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处理克 千克 吨三者的联系教案
第三单元 千克 克 吨教案
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Ⅱ 克和千克的教案
《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两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称,8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盘鸡蛋,一些黄豆,2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3.准备一架天平。
4.视频展示台,电脑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3.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4.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1)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2)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3)识秤练习。
(4)小组学习如何使用桌面上的盘秤。
(5)小组比赛分别称出一本数学课本和一个文具盒的重量。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师:生活中较重的物品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提问。
师: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盐都是2袋,为什么1千克的苹果,每组称得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
4.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5.让学生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6.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比1千克还重的物品吗?
生: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
生:我们的桌子、凳子的重量。
师:很好。互相抬一抬吧。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桌面上的1袋苹果、1个苹果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5.猜一猜1克的黄豆大概有几粒?猜后指名演示。
6.动手实践。
(1)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师:想不想知道你们猜得对不对?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到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哪些小组愿意当市场管理员?
(2)任选三个小组当市场管理处,每组都选出一名工作人员,其它同学是监督员。其它五个小组的同学拿着刚才所猜的物品任选一家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称后将结果填入实验卡(2)中。
(3)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4)请猜得最准的小组交流经验。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六、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
七、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评析】
这节课,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课前,让学生走进商场,调查数据。上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的应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逐步建立概念。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巧引妙导,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