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麋鹿的具体具体资料
中文学名: 麋鹿
拉丁学名: Elaphurus davidian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偶蹄目
科: 鹿科
亚科: 鹿亚科
属: 麋鹿属
种: 麋鹿
分布区域: 原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目前在北京、湖北、江苏的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 低洼湿地和沼泽
濒危等级: 濒危
国家保护级别:
简介
生活在黄海湿地大丰保护区的麋鹿
[1]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它善于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长江流域一带。长江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稀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值得庆幸的是,英国的十一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收养了世界仅存的18头麋鹿,放养在他的乌邦寺庄园中。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150多年前就消失了。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护仔
麋鹿体长约2米。 雄性肩高0.8~0.85米, 雌性0.7~0.75米, 初生仔12千克左右。 一般成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角较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因在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骑,使其更富有传奇色彩。麋鹿角倒置时能够三足鼎立,是在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中行走。夏毛红棕色,冬季脱毛后为棕黄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尾巴长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 雄性小麋鹿在两岁时长角分叉,6岁叉角才发育完全。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 雌麋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一般超过九个半月,而且每胎只产一仔,尚无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记载。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麋鹿群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在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东部,日本也有,东海、黄海及其附近海域也曾发现麋鹿的化石。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在自然界已经灭绝。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发现并寄回法国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确定拉丁种名,各国公使用贿赂、偷盗等手段,为自己国家动物园搞到几只。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皇家猎苑围墙,残存的麋鹿逃出,被饥民和后来的八国联军猎杀抢劫,从此在中国消失。 1898年英国11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将流散到巴黎、安特卫普、柏林和科隆的18头麋鹿全部购回,放养到乌邦寺庄园,到二战结束已经繁殖到255头,为了防止其灭绝,开始向各国动物园疏散。 麋鹿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使麋鹿回归家乡。1985年提供22只,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只,在江苏省大丰市原麋鹿产地放养,并成立自然保护区。 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二个麋鹿保护区,从北京前后迁去九十多只。目前世界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4000头。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麋鹿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求偶发情于5月底至8月。雄兽性情突然变得暴躁,不仅发生阵阵叫声,还以角挑地,翻滚,将从眶下腺分泌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雄兽之间时常发生对峙、角斗的现象。雌兽的怀孕期为270天左右,是鹿类中怀孕期最长的,一般于翌年4—5月产仔。初生的幼仔体重大约为12千克,毛色桔红并有白斑,6—8周后白斑消失,出生3个月后,体重将达到70千克。2岁时性成熟,雄性小鹿2岁长角分叉,6岁叉角发育完全,理论寿命为25岁。
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野生小麋鹿
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规定的极危物种,但是随着近年来其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退出了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红皮书”。 麋鹿失而复得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编辑本段在中国的灭绝与复兴
盛世麋鹿
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大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此时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的麋鹿,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热爱动植物的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价把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内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放养在他水草丰茂的乌邦寺庄园内。后经精心护理饲养,这18头麋鹿逐渐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破了南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了饥民们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苑里的麋鹿几乎被全部杀光。一部分被运往为欧洲各地。至此,中国特产动物麋鹿,在国内销声匿迹。而也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麋鹿种群。 野生的麋鹿虽然灭绝了,但是通过放养,最终在中国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种群。1986年8月,英国伦敦动物园无偿提供了39头麋鹿,放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至今,生长良好,并且繁殖了后代。为此,中国重新把麋鹿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护区内,即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2010年6月的资料,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有1618头,约占世界麋鹿种群的40%。此外,在河南、江苏泰州等地也有一定规模的麋鹿繁殖基地。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现生麋鹿被称为达氏种,从已发现的化石看,麋鹿属中还有4种,即双叉种、晋南种、蓝田种和台湾种。麋鹿是一种仅限于第四纪中后期的动物,从已知的全国243多个麋鹿化石出土地点确认,历史上麋鹿的分布区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辽宁的康平,南到浙江余姚,东到沿海平原及岛屿。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种群迅速发展,到全更新世中期达到鼎盛,但商周以后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的威胁。而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断减少。 从自然因素看,由于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而中国近5千年来的气温是在逐渐变冷,沼泽和水域也明显减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麋鹿有较大的影响。 从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类动物中较温顺的一种。据我们多年的饲养、观察,发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那样攻击人,而且占群公鹿见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给幼仔打耳号、测量时,幼仔的叫声只能吸引母鹿在远处观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样,母鹿为了保护幼仔而攻击人。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温和的,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公鹿占群后,其他公鹿窥视母鹿时、占群公鹿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赶走对方。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较易被天敌和人类捕杀。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狭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胁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类的捕杀,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学发现,1万年至4千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数量,与家猪骨骼的数量相当。可见当时麋鹿是被人类当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猎杀的。甲古文中记载,古代一次猎获麋鹿的数量达348只。另外麋鹿还被制成治病和强身的各种药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麋茸功力胜鹿茸……麋之茸角补阴,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彭祖服食经》、《家藏经验方》及现代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剂就有几十项。麋鹿由此也就成为人类为治病而追杀的对象。 麋鹿图谱图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减少的原因,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麋鹿走向野外灭绝的决定因素。 麋鹿作为野生种群早已绝迹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共同努力下,来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39头麋鹿返回故乡——江苏大丰,放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面积达117万亩的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处麋鹿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已建立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林茂草丰,人迹罕至,是麋鹿野生放养的天然理想场所。适宜的生境加上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管护,其野生种群数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经过繁衍扩大,现已达到1618头。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野生种群数量达156头。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摆脱对人类依赖、可自我维持的麋鹿野生种群,结束了数百年来麋鹿无野生种群的历史。 [1][2][3]
编辑本段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简介
大丰麋鹿保护区 区徽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中部的黄海之滨,占地117万亩,核心区4万亩。区内分布着林地、草荒地、沼泽 地和自然水面。本世纪60年代,在大丰市新团、大龙、三圩、刘庄等地有麋鹿角和麋鹿骨(亚化石)出土,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充分证明大丰曾是麋鹿的故乡。1984年春国际野生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组织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来此调查考察,确认其适宜麋鹿生活,经国务院批准,林业部和江苏省在此联合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由林业部投资120万元,于1985年着手建设。1986年8月13日上午,从英国伦敦以8箱分装麋鹿39头(雄性13头,雌性26头)空运广州,换机飞上海,再用汽车转运大丰保护区放养,麋鹿群在这里生息繁衍,悠然自得。 经过两年的“引种扩群”和十年的“行为再塑”两个阶段后,保护区从1998年开始着手实施拯救工程的第三个阶段:“野生放归”。十年间四次放归53头麋鹿,经过十年艰辛探索,野生麋鹿逐年递增。经过多年时间的跟踪观察和监测,麋鹿的野生行为不断恢复,它们在野外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和自然保护意识,连续3年在完全自然的情况下成功产仔,并全部成活。麋鹿成功回归大自然,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平衡的建设目标,成为世界麋鹿保护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20多年来,其他国家麋鹿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大丰麋鹿种群已实现量的突越。为此,麋鹿就此从“红皮书”中退出,被列为珍稀物种。这是麋鹿保护过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麋鹿刚回大丰的情景
2008年,野生麋鹿在南黄海湿地顺利地完成了第二个繁衍周期,野生麋鹿种群中已出现了重孙辈。经过10年的探索和研究,野生麋鹿种群在大自然中的数量超过100头,基本脱离了种群发展的“危险期”。 2006年至2008年,麋鹿保护区在全国麋鹿分布相对集中和比较分散的地域对它们进行了深层次的观察,发现了麋鹿到山上的树林中栖息和一头雌麋鹿同时哺乳3头小仔鹿以及麋鹿大量采食大米草等活动行为。这三项重大发现,是中国近年来研究麋鹿工作的新突破,对推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丰保护区已经形成了林、草、水、鹿、鸟共生的生态模式和完整的麋鹿生态系统,曾经被认是外来生物有害物种的互花米草成为麋鹿喜爱的食品,纳入了保护区的生物循环链。
大丰麋鹿亮相世博园
奔跑的麋鹿
上海世博会国际组织联合馆世界自然基金会展区内,大丰麋鹿的卡通形象赫然显目,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眼球。展板以“麋鹿失而复得”为题,言简意赅地描述了25年来麋鹿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原国家林业部的帮助下重返故里、在大丰保护区鹿丁兴旺、千百成群的过程。只有两种国宝级兽类动物“入住”世界自然基金会展区,另一种就是大熊猫。 展馆内活泼可爱的麋鹿卡通,麋鹿回归故里的宏大场面,“一睹争夺鹿王宝座的景象”描述吊起了许多人“一睹为快”的胃口。自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通过参观世博想进一步了解大丰麋鹿的游客越来越多。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麋鹿园游客量、咨询量、网站点击率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5%、7%和6%。慕名而来接受生态科普教育的学生团队增长13%。
麋鹿保护突出贡献者——丁玉华
丁玉华,中国鹿类专家组专家,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处专家,现任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常务副主任 。 丁玉华同志自1986年就开始了对世界濒危物种麋鹿的拯救和野生种群的恢复工作。麋鹿从1986年引进时的39头发展到现在的1618头,种群数量增加了40倍,约占世界麋鹿总数的35%,年递增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的5.9%高出19个百分点,其它各项技术指标均居世界同行之首。并攻克了麋鹿难产率高的难题,使世界平均水平的22%,下降至0.3%。丁玉华同志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研究论文83篇。取得科研成果80多个,其中5个成果填补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所撰论文《麋鹿公鹿发情期的行为及时间分配》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收藏,并有专著《中国麋鹿研究》、《麋鹿保护与研究》、《麋鹿研究与管理》。由丁玉华同志主持,并分别于1998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进行了4次麋鹿野放试验,结束了100多年以来世界上无野生麋鹿群的历史。麋鹿在野外的子三代(F3)已经形成,目前野生麋鹿基础群已经达到156头,并逐步摆脱野生麋鹿生存的危险期,标志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4]
编辑本段石首麋鹿自然保护
麋鹿自然保护区logo
石首糜鹿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12°33',北纬29°49',总面积1567公顷。保护区于1991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糜鹿及其生境。 本区地处长江天鹅洲故道边,属典型的近代河流相冲积,洪积的堆积形成的洲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区内土壤肥活,水质良好,牧草丰盛,分布有广阔的芦苇沼泽湿地。据初步调查,区内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属、238种,脊椎动物有100多种,其中大鸨、白鹤等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区是为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1993年和1994年分两批从北京麋鹿苑引进 麋鹿64头,由于区内发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达119种,且生物产量高,因此在仅3-4年的时间内,麋鹿种群发展到134头,且麋鹿的野性恢复良好,实现了自然放养的目标。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对麋鹿回归自然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世界大型动物回归自然以及种群的恢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编辑本段南海子麋鹿苑
麋鹿与喜鹊
南海子麋鹿苑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南苑至廊坊公路东侧鹿圈乡三海子,距北京城区14公里。占地60公顷,是我国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早在清朝,为让这一珍稀鹿种得以生存,就在南海子内选定一处小海子,作为麋鹿散养区,并配有一整套完整周密的保护措施。但1865年被法国阿芒大卫神父发现,此后陆续运往到欧洲。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滥杀掠劫,猎苑毁于战乱,这里的最后一批麋鹿从此消亡,中国特产的麋鹿在中国已经了无痕迹。1900年前后英国贝德福特公爵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收集到18头麋鹿,放养于乌邦寺庄园,现麋鹿群已繁殖到600头。1985年英国乌邦寺公园塔维斯托克侯爵将22头麋鹿送还给中国,圆了“迷”鹿回家的百年夙愿。1987年,英国乌邦寺公园又向中国赠18头麋鹿,使南海子的麋鹿终于形成群落,不断繁衍。国家在北京专门成立了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并辟出近千亩土地,建成麋鹿苑。 1985年建成的南海子麋鹿苑位于清朝皇家猎苑的核心地区。南海子有丰美的苇草,泥泞的沼泽,为麋鹿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短短的8年时间,南海子麋鹿苑中的麋鹿已从20头繁育为200余头,成为仅次于乌邦寺公园的世界第二大麋鹿苑,南海子开始恢复了它特有的风貌。麋鹿苑还引进了豚鹿、梅花鹿、白唇鹿、马鹿、水鹿、鹿和狍等鹿科动物,使麋鹿苑逐步成为一个中国鹿科动物的研究地和博物馆。
㈡ 落日的幻觉 教案
一、说文本
(一)文本特点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认识,我非常强烈地认为:阅读是个人的事情,注重的是个人的独特体验。我不期望学生如我有以上同样的体验。己不明勿教于人,我更想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研读所成的一家之言,去激发学生们的众家之言,在众家之言之下,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头脑,选择进而接纳。
(二)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衡量一篇文章的价值,是看其中的文字被后人引用的多少或者是文字背后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触动了我们的某种感受。凭心而论,以这个原则来看这篇选文,这是一篇不太规范的说明文,虽文意浅显但文字枯燥,被后人引用的恐怕不会太多。但是,这篇文章文字背后给人的思考却在焦灼着我们的内心:我们认识到不要被幻觉所迷惑,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没有了幻觉,人生是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我们认识到看到眼里的未必是真实的,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想到看到所谓的‘真实’,其实未必是真的真实;我们认识到不要被别人所构筑的假象所迷惑,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想到我们有时或者每天都被自己制造的幻觉所迷惑,甚至活在其中自在逍遥。种种的可能促使我决不能把教学目标视为先在于学习与学生存在的知识点或者成型的思想,而视之为一种含有方向的力量的施加,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朝某一个含有我们意愿的方向发展。简单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不应该只是一个线段,而是一个射线。鉴于以上的教育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仑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技能目标:
以课文为引,能够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
情感目标:
用自圆其说的阐释支持你因这篇文章而产生的思考。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标不再是一个必须达到的设置好的线段,而是一个由此点出发的射线。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落日的幻觉》的解读,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以上教学目标为基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三)、说教学的难点
文章表面文字浅显易懂,学生能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从中得到的启发,比如:“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不要被幻觉或者假象所迷惑。”但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引导者绝对不能停留在以上泛泛而谈的说大话,说毫无用处的废话的层面上,而是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力这个宗旨出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华,发出属于自己的个体化的声音。比如有的同学会说:美仑美奂的落日在科学的面前变成了如平常一样的如此而已,我不免地失望起来,这真是科学的成就但同时也是生活的悲哀;也有的同学会说:幻觉给生活带来了色彩,还是给生活带来暗淡?既然如此,我到底向左还是向右?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的难点设定为:以文悟思,用思考影响行动。
说到这里,有的老师会说:你引导启发的太难,你的要求太高。但我还是一直坚持我一个朴素的观点:给学生一个好分数,还要给学生心底打上精神的亮色。
(四)、说教学环境的准备
1、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查找关于幻觉或者与之同意的词语(虚假、虚伪、假象、虚空、茫然、渺茫、海市蜃楼等)的材料,要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找到这些枯燥文字背后的鲜活的生命并形成自己的文字。举例:翩翩起舞的蝴蝶翅膀会在不同的方向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其实不过是翅上鳞片构成的细小坑洞从不同的角度折射阳光发出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本来如此美好的事物,经科学的解释,一个个变得那么乏味,毫无美感。我真担心在将来的某一天,所有的美好(其实是幻觉)的事物都被解释出来。那既是科学的成功,也是生活的悲哀。
2、教师:一是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力求画面富有美感和诗意,富有理性和质感,给人以激情文字的冲动,用画面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做文章气节少年人。
二是要准备相关的文字,以期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的启发和碰撞。准备的文字如下:幻觉,你想用哪个词语来代替它?虚假,虚伪,假象,虚空,茫然,渺茫,海市蜃楼。这又让你想起了什么?真实的东西往往不一定是美的,而美好的东西往往披上了虚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是幻象,却依然欣欣然沉溺于幻象而不愿醒来。可是有一天,终会醒来,有人悲叹,有人神伤,有人麻木,有人坚强。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是让你清醒地看清每个幻象的本质,因为在或许丑陋的真实面前,或许,你会不快乐。我只是想,让你诗意地生活。还有,在有一天,幻觉退去,真实毕现的时候,你能如看这每天的日落一样,平常,淡然。因为,你已经在美丽中快乐了,何况,明天,还有一轮新的太阳要升起呢?
二、说教法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妨把本课教学内容分成“小学”和“大学”两部分。理清文章脉络,熟悉文章的写作规律,这是“小学”。通过感悟,亲近文字,体味文字背后思想,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大学”。“小学”教学则应如学者一般,仔细辩析,认真分类,全面总结,以准确运用为目的。“大学”教学应舍弃一切条条框框,彻底摆脱匠气,或作慷慨激昂的演讲,或创设如临其境的氛围,或民主平等的讨论,以融动心灵为目的。
(二)以往教学的得与失
在以往此类文章的教学中,由于过多地使用讲授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平面结构,无法真正实现教师教得创新有个性,学生学得主动有思考。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敢于大胆地对教师的观点说不,让我震动不已。所以我想:多角度、多层面研究问题,把问题放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中来探讨,应该是师生双方活动的重点。
(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如何就本篇文章进行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再到创新个性化教学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本课的教学模式为:以课堂生活重建为背景,以贯通课堂教学内外的“构建动场”为起点,引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自主学习”,让师生共同进行多元、多维的“交流探究”,用“整合建模”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与情感的结构化。
设计的理论依据:活动建构教学思想,即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把“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这里说的活动是指师生思维的活动。
(四)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
前面说到教学的难点为:以文悟思,用思考影响行动。为突破难点,本着问题要有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则,创设“大问题”背景。设计的大问题为: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能否借助你所掌握知识,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如果你不喜欢这篇文章,试着去欣赏她,思考在枯燥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哲理。让学生在充分掌握材料和独立思考后,分组自由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营造学术争论氛围,允许并欣赏学生对书本知识和传统智慧提出怀疑与挑战,即使是荒谬的;极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从而企划未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紧紧追求书本知识和追求依靠书本知识谋生的生活。
三、说学法指导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学中采用:
情景联想法:文章前三段以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落日的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奇思妙想,不妨设计以“他在落日的余辉中,走去”为题进行合理的想象。期待学生写出下面的文字:在落日红色的余辉中,大禹浮躁地在坡顶上走步,他走来走去竟使人看出他是有规律地走。不过,他好象没有走对。大禹了停片刻,深呼吸,再深呼吸。他重摆架式走,这次,他走得很平静,很有力,也很稳。
价值问题提出法:我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花时间、下功夫,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范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以课堂生活重建为背景,以贯通课堂教学内外的“构建动场”为起点,引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自主学习”,让师生共同进行多元、多维的“交流探究”,用“整合建模”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与情感的结构化。其教学过程如下:
1、课前认知,在主题搜集与开放交流中重建课堂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集体智慧背景,拓宽学生视野;通过这一环节让教师了解学情,调节教学重心,调整教学策略。
2、诗意引入,在创设情境与引发思绪中构建动场
这一过程预设的出发点是,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创新发展的内驱力。所谓的“动场”,意在建立一个富有吸引力和促进力的课堂教学情境。
设计的导语:
在夕阳的余辉里,凄婉的楚地音乐想起,霸王扬起头颅,拔剑自刎,殷红的血染尽最后一丝惆怅;在落日的寂寥中,倾国倾城的王昭君粉泪盈盈一步三回的走向陌生的蛮夷之地,凄厉的风撕扯着离别的心;在如血的残阳中,剑客荆轲胆气如虹仰天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自古以来,夕阳,总是为悲壮的故事涂抹着悲情的色彩,让人叹惋,让人感伤。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如此美丽的夕阳,竟然是我们眼睛一厢情愿的幻觉。
下面,我们就走进美丽的夕阳,走进关于幻觉的诠释。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以深情地朗诵,激活学生的认知,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找到一个“停靠点”、一个“发展点”。
3、新知学习,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
这个环节我设计分三步走:第一步:初步感知: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落日给人的哪些幻觉,这些幻觉是如何形成的。
这一过程设计的出发点是: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夕阳给人们的幻觉,以及幻觉形成的原理,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可以通过互助学习将思路理清,并自己检索出本课主要知识。这一个过程的实现,依靠学生的自悟自得和彼此平等的交流碰撞中实现。
第二步:(跳读课文)强化理解:丢开文本,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互相说说幻觉形成的原因。设计意图:将知识内化成个人已有认知。
第三步:(速读)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得出本文这样行文是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的。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认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意图:三步读法各不相同,细读目的是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现象及其成因;跳读目的是直接提取有价值信息;速读目的是整体理清文章行文脉络;这样,学生阅读就遵循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规律,将文本给与的有效价值提取出来。
4、活化教材,在文本嫁接与改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初次接触本文的时候,读完前两段,以为本文一定是揭示一种超越于普通认识之上的普遍的人生规律或意义,因为她的语言如此抒情,甚至有一种诗的意境;可是当我读完全文,我美好的阅读期待失落了,我没有想到,如此美好的开头,竟然是为了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而已。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师生一道顺着前两段续接下去,看看我们能够续出怎样的精彩。
示范:落日余晖,巷烟落照,她给我们一景梦幻。
旭日东升,转头回望,迷雾之下才是真实。
当海子卧在冰冷的铁轨上时,梦幻使他忘记“活在珍贵人间”,当凡高用枪指着自己的头颅叩响扳机的时候,梦幻使他忘记“旷野的内心对生命的呼唤”
江南的美幻,总是细雨连绵。
落日的梦幻,总是迷雾重重。
你站在地上仰望苍苍者天,可曾知晓他们的真实面孔却是凸凹不平,黯然无光;你坐在海边看美轮美奂的海市蜃楼,可曾知道,那美丽并非真实的存在;你醉心于这唯美的境地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时,有没有想到,美丽的面孔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只要给与了我们足以悦目的美,我们又何必在乎他的实质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设计意图:给能力一般的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给能力较好的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5、走出文本,在质疑探究与品评作者中整合建模
整合建模,简单地说,就是有梯度的挖掘与拓展,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系统化、结构化、模型化和动能化。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设计的探究问题:
我们认识到不要被幻觉所迷惑,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没有了幻觉,人生是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我们认识到看到眼里的未必是真实的,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想到看到所谓的‘真实’,其实未必是真的真实;我们认识到不要被别人所构筑的假象所迷惑,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想到我们有时或者每天都被自己制造的幻觉所迷惑,甚至活在其中自在逍遥。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能力。
6、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与梯度思考中完成作业
(1)如果我们立足于说明文的角度来组织语言,你能否对文章的前三段进行改造。
(2)文章的末段说: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可是文章并没有象前几段那样进行科学的解释。你能否借助适合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解释。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有梯度有思维价值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完成.把探究的兴趣引向课外,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尝试成功,经历创造的幸福,实现人生的超越.
五、说教学说明
1、板书设计:
2、时间安排:
课前认知,在主题搜集与开放交流中重建课堂(10分)
导语设计,在创设情境与引发思绪中构建动场(2分)
新知学习,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10分)
活化教材,在文本嫁接与改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分)
走出文本,在质疑探究与品评作者中整合建模(10分)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与梯度思考中完成作业(3分)
3、说课综述:以教师对教材不断地批判和反思,来影响学生进行个体言说。
㈢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摘抄于网络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江阴市河塘中学 徐信东 2007.12.1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利用课内外知识分析“落日变大”及其它幻觉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说明】本文属于“略读课文”,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显得重要。为了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特别设计了一份“自主学案”(后附),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成果,分享彼此快乐
1、同学们:拿出昨天的《学案》,前后桌进行交流,现在就开始吧。
2、同学们,讨论暂停片刻,现在我们准备上课。
3、师生问候。
二、图片激趣,问题导入
1、我们一起洗洗眼睛:
①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明确】没有,一个也没有。
②再看一幅: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明确】没有,一个也没有。
③同学们: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用一个心理学专业属于术语就叫——幻觉。
2、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和“幻觉”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
三、明确学习目标,实践有效课堂
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2、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四、问题驱动,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步骤】①指读。提要求:其他同学拿起笔,画出有哪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提醒朗读同学节奏慢点)②举手回答。
【明确】集中在第2小节,具体见下表。
3、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醒】拿出昨天的《学案》,检查大家的预习,随机抽同学回答:一致认可的答案就过;有分歧的就重点研读。
【明确】重点研读第4、5两节。(后前后桌互动交流,互相查漏补缺)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提醒】在串讲时,第4小节要强调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两个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以上、一般来讲;在讲第7小节要强调两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五、合作探究,提升思维层次
(一)交流互动,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提示】落日变近、落日变凉等。
(二)点评同学的发言,从而引导同学品味文章语言
1、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
2、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请大家朗读全文,将所有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地方画起来。
【步骤】①前后桌交流。②指答。
【明确】NO1小节: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NO2小节:运用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出现了拟人的修辞,还出现了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如NO1小节“无不”、NO2小节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可惜、美丽;NO7小节打比方。
【提醒】NO1小节、NO2小节小节集中生动地方最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朗读。在鉴赏时一定要指导鉴赏的方法,比如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如:
例子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例子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3、归纳小结: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六、布置课后作业,强化语言训练
1、补写练习:利用课文所学知识,补写《两小儿辩日》中“落日变凉”的原因。
2、改写练习:从4、5、6小节中任选一节,将其改写得更加生动易懂些,以更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3、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
(注:三题可任选一题)
㈣ 舒克申的《秋天》的教案
《秋天》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诵读、诗歌语言品味、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二、教学方法:诵读、鉴赏三、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江西人心中的秋天和我们广东人心中可能不同,每位同学心中的秋天又会不同,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叶子,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教师点评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秋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笔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一)诵读1、检查字音字形预习。2、学生读,同学点评,教师点评。3、教师范读(配乐、画面)。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轻松、宁静。(二)赏读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① 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提示:清静②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提示:栖息③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提示:栖息qī 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所以“栖息”是准确的。④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⑤是什么东西震落了露珠?伐木声。⑥“满披”改为“披满”行不行?不行。“满披”突出了“满”,朗读时注意重音。⑦“伐木声”作者认为好听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好听。从“飘”字可以看出来,像一首歌在飘荡。⑧“幽谷”的“幽”是幽深、幽静的意思,既然静,这一声声伐木声是不是噪音?不是,更体现了山谷的幽静。⑨“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生活中的话怎么说?怎么读?“稻子收割完了”,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镰刀都足足地享受过了,写镰刀其实是写人的喜悦的心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⑩用一句话形容这时的农人。农人望着一堆堆金黄的稻谷、甜美地笑了。11“背篓”改成大卡车行不行?怎么读?读出宁静。不行。没有农家气息,大卡车轰隆隆地破坏了这里的宁静。12我们可以给第一幅画命个名吗?农家丰收图。13第二节最后一句说秋天在“游戏”,实际上写了什么?写渔民打鱼。写了几个动作?三个,撒网,收网,归泊14什么时候?早晨,从冷雾可以看出。怎么撒?撒的动作是不是很焦急?象这样?(教师作动作)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轻轻15“圆圆的网”改为“方方的网”“不规则的网”可以吗?不能,圆是最美的,给人轻柔、圆润的感觉,和全诗氛围谐调,体现了作者当时唯美的思想。16渔民打捞起了什么?怎么读?青鳊鱼、乌桕叶、倒装没打捞起什么:从 似的 影子 轻轻 可以看出渔民打捞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17现在我们能明白是谁在“游戏”吗?是渔民,表面上是写秋天象一个可爱的孩子在船头游戏,实际上是写渔民轻松愉悦的心情。18这幅图我们又给它取个什么名呢?霜晨归渔图。19“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正常的句子顺序说?怎么读?是不是可以说秋天躲在牧羊女的眼里睡觉做梦。20为什么会在眼里?不是在怀里呢?实际上是看到了秋天的美景。21“更”是什么意思?衬托。22“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香与热能流吗?通感,是人的感觉,温馨、甜美的意思。23题目是秋天为什么写夏天?是牧羊女在怀念、思念。思念某个人,思念整个秋天,她在思念中陶醉了,做梦了24这样看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牧羊女的心灵深处已经被秋天陶醉的意思,这样作者就从外在的秋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去了,秋天姑娘的心是多么深情啊!25怎么读?要读出朦胧、甜美、陶醉之情。26谁来模仿一下牧羊女的眼神好吗?要深情、朦胧、甜美、陶醉,要象做梦一样的,有梦幻感27这一节怎么命名?牧女遐思图。2、小结这样看来,作者用“栖息”“游戏”“梦寐”这三个词集中写出了一种宁静、闲适、喜悦、甜美的乡村秋景的氛围。我们在现实中见过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吗?除了旅游景点外,很难见到,诗人往往是理想化的,作者向往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许多诗人都有这种理想,比如海子“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如美国著名作家棱罗一直提倡过一种简单的生活。3、学生朗读、评点 (三)创读1、请同学们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①清晨的密林里飘散着丝丝白雾,一楼桔红色的阳光射在已经泛黄的树叶上;颗颗露珠晶莹剔透,发出钻石般的光芒。林中静悄悄的,慢慢地,从远处飘来人语声,接着便响起了叮叮当当伐木的声音,在幽深的山谷中回响。走出密林,来到一家农舍屋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子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沾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② 清晨,雾儿冷冷,船儿飘飘。江水里的影子,在清波里游荡,朦胧飘忽,是青鳊鱼在戏耍,还是乌桕叶的倒影轻扬?我撒下鱼网,网儿圆圆,霜雪凉凉。哼着小曲,轻轻摇着小船,如叶浮江,如风拂柳。这惬意的秋天啊!(张青云)③草原和蓝天同样辽阔,满眼的绿,满坡的香。偶尔传来几声蟋蟀的叫声,悠远飘忽。溪水绕过草地,浅浅的,清清的,如薄纱飘挥,如琴弦谐奏。就在这儿,整个夏天曾经留给我多少甜蜜的回忆啊,那甜透心底的笛声,在多少个美丽的夜晚,引我遐思,牵我心魂。你这梦幻般的秋天啊,你用你的声音,你的芳香,你的温情,你的色彩,你用你温厚的手掌抚摸着我,你用你柔情的怀抱拥抱着我,融化着我。(张青云)2、秋韵张青云没有春天的楚楚动人。蜂萦蝶绕的枝叶已变得寂寞枯槁,在春寒中挣扎过的小谷芽却铺成了金色的稻浪。没有夏天的喧嚣威严。经过烈日煎熬的鸟儿唱起轻松欢快的旋律;农人们翻动饱藏果实的土地就像淘一堆堆金沙,昔日播种的希望已然换成了收获。人们抚摸着秋像抚摸着长成的孩子。走进秋天,拥抱成熟。不要做瞬间即谢的花朵,不要畏惧挥汗如雨的考验。要像小溪寻向大海,奔流的过程并不壮观,海的浩瀚却令人惊叹。要有秋的信念,像棵小谷芽。于是你体味到了秋韵,你才成熟。 采纳哈~!互相帮助~十分感谢~!
㈤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老师好,网上找的,2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授课时间:10月23日
课型: 授新课 教法: 诵读感悟 探究式阅读
教具:PPT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目标):
一、 知识方面:
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二、 能力方面: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三、 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今天昨天…
关心粮食和蔬菜 幸福的闪电 短暂
幸福 和每个亲人通信 愿你在尘世…… 不幸福
给每座山每条河取温暖的名字 只愿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尘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网站首页 | 免费课件 | 免费试题 | 整册教案 | 英语角 | 幼儿教育 | 海量教案 | 文书写作 | 免费论文 | 计划总结 | 用户留言 |
◆免费课件 46801 个 ◆免费试题 35780 套 ◆整册教案 3511 套 ◆海量教案 98632 篇
◆文书写作 83129 篇 ◆免费论文 110608篇 ◆计划总结 3592 篇 ◆幼儿教育 83268 篇
◆Money [网友新推荐] ◆sea [网友新推荐] ◆本站百万资源,完全免费!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海量教案首页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政治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生物 | 音乐 | 体育 | 美术 | 信息 | 班会 |
◆您现在的位置: 3e教育网 >> 海量教案 >> 语文 >> 教学宝典 >> 教学实录 >> 教案正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 【禁止复制文章的复制方法】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返回当前栏目,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收藏本页内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
用质疑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炬
浙江绍兴安昌中学 董水龙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课例:
教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人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可以前后相互寻找伙伴讨论,请你们把暂时难以弄懂的地方或者你感受到的思维火花,用笔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等你们对诗歌阅读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展示你们思考的问题或结果,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8分钟以后。
教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或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
范福君:为什么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
教师:好,能发现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我们对以前对课文阅读的规定,阅读首先从哪里切入
学生全体:从语言入手,寻找关键词。
教师:对。那么“从明天起”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学生部分:明天。
教师:对!明天。“明天”与什么相对?
学生:今天。?
教师:是的。先请同学们把诗歌第一节朗读一遍,然后想一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作者怎样的现状。
寿菊萍:说明他今天不幸福。
教师:同学们认可寿菊萍同学的话吗?
学生大部分:同意。
教师:下面谁发言。
于丽丹: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教师:问到了点子上,但我们先讨论诗歌的第一节,这个问题暂时搁一搁,请于丽丹同学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还想就第一节讨论些什么呢?
赵利囡:在作者心中,“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我们怎么讨论赵利囡提出的问题?
学生全体:当然从语言入手,找出关键词。
教师: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寿飞军:“我有一所房子”。
赵利囡:我认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请同学们边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边想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什么样子?
学生反复朗读几遍。
赵利囡:大海上除了海水和浪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会有“春暖花开”的景象。“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显然矛盾。
教师:对。那……这一对矛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赵利囡:说明这样的“一所房子”只是出于作者的幻想。因为如果“房子”“面朝大海”,就看不到“春暖花开”的景象;看见“春暖花开”的景色了,那么“房子”就不能“面朝大海”的了。
教师:见解深刻,悟到了要害处。
寿卫军:老师,现在有无土栽培技术,水面上也可以种花的。
教师:寿卫军同学见多识广。请同学们讨论有没有可能?
陆军:那要花好多钱,因为你还必须把海水淡化。而且这与我们阅读的诗歌无关。
教师:同学们同意陆军的观点吗?如果同意,我们再把第一节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赵利囡同学朗读。
教师:关于第一节,谁还想发表意见
夏刚:为什么把“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放在一起?
张建锋:连这都弄不懂,“周游世界”当然需要马匹。
夏刚:那“劈柴”又干什么?
张建锋:当然是做饭用罗。
朱锡安:还有升篝火。
教师:朱锡安同学联想丰富,骑马“周游世界”时,晚上需要用“篝火”都想到了。张建锋同学要注意礼貌用语,不能用“连这都弄不懂”这样的话语贬低同学。
朱晓剑:作者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难道他以前不吃饭?
娄玲美:可能他写诗太投入了,以前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关心不多吧。
教师:朱晓剑的问题提得好,娄玲美的联想则更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女生再把诗歌第一节来朗读,读时要把握怎样的感情
娄玲美:信心十足的口气。
教师:好!那就请你们用这样的口气朗读。
女生朗读,读出了信心十足的语气。
教师:第一节里还有什么需要讨论?……没有了,那我们来阅读第二节。谁自告奋勇来朗读呢?
余颖朗读诗歌第二节。
教师:余颖同学读得怎样?感情有没有到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呢?
潘利:我觉得余颖的朗读已经到位了,我想这里应该有信心十足转入一种淡淡的无奈。
教师:有道理。现在谁来谈谈上面于丽丹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请同学们看黑板。
学生沉默。
教师:怎么都没有声音了,忘记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着手。
学生全体:从关键词入手。
教师:那么,“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这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呢?
学生部分:闪电。
教师:对,闪电。请同学们想想,闪电有什么特征?
学生全体:快。
教师:对,快说明闪电一闪的时间十分——
学生全体:短暂。
教师: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吧,由谁来说说。
余颖:我觉得作者把“幸福”比作“闪电”,说明作者心中的幸福感非常地短暂,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了。
教师: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的幸福,证明作者对幸福的感受是——).
学生全体:十分短暂。
教师:也说明作者的今天实际上——
学生全体:不幸福。
教师:很好,第二节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么,第三节还有没有要老师帮忙的地方。
学生全体:当然有的呀。
教师:就请同学们提出来。
朱国峰:第一句“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里,“温暖的名字”要怎样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想想,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几乎都有名字的。作者要给它们的又是“温暖的名字”,“温暖”又跟诗歌里什么有关?
金熙: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时当然要用温暖的名字。
余立峰:我想,也和作者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有关。一个人感到幸福了也就会感到温暖了。
教师:金熙和余立峰两位同学都解读的比较到位,“温暖的名字”,请你们再思考一下,还可以想到一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这句比较难懂,老师也没有完全猜测到作者的意图。我觉得,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只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说明作者还在犹豫不决当中。老师体验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学生全体:我们就照你说的那样理解吧。
教师:这可很不好。如果你们对此想到了什么的话,课后可要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分享你们的喜悦。翁飞飞同学举手。
教师:翁飞飞同学想要发言。
翁飞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里的“在尘世”该作何解释。
教师:尘世与什么相对呀?
学生部分:阴间。
教师:那么消极啊,为何没有想到是“天堂”呢。
学生全体:反正一个样,都是死亡的代名词呗。
教师:在作者的眼中,“尘世”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沉默。
教师:又忘了从何处着手吗?到哪里去找?
学生全体:到诗句中去找一找。
教师:谁找到了。
何佳丽:“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非常正确。在作者的心里,“尘世”间的幸福就是“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想不想要。
学生全体:作者不想要。
教师:为什么?_
陈璐:因为作者最后一句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面是三个“愿”,都是祝愿“陌生人”的,而对自己他只是希望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我想这样的房子,应该没有吧,它只是作者的幻想。
顾玲芳:作者可能是指坟墓吧。我们在《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中这课了解到,作家萧红坟墓不是在香港的浅水弯吗?作家们的心思也许都有相通之处,都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大海边。
教师:顾玲芳同学感悟得非常深刻,居然联想到坟墓上去和以前所学上去。大大出于老师我的意料。还想谈谈更多的理由吗?
顾玲芳:既然作者在祝福“陌生人”能获得在尘世的幸福,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同学们已经说过,与尘世想对的是天堂,证明作者不想或者是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那么,幸福的地方就只有去天堂了。
学生全体鼓掌。
教师:同学们的鼓掌足以证明顾玲芳同学的见解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老师也认为她的感悟和分析十分在理。的确,作者在写完此诗以后不到两个月,就自杀身亡了,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快。同学们可是不能学海子的行为和做法的。
施立冬:既然这么消极,那老师你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
教师:本来我很担心这首诗歌你们能不能读懂,因为,这首诗歌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想不到你们解读得非常出色,谢谢同学们。最后我们把诗歌再朗读一遍。
铃声响起,下课。
二、启示: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学得语文
我钟爱海子的诗歌,所以,这节课,在选定文本后,我就不打算对这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上课之前,虽然对这首海子的诗歌阅读思考了好几天,但还只是对文本和教学进行了粗线条勾勒,既没有写备课笔记,也没有为课堂设计任何问题,当然,我对学生将会提的问题还是做了适当的预测,于是就这样走进了教室。
我想,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心里得有个底线。笔者以为,读解一篇课文,了解其主旨和写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藉此掌握一种方法论,学会如何学习。就语文教学的阅读而言,脚踏实地地从文本的原初——语言开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透过作者的语言智慧,感悟艺术形象,解得人文精神。
但是,要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从思考如何教到思索如何让学生学,其间的转变是何其艰难和痛苦。因为这不光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而且要让学生也转变学习的观念,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转变观念的艰难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无情的抑杀,所以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渴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有时候教师已经转变了,但反观学生却因为不能适应而出现成绩滑坡的情况。当然,没有突破也就没有出路。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激发学生被应试教育扼杀了的善于质疑和提问的天性呢?我们首先从选择文本做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是高中二年级的课文,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初中生完全可以欣赏的。在本节课里,教师没有预设任何问题,但可以预见到学生肯定会就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提出疑问,当然可以预见的难点还有“幸福”比作“闪电”、“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处,笔者想一反大多数公开课上的那些优秀语文教师的做法,不是举行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仪式”,而是处理成让学生问学生答的真正的自主性阅读,当然,期间教师的引导肯定是决不能少的,否则课堂上还要教师干吗!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也少不了教学的点拨引导的技巧。
许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隔阂,来自对语言的把握不准,或者是他们把握了,但是一时无法形诸语言,处在“愤悱”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和“发”。《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课文要“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语文教学中师生要平等对话”。所以,教师的“启”和“发”时,引而不发是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语文和语文“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构建,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才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后验性感受,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要“从明天起”,才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当然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语文入手,自己去求解问题的结,引导学生去文本那里去抓关键词,然后通过与旧知相结合,产生联想,从而求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本案例中就是依照这样的方式完成的。学生最终了解了诗人海子今天和昨天的不幸福。当然这里面仍然有教师对诗歌的体验的影子,这是教师作为帮助者所起的作用。但有一个地方却是出于施教者意料之外的,完完全全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即学生认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房子是指“坟墓”。对这点可能引起热爱海子的人们的非议,因为做为教师我本来是想把他们引导到“精神贵族”“空中楼阁”之类的看法上去,但没有想到有学生居然联想到了坟墓,这是学生真正的“创造”,我觉得比笔者的看法更符合文本的实际,也达到了本课教学设计的原初目标。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儿童青少年的天性,我很反感教学上那些不是“问题意识”的却标榜上“问题意识”的标签,有些教师把自己与文本对话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的形式,当成了“问题意识”问题,有的还美其名曰是在搞“创新性”训练。课堂上自然少不了教师的提问,但那只是点拨和启发,也就是古人说的“不愤不发,不悱不启”。但不是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发现教师的发现,更不是新瓶装旧酒的包办。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发问!只有学生会发问了,能够质疑问难了,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能最终由他们自己把它处理完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成了目的——即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㈥ 作文教案:如何让语言富有文采
文之采李国华一、导语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 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请发挥你的想像力,想一想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答案: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她坚持自我 张扬个性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个性张扬着忠国爱国报国之心;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个性张扬着纯洁正直清白之心;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个性传递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夙愿;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个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党人前仆后继。 二、高考作文文采训练 高考作文在全卷中占据“半壁江山”,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据统计,每年因作文成绩不理想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考生不在少数(“20%的考生因为作文写不好而落榜,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意味着高考作文面临‘大革命’。” )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 如果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 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 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 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练习:以“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组句子示例:美是飘浮在蓝天中的白云,美是缠绕在青山脚下的绿水,美是春天小雨打湿了的浅绿,美是秋天田野上的一片金黄。2、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1)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 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组句子: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练习: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组句子。示例: 生命有时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生命有时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窘,但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与乐观!练习:以“亲情”为话题,引用古诗,写一组句子。示例: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3、引用或化用古诗词(2)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 如以“乐观”为话题: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4、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时,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 如以“命运”为话题:(1)名人+名事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练习:以 “命运”为话题写一组句子。(2)名人+名言+名德。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 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 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 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5、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 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 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练习:写一组句子,要善用铺垫、映衬在放弃中追求完美 流星放弃了与太阳争辉,选择在漆黑的夜晚划破天幕,它的追求是黑夜的炫目光彩;小草放弃了与群芳争奇斗艳,选择在人烟稀少的田野生长,它追求的是“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温馨;小溪放弃了九曲回折的长路,选择了峻峭的悬崖,它追求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 历史的车轮转过五千年,英雄的光彩光照千古。他们为了兄弟恩义,为了民族荣辱而选择放弃;为了滴水之恩,为了人生价值,为了天下苍生而执着追求。 6、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一位“高手”写了这样一段话: 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有同学“仿写”了这样一段话: 信任,也是人生一笔弥足珍贵的储蓄。这储蓄,是流言袭来时投向你的善意的目光,是前进道路上给你的坚定的陪伴,是遇到困难时的全力以赴的支持,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的一盏心灯。7、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 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 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8、运用对比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则是流转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则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乡村则是淡雅的美。 每个人对人生的价值都有困惑。中国有句古语“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却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李白受不得半点委屈而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有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有项羽刚直不阿自刎于乌江;也有刘邦忍气吞声最后成就霸业;有宰相肚里撑船的邓小平;也有被人逼着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毛泽东。 台湾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一篇散文中把飞机与火车对比来写,语言生动,情趣盎然。 飞机虽可想成庄子的逍遥之游,列子的御风之旅,但是出没云间,游行虚碧,变化不多,机窗也太狭小,久之并不耐看。哪像火车的长途,催眠的节奏,多变的风景,从阔窗里看出去,又象是在人间,又像驶出了世外。所以在国外旅行,凡铿铿的双轨能到之处,我总是站在月台--名副其实的“长亭”--上面,等那阳刚之美的火车轰轰隆隆其势不断地踹进站来,来载我去远方。 请仿照本文的形式,任选两个相关的事物,写一段话,限50-80字。 9、学会使用“文学语言” “茶杯放在桌子上”这一句话,还可以怎样写? “桌子上放着茶杯。” 这两种写法都可以称为“信息语言”,而在写作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我们可以使用“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示例 1)、茶杯在桌子上沉默 2)、茶杯在桌子上跳跃 3)、茶杯在桌子上燃烧 1)句用于“大战”爆发前,2)句用于心情愉快时,3)句用于愤怒时。 又如: 1)、闪电是天公画在天幕上的一个符号,他怕人们看不懂,便用雷鸣的吼声警醒世人。 2)、 邹静之 有一首诗写一个牧羊人的羊丢了,找了一天没找到,到了晚上要睡觉时(大意): 灯关了,耳朵还一直亮着。 3)、狼跑了,身子紧贴着夜。(邹静之 ) 4)、余光中写晚上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躺着,很静,没有一点声音:象躺在一只坏了的表壳里。 5)、许常德为雪候鸟写的歌词: 随候鸟南飞,风一刀一刀的吹。 6)、余光中形容一个人: 瘦得象耶稣的胡须。 7)、某人写勇气: 即使你的家门口来了一头狼,其结果也不过是你多了一件皮衣而已! 8)、海子诗里的几句: 早晨是一只花鹿踩到我额上世界多么好例文:2004高考四川满分作文(话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淤泥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的甜甜的笑……文章以议论为主,通过抒情性语言,纵论古今,挥洒自如,极富表现力。二、三自然段以列举论据为主,以王勃的达观、李白的飘逸来证明人在遭遇挫折时,应笑对痛苦的观点。更可贵的是文章嵌入了多处引用,第一段三处,第二段两处,有经典,有诗句,有名言,使议论生动活泼,如风行水上,清新自然,哲理横生,论证效果极佳,为满分结果助了一臂之力。
㈦ 《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案.急!
一、引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虽相爱却不能相聚,为追求幸福,他们作了无奈的抗争,双双殉情。是封建礼教破坏了他们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对于幸福,在座的每一位大概都曾设想过,憧憬过,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也许有的认为读好书,考上理想大学是幸福,有的认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就是幸福,也可能觉得幸福是学好文化,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向我们展示一位诗人心中向往的尘世幸福。
二、朗读
老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朗读诗歌。第一次请班上一位擅长朗诵的同学作示范朗诵,第二次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轮读全诗,最后全班一齐朗读。
三、诗歌分析
通过朗读,我们对这首诗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现在我们将进入理性分析阶段。我们运用我在这单元学到的关于诗歌意境的知识来赏析这首诗。透过这首诗歌的意象,我们看看:
1、 (板书)海子所描绘的“幸福图”是什么样的?
学生分析回答,老师点评小结:“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词句表现作者向往的是自由闲适、世俗平凡的日常生活,向往隐逸而开阔的内心平静温暖的生活。
明确:海子在诗的第一节作了一番表白,像是下定了决心要过一种尘世的幸福生活:自由独立、世俗平凡、粗朴而自得、温暖而平静。海子对他的幸福图所进行的描绘异常朴素温馨而格外动人。
2、在设想这一幸福图时,诗人的心境怎样?(在诗中找语句进行分析)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每一个人”——洋溢着难得的温馨和愉快;
“幸福的闪电”——诗人的幸福来得突然、强烈,他狂喜、震动;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愿你……愿你……”——几句被世人用滥的祝词,在海子笔下却别有一种特别的震撼力,因为此时诗人想到自己的幸福图,内心异常的激动,幸福、爱、温暖的感觉充溢着他,使他迫不及待地要与亲人分享,与山水草木分享,与陌生人分享。
小结:这样看来,海子这首平静而朴素的诗后有着像大海一样广阔的爱和幸福。
四、深层思考
到此为止,可以说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已基本到位了。如果仅此而已,那这首诗的价值似乎还不值得我们去深究。有人说,一首诗就有一个故事,读一首诗可以读出诗人的整个世界。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诗人幸福吗?诗人会获得他所描绘的幸福吗?
联系我们对诗人的了解,抓住诗中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探讨:海子幸福吗?他会获得他所描绘的幸福吗?
“从明天起”“从明天起”——这说明他现在还没做到,或许今天过得很暗淡很潦倒;这像是一种决心,表达的是诗人对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为什么不从今天起呢?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的事情,在海子眼里却成了一个幸福的梦。这只是他一时间的想象、虚构,他没想过要付诸行动。
“幸福的闪电”——幸福短暂而突然,虽强烈却不持久。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第二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然和第一次的情味不同。第一次是用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清新明净的意象表达诗人对温馨自得的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而这一次,“愿你……我只愿……”,用“只愿”使语意出人意料的一转,就像是说:你们去享受“尘世”的幸福生活吧,我不会与你们生活在尘世里,不会与你们为伍。正如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尘世的幸福是世人的,我什么都没有。诗的最后一句泄露了海子内心全部的秘密:他还是一如既往习惯于远离人群,继续沉湎于自己的心灵世界,站在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永远做一个孤独的王。
海子肯定、向往尘世世俗的生活,却又不甘堕入尘世成为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我们来看看海子的生平: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15岁就考上北大法律系,19岁就在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他生活贫苦,他的性格非常孤僻,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他不会跳舞,不会骑自行车,不会交友,甚至不会谈恋爱。他沉迷与诗歌的创作,短短7年就写下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他在单调、孤独中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
在这一首诗里,开始他的心向世人敞开,内心洋溢着无与伦比的幸福。有大海般的博大胸怀,有“春暖花开”的愉悦。此时,诗人有一股冲动,要走出自我,进入世俗生活,但随之诗人又陷入一种矛盾:对海子来说,要做世俗的人意味着必须放弃他的智慧,放弃精神追求。在海子的幸福温暖背后,隐藏着一颗高贵而痛苦的心,他的思想矛盾的而复杂,既有对世俗幸福的向往,又有不愿与众人混同的清高。
海子所向往尘世幸福,实际上也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有桃花源的味道,并不那么容易实现,而且,他不愿意放弃坚守的高贵。所以,诗人最后把心怀收拢封闭起来,成了一个遗世独立、孤高自持的旁观者,一个为别人祈求幸福而自己却远离幸福的圣者。
生活中的海子陷入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而他最终选择了后者。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小结:如此看来,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在死亡前绽放的最后一个微笑。这首诗读来平静而朴素,温暖清淡,是海子诗歌中最有温情的。但细细揣摩,里面竟是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而孤独无奈的心。这也就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五、拓展阅读
海子写诗一向很自我,总喜欢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我们现在来欣赏他的另外两首诗:《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1987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剧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
他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向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致橡树》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②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
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
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4.解读第二层:
(1)学生朗读。
(2)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A.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明确: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其他人,只有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师点拨: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我们分担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七、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八、联系实际谈感想:
1.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2.教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九、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