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声音怎么来的大班教案反思
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反思,有下面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于是在活动开始 ,我设计了一个师幼互动的游戏“听声音、学声音”。因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为了使幼儿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幼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 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幼儿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盒子、豆子、 筷子、瓶子、大米等物品。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幼儿想出的办法很多 ,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四、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教学过程中, 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教师一次性提问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要有目的,层层递进。
2、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❷ 声音怎么来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探索与发现——声音怎么来的 1、”铃鼓不响了”,激发幼儿探索,思考。—“怎样让铃鼓发出好听的声音?为什么?”—“铃鼓的声音真好听,可是看看这个铃鼓,摇起来怎么会没有声音呢?”—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铜片的铃鼓摇起来才有声音。声音是两个铜片碰击才有的。 2、“铃鼓又响了”,发现不同的方法产生的声音也不一样。 —“这个没铜片的铃鼓也可以发出声音,有什么办法?”(拍打鼓面) 3、游戏“豆子跳舞” —在脸盆上放上豆子,教师拍打脸盆,让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 —“豆子为什么会跳舞?” —小结:因为脸盆被拍打,脸盆振动了,所以豆子会跳舞。 4、幼儿探索,发现声音怎么来的。 —触摸自己的喉咙,发出“啦”的声音,感觉喉咙的变化。 —提供操作材料,幼儿让其发出声音。 —帮助幼儿得出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5、活动延伸:豆子不一样的声音 —“一些豆子和一个易拉罐,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 —猜一猜,豆子分别放进易拉罐和纸杯,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豆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同的东西碰撞的声音也不一样
❸ 大班科学《声音是什么》公开课教案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专简要说明;教属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