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茂腔教学

茂腔教学

发布时间:2021-02-21 05:22:28

⑴ 美丽的青岛,我的家乡 初中作文

青岛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又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伙伴城市,世界嘱目的奥帆赛将在这里举行。借助奥运会的风帆,举办与之相适宜的节会,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业的繁荣是难得机遇。李沧区政府从2001年起就着力构思和组织策划这样一个节会。经过五年的实践,从成功地举办四届中国青岛赏花会进而创办青岛民俗文化节,走出了一条整合地方特有民俗文化资源,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办节会路子。
一、 理清发展思路 找出发展优势
青岛市新的区划之后,为了打造自己的地区文化新形象,各区、市都在打造地域性节会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想方设法争夺战略制高点。如四方区的糖球会、市北区的萝卜山会、市南的海洋节……这块旅游文化蛋糕具有十分诱人的魅力!李沧区的优势在哪里?是颇具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从传统的地理角度看,新区划以后,李沧区面临着旅游资源零乱破碎的尴尬局面:它的西边有海(胶州湾),但早已被工厂、高速公路和居民住宅区所吞噬;东边有山,却只是崂山西部边缘的一部分,景观资源比较破碎,可以说只有山海之名而难得山海之利。因此,只有另辟蹊径重新组合特有的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优势品牌产品。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我们发现李沧区存在着两大优势,一是腹地广阔,二是古遗址和文物较多。
从第一个优势看,区位东部具有后发优势的土地就大致相当于四方区的面积,而且天然花卉繁多,从明朝以来这里就盛产梨,春天梨花如雪;李村东部有久负盛名的万亩桃园,前崂山区曾举办过桃花节;十梅庵村民承包荒山后,引进栽培了上万株梅花,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梅园;戴家北山的红石壁子发现了数百亩映山红,这是我市市内少有的野生花卉景观。另外还有樱桃花、金银花、花椒花、野芙蓉等等。这些花卉距离居民区比较近,交通比较方便,适合于广大市民在清明前后踏青时节自由观赏,且大部分没有门票之累。针对这一优势,我们创办了“2002年中国青岛赏花会”。
第二个优势是,我区散布着一些上迄商周,下至民初的文物建筑,在过去的社会动乱中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种地方文化负担,但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为发展旅游事业锦上添花。
二、 挖掘历史文化 整合文化资源
赏花会是一项文化活动,它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赏花踏青活动;第二,是一种以赏花为背景和载体的群众参与性文化活动;第三,是一种揭示地方文化传统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手段。它既着重于经济效益,更着重于社会效益,所以要在历史文化上下功夫。
在李沧区内,有三千年前商周时期东夷人留下来的三处遗址(即十梅庵“古城顶”遗址、杨戈庄遗址、上王埠遗址),有几经废弃挪用的道教建筑明真观,有历经沧桑被勉强保留下来的大枣园村王氏功名牌坊,有上世纪30年代就被列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的于家下河村于仙姑塔,有清朝维新思想家康有为的原葬墓,还有玄阳观(竹子庵)、三清洞等等。
据此,区政府实施了文物保护工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拨款490万元修复了明真观,另拨专款修复大枣园牌坊、于家下河村仙姑塔,同时对“古城顶”商周时期东夷人的遗址进行了保护和发掘。
我们请有关学者对这些文物所能体现的思想内容进行扬弃,寻找出比较科学的、民主的、人性化的东西。如对明真观,主要通过宗教设施的兴衰体现历史的变化,特别是日寇侵华战争中对宗教设施的破坏,激发人民的爱国心。对于家下河的仙姑塔,则是剔除其封建迷信的糟粕,体现于更姑娘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悲剧色彩。对“古城顶”,主要突出它作为商周时期东夷人遗址在青岛市内的史学价值。对大枣园王氏牌坊,主要宣扬王氏家族重视教育和传说中的的王懿刚直不阿的品格。对康有为,主要彰显其在现代维新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地位。
同时,加大花卉资源的开发,在毕家上流村的百果山风景区引进高科技的睡莲、荷花,形成集观赏、科研、食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现在这里种植着睡莲180多个品种,荷花580多个品种,其它水生植物260多个品种,是目前国内睡莲、荷花品种最多,最全的地方。2002年它又通过遗传基因培养出10个耐旱睡莲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已成规模的基础上,2005年举办了全国第九届荷花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个基础上,在毕家上流的百果山风景区开辟了三条樱桃沟,在赏花后可以品尝到第一道天然水果。据此,又在李沧区境内初步开辟了两条旅游线路。
三、 重在群众参与,举办文化活动
我们举办节会就是要人民群众共尝改革开发带来的成果,共享经济繁荣带来的欢乐,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赏花会中兴起,毕家上流村和兴华路社区、东小庄社区的锣鼓队,少儿中心的艺术节目,老年模特儿表演队的风采,朝鲜族舞蹈艺术团的演出都在节日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由于节会的强劲拉动,赏花的文章也越做越大,人们驾车或徒步前来赏花,充满了现代化城市里难得的野趣。特别是组委会组织发起的两届登山赏花游活动,内容为登戴家山,探三清洞、观映山红,观千年银杏树,访竹子庵,听传说故事,请参与者为景区的建设提意见。每年的登山人数在千人以上,这暨丰富了登山活动的内容,又宣传了我区新的景观景点。
四、 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做大做强民俗品牌
因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区的自然花卉资源在逐渐萎缩,迫使我们不得不开辟新的门径,寻找新的节会亮点。2006年,李沧区委、区政府在总结前几届成功举办赏花会经验的基础上,从继续做大民俗品牌入手,推出了青岛民俗文化节,节会的名称定为“2006年中国青岛赏花会暨首届青岛民俗文化节”,推介出李村文化大集、“够级”扑克擂台赛、明真观民俗文化周三项民俗活动。第一项的目的在于从传统百年大集中找到一个办节会的载体为主会场,以现代文化理念包装传统的商业集市;第二项的目的在于推介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第三项的目的在于为恢复明真观庙会做准备。
四月八日,开幕式在李村文化广场隆重开幕。这次由中央电视台《 梨园擂台》栏目参与的开幕式演员阵营有200多人,地方戏曲名家众多,在青岛造成非常大的轰动效用。由我区冠名的节目第一次分上下两集向全国播出,扩大了我区的知名度。
在长达四个小时的文艺节目演出中,会场内秩序井然,观众自觉地遵守纪律,没人中途退场,体现了我区人民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中央电视台和新闻媒体的广泛称赞。他们说,我们走遍全国,没有见过这么文明的观众,这是李沧区多年来三个文明建设的结果,在高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确为楷模。
李村大集初载于明朝万历年间《即墨县志》,德占青岛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部,百年之间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组委会划出308国道大桥以西12000平方米的面积对外招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个商业摊点。集会共7天,包括一头一尾两个集日,入市的有花鸟奇石根雕、文物图书、小工艺品、地方特色小吃,并有各种民间才艺展示。人气旺盛,气氛热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大集的商业摊位东侧,组委会搭建露天舞台进行地方戏曲天天演,剧种剧目有茂腔《罗衫记》、柳腔《赵美荣观灯》、吕剧《墙头记》,附近居民为久违的传统戏曲所吸引,每天在开幕前一个多小时就排满了凳子,观众达上千人,许多老人都感慨地说,这次真是重现了李村大集的早年风光!
由于节会的造势,将本来是春天集日淡季推出了一个高潮,赶集人流每天达到五万多人,沧口、城阳、崂山,以及四方、市南等区的居民慕名而来,为整个李村商圈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优惠购物周也是收益匪浅,有统计数字表明,开幕式当天就进账300万元。
此次“一会一节”引起轰动最大的是全国首届“够级”扑克擂台赛。“够级”扑克游戏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我区的沧口广场。牌局的规则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怀,因其特有的团队精神及民主追求,还有不适宜赌博的特点,在半个世纪中很快传遍全国,并远播海外,这是我区的一笔文化财富。组委会推出此项目,近期目标是让“够级”“认祖归宗”,澄清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其发源地的模糊认识,长期目标是打造出一个李沧民俗的文化品牌。
消息传出后,全国数十家报刊、电视、广播电台进行了转载,互联网上一时议论风起,支持者众。联众网站因此进行了征文活动。山东卫视首先进行了采访报道,有十三个城市的热心观众打来电话表示支持。青岛电视台《新闻60分》观众互动栏目中,当场支持率就高达85%。《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专门的文章。4月16日中午,中央电视台播发了长达四分钟的重要新闻,香港《大公报》也进行了报道。此活动激发了市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消除了对“够级”发源地的认识岐义,取得了重大成功。
明真观位于李沧西部的沧口地段,是一个历史文化景点,重开传统的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有着坚实的基础。明真观修复后,在此举办了两届民俗文化周。组委会与市民俗协会联合举办了灯谜竞猜活动。由东海劳山鼓乐团道教音乐在观内进行了经典道教音乐演奏,500多名观众欣赏了独具风格的宗教音乐。
民俗文化节的戏曲演出主要集中在地方戏上,即茂腔、柳腔、吕剧,所演出的剧目也都是传统剧目。为了把节会办好,我们选择在李村大集和沧口广场下午分别演出,节日期间每天都有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每天晚上,永乐影城在市区放映电影,请群众在露天自由观看,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一节一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文化,拉动的也不仅仅是经济,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2003年《青岛晚报》报道,在虎山体育场的开幕式过后,清场时仅见到两个矿泉水瓶。在我们所组织的五项大型开幕式、五项闭幕式,50多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组织严密,指挥得当,群众自觉守纪律,没有发生任何刑事案件。我们的节会从举办赏花会开始,到与青岛民俗文化节联袂,走了一条深化和挖掘地方特有民俗资源的道路,提升了李沧区的文明度和美誉度,也为子孙积累一笔精神文化财富。
总结五年来的经验,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条值得重视。
第一、节会要立足于当地的特有资源,特别是在挖掘自有民俗文化资源上下功夫,使其不但有深度,而且还要有广度,使之可持续性地发展。
第二、节会要特别注重群众性的参与,让人民群众在节日中享受愉悦快乐,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才有群众基础和发展动力。
第三、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提高,主动寻找出新的热点和发掘新的题材,使节会的节目常出常新。
第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办节会的专家队伍,形成一个熟悉各种节会市场的专业团队,可以大大地节省信息费用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节会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五、在市场化运作上不断地探讨,走出一条在政府主导下靠市场化运作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节会路子,这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课题。

⑵ 潍坊学院各校区及各校区所含专业

潍坊学院安顺校区现有小学教育 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 茂腔 舞蹈表演专业
其他的大部分专业都在主校区

⑶ 柴沟镇的简介

柴沟镇位于高密市西南部,共有124个村,8.5万人口,辖区面积210.73平方公里,20万亩耕地。位于高密、诸城、安丘、胶州四市交界处。辖区面积209.83平方公里,村庄124个,林场1个,人口8.5万,是山东省“中心镇”,国家计委命名的“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建设试点镇”。先后荣获“潍坊市文明镇”、“潍坊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潍坊建设先进乡镇”等称号。2006年被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会、山东“财富论坛”组委会等单位联合评为“最具成长性的乡镇”。交通便利,风景优美。平(度)日(照)公路、胶(州)王(村)公路、沂(山)胶(州)公路在镇区穿行交汇,下(营)海(青)公路纵贯南北,胶(州)新(沂)铁路横穿东西。
1991-1994年,投资220万元建起教学楼, 基础教育设施实现“六配套”;投资110万元建起医院门诊楼,改善了医 疗卫生保健条件;投资120万元,安装512门程控自动电话,并加入全国话网;投 资100万元,建成占地120亩的农贸综合市场,是高密市西南部最大的农副产品集 散地;投资520万元,拓宽修铺平日公路镇区段,使之硬化、绿化、美化配套。 全面规划镇区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大抓商贸型的小城镇建设。镇 区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 设工业、商业、生活、房地产开发、娱乐和旅游六大 区域。镇区道路形成“八纵八横”的道路网络。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 振兴。镇区有饮食服务、商业、维修等私营户1100家,从业人员达8000人。1994 年, 第三产业总收入达9653万元,比1993年增长60.4%,与1991年相比,递增率 为63.2%。 1992年,柴沟镇获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称号;1994年,被潍 坊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型小城镇”。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计生工作严密,全镇无超生和 违纪现象。党员包户工作向纵深发展,根据柴沟镇党员包户工作而编写的茂腔戏 《根的呼唤》,于1994年被广西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电影《莫忘那段情》, 在全国放映。4年内,获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潍坊市“农村卫生先进单位”、 “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等称号。
柴沟镇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8.1%;农村经济总收入125272万元,比上年增长22.8%;花生总产180万公斤; 粮食总产2312万公斤,比上年减少3.2%;大牲畜存栏0.39万头,比上年增长1.3%;猪存栏2.5万头,比上年增长3.6%;肉类生产995.6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2.3%; 果品、 蔬菜总产18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6%;乡镇企业总产值3267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775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13.8%。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280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8.9%;农村用电量达到26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1996年底,全镇总人口为29880人,比上年增加51人,其中农业人口28782人, 非农业人口1098人, 人口出生率为14.17‰,自然增长率为7.34‰。 柴沟镇先后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亿元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百新工程试点镇”,被潍坊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型小城镇”。 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发展镇村企业。柴沟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本镇实际,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大力发展镇村企业。到1996年底,镇办企业从业人员已达9000人,固定资产净值已达1.20亿元。
1986年~1996年,共投入新建、扩建和改造企业的资金达9600万元,新上项目30个,合同利用外资3500万元,兴建了潍坊华达机绣有限公司、 潍坊泰联包装有限公司等6家中外合资企业。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能力超过1000万美元。1993年,柴沟镇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香港顺承贸易公司,是潍坊市在香港创办的首家乡镇公司。1995年,经省体改委批准成立的山东龙越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型二档企业。柴沟村邱温源经营的潍坊华安集团公司已跃居全国第87位私营企业,李家庄村已发展成拥有49辆运输车的运输专业村,袁家村组织运输专业户成立了运输协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克服了单门独户闯市场的弊端,任鹿家庄村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近2000万元的木材销售加工专业村。1996年全镇各级企业共完成产值6.06亿元, 实现利税1712万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9.58%和25%, 与1986年相比,年递增率分别为49.3%和50.2%。工业产值占全镇总产值的74%。 1992年, 柴沟镇获潍坊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称号,1987年~1992年,连续六年获高密县“企业发展明星乡镇”称号。 坚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镇区环境。1986年~1996年,柴沟镇投资50万元, 建起老年人活动中心、敬老院、疗养院;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医院门诊大楼, 配备了现代化医疗设施;投资400万元建起镇一中教学大楼,建起微机室、语音室、阶梯教室,基础教育设施实现“六配套”;投资500多万元,安装了800门程控电话, 并加入国际话网;投资100万元,建成占地120亩、固定摊点3万多的农贸综合市场, 是高密市西南部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投资520万元,拓宽修铺了平日公路镇区段, 使之硬化、绿化、美化配套;投资120万元,修铺了镇区通往三个村的柏油路,迈出了“村村通柏油路”的第一步;投资30万元,安装了有线电视和无线调频广播; 投资500万元,完成了五龙河岛屿护体工程,建起了五龙潭、 卧龙岛,在岛上修建了凉亭和长廊;投资5万元,购进马尼拉草皮,绿化了市场前三角地带; 投资1400万元,建起110千伏无人值守变电站。1992年柴沟镇被潍坊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城镇建设新型乡镇”;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被省政府评为“百新工程试点镇”。
全面规划镇区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柴沟镇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合理布局、配套建设,使一座功能齐全、地方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小城镇已初具规模。 镇区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设工业、商业、生活、房地产开发、娱乐和旅游六大区域。投资2000万元,拓宽、硬化了镇区主要街道,使镇区形成“八纵六横”的道路网络。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第三产业的振兴。柴沟镇从土地使用、水电配套、贷款扶持等方面鼓励开发第三产业。至1996年底, 平日公路镇区段两侧建楼房95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楼房化率达到了85%以上。 依托胶王公路在小庄村和前西旺村之间开辟了长3000米的三产经济开发带, 发展工商业户120家,发展木材经营、餐饮、加油、维修等经营项目10多个门类, 年增收250多万元。截止1996年,镇区有饮食服务、商贸、维修、书店等私营业户1600多家, 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针对镇区务工经商人员不断增加的实际,成立了城镇居民管理委员会,为全镇的民办教师、机关、企业合同制工人、 部分工商业户共340人办理了城镇户口,使他们成为第一批居民。成立了镇容管理中队,年自装自卸垃圾1500多立方。1996年,第三产业总收入达7000万元,比1995年增长980万元。 1992年,获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称号;1994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型小城镇”;1995年,被潍坊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三产业先进单位”。
柴沟镇2003年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实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811万元,比上年增长13%;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84亿元,利税56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2.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76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0元。被潍坊市评为“文明镇”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小城镇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是国家建设部命名的“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中心镇”、潍坊市“新型小城镇”。有国家计委批准投资建设的大型综合商场龙门商城一处,活牛、花生、木材等专业市场6处,建设用地1500亩,乡村旅游景地五龙河,100多家旅馆和2000多个个体私营业户, 三产从业人员达2.3万人。工业重点抓膨胀、抓招商。先后引进建成小云木业、嘉诚服饰、连云港正大集团公司,形成橡胶轮胎、机绣服装、建材制鞋, 化工木材等十大门类400多种产品的骨干工业体系, 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农业实施“三化三带动”战略基础稳固。稳步发展了芦笋、桑蚕、黄烟、速生林四大骨干产业。文教卫生长足发展。医疗、教学设施先进,突出教育战略位置,高密三中高考、镇中学中考上线率均居高密第一。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011年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6144.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639.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78元。工业经济全面提升,先后引进项目44个,其中过亿元项目3个,过5000万元项目19个;44家企业增资扩产,增资额12.5亿元。现代农业,培育起黄烟、蔬菜、黑木耳、花生、林业、养殖等六大产业,建设了全程机械化黄烟示范方、李家埠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有机芦笋“福来”种植基地等3个市级千亩示范园;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600多个,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黄烟1.5万亩、黑木耳500亩、花生3.6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7家,各类标准化养殖场659家。现代服务业,物流运输、餐饮、商贸等产业蓬勃发展,大型运输车辆800多部,形成了强大的物流运输能力;餐饮业发展到83家,新增各类商铺140多家。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立足村庄条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近年来投资5100万元,修建“村村通”道路92.7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投资6500万元,实施了70处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防洪灌溉能力进一步增强。争取上级投资1562万元,完成了刘戈庄社区、梁东村土地整理项目8000亩。建设了柴沟、柴北、李家埠等21个文明生态村,28个新农村“五化”建设示范村。
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科学规划和建设了14个社区,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实施了五龙河集中居住区、青龙花园小区、府前街改造、土庄社区综合改造等9个项目,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全镇123个村用上了饮用安全水,村庄覆盖率达99.2%;稳步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共投资5000万元,修建维修校舍4万平方米,投资1200万元,建设马旺小学教学楼、注沟中学公寓楼等9处校舍工程,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建设完善了镇综合文化站、12处社区文化中心、93处农村文化大院、113处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进展良好;努力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83%,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6%,农民参合率达到100%;狠抓计生工作不放松,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大力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确保了计生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⑷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戏剧的介绍

中国戏剧(China Drama)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历史起源】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古典戏曲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话剧介绍】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历史
(一)家庭剧的泛滥
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

(二)幕表制的局限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

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一位新剧的倡导者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后来的新剧,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戏曲剧种】

北京市
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琼剧 临剧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中国戏剧的奠基人——关汉卿】

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在元杂剧作家中,他创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响最大。他以字行,号已斋叟,大都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大都一带。关汉卿不乐仕进,交游甚广,与书会才人、青楼艺伎均有交往,时相切磋,同时他又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这对他的戏剧创作大有裨益。作为在金元易代之际沦入市井间的落魄文人,关汉卿长期混迹于行院勾栏,这既培植了他倜傥风流、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个性,又使他充分接触下层社会,对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他还亲自参与演出,“躬践排场,面敷粉墨”,获得了丰富的舞台体验,这使他的戏剧创作更具有当行本色。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大力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等;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我国的戏剧文化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因为地域的不同所以各个剧种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图注:本图为甘肃秦腔

[ 中国五大戏剧名家 ]
京剧: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5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艺名由来】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8岁学艺师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擅长角色】
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所做贡献】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评剧:新凤霞
评剧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籍贯江苏,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于苏州。由人贩卖到天津。后由老舍先生设计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生日。
童年时期随“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春风又一次吹进了新凤霞的心田,她以惊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过伤害的身体,迈着蹒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著书立说,教学不止,笔耕不辍。新凤霞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新凤霞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由英国戴乃迭夫人翻译的英文及乌尔都文的《新凤霞》在世界发行。
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仍满怀着对生活的酷爱泼墨作画。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
新凤霞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早在建国初期,新凤霞就庄严地向党提出了申请。但坎坷的经历使她的愿望一直未能如愿。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再次向党提出了申请。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评剧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
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评剧艺术的代表,她长年奔走呼吁,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诞辰:1927年1月26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廿三日
逝世:1998年4月12日,农历戊寅年三月十六日

阅读全文

与茂腔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