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木有学唱歌的朋友,教我如何练唱歌,提防走音。。
看了他们的回答 。。。。网络太多了 我觉得还是看视频的比较好 可以看得到 给你3个视频 一个版朱老师权 我现在在他群里 一个胡晓晴老师 还一个是野狼训练 我建议你先看朱老师的 他的教程很不错 再者看胡晓晴老师的 对你很有帮助的 因为我也是这么学的 嘻嘻 比以前好多啦 对了 颤音是气息加共鸣体自然发出来的 我也很喜欢呢 不过这要长时间的练习
❷ 胡晓晴的主要作品
1986年获神州歌坛12星称号,同年参加第一届百名歌星演唱《让世界充满爱》。
198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一曲《春天的钟》倾倒了国内外的众多观众,在歌坛一举成名。
1988年获全国第二届十大金曲演唱奖。同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金铁林、王酩、李光伦、卢德武等教授。
1989年在日本亚洲音乐节上演唱歌曲《远山》获银奖。
1990年与佟铁鑫一起演唱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
1991年5月随中央歌舞团赴菲律宾演出受到好评,6月随李铁映带队的中央慰问团赴西藏慰问演出,获文化部颁布的“珠穆朗玛奖”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2年参加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1992年又一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
2001年4月为电视连续剧《大宅门》演唱了主题歌,从而将其歌坛生涯推向了顶峰。
2003年出访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演出,受到一致好评。
2006年为电视剧《大宋提刑官2》演唱主题歌《满江红》
2007年为电视剧《魔幻手机》演唱片尾歌曲《穿越》
2010年为电视剧《廉石传奇》演唱主题歌(和于荣光合唱)
2010年为电视剧《风雨桃花镇》演唱主题歌《桃花醉》
2013年为电视剧《金钱十二标》演唱主题歌《天渡口》
2013年为佛教记录片《古道清凉》演唱主题歌《其实不远》
2001年被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特聘为客座教授。同年录制《胡晓晴歌唱教学速成》由广州俏佳人音像公司在全国出版发行。
2009年美国内申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2010年赴美国参加《梦想之旅》巡回演出受到好评
2012年再次赴美国参加《百年电影颁奖晚会》,一曲‘呼伦贝尔大草原’5种声音震惊四座2013年录制《年代秀》节目
❸ 歌手歌星唱歌技巧,歌手速成秘决
要把喉咙打开
若想把喉咙完全打开,必须首先搞清楚用力的部位和感觉。在歌唱时如果能将喉咙完全打开,那么歌者自身的感觉应该是喉咙即有向外扩张,又有使喉结向下的力量。贝基先生说:“正确地打开喉咙是感到颈部往四周扩张。”“要感到喉咙的的两侧的肌肉发酸,在促使喉结往下放,这才是对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贝基先生在课堂上常常做这样的手势,就是将两只手自两肩像推开两堵墙一样向外推,以示说明这种力量的方向和感觉。……
为了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和用力的部位,贝基先生在讲学中用了很多具体手段,这些手段都是比较容易体会的,而且也都是卓有成效的。歌者在练习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用多种手段去体会。
1.打哈欠是体会打开喉咙的最简单的途径。……“有种办法能把喉咙打开,当你困了,一面讲话一面打哈欠,这时喉咙就打开了。”……“要防止打哈欠打得太过头了,那样会使声音太靠后。”
2.找到胸部的支点有利于打开喉咙。……“唱歌时声音是从咳的地方发出来的。”……“声音是从两锁骨中间那里发出来的,声音要深”,“声音是从喉咙最底部发出来的。”……
3.模仿嗓子宽的人歌唱有助于打开喉咙。……“模仿嗓子宽的人去唱,不要模仿那人的音色,主要模仿他的技术。做为技术无论对哪一个声部都是同一的要求。”
4.不张大嘴唱歌可以迫使喉咙打开。
5.大笑和哭也有助于打开喉咙。
6.向后仰头常可以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
以上我介绍的是贝基先生在讲学中经常采用的一些打开喉咙的手段,歌者可以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选择地灵活运用。除此之外,我个人还有这样的体会:当喉咙完全打开时,在歌唱时会感到头部有一种向前和向上顶的力量,即在某种程度上有梗脖子的感觉。美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舍瑞尔·米尔恩斯在谈到纠正某些歌者在歌唱中头和下巴的状态不够自然时,主张将双手十指交叉,放在头部的后上方,在歌唱时轻轻用力向前搬,而头部又轻轻向后仰,这时头和下巴便处于歌唱时的状态。……
还有一种感觉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当喉咙完全打开时,歌者在歌唱时会感到喉咙似乎不复存在了,只有气息的支持和响亮的面罩共鸣是歌者能明显感觉得到的。用贝基的话来说就是“歌唱时只有横膈膜和面罩发生接触”。就是说,完全打开的喉咙似乎是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声音在这里不会受阻,而是送进了上面的面罩,这虽然是一种感觉和想象,但似乎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感觉是世界上许多著名歌唱家都认可,并非常强调的,所以歌者一定要努力寻求这种感觉,只有这样喉咙才是完全打开的。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第71页—80页
如何寻找面罩共鸣
我认为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就是说,当歌者的声音获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鸣时,他(她)的鼻咽腔是完全打开的。如果说打开喉咙是要求打开喉咽腔和口咽腔,那么,要想把声音送进面罩,还必须同时把鼻咽腔打开。所以贝基先生说:“我所说的打开喉咙是要求上下左右都打开。”……如何做到在打开喉咽腔的口咽腔的同时,把鼻咽腔也完全打开,从而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呢?我把贝基先生的做法按着我的理解,归纳为以下几种手段。
1.面带微笑声音容易进入面罩位置。贝基先生说:“古代的老师教唱歌只教两件事:一是打哈欠打开喉咙;二是微笑地唱有助于声音进入面罩。就靠这两点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
2.用哼唱的感觉到面罩共鸣。他说:“在哪里哼就在哪里唱。”……当然这种哼唱必须是以完全打开的喉咙和良好呼吸支持为前提,否则是哼不到面罩里面去的。另外在哼是要尽量找到一种晕乎乎的感觉,这说明打开了鼻咽腔真正哼到头上去了。
3,不张大嘴也有助于找到面罩共鸣。……除不张大嘴外,贝基先生还要求歌者不要用嘴去控制声音或用嘴去做声音,这样往往会影响面罩共鸣。
4.小声练唱有利于找到面罩共鸣。
5.讲话时也应该尽量运用面罩共鸣。……正像斯基巴说的那样:“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好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第83页—91页
关于高音问题
1.贝基先生说:“唱高音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确,这个高音的印象早就印在你的脑子里了。”我理解这句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说,在你的头脑里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声音形象,……其二是说,唱高音之前,发声器官的各个部位,如横膈膜的支持、喉结的位置和面罩共鸣等,都要做好将要积极工作的准备。
2.贝基先生说:声“音的动作与音高正好是相反的。”……就是说,越往高音唱,歌唱发声器官某些部位的动作与感觉越要往下。贝基先生把这种反向动作概括为三个方面,他说:“唱高音时别用外在的力量往上冲,而是用内在的力量:一是喉结两侧的肌肉将喉结往下拉;二是横膈膜有力的控制呼吸;三是头别往前伸,也别仰头,而应略低头。”
3.贝基先生说:“高音最需要面罩共鸣。”
4.贝基先生说:“唱高音要有自信感。”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第100页—106页
练声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练声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2.练声时要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
3.练声时要培养歌唱意识
4.练声时要力求主客观统一
5.练声要有的放矢
6.练声时不要过于追求音量
7.练声时注意力要特别集中
8.要用科学的态度练唱
任何歌唱模式,不管美学标准如何不同,都存在优劣之分。如何由低向高、化劣为优就要学习方法。笔者曾得《声乐实用指导》一书中(1995年1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方法有自觉和自发两种,自觉的方法往往是指经过拜师学艺学来的;自发的是指从未拜师却唱得很有方法。也就是“学而知之”和“生而知之”的区别。生而知之应理解为不自觉地得发声上使用了符合歌唱要求的生理----物理调节;而自觉的方法正是从无数不自觉的总结出来的;实践先于理论。依据这一论点,有些从未学习过的歌手唱起来却比从师多年的人唱得好的例子就不足为怪了。有些歌唱者先天有高音(除了声带天生又薄又短情况外)。戈特勒发现了声带具有缩短和边缘振动的特殊机能,那些不怕高音的人正是不自觉地使用了这种发声机能,于是高音问题从理论上得到了解决。再回过来使用于实践----对“恐高症”的人教他们学会这种方法之后,“恐高症”便治愈了。再以用气为例:中国千百年来把丹田气作为演唱艺术的基本要求,成为民族唱法的基础,它形成的过程和性质,与解决“恐高症”相同,都有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这就叫方法,二者也成了研究科学发声的基础。
许多自学成才的歌手离不开“摹仿”,摹仿的形式看起来是学歌,而实际上往往也把被摹仿者的方法一起摹仿过来了,投师学艺或自学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关键在于效果----是否“得法”。不论何种演唱艺术,要达到高水平,都得有基本功。有些歌没有基本拉就是唱不下来,有些歌没有基本功也能唱。像《小芳》那样的歌,如果给有功底的人去唱,是否大材小用?并非如此,有功底的人唱起《小芳》来肯定比没有功底的人唱得好。那么通俗唱法的功底是什么?如何去训练?以舞蹈为例:不论芭蕾舞、中国民族舞、国际标准舞以及现代劲舞,腰腿功都不可少。如果腰不软、腿没劲,舞感再好都不会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歌唱艺术对基本功的要求与舞蹈是同样严格的。西洋传统声乐的基本功在发声上是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声乐术语也叫“关闭”);在呼吸上建立强有力的支持。通俗唱法与西洋传统唱法的基本功没有原则区别,不同的是打开喉咙的方式,西洋传统唱法要求在低喉上打开喉咙,这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做到,如同芭蕾舞强调用足尖站起来跳舞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不强调这一点。打开喉咙的具体涵义是喉----舌的对抗,通俗唱法中至今仍有不少歌手喉咙打不开,特别是高音区,用高喉位而不造成“声道阻塞”,这在通俗唱法中是允许的;但高喉位只要稍有“位移”,却是非常容易产生“声道阻塞”的,这个矛盾在中国民族唱法中早已获得了比较园满的解决----用“脑后摘筋”的办法。在通俗唱法中,打开的目的不是为了共鸣的需要,而防止声道阻塞。但是就效果而言,适量地打开喉咙对演唱歌曲的效果来说是积极的。这也是欧美唱法的效果为什么比港台唱法效果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喉----舌的对抗动作产生的声音,无论力度、质感都会得到加强。所以打开喉咙这种基本功在通俗唱法的训练过程中,地位虽没西洋传统唱法那么重要,但仍不应忽视。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是“压缩声带”和建立“动态下的气息支持”。在此有必要引证一段帕伐洛蒂的话来说明压缩声带的意义:“当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喉咙部位有一种“收紧”的感觉,这不是肌肉的力量,相反,有关有肌肉必须是很放松的,像正在“打呵欠”一样,但你必须促使声音更压缩(Squeezed)在开始学习掌握这种感觉时,似乎“失声”了(Socrificed),这样使声音变化了。开始时,会经常把声音挤压破了,这是正常的,然而,当正确的方法开始被掌握时,那就是十分安全而保险的方法了。即使一时还不能有漂亮的声音,驾驭熟练后就会漂亮起来。”
这一段话对通俗唱法的训练,有着同样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具体地提供了解决高音的方法并阐明了产生高音过程中会出现的反应。不仅如此,这个方法也同时解决了令女声同样困扰的“换声”问题。帕氏所说的喉咙收紧,实际上是声带收紧。他说有关肌肉必须是放松的,用笔者的话说,声带的收紧是建立在喉咙放松的基础上的,喉咙处于打呵欠的状态就是打开喉咙,但二者是一种不容易掌握的矛盾统一,因为喉咙和声带处于同一位置(据说帕氏为解决“高音的过渡”化了六年时间)人的习惯本能是:要么喉咙和声带同时都“紧”起来,要不就是一起都“松”了。但只要化功夫,肯定是能够学会的,这一点下面还要详细探讨。
用“压缩声带”来发声或唱歌的原理,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乎”。其实并不,因为声带的形状很象人的嘴唇,只要看到吹小号或吹笛子的人怎样吹奏这些乐器时的口唇形状,就不难理解声带在歌唱时的状态,“压缩”或“收缩”声带的涵义也变得很形象化了。
另一个基本功是建立动态的气息支持。为什么要加上动态二字?气息支持不是人所共知的理论么?理由是“知道”歌唱要有气息支持的道理并不难,但“做到”气息要有支持其难度不亚于上述要求;同时还要做到声带紧----喉咙松的矛盾统一。虽然说通俗唱法最接近说话,但说话和歌唱毕竟是有区别的。主要反映在音域上,说话音域“狭”,唱歌音域“宽”,说话有一个八度就够了,歌唱绝对不够;气息也同样有区别,说话时用气“持续”短,歌唱时用气“持续”长。作为能源消耗量而言,说话消耗少,歌唱消耗多。更何况歌唱有高低、强弱、刚柔之分,因而必须要建立一种能调控的呼吸机制。常见的所谓呼吸训练法往往有三个错误倾向:1、重“吸”不重“呼”,而忘了歌唱是在“呼气”状态下进行的;2、重“姿势”而不重实效,认为只要保持两肋张开的姿态去唱歌,就是做到了有支持的呼吸,这样做的结果常常适得其反,“保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成了“僵持”,试问气息不流动了,能源供应停止了,声音还怎么再能流动?歌声又如何流畅?(这个问题在下文《误区》中还要谈到。)3、“提气”与“压气”的失调:提气----压气在歌唱中是矛盾的统一,气息是“往上的,没有气息对声门的压力,又何来声音?压气是对所提气势大小的“制动阀”,所谓排泄式呼吸法就是把压气当成了目的,完全忽视了提气的主导作用。具体的方法是要求在收下腹和鼓上腹同时工作,但鼓上腹的力永远不能大于收下腹的力,二者的平衡就成了“僵持”,如果光是下腹鼓出,就成了排泄式;如果光是上腹“收紧”,声音会“憋”住而唱不出。
有人说:“唱歌是呼吸的艺术。”不无道理。这对通俗唱法而言同样适用。从建立歌唱的呼吸机制,以学会控制这种机制,是需要时间和功夫的,它毕竟和日常生活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以上两种机制都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使用到歌唱的实践需要上,所以称之为歌唱的基本功。不论西洋传统唱法、抑或其他任何唱法,这种生理上的发声要求都是一致的,唯一稍有差别的只是通俗唱法对于喉咙打开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声道通畅无阻,不像西洋传统唱法打开喉咙的出发点是为了“建造共鸣腔”,以求在自身建立一个扩大器。
通俗唱法是一门和电声密切结合的学问,因而与话筒结下不解之缘,话筒有质量上的区别,而更重要的却是音响师(或称主调音师),“调音”是一门相当高深学问,不仅要充分了解各种键钮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对各种嗓音要具有高度敏锐的瓜能力。大歌星都有自己特聘的调音师,一个优秀的调音可以造就一个歌手成为“星”一个拙劣的调音师也可以毁掉一个歌星。所谓“录音棚歌手”,大多只有乐感(有的甚至乐感都很差)而没有唱法基本功,从音量到音色,全靠电声塑造。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很可能有一天会产生电脑歌手,不过这就不在本收探讨范围内了。但作为一门唱法来讨论,“唱”始终该是“主”,电声应该是“客”,这个概念不能颠倒(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颠倒现象)。有些拙劣的音响师(俗称开关师)根本不懂音响,更无自知之明,效果不佳时,还一味埋怨歌手唱得不好,弄得歌手啼笑皆非。音响学是一门非常高深的科学,国际上从事音响工作的人,是相当受人尊崇的;特别是这个“师”的头衔,它要求高度灵敏的听觉辨别力加上熟练的控制调音台的能力。才配得到“师”的桂冠。
作为歌手而言,使用话筒的主观方面和音响师配合的客观方面都属必须重视的技术课题。成为通俗唱法比别的唱法更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容。它的具体要求是:
1、 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靠前。这种靠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点子越小,质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上述这个小小的聚音点的亮----暗控制体现的,这种技术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唱者广大音量时,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在减弱音量时,更不能失去“质感”,哪怕唱气声时,仍不失去“质感”,电声再高明,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色”来。
3、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 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也是同样性质。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同时可以具有三个内容: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这是一种意识,(因为声音实际上总是通过嘴巴出来的)始终应以声带为“起点”;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过来,腭弓一绷紧舌根立即下压,造成声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种是指“声音靠在气上”(传统唱法有此要求,欧美流行唱法同样有此特点)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国歌坛借鉴。
5、声音必需充分唱出来的另一体现是吐字。尽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时说话自然的基础上,但毕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别。应该说歌唱吐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就如同演话剧时念台词的吐字比平时说话要夸张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发声时要求舌头左右横向拉紧,这一强调的目的是让声音更靠前,更清晰,舌头好象一直处于英语中“get”、“let”、“like”那个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没有像中国民族唱法中“喷口”、“咬口”,那样讲究。也不象西洋传统发声那样,要求腔体打开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终要口腔后部尽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时绝不能有意识去张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软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张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响声音靠前即可。(猫咪叫时的嘴巴形状,形象地说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曾有过这样的情况:某女歌手平时歌唱时声音很轻,可演出时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时音量很大,在台上演出音量却很小。为什么呢?原来前者音量虽小却有“质”,而且声音很靠前;后者音量大却不集中,造成质感模糊。又因“靠后”----口腔后面大于前面;声音虽大但出不来,等于不大。那么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后”的意识呢?回答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俗唱法无论是意识还是效果都应是靠前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允许采取临时“靠后”的权宜之计。这是指某些歌唱者在歌唱时下巴习惯性向前凸出,以至于造成声道阻塞,为了矫正下巴的位置,允许声音暂时“靠后”,其目的是促使下巴退后。如果这样做确能有助于矫正下巴外凸的毛病,但当错误一旦得以纠正之后,仍需按通俗唱法的“靠前”要求来歌唱。保加利亚著名声乐教师勃伦巴诺夫曾断言:歌唱的秘密是“靠前、再靠前”。为什么要如此强调靠前?在西洋传统声乐界,曾有过“靠前”----“靠后”的长期争论。原因是“共鸣”这个内容,常常容易让人造成错觉----让自己的耳朵听到振动,这种本能的习惯意识会让唱者不自觉地让自己把声音安放在口腔后部----距离耳鼓膜最近的地方,造成了自以为声音很响但人家听起来并不响。在通俗唱法中同样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歌唱者忽视了唱者自我感觉和听者实际感觉是两回事这个客观现实。在高音上的自我感觉,甚至和实际效果完全相反。如果一个歌唱者不能建立走这么一个概念----随时不忘用自我的耳朵去聆听自己的声音----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声音在听众耳朵中的实际效果的话,是绝对唱不好歌的。有些歌唱者自我感觉特好,实际却完全相反。有些歌手唱得很好,却老是自卑地认为自己唱得不好,要样,这个问题在下文《唱法的误区》中还要谈到。“唱出来”就是“靠前”的本意,但传统声乐的靠前和通俗唱法的靠前在声音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通俗唱法就是要西洋传统唱法中的“白声”,甚至可以说要求越“白”越好。
6、气感:气感不只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对抗来建立支持是一种手段,这并不是说在歌唱时两肋能保持张开的姿势就算有了气息支持的情况一样,“气感”正是对这种方法后鉴定。以教堂的钟为例:如果这个钟没有挂起来就敲击它,声音短促而难听;挂起之后再去调皮击它,声音会产生回荡的余音,传送十里之遥。气感能使歌声始终带有回荡的“余音”,听觉效果明显不一样,唱者的自我感觉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声”。
以上几点是通俗唱法实践应用中必需注意的具体要求,尽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层次的,这些要求却是一致的。但对不同层次的歌手的具体要求标准可以有所区别。如果我们按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这十六字为准绳,对高层次的要求:十六字全部到位;对中层次是部分到位;对低层次的可不讲究到位。这是指技巧要求。有些歌星乐感达不到一流,而技巧却是一流的,仍能达到一流之列。作为一流乐感的歌手,纵然技巧不足,也无损于他们成为一流歌手的可能,因为乐感在通俗唱法中毕竟是首要的。正因为如此,乐感不足的人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技巧去弥补了,而技巧制造出来的力度对比、色彩对比以及高音的爆发力等技巧,即使不能达到“动心”的效果,至少可以达到“动听”的效果。不可否认有这样的事实:有些乐感较差的人,通过“制造”却“激发”出了真的乐感,这叫弄假成真。
❹ 胡晓晴的配唱作品
1988-2000年曾为《红楼梦》等20多部电影、《上海的早晨》,《西厢记》等40多部专电视剧配唱属主题曲和插曲。
2001年4月为电视连续剧《大宅门》演唱了主题歌,胡晓晴先后录制了《恋人》、《百变》、《梧桐树》、《远山》、《恋人》、《夏日季节》、《痴情》、《西部狂热》等专集及拼盘80多盘。曾为电影《红楼梦》《哥儿们发财记》《幻影》等20多部电影配唱主题曲核插曲,曾为《西厢记》《王昭君》《上海的早晨》《海灯传奇》等50多部电视剧配唱主题曲和插曲。
2008年为电视剧《魔幻手机》演唱片尾曲 《穿越》。
被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特聘为客座教授。《胡晓晴歌唱教学速成》由广州俏佳人音像公司在全国出版发行。
多次上过同一首歌,心连心及中央台欢聚一堂、朋友、音乐擂台、曲苑杂坛。
1992年参加了春节联欢晚会。歌曲:《春天的钟》。
❺ 请问唱歌好听的速成法是什么
你可以先练横膈膜的力量,屏息数数字(按秒针的速度),能一版次数到60下就过关。这个权可以练的,我都是练成的。你还要多去模仿歌星唱歌的技巧,比如邓丽君,别看邓丽君的歌土,但是她的声音很轻快,就是唱高音也不费劲的那种。你能练好就行了,我就是这样练成歌霸的~~
第一、要唱适合自己的歌,而且平时要保护嗓子。其实没有最好,极限是达不到的,就看你个人喜欢了。如果你的音高不上去,可以选择唱中音。唱歌的时候如果感觉嗓子不舒服就不要停下来。平时要多喝水滋润嗓子,不要没事就大吼大叫的。如果你真的喜欢很高的歌,可以在KTV里多练习。其实一首歌唱多了,自然就唱得上去了。唱歌是靠丹田的力量而不是嗓子,所以要学会提起唱。至于吐词清晰要注意:1.唱歌的时候用自己的声音来唱,不要盲目模仿明星的唱法和他们的声音,毕竟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的。2.平时说话的时候就要注意,声音要洪亮(不是说大)清楚,不能含糊不清,唱歌的时候自然也就好了。
❻ 唱歌速成技巧
唱歌是30%的唱功 加上 70%的感情 而出来的音乐。
关于唱功,首先练习放松。就是说 不要一到高音就勒版紧喉咙唱,这样既权对嗓子不好,又无法提高唱功,而且会喉咙酸疼。
很多人说话时候的声音,到了唱歌的时候就变了,就是说 唱歌的时候不像他的声了。你记住,这是唱歌中最大的问题,最忌讳的毛病。只要说话的声音和唱歌的声音不一样,就是错误的。看一个人会不会唱歌,看着点就可以了。
唱歌,实际上就是把说话的声音放大,然后加进感情在里面。
反正首先记住这点:说话什么样,唱歌就是什么样,只是唱歌的时候有调,而说话没有调。
你查关于唱歌的很多资料的时候,肯定会看到很多人说 唱歌要练气息,“气息”这两个字估计是出现最多的字眼,但是你放心,气息并不是很重要的东西,会一点点就可以。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感情。唱歌其实就是在表达感情、抒发感情。
❼ 著名歌唱家胡晓晴出生日哪年
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胡晓晴出生于年。
1956年出生在湖北省歌剧团的大院里,父母都是湖北省歌剧团的歌剧演员。
胡晓晴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力,一路走来一路歌声,成为备受观众喜爱的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并被人们誉为“百变歌后”。
80年代初在百名歌手演唱《让世界充满爱》时,胡晓晴是其中主唱之一。1986年被评为神州歌坛十二星之一。
胡晓晴先后录制了《恋人》、《百变》、《梧桐树》、《远山》、《恋人》、《夏日季节》、《痴情》、《西部狂热》等专集及拼盘80多盘。
曾为电影《红楼梦》《哥儿们发财记》《幻影》等20多部电影配唱主题曲和插曲,以及《西厢记》《王昭君》《上海的早晨》《海灯传奇》等50多部电视剧配唱主题曲和插曲。
(7)胡晓晴歌唱教学速成扩展阅读:
1、1986年获神州歌坛12星称号,同年参加第一届百名歌星演唱《让世界充满爱》。
2、198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一曲《春天的钟》倾倒了国内外的众多观众,在歌坛一举成名。
3、1989年在日本亚洲音乐节上演唱歌曲《远山》获银奖。
4、1990年与佟铁鑫一起演唱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
5、2001年4月为电视连续剧《大宅门》演唱了主题歌,从而将其歌坛生涯推向了顶峰。
6、2006年为电视剧《大宋提刑官2》演唱主题歌《满江红》。
7、2007年为电视剧《魔幻手机》演唱片尾歌曲《穿越》。
8、2010年为电视剧《廉石传奇》演唱主题歌(和于荣光合唱)。
9、2010年为电视剧《风雨桃花镇》演唱主题歌《桃花醉》。
10、2013年为电视剧《金钱十二标》演唱主题歌《天渡口》。
11、2013年为佛教记录片《古道清凉》演唱主题歌《其实不远》。
12、2001年被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特聘为客座教授。同年录制《胡晓晴歌唱教学速成》由广州俏佳人音像公司在全国出版发行。
13、2010年赴美国参加《梦想之旅》巡回演出受到好评。
14、2012年赴美国参加《百年电影颁奖晚会》,一曲‘呼伦贝尔大草原’5种声音震惊四座。
❽ 中央民族大学声乐老师胡晓晴
吴晓晴,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❾ 歌手胡晓晴出生年月
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胡晓晴出生于1956年1月1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百名歌手演唱《让世界充满爱》时,胡晓晴是其中主唱之一。1986年,胡晓晴被评为神州歌坛十二星之一,胡晓晴曾为电影《红楼梦》、《哥儿们发财记》、《幻影》等20多部电影配唱主题曲和插曲。
胡晓晴进了中国煤矿文工团,并深受作曲家赵季平的赏识,进而获得演唱《大宅门》主题曲的机会。尽管胡晓晴没有看过《大宅门》,但凭借歌唱天赋和这些年“下海”所经历的磨难,胡晓晴一气呵成唱完了这首歌,并赢得人们的高度赞赏。此后随着《大宅门》的走红,胡晓晴也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9)胡晓晴歌唱教学速成扩展阅读
胡晓晴2008年为电视剧《魔幻手机》演唱片尾曲 《穿越》。
胡晓晴被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特聘为客座教授。《胡晓晴歌唱教学速成》由广州俏佳人音像公司在全国出版发行。
胡晓晴在1987年参加了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为《春天的钟》。
胡晓晴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心连心”、“欢聚一堂”、“朋友”、“音乐擂台”、“曲苑杂坛”等栏目的演出。2016年2月1日,春节来临之际的小年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春音乐会上,殷秀梅、戴玉强、刘丹丽、王丽达等多位歌唱家和歌手组合演唱了不同风格与特色的经典歌曲。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胡晓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胡晓晴
❿ 我正在学习胡晓晴老师的歌唱技巧视频(网上载的),其中“打开喉头”练习怎样应用到实际歌唱中
单个发音能够控制喉头的话就开始练习一些短小的句子,不要多,不贪图版整首曲子权都能维持这种状态,练习好这些短小的语汇。渐渐地适应这种演唱方法技巧后,演唱更多的语段,不同的风格曲子,这样你就能习惯这种演唱技巧。
歌唱家能自然而然地演唱出饱满的声音是技巧已经炉火纯青,我们现在还不行,我们这个阶段能做到练好一两首曲子应对考试和表演就行。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