的证明方法你还有其它方法证明吗?
给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对问题自由思考,积极解决)
生 2:我觉得公式应该对q=1与 分类进行讨论.
生 3:我觉得等比数列的项数还应该值得重视.
师:很好,的确以往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也是这两个方面,所以以后我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对 q的讨论以及数列的项数.课本上的证明方法叫做错位相减法.(教师板演)(这种求和的思路在解决某些求和问题时经常用到,应使学生掌握)那除了课本上的证法还有没其它证法了呢?
生 4:由等比数列通项得:
将上面n个等式的等号两边分别相加,得 , , .
当 时, ;当 时, .
生 5:(板演)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 ,运用等比定理, ,于是 ,得出 或 ,或 (q=1).
生 6:(板演) ,则
所以有 ,即 ,或 (q=1).
4.建构数学理论
数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叙述、模型描述、算法程序以及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思想方法等.在学生经过探究活动、体验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以后,教师要及时地帮助整理、补充和完善,使之规范化,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形成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为掌握应用奠定基础.
在构建数学理论时课堂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能够想出三种不同的方法相当不容易,我们再来仔细学习以上三种方法:生 4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用迭加的方法推导出了等比数列{a n }的前n项和公式;生5围绕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生6当然还有我们课本上的错为相减法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习题中还会大量出现.
由此,我们得出了求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的公式 .
请同学们思考,有了这个公式,要求一个等比数列的前 项之和,我们应该怎样做?
众生:直接用公式.
师: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启发学生得出:需按公比 是否为1分类讨论.
师:这个公式除了可以用来求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之外,还有其它用途吗?
(仔细观察公式,引导学生发现知三求二)
5.尝试数学运用
数学运用主要是指运用通过探究发现得来的数学理论实现问题解决 ,包括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教师要精心组织系列化的问题题组,指导学生尝试数学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检测和反馈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
课堂实录如下: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让我们再回到开始的问题上去,请同学们精确计算 33天后的SARS病人.
众生: .
师:计算出最后结果.
众生: 8589934591.
师:也就是将近有 85亿人被感染SARS病毒,而我们知道全世界人口才60几亿.从这个数据也能说明SARS的可怕,值得庆幸的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战胜了SARS,这也说明我党,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6.总结回顾反思
总结回顾反思可以先由学生叙述 ,教师进行补充和提炼,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重点和难点所在以及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是对探索过程的再认识,对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升华,对数学思维的反思,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
笔者让同学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公式的推导方法;
(3)公式的应用.
追问:从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反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完成认知目标和素质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上述六个环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灵活选择,关键在于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摆在应有的位置上.
总之, 发现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发现式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
8. 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又称引导一探究式,是一种以什么为中心
精锐教育的教学模式哈佛案例法非常好的。
9. 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有哪些潜在优势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专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属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时还需要有教师方面的引导、帮助与支持。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见,“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常见两种表现形态:即建立专题网站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10. 试论发现教学模式特征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与教学案例
陈亚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然是有机的整体就必定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由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
一、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提出:
1、 背景:
21世纪伊始,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展开起来。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确定的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很长的一段时期中,我国的生物学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因袭20世纪30年代的原苏联凯洛夫建立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受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必须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从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着重“学”的教学模式转变。
2、 理论基础:
①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法,又称探索法、问题教学法。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们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
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以上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生物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能适应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该模式的教学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1.问题
教师在创设教学条件、环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2.假设
教师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引导他们将已有的各种片断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正确的概念。
3.验证
用其他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的正误及其正误的程度,靠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
4.总结提高
引导学生对认识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过程作出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求得在后来的认识和发展中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案例——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上课前教师指导两名学生
准备实验材料:带叶的枝条、装有适量清水的锥形瓶、透明塑料袋、细线。
准备实验装置:①把带叶的枝条插在装有清水的锥形瓶中
②把透明塑料袋套在枝条上,并在靠近瓶口处用细线把袋口扎紧,但不要连同瓶口也扎住。
③把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上课时,教师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家里栽种的花草树木、农作物要经常浇水。据科学家统计:一株玉米在生长旺盛时,一天要吸收几千克水,比人一天喝的水还多,植物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水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做一个演示实验,先出示实验装置,介绍课前是怎么准备的,让其他同学观察完后,说出实验现象(塑料袋壁上有很多水珠),然后提出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分析推测,作出假设。对所提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推测出各种答案。例如:水珠的来源有两个可能:一是来自瓶内水的蒸发,二是来自植物体内部。很显然,因为塑料袋不是在瓶口处扎紧,瓶内的水蒸汽无法进入塑料袋内,所以这个假设被否定,因此只有第二个可能。
第三步:收集资料,进行验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如果刚才所做的假设成立,我再进一步提出:植物体内的水是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知识,如根毛如何吸水、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复习旧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出: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吸收经根部导管向上运输到茎,再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进入叶肉细胞。教师进一步提出:水分进入叶肉细胞后,怎样散失出去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叶片的结构。学生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然后再观察叶片的永久切片。通过观察认识了叶片的结构,知道了叶片下表皮有很多的气孔。然后引导学生联想到植物体内的水分就是通过这些气孔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出去的。接着,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气孔的张开和闭合。
第四步:总结提高,深化迁移。指出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然后进一步提出:植物所吸收的水分有99﹪用于蒸腾作用,只有1﹪用于光合作用和其它生理过程,这是否是一种浪费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蒸腾作用的意义。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和散失的全过程,同时与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地理学科的知识相结合,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蒸腾作用的意义:①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②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③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然后,通过相关练习,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实施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效果:
1、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处于协作的关系,通过学生积极能动地探索研究获得新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现问题和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对提出假设如何推理和验证,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满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各种优秀品质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奇、怀疑、困难、矛盾等因素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进而积极地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产生兴趣,增强自主发现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信心,并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勇攀科技高峰的进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