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课文白杨教案西部条件很艰苦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知识目标)
2、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知识目标)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识目标)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借物喻人的方法。(情感目标)
5、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朗读能力、背诵能力、运用词语能力。(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迹的有关句子。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
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了解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白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白杨(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心中的白杨。
(高大挺秀、坚强不屈、无私奉献、意志坚定、不畏艰难)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袁鹰,再一次品位他笔下的白杨。
齐读课题
现在不仅你们在谈论白杨,一位父亲和他的两个孩子也在谈论白杨呢,我们一起听听他们在谈论什么?
二、 解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4-13自然段
思考:爸爸在和他的两个孩子谈论白杨树什么?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从来”换成其它词
谈话:(白杨树不论现在过去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任何时候都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读这句话体会
2、“哪儿”换成具体环境
(山川、河流、堤岸、路旁、哨所、荒漠、高原)
生: 河边需要它,它就在河边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高山需要它,它就在高山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草原需要它,它就在草原很快地生根地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本文中白杨生活在哪里?(戈壁)
找出相关的语句 ,读第一自然段
看戈壁的幻灯图片,用一个词形容戈壁的样子(不毛之地、荒无人烟)谈话:(当时新疆的戈壁冬季异常寒冷,夏季白天高温难耐;茫茫一片,没有水,很容易迷路而渴死;大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连大沙丘也会移动位置……而在这样恶劣和自然环境里,沿铁路线却有成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这些白杨树不畏烈日严寒,抵挡着风沙,守卫着千里钢铁运输线,这是多么坚强的“卫士”啊!)
师:这说明它适应性强。
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体会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填空:
在风沙面前,它( );
在雨雪面前,它( );
在干旱面前,它( );
在洪水面前,它( )。
3、
生:风沙四起,白杨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
生:大雪纷飞,白杨挺直腰杆,承受生生的雪压。
生:数月干旱,白杨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顽强地生长。
生:洪水浸泡,白杨任凭风吹浪打,毫不动摇。
师:你体会白杨有哪些特点以及可贵的品质?
生:我体会到白杨能适应各种环境,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
生:我体会到白杨生命力强,无论条件多恶劣,都能顽强地生长。
板书:高大挺秀、适应力强、生命力强
⑵ 小学语文教师招考面试的时候,都会选择小学课本中的课程进行试讲,想问问最容易考察的是哪些课如《白杨》
个人觉得这种考试不能靠猜课文。最好是找各个类型的课文都准备一篇,回例如故事类的答、写景类的、议论文等。每个形式的课文准备一篇,总结基本教学环节,面试时根据类型选择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自如。非要准备易考察课文的话,建议搜一些教学视频看一下,一般有视频的,都是比较热的篇目。
祝你成功!
⑶ 如何科学制定表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导航仪、风向标。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教学过程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反之则影响教学的有效目标。在近期我校举行的“教坛新星”评选活动中,笔者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解得知,教师备教学目标的习惯是照抄教参,不假思索。他们觉得教参就是标准,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成了摆设,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注重在内容上斟酌,反复在人文性上思量,而缺乏语言训练、能力提升的意识和行为,当然教学效果就不明显。通过认真阅读新课标,笔者认为有效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度、明确
1.要善于根据年段要求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新课标对小学几个学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是: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的意思;第三学段,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不能随意改变。
2.根据不同年级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比如:新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默读”目标的规定就是逐步提升的。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随之改变。
二、目标的制定要具体
再仔细查看教师的教案目标制定,几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整篇课文的教学总目标。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并没有制定,还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开来设计。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怎么能够做到具体有效呢?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体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去,但不能割裂开来设计。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比如:一位教师设计的《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显而易见,此目标缺少了“过程与方法”的表述。白杨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写出白杨特点的?作者写白杨的特点目的是写什么?教师要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模仿、表达?如何将目标具体化?
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来这样表述:(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正确书写字词(重点关注“陷”的笔顺和“疆”与“僵”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区分“辨别”与“辩别”用法的不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在读、背中感悟白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3)感悟作者笔下白杨的特点,通过仿写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这样的描述使得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它不仅关注了文本的理解,还关注了文体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教法与学法。
三、目标的制定要凸显语文本色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培养和锻炼,关键是必须讲究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师要经常这样想:“我通过这个例子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就是要教会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处在信息社会,人类在努力改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必须善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学法指导很重要。
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就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在文本中就是指志愿军战士和敌人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没有吃到任何东西,饥饿难耐的困境。再引导学生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战士们吃。学生便很容易理解“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困难急需帮助时给予的帮助”这一层比喻义。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总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要学会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及实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制定,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⑷ 课文 白杨的资料
袁鹰
作者简介
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学生时代开始向报刊投稿,之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集英中学等校任教。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等。 作品:
《莘莘》《新生代》《联声》《世界晨报》《联合晚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散文世界》《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江湖集》《花环》《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唱一唱北京》《刘文学》《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刘文学》《秋水》《青山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散文世界》《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人民日报》
[编辑本段]1、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田钟洛,1924年出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江苏淮安县人。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在杭州、上海读完小学、中学、大学后,曾在上海几所中学教书。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建国后,《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和第三、四届理事。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等;诗集《江湖集》《花环》(与闻捷合著),儿童文学作品:游记《丁丁游历北京城》,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等;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其中《刘文学》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在第一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编委会委员和《儿童文学》编委会员。
粉碎“四人帮”之后,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主持党报的文艺宣传工作。在他的主持之下,《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副刊、美术作品等版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与繁荣,起了鼓与呼的作用。《人民日报》文艺版还配合文艺界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为那些蒙冤的作家与作品平反。四十年代开始文学写作,解放后先后加入中国文学工作者上海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到二十世纪末,先后出版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传记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儿童诗《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刘文学》,散文集《秋水》,先后获优秀儿童读物奖、优秀散文奖。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1987年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职位上离休后,继续从事编刊物、编书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曾获得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编辑本段]2、大理州文联秘书长
笔名:袁鹰, 男,出生年月:1953 ,民族: 汉族。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69年赴云南省剑川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剑川一中教师,大理市下关三中教师,大理白族自治州文联创作员。大理州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副主席、秘书长,大理州文联秘书长、《大理文化》刊物常务副主编,《春城晚报》副刊部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相思草》、《访问春天》,散文集《情感小屋》、《在生活的郊野》。随笔《说忙》获全国第八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汉字之妙》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大赛三等奖,散文《风城的风》获1997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铜奖、《忆念春天》获1997年《边疆文学》奖,《圆通山花潮》获中国第九届新闻奖、1998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银奖,《相思草》、《情感小屋》分别获云南省第一、二届文学奖。
[编辑本段]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
女,1962年出生。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198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学习。在糖尿病、脑垂体病、痛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病的诊治上积累较丰富临床经验。现任山东省内分泌学会委员、青岛市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几年来于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著书2部,分别任主编及副主编。完成青岛市科技局课题3项,合作完成省级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1项。2004年获省教委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青岛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两项。
[编辑本段]4、《在那遥远的地方》角色
袁鹰近乎完美,她青春、活力、执着、坚强、忠诚——几乎所有的好品格在她身上都得以体现。殷桃把这个角色演得不温不火,可爱而单纯,善良又勇敢。十全十美的人物容易招致过犹不及的反感,但是袁鹰没有,可信的故事加上励志的激情让她得到一个“女版许三多”的网络外号,这是观众网友对她人物性格的一种褒扬,毕竟,在《遥远》中,青春励志的主角正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好姑娘,她的故事深深感动了众多观众,她的悲情身世又正是煽情催泪不二桥段。殷桃的两个深酒窝加深了袁鹰的可爱感觉,她备受伤害时无辜的大眼睛又加深了这个人物悲情感觉。
没有豪华惊艳的化妆服饰,没有艺术氛围的灯光摄影,肥大而单调的服装,简洁到简陋的道具,在这种属于七十年代的军人质朴中,袁鹰完全以一种青春与朝气展现出曼妙与飒爽英姿的女兵风采,缺氧不缺精神的口号在这样一个人物演绎下竟是格外感人与震撼。观众喜欢袁鹰,因为她代表了一个年代的精神,与一个年代的青春气息。这些,正是我们现代年轻人所缺失的。也许正因为此,《遥远》才会如此打动人心。
最经典镜头:弥留时刻的袁鹰,幻觉中眼前掠过每一位亲人,突然,她看到了母亲,那位甚至没有来得及听到她叫一声妈妈的亲生母亲桂红云。桂红云微笑着,回过头,望着自己的女儿,笑容如此亲切,如此温柔,袁鹰走向母亲……风雪下,她坐在那里,身体渐渐僵硬,但是心中却充满了幸福。那一刻,多少观众被虐到泪如雨下不能自己。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生:(齐背)
五、相关链接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
⑸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http://www.flye.cn/ViewDownList-catalogID17-sb--1.html
小小的船-教学随笔教学随笔 [原创] 2011-01-09 0 7 KB
小小的船-教学随笔教学随笔
资源级别:普通资源 资源版本:人教版 资源年份:2011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因为有你
写字教学经验谈教学随笔 2010-12-24 0 3 KB
写字教学经验谈写字教学经验谈 "大纲"中明确规定:"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而写字教学要抓小、抓细、抓恒,因此,我认..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滴水之音0
如何教孩子不怕写作文教学随笔 2010-12-24 4 4 KB
如何教孩子不怕写作文如何教孩子不怕写作文小学生认为写作文难,怕写作文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我认为:一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二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也是怕写作文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最常说的两句话“写什么呢?..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滴水之音0
识字写字教学经验与体会教学随笔 2010-12-24 1 5 KB
识字写字教学经验与体会. 识字写字教学经验与体会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手写一遍。”的确手写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味地强调手写而贬低“看”、“思”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滴水之音0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教学随笔 [原创] 2010-10-05 6 3 KB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教学随笔。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当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对此,许多教师存在着种种担心:担心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了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担心学生的思绪乱发不可收拾得;担心结果出人意料;等等。..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chzxlyg1979
挖掘文本,把握“生成”,让课堂更精彩-—由《向往奥运》教例说开去 2010-09-03 1 5 KB
挖掘文本,把握“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由《向往奥运》教例说开去。三官寺中心完小 谢明。 。《向往奥运》是九年..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xieming1967
花开有声《花钟》教学后记 2010-08-29 0 4 KB
花 开 有 声。《花钟》教学后记。 小龙人学..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新人教版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liyuanzheng
浅谈如何写学案教学随笔 [原创] 2010-06-23 9 9 KB
浅谈如何写学案。一、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学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作二度创作而后编写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文本。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即从指导帮助学生自..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新课标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lgq727397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读后感之四 [整理] 2010-03-16 15 4 KB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读书,能让人静心。这是我早就听说过的,也常常认为这确实是摆脱浮躁的一剂良药。然而,一直没有能好好读书,也就一直没能摆脱浮躁。。陶先生说:“很多教师不能抵达心灵宁静的港湾,甚至与读书作了一场告别式的‘演说’”。读到这句话,让..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zhg198012
我的专业发展愿景 [原创] 2010-03-03 3 7 KB
我的专业发展愿景。南门小学 余宏军。自从 打儿时起我就听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文明的播种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个行当真的让我羡慕不已。。于是 懵懵懂懂的少年的我,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师范,在美丽的淠河..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yhj4017
乌鸦喝水的故事教学随笔 [原创] 2009-12-20 5 3 KB
教学随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儿子都六岁了,可吃起饭来还是让全家人头疼。这不,吃着饭还缠着他妈妈讲故事。。好在妻子有耐心,一边往儿子嘴里夹菜,一边讲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想找水喝,他看见一个瓶子,里面只有半瓶水,乌鸦够不到水,怎么办?”妻子卖个关..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新课标 资源年份:2009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zhu93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2009-05-26 1 4 KB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资源级别:普通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09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admin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整理] 2009-03-15 50 4 KB
认识人民币长沙市芙蓉区火炬小学李敏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人教版 资源年份:2009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l549825807
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友好的关系教学随笔 [原创] 2009-03-06 1 2 KB
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友好的关系教学随笔
资源级别:普通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09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因为有你
读中感悟,议中推敲-《推敲》教学反思 [原创] 2009-03-06 5 4 KB
读中感悟 议中推敲 《推敲》教学反思
资源级别:普通资源 资源版本:首师大版 资源年份:2009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fanyan
如何编写寓言故事教学随笔 [原创] 2008-12-08 5 5 KB
如何编写寓言故事?这里讲了编写的方法,并配有相关的学生作文,能给学生以很好的启发。
资源级别:普通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08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land688
《养花》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整理] 2008-11-01 1 2 KB
《养花》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资源级别:普通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08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admin
白杨教学反思 2008-10-31 1 4 KB
《白杨》教学反思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资源级别:普通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08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郑锋
称赞反思教学随笔 [原创] 2008-10-27 2 3 MB
这是我自己上完这堂课的反思
资源级别:普通资源 资源版本:人教版 资源年份:2006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zhuzhu猪猪
怀着童心看作文教学随笔 2008-05-13 82 3 KB
怀着童心看作文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全脑影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