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进行二年级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
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质量 我们知道: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引领下的数学教学与我们小时候的数学教学大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研究、尝试.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谈一下我在教学实践的中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是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主阵地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战场”的仗打好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都有了.要想在课堂上获得上佳的效率,在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教材,注意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了解低年级教材编写特点,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好能深层次的了解编写教材者的意图.对每一部分内容,我们都要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原型,了解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只有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才会被这些内容所感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都没有被感动过,怎么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也被这样的内容感动呢?学生能学好这些内容吗?因此,不去上一节无准备的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该做到的. 2、利用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十分重视贴近学生生活选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几乎每个课题都以学生的生活原型中引入课题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地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与贴近学生实际选择学习材料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生活经验有如下的作用:(1)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内、外活动)(2)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认知平台 一年级数学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很多的图画,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某个知识点时,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尽量减少机械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采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有趣的故事,迷人的游戏.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嘀嗒、嘀嗒,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请学生猜猜是什么?通过猜谜语自然导入课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学习上.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极佳. 3、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材遵循这一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为学生搭建认知平台 学生的建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来学习的,没有或缺失必要的经验,必要的经验,必然影响学生主动建构的兴趣,甚至无法主动建构,学生的经验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A、生活经验 B、知识认知基础 C、认知策略 为此,我积极帮助学生作好认知准备,比如在教学 11--20 数的认识和进位加法之前,强化10 的认识等,还积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如"元、角、分的认识"、"认识钟表"等就直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用于新知识的学习.还注重认知策略的培养,如引导学生思考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利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等.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对问题情景的设计,用具体的情景.(如生活情景:如何派车)、不平常的情景(每边的树同样多,每组人同样多)、奇异的事物(如一年级下期不同的角度出现的不同画像),在理论上和实际中解决不了的事情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3)提倡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就是倡导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首先注意独立思考,在每个学生都思考出自己的意见后再进行交流.不但注重学生的行为参与,而且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因为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②独立思考时往往配合学具操作或实验进行思考,如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比、认、读、写".强调操作与实验的动作表象给予思考的表象的支持,手、脑、口并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③深刻认识到教材中的操作与实验也与原有教科书的操作和实验不同,原有的操作、实验多数是从某种结论出发,进行推演验证.而新教材则是从现象出发,感受到"需要".前者重结论,后者重过程,只有重过程的实验才是做学问的实验. 4、让学习内容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数学的学习过程要遵循"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作或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是自主构建知识的关键的一步;表象是在操作或观察的基础上将认识对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最后在头脑中将其表象进行深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继而形成概念.学生这一认知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学内容要直观形象,以有利于学生感知新知识. 为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考虑直观形象.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还表现在教学教材呈现的措施上,如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用圆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滚一滚,用这些物体搭积木,通过这些操作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 运用"直观--半抽象--抽象"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经实验证明也是有效的. 课堂活动也是强化直观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重要内容,不过它和前面操作不同的是,它多数是通过对比操作或合作学习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材几乎在每个课题后面都安排了课堂活动,且活动形式也丰富多彩,有操作,对口令、游戏、分一分、玩一玩、画一画、说一说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很受师生喜爱.因此我紧紧把握住课堂活动这一教学资源.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巩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特征,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改变了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例如,教学“6 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说:6 可以分成1 和5,2 和4,3 和3.让学生在兴趣昂然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伴随着动口,动脑,不仅轻松地认识了6,而且学会了6 的分解和组成,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学知识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5、注重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想.数学文化主要包括数学史料、数学趣闻与数学家的故事.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计量工具的 演变过程,这些都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一年级数学知识中孕育着许多数学知识产生的数学文化,如数的产生,计时工具的演变,加、减符号的由来,货币的起源等,适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用连环画这种低幼儿童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用图画代替文字,浅显具体,生动有趣,易于学生阅读.利用连环画这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是受学生欢迎的,效果也不错,我们一线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6、体现学法教学,利学利导 (1)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 1--9 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并且由买铅笔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受数学学习的情感.这样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体验,将三个目标糅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课堂的设计要有利于师生互动 我在处理每一知识内容教学时总是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通过这个环境有力地促进师生互动.如设置一个买铅笔的环境,以这个环境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相互交流,形成情景塑造-提出问题-师生交流探讨-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教学过程.教材几乎在每个知识点都设置了相应的认知环境,我们要利用这点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互动,形成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的特点,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对口令、游戏、操作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个小猴子拿着一个“7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答案的桃子,谁摘对了桃子就归谁所有,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热情可高了,学生在游戏中深深地感受到“凑十法”的妙用,接着我又用趣味性的语言说:“猴王看到小猴子们又对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兴,他又给小猴出了一道难题.”接着,我出示算式“6+7=”,结果,小朋友们在高涨的情绪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种方法.这样,既复习了看7 想3 的凑十法,又顺带复习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知识;聪明的小朋友还类推出看6 想4 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6 加几做了良好的铺垫.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 教学中努力体现数学启发儿童想象和思维的取向,用"想一想: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和情景启发启迪学生思考,还注意用"我这样想?"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用"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有什么结果"等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重视练习的布置、批阅与讲评 教材中,每一章节都安排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这些练习是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所以,布置、批阅、讲评这些练习,对提高小学数学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每讲完一堂课都要布置练习、这些练习都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是把握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进行的.练习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设计布置好课后练习对教师来讲是极其重要的. (一)设计布置练习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练习的设计布置应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进行.也就是从①以“双基”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②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③有助于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④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来设计布置练习. 2.顺序性原则 为了学习新知识可设计布置一些与新课有关的练习题和预习性作业;在学完某一新知识后,为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巩固,可设计布置与当天所学知识内容相关的巩固性作业;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设计布置一些扩充性提高型、渗透型的练习作业;当学完某一章节内容后,为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设计布置相关的复习性作业;为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辅导,还可设计布置配合性作业,由家长配合实施等. 3.典型性原则 练习的典型性,即要选择有代表性,最能体现解题规律,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要避免过多的简单机械重复. 4.多样性原则 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避免练习的枯燥和乏味.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地说,属于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大多设计布置一些填空、选择、判断、改错等类型题;属于式题计算方面的一般设计比较、变换式题数字、判断、改错、填空、说算理、探索等类型题;属于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还可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题等.同时,为使练习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在练习时动脑、动手、动心,还应注意把口算、笔算相结合;口答、解趣题相结合;讨论、操作相结合. 5.针对性原则 有的放矢地设计布置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此,在设计布置练习时,要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两个实际,面向大多数,既做到注意布置突出重点的练习题和抓住难点的强化练习题,又要注意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布置有关练习题,因材施教.通常来说,新授之前设计布置铺垫性练习,学习新知设计尝试练习,针对教材重点、难点设计专项练习,针对易混概念设计判断、选择、对比练习,单元教学设计综合练习.针对不同程度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弹性作业练习,使练习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能性. (二)布置练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运用课本练习题和适当补充练习题 2.讲究练习安排的科学性 3.练习形式要适宜,难易要适度 (三)练习提升 提升学生思维是数学的主要课程标准之一,复习课应该承担起完成这一课程目标的使命.作为课型特色,复习课提升学生思维的途径就是开展符合班级实际的分层练习.当然分层练习并不是复习课的专利,但是复习课的练习却必须得分层,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单元新知识之前,学生就存在着个体差异,经过整个单元的学习之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单元知识的差异性就更加明显. 试想一下,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时还去做完全同一的题目,那么学习的针对性从何体现?思维的提升又从何谈及呢?练习分层是客观需要,怎样分层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要保证分层练习的有效性必须做好两个层面的分层工作: 1、学生的分层 学生分层是练习分层的前提与条件,没有学生的分层,练习的分层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分层应该是主观(教师的日常观察)与客观(单元练习的错题统计)相结合的产物,分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三层为宜. 2、练习的分层 练习的分层应该是学生分层的基础和依托,分层练习的数量与难度设置应该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需要.一般练习的难度分为三层较为合理,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发展练习.
2.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设计思路怎么写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7册 教学专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属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 一般规律和基本技巧。
3. 加法运算律怎样先学后教教案设计导入较好
一、教学简介:
本节课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内二、教学容重点:
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律并能熟记加法运算律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并记住加法运算律的规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结合律,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窗体顶端
2、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过程
1、创设课堂气氛,引入新课
2、播放故事影片《朝三暮四》,燃后提出问题对学生,“看完这个小故事,小朋友有什么话想告诉这些小猴子吗?”
3、结论:3+4和4+3其实是一样的,“朝三暮四”=“朝四暮三”说明养猴人每天分给猴子的栗子总数一直是不变的。
4、探究加法运算律和加法交换律
5、28+17=45 17+28=45所以有28+17=17+28
6、结论:每组算式中都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每组算式中两个加数的和相等。
六、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回去温习本节课内容,下节课找同学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