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五度教学法

五度教学法

发布时间:2021-02-22 00:07:07

⑴ 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是什么

四大音乐教抄学法包括达尔克罗袭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镇教学法。

它们的主要内容是:

达克罗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

柯达伊教学法: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采用具有艺术价值的民间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重要的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选择,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

奥尔夫教学法: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铃木镇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可说是一种母语教学法,从小即着重儿童潜力的发挥。

拓展资料:

音乐教学法课程目标是分科教学法之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音乐学院和教育学院有关专业和中等师范学校的必修课。研究音乐教学的理论及其运用。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为依据,阐述音乐教学的目的、任务及教材编选原则,研究音乐教学规律,探讨乐理、视唱、唱歌、器乐、音乐欣赏等教学的步骤与方法。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音乐教育实践的能力。

⑵ 什么是数学五步教学法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两多两少两忽视(课内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外学生作业多,自由活动少;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忽视学生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现象,从1988年起,我们开始倡导“五阶段练习教学法”,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旨在彻底改变小学数学教学重讲轻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轻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现象,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真正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阶段练习教学法或称五阶段问题解决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五个阶段的练习(或问题解决),去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想、培养能力。它的课堂结构是:
附图{图}
二、实验的依据
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四点:
第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应强调学生的实践(练习),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事物(数学知识)。
第二,小学数学教材和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特点。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是:范例传授新知;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是:解答例题与习题。基于这一显尔易见的事实,我们的教学应该强调以学生练习为主,以老师讲授为辅。
第三,现代教育理论。1982年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编的《普通教育学》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一般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等基本阶段。依据这一观点和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我们把一节课分成新知导入、新知形成、新知理解、新知运用、后知孕伏等五个阶段。新知导入的练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心向;新知形成的练习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新知理解与应用的练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知孕伏的练习要为后继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四,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1984年4月,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公布了题为《关于行动的议程》的文件。该文件指出:“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尔后,美国数学科学教育委员会、数学科学委员会以及2000年数学科学委员会指出的《人人有份》(Everybobycounts)这份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将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围绕“问题解决”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这将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我们试图用五阶段练习教学法的实验构建一种以激励学生自我学习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模式。
三、教学的基本程序与实施要求
五阶段练习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确保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它的基本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精心设计五个阶段的练习与指导措施,课内激励与指导学生练习与思考。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1.旧知迁移练习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教师应该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展新知探索的必要前提。旧知迁移阶段的练习就是为了达此目的而安排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作铺垫。如应用题“相遇问题”的教学,在旧知迁移阶段,教师可设计如下三道题:(1)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2)用简便方法计算:18×4 12×4。(3)甲乙两个小朋友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2千米,两人同时相对行走1小时后还相距多远?2小时后呢?这三道题中,第一题主要为学生小结相遇问题的求解公式“速度和×时间=共走的路程”进行铺垫,第二题则为比较例1的两种解法进行孕伏,第三题为导入新课作准备,并启发学生理解“相遇”的意义和必备条件。
在旧知迁移练习的基础上,如何巧妙地导入新课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本阶段教学活动时应考虑的重点。旧知迁移阶段的教学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之内。
2.新知形成练习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故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一定要呈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的发现过程,或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解题思路的优选过程。
我们认为,把练习仅仅局限于学生解答练习题的活动上,这是对“练习”含义的一种狭义理解。士兵在长官带领下的所有训练叫做练兵,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思考、实验、操作、解题等活动均可视为练习。因此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依教材内容的特征,教师可设计阅读思考题、新知探索的台阶题、新知探索的实验操作题或新知发现题。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教师可设计如下一组练习题:
(1)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想一想:正方形或长方形对折后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3)量一量: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的每一个内角,看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4)拼一拼:把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猜一猜”是为了在新课一开始,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后面的“想一想”、“量一量”、“拼一拼”等练习,既展现了数学家发现与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又为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新知形成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探索、练习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和适当的提示,诱导他们在练习的基础上小结出新的知识与技能。这一阶段的时间以15分钟左右为宜。
3.新知巩固练习
学生通过上一阶段练习形成的知识,一般来说还不完善、不准确,认识也还比较肤浅。新知巩固练习就是要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新知、理解新知。
新知巩固练习的设计,练习题要紧扣新知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可通过变换教材上范例的条件、结论,或转换新知的表述形式、内容,设计出一道道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认识新知的本质特征。如“比的意义”的教学,在新知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可设计如下思考题:“4比7的结果是‘4/7’,而4比7也可以写成‘4/7’,这两个4/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从意义上、从表示方法上、从读法上弄清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新知巩固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捕捉有利时机进行提高、诱导。这一阶段大致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
4.新知应用练习
这一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作业,时间一般安排10分钟左右。
设计这一阶段的练习要体现三多:多层次,练习题由浅入深,呈台阶式;多形式,动态练习与静态练习有机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练习气氛;多题型,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题还要尽量与日常生活或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挂钩,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一开始做课堂作业,教师的讲解就完全结束了。这样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截然分开,信息反馈闭塞,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时间一久,两极分化现象就特别严重。因此五阶段练习教学法强调教师在学生解题后要进行讲解,要用学生中的普遍错例把有关问题讲清讲透,要扶植学生中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中的创造性思维。
5.后知孕伏练习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知识块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的还是横的联系上看都存在教学上的先后顺序问题,所以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应做到知识上前有联系,后有孕伏。据此,五阶段练习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下课时布置几道与本节新知识紧密相关的后知孕伏题,让学生在课外去做,从而为后继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如“小数的性质”新授课的教学,后知孕伏阶段的练习可这样设计:(1)31.30与31.31谁大谁小?(2)1.39十分位上的数字是几?1.40十分位上的数字是几?(3)1.39与1.40谁大谁小?1.40与1.41呢?显然,这三道题是在为下一节课上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知识铺垫。
把一节课分成五个阶段进行教学,这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各个阶段之间必要的过渡和衔接。用五阶段练习教学法进行教学,要注重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各个阶段的安排科学合理,结构严密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从感性到理性,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基础到发展,层层铺垫,循序渐进,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实验的设计
1.实验过程的设计
整个实验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8年9月—1989年6月),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现状,设计出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与实施要求;第二阶段:零星实验阶段(1989年9月—1990年6月),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设计出的基本教学程序与实施要求,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第三阶段:初步验证阶段(1990年6月—1991年6月),选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用“五阶段练习教学法”教学一年,看教学效果如何;第四阶段:对比实验阶段(1991年9月—1993年6月),严格考察“五阶段练习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方法之间的教学效果有无显著差异;第五阶段(1994年9月—1996年6月),实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我们的实验在全县、全省、全国进行推广。
2.实验方案的设计
上述五个阶段的实验,我们在实验开始时都认真的制定了实验方案。为了节省篇幅,下面只简要地介绍一下第四阶段的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考察“五阶段练习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方法之间的教学效果存不存在显著差异。
(2)实验对象的选择:在一所普通小学(安乡县城关镇城东小学)五年级四个班中选出的两个班;分别作实验班和对照班。
(3)实验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实验课题组组长由实验倡导者潘能钧同志担任,实验班的任课教师由谢先荣老师担任,教育局管教学的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实验学校的校长都是实验课题组的成员。
(4)实验因子的控制:实验的自变量是:五阶段练习教学法,对其它主要无关变量采取如下控制办法:
a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由两个教学水平、过去的教学效果基本相同的小学高级教师担任。
b为了排除师生心理因素的干扰,采取“双盲”实验,即让学生和不从事实验的教师都不知道在进行对比实验,只讲学校要重点考察这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及其效果。
c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相同的教材,授课时数完全相同。
d教学要求相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都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达到“大纲”中提出的各项要求。
e严格控制实验班学生的课外作业时间,每天作业时间不超过15分钟。对照班学生课外作业时间可不受限制。
(5)统计分析的方法:使用独立样本的检验方法,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验平均成绩进行差异检验。
五、实验结果
初步验证实验阶段由城东小学谢先荣老师在该校四·二班进行了一年的实验。该校当时四年共三个班,实验前四·二班是全年级成绩最差的一个班。从下表可以看出实验一年后,该班成绩提高十分显著。

⑶ 什么是“五环教学法”

“五环教学法”来是兰州五环高考自复读学校针对高三复读生的不同程度和特点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

“五环教学法”具体包括:
一环:准确定位,以入学测验为手段,全面掌握学生基础,督促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现状。
二环:心理调节,学校定期举行各类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舒缓因高考失利带来的压力。
三环:学校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要过教材关,夯实基础。二要进行专题演练,掌握重点。三是多做模拟演练,提高应考能力。
四环:名师讲座,长期与各校高三一线名师紧密合作,及时开办高考学科重点知识讲座,教会学生掌握高考新信息、复习新方法、命题新动态。
五环:应考技巧,学校定期组织高考模拟考场演练,广泛搜集学生怯场、发挥失常的个例,寻找良方,因材施教,群体演练。

⑷ 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目前,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⑸ 掌握课堂礼仪教育的五种教学方法有哪些

就像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单纯凭爱是无法教育和影响小孩的,父母的潜移默化形成了对孩子礼仪教育的根本。
家长都鼓励教育孩子学礼仪,其实,少儿礼仪更应该从父母学起与做起。一次,好友军和丽为我饯行。到达大堂时,看到俩人正聚精会神研究什么。席间,丽问我:“知道我们刚才在看什么吗?军正在给我讲解《弟子规》呢。”我转向军,他一笑,说:“我正在学习《弟子规》,以教育我15 岁的儿子。”我知道军是知名品牌专家,没想到,还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好父亲。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但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像餐桌上如果有人问你要盐或胡椒粉,你该如何传递?就餐时,你的手机和手袋应放在何处?握手时,总是女士先伸手吗?什么时间可以/不可以往别人家中打电话?无人接听时,电话响几声才可以挂掉?我经常在礼仪讲座时向成年人询问,而结果是,几乎无人全部答对。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孩子应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一旦把孩子熟识的人或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
影响先从母亲开始。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注重培养女性和家政。如今,日本整体素质在世界获得认可,母亲功不可没。我认识的一位长辈,在政府任职,勤勤恳恳从普通职员做到高官。尽管她没有在生活上对孩子呵护备至,但她的女儿从小就目睹了母亲的坚韧与勤奋。后来女儿只身到国外留学,独自打拼多年,成为某跨国公司高管。接受采访时,她说:“我从母亲那里学会的坚韧和积极,伴我渡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对孩子影响至深的另一位是父亲。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源泉。在父亲的支持下,孩子更能面对和克服生活的压力与挑战。心理学家哈瑞曾说过:“亲密而有爱心的父亲,可以帮助年幼儿童建立一种自我认同与安全意识。”对女儿来说,父亲是她对男人期望的模式;对儿子来说,父亲是他的第一个模范。
1:神奇的话
“您好、请、谢谢、不客气”,是开启良好人际关系的金钥匙。少儿经常听到这些话,就会进行模仿,继而成为个人熟悉而自然的语言。不卑不亢地说“不”也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通过观察与实践,孩子会逐步理解到采用适当的态度,即使拒绝也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2:称赞和被称赞
人们都愿意获得称赞,却都吝于称赞。尤其在中国,人们更不善于表达感激、喜悦和心仪。调研证明,经常接受称赞的人,更愿意赞美别人,而更愿意赞美别人的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指数。家长们通过捕捉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多多赞美表扬会更大程度激发和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当然,教会孩子礼貌面对赞美,对别人的赞美说声“谢谢”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没有必要以赞美回复赞美,但直接否定别人的赞美可是不礼貌的。如“你的这件衣服很漂亮”,回答:“我一点都不喜欢。”
3:准时
准时是主要靠言传身教的一项基本礼仪。即使因为各种原因而迟到,其实也是对等候人的不尊重。如果成年人经常迟到,就会使孩子形成别人时间不重要,为他人着想不值得的错误理念。“言必信,行必果”,少儿如果从小就在此氛围成长,就会形成准时、守信、负责的好品质。
4:主动分享
分享不是人类本能,只有经过多年教育和督导才能使孩子学会主动分享。餐桌是父母实施分享教育的好场所,例如,将美食分享送与他人等。在客人来前将美食藏匿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学到自私自利。记得小时候在体校,一位鞍山来的女孩为了不让其他室友分享到食物,每天夜晚都在感觉大家入睡时才开始咯吱咯吱进食。女孩获得“老鼠”美名,几乎没有朋友。尽管我们曾在一个房间和一个运动队并肩作战了一年,我除了记得大家都叫她“老鼠”,根本想不起她的名字了。
5:恰当帮助
一般而言,孩子注意父母的行为会比观察他人行为更多。例如:父母是否不厌其烦地为问路人指路甚至主动领路,是否在上下电梯时注意按住开门键等候上下行人。通过这些细微场景观察,孩子们会将父母的行为模式铭记并不由自主进行复制。当他们开始帮助别人时,会逐渐享受到善意所带来的“助人悦己”感觉。当然,父母也要向孩子传授适度,即在不确定是否需要帮助时进行询问。如:看到老者提重物前行时,要先征得老者同意才可进行帮助;对同龄人也须遵循此原则,避免过度热心,对他人造成不必要困扰。
家长锦囊—如何让孩子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体
状况一:孩子外出时吵闹不休
外出前家长需要先告诉孩子,要去哪里干什么,让孩子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并说好规则,确定孩子已经听明白,并询问是否能遵守。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奔跑吵闹,可问孩子:你是要安静下来,还是要离开?如果孩子不听劝说,就冷静带他回家。让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学会自我控制,否则不能再出门。
状况二:孩子见人不愿打招呼
在见面前,一定要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甚至可先练习一下。见了面如果孩子真是害羞,那么点点头,笑一下也可以。回家后,则要称赞孩子的表现。
状况三:孩子不断插嘴
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家长不要在孩子插嘴时回应其要求,否则孩子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但大人的谈话告一段落后,要主动询问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明白,这时候才能听他说话,满足其需要。
状况四:让家长尴尬的“童言无忌”
孩子在婚宴上当着新人的面说“妈妈,新娘好丑。”类似情况下,礼貌用语的建议会比纯粹的斥责更好。家长可在事后教孩子,有什么话可以悄悄地跟妈妈讲。也要教孩子体会别人的感受与反应,并提醒孩子,经常这样说话没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

⑹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是什么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

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

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

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

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学五步”是从“思维五步”出发而来的: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6)五度教学法扩展阅读:

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在杜威看来,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儿童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

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

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杜威还特别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职能。那就是:“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且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他所从事的职业的尊严。

⑺ 数学课堂怎样实现“五度”目标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为学生营造“学”的气场,是一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营造“学”的气场,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呢?
一、学习材料,生动有趣——指向“学”的“趣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如何从课堂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习材料的选择是一大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选择生动有趣的学习材料,指向“学”的“趣度”。
1.“开放”而“有结构”的材料。例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我利用扑克牌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有效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课堂上,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四套牌:
第一、二套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基本方法;第三套牌:可能性为0,即不可能事件;第四套牌:可能性为1,即确定事件。
以上四套扑克牌可谓结构精良,每一组材料均有相应的目标落点。让学生初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是“0-1”之间的一个常数,如果事件确定了之后可能性就是“0”或者“1”。这样,将二年级学习的定性描述“可能、一定、不可能”与定量描述“0-1”之间的分数作了有效的沟通。
2,“有趣”而“理性”的游戏。但凡游戏设计,做到有趣不难,如何使其兼具“理性”、“有效”,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例如,在教学《平行》一课时,我利用“方格纸”和“点子图”等材料为学生设计“有趣”而“理性”的游戏,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生动起来,既活泼,又有针对性。
二、学习活动。整体推进——指向“学”的“宽度”
数学活动的板块设计、教学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理解,信息量大、思考空间宽,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能产生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交流提供保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推进需要体现整体性,要能够指向“学”的宽度。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认识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我根据复习课的特征,在课的开始环节应用了这样一组学习材料:上海市的总人口23 005 008人,全年财政收入三千四百零七亿八千万元。世界博览会总投资450亿人民币,有超过70 000 000的参观人数,创造了历届世博之最。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把以上数字信息统一起来”这样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作业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资源,于是关于多位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多位数的改写、取近似数等知识的复习与整理,在一个颇为整体的环节中完成。接着,我又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把数的大小比较、数位顺序表的整理结合进来,在学生的读、写,以及改写、数的大小比较过程中,完成对数位顺序表的回忆整理。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问的联系。
三、学习过程,深刻演绎——指向“学”的“厚度”
追求课堂教学的深刻性,是对新课程实践过程的冷思考之后的产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的演绎要有深刻性,指向于“学”的厚度。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猜想之后》给学生呈现了看似简简单单的一组学习材料,却隐含着华老师深刻的数学思考:“我想和五年级学生一起分享这节课,力争达到‘明白猜想其实就是提出一个问题’,‘懂得猜想之后要验证’,‘体验差错会暴露出问题’,‘感受数学之美’。”这是华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华老师始终抓住这些目标,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同时在一些细节上,还采用了一些颇具创意的方法,给学生以启迪。如在解释“25,3×4,2为什么不等于25×4+0,3×0,2"的理由时,用了一个长方形,以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应该说,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受,也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环节,有序开展——指向“学”的“效度”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需要有一个目标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起到给学生提供此类指向的作用,以引领性的语言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完成主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环节:
1.起点处切人。课的开始我给出算式“30+20=”(有学生不禁笑了),然后提问:你有和它写法不同的算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出了30+20=20+30,30+20=x,30+20=30+30-10。在写与“30+20”相等算式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不仅仅可以表示一个计算结果,还可以表示左右相等的关系,初步体会了“等式”的含义。这里,写算式的过程就是创造等式的过程。如果只是在给出几个例子之后就直接揭示等式含义,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虽然其过程会一帆风顺,但这样的教学显然苍白无力。
2.动态中再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重点是其本质属性。只有抓住其本质属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才可能深刻。第二环节,我充分利用天平直观图,将天平的各种状态动态地再现出来,放手让学生借助天平图状态的变化,通过观察、分析,用一个式子描述天平的状态。三种状态,依次推进:天平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几经反复,学生经历了写等式一不等式一等式的过程,将直观的“形象”用抽象的式子表达出来,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积累了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分类中明晰。观察、比较、分类,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手段、方法。在抽象方程概念的过程中,我给学生较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观察自己写出的式子,探寻式子特点,我安排了两次分类活动。学生的分类活动完全是自主的。第一次分类侧重于等式与不等式的辨析,第二次分类侧重于等式中有无未知数的区分,分类逐步细化,概念的内涵在分类中凸现出来,学生也发现了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这时候抽象方程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方程的含义缘自充分的实践活动。
五、课堂练习。层层递进——指向“学”的“深度”
一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主体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它同样也反映在练习设计中。练习不仅仅是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当堂巩固,它同样是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载体。练习设计的层层递进,能够指向于“学”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两道习题:
习题一:“扑克游戏”题。6张扑克牌,先请学生提出与“可能性”有关的问题,完成基本的巩固练习;接着教师提出:“如果使摸到红桃3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一,你该怎么办?”和“如果要使摸到黑桃的可能性大于红桃的可能性,你该怎么办?”两个颇具思考性的问题,作了拓展延伸,让这节课收获颇有深度。
习题二:“生日快乐”题。以本年度的年历为载体,回答“翻出你生日的可能性、翻出4月31日的可能性、翻出31日的可能性、翻出29日的可能性”等问题,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综合了年、月、日相关知识的应用,拓宽了练习的宽度,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了“学”的气场,才能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⑻ 如何把“五环节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

自主合作学习过程,是学生体会学习与研究方法、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建构知识的过程.探究“自主合作”学习新方法,指导学生按照“自主、合作、探究、质疑、补偿”五环节进行学习,是减少无效、低效课堂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有了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还是很不理想,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究、摸索.“自主、合作、探究、质疑、补偿”五环节教学法的提出与研究,无疑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具体怎样操作,怎样有条不紊的将这五环节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之后,我认为,要将五环节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首先要搞明白五环节教学研究的要求;其次,是分析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教师和学生两部分);再次,是针对前两个问题,开阔思路,放远眼光,大胆尝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教学过程.
一、“自主合作”教学的要求
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探究,要依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特别是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学校的教学设施与条件,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首先,要重视学习情景的创设,优化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及学习工具,在情感、思维、行动上全方位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地学习.
组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活动,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教学驾御能力.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提高教学机智.如果学习活动内容单薄、活动形式程式化、活动时间仓促,可能影响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及延展性,使学习流于浅薄.如果学习活动要求过高,问题设置不恰当,就会使学生始终处于思维密度的紧张状态,容易疲惫,产生厌倦心理.这些都将导致学习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
再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要树立教学效率意识,要认识教学效果并不和教学时间、特别是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呈正比.教学管理者与教师既要重视教学的当前效果,也要重视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长期影响.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要勇于拷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要勇于查找、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行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直至消灭无效、低效课堂教学行为.
二、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反思
课堂的参与主体有两部分:一是学生,二是老师.要解决“无效”或“低效”课堂,就要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教师的原因
回顾以往的教学方式,我发现存在着这样几种类型的教师:一是拘谨型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大多小心翼翼,行为拘谨,思想不开阔,那种“笤帚扫不到,灰尘跑不掉”的思想,一直制约着他们的手脚,总怕讲少了学生不明白、不理解,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就不能放开手将课堂还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们依赖性越来越强,思维越来越僵化,只要教师讲不到的地方,他们就不会也不能主动去探索、研究.这样的课堂,教师累,学生更累.二是“保姆型”教师.有些教师仍然紧紧抱着“我是教师,课堂就是我的阵地”的想法,一站到讲台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口就讲,尽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讲课者依然我行我素,这样,原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死气沉沉的一言堂,原本属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演讲台.这样的课堂,学生由参与者变成了单纯的听众,教师成了无所不包的“保姆”,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越来越厌倦,对教师来说,也是身心疲惫,抱怨多多,而效果的好坏,也自然不言而喻.三是“教参型”教师.有些教师,凡事唯“教参”是问,一本教参,成了教师手中的法宝,凡问题都要到教参里去寻找“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而课堂是生成性很强的教和学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将教师的理解或教参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就会导致个性共性化,长期下去,我们的课堂,就变成了可操作的工厂,机器一开动,立刻生产出型号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同一种产品,而这是违背“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规律的.学校不是工厂,课堂不是车间,教师更不是开动机器的工人,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了工程师、操作手,“以人为本”从何谈起?“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因材施教”又如何存身?
(二)学生的原因
有效课堂行为的生成,学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回顾以往的教学经历,我发现可以将学生这样进行归类:一是“皮笊篱”式学生.这样的学生,凡是老师讲过的问题,总能够一丝不苟的记忆下来,可以说是汤水不漏.但这部分学生思维不灵活,甚至僵硬.他们期待心理和依赖心理太重,凡事总希望老师出面帮助解决.老师成了他们手中须臾不能离开的拐棍,一旦离开,自身就会摇摇欲坠.他们对于一般难度的问题,可能还会开动脑筋思考一番,但他们绝对不会深钻细研,一旦遭遇困难,立刻放弃.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他们干脆连想都不会去想,直接放弃思考,等待教师来“喂”.二是“陀螺”式学生.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几乎从来不会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仿佛自己是一个看客,尽管别人热火朝天的讨论,争先恐后的回答,他们依然躲在自己的角落里,目光呆滞,思维凝滞,表情木讷,行动迟缓,做什么事情都慢半拍,合不上集体节奏,像陀螺一样,不拔不转,甚至费力去“拨”,他们也绝不努力去“转”.三是“平均用力型”学生.这部分学生,应该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因为他们的课堂表现非常出色,从上课第一分钟,直到最后一分钟,他们始终腰板挺直,面无表情,不做小动作,不交头接耳,努力倾听老师的讲解.然而,这部分学生的听课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跟下面要说的“锥思型”学生正好相反,他们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努力去听去记,不分难易一律平均用力,对于容易的和比较难的问题,他们可能会理解的很好,但等到很难的问题出现时,他们就会一筹莫展,这就好比是用钝铁条去扎一块木板,效果当然不如用锥尖.四是“锥思型”学生,这部分学生,课堂上表现平平,不会非常认真的倾听老师讲解的每一个问题,但是,他们懂得什么时候该全神贯注去倾听,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是他们一贯的表现.这部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并不怎么让老师省心,然而,他们的学习成绩却非常突出,尤其是遇到高难度的问题,他们总能另辟蹊径,想出解决的办法.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在听课的时候,知道怎么分配精力.假设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很容易,一个比较难,另一个很难.那么,这部分学生在听很容易解决的那个问题时,就会表现的漫不经心,在听比较难的那个问题时,他们仍然不会全力以赴,但是,等到老师开始讲解很难的那个问题时,他们就会瞪大眼睛,全神贯注、集中所有的精力去倾听.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如我们对每一个问题,不分难易都全神贯注,就很容易疲劳,听课效果也不会很好.用一分精力去听容易的问题,用三分精力去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剩下的六分精力集中钻研高难问题,这好比是用锥尖去扎一张木板,当然易如反掌就能扎透.
三、开阔思路,大胆尝试,以学案带动五环节教学
明白了五环节教学的要求,析清了教师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怎么进行改革的问题了——这也是进行五环节教学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怎么改?这个问题摆任何一个人面前的时候,恐怕都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我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一筹莫展,好像被关进了一间有无数扇门的黑屋子,但每一扇门都是关闭着的,你有机会可以打开任何一扇门,但你打开的这扇门,是否能带你走出黑屋子,却是个未知数.苦思冥想了好久,仍然没有头绪.但迷茫也好,困惑也罢,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不改不行,只有开阔思路,大胆尝试,你才有走出黑屋子的可能性,否则,固步自封,只能永远待在黑屋子中不见天日.
有了改革的决心,我开始尝试从新授课入手,编写学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根据这一理念,经过反复数次修改和研究,我初步确立了“定向自学——合作探究——质疑问难——达标补偿”的教学思路,以学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实施有效教学.下面我结合一堂新授课的内容,展示一下这种教学思路的具体流程:
第一步:利用学生“阅读期待”心里,导入新课
语文课的导语,尤其是新授课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像谜语一样深邃、有内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说白了,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因此,我们在上新授课时,导入语不妨借鉴一下从前说书人常用的方式:1、花开两支,先表其一式;2、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式.也可以借鉴娱乐节目主持人常用的方式:创设某种幽默诙谐的情境,吸引观众别走开(要想知道谁人获奖,广告之后节目更精彩).亦或像电视剧一样,演到动人心魄处戛然而止,使学生一直对文本有所牵挂……总之,心理期待就是千方百计“诱惑”学生往教师挖好的阅读文本“陷阱”里走,使他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好奇心.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将学生的心思牢牢吸引在文本上,来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事实证明很有成效.一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往往影响到整节课的成效.导入应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导语就要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浪花,因此导课方式的设计应求新求思求活.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从接触文本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蕴含的情愫、作者写作时的激情,自己心中衍生的深情,融注于品读之中,洋溢于言辞之间,使之如水般流入学生心田,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教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分享其情感.例如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我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胡适是中国当代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在讲学的时候,引用别人的东西有个习惯,引用杜甫的诗歌他会说‘杜说’,引用李白的东西他会说‘李说’,他有时候也引用自己文章中的内容,那么他会怎么说呢?”学生不加思考就回答出“胡说”二字,然后,教师可以借机引入课题“那么,胡适在《我的母亲》中,究竟‘胡说’了些什么呢?……”这样的导语,不但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心理期待,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推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此时要趁热打铁,马上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有的放矢.另外,学习目标的展示要分好层,定好向,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目标的展示,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同时要保证优等生学活、中等生学好,学困生学会.
目标推出后,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时,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自主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采用什么方法、用多长时间、如何反馈等.

⑼ 简谱五度音阶怎么教学

我博客有各个指法表,您可以去参考学习,博客地址可以网络搜索:广德清韵笛箫。还提供有很多经验分享,值得您阅读学习

阅读全文

与五度教学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