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找秋天反思活动
活动名称:社会活动内容:金色的秋天活动目标: 1、感受、体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丰收喜悦。 2、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的活动,进一步认识秋季特征。 活动准备:图片、水果。 活动过程: 1、回忆秋游的见闻。 2、观察图片。 (1)观察图片里面菊花、一串红等花卉。... (2)观察柿树、枣树、石榴树等结果的情况。 秋天,哪些花开了?许多树上都结了什么?秋天的树木和夏天的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哪些树落叶吗? (3)幼儿讨论交流。 3、秋姑娘的礼物。 教师扮演秋姑娘,送来秋天的礼物,请幼儿品尝水果。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中的图片介绍,小朋友们能够感受到秋天自然界的变化,体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秋天里的各种水果有了感官上的了解,体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丰收的喜悦。
⑵ 秋天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品味、朗读。
二、教学重点:
1. 品味诗歌语言美,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一、导语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注字音
肥硕(shuò) 栖息(qī) 归泊(bó) 清冽(liè) 鳊鱼(biān)
廖阔(liáo) 枯涸(hé) 梦寐(mèi) 船桨(jiǎng) 丁丁(zhēng )
2、朗读
a.诗歌是很讲究音律和节奏的。师朗读全诗,同学们注意感受朗读的节奏。
b.(屏幕展示节奏划分)这是老师给这首划分的诗节奏,你们看看合理吗?
c.按这样的节奏划分来读读诗歌。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秋天图景。
3.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走进秋天。诗人把三幅生动鲜明的画面,组合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图景。
a.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营造出一个清朗辽远又生动可感的秋天的意境。
b、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对秋天的喜爱。 赞美秋天。
c.全诗分为三个小节,一个小节就是一幅画。画面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画面中的人物是谁?在干什么?心情怎样?试一试,给每一幅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农家丰收图(哪些词写出了“丰收”?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霜晨归渔图(哪些词语交代了打渔的时间?渔民打渔时怎样的心境? )
▲少女思恋图(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秋景在牧羊女眼中如梦幻一般的美,但牧羊女却在盼望着听到放牛郎热情的笛声,此刻,她的心里一定怀着喜悦和渴盼。这一小节由外在的景转而写人的心灵,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边理解边朗读,分小节读。读好诗首先要投入,把自己当作诗人,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朗读这首诗要用舒缓轻柔的语调。
四、想象意境,描绘秋天
诗歌的语言是跳跃的,它不同于写景散文,它不是完整连贯地描写某一景物或画面。因此我们阅读诗歌,有一个还原的任务。要把跳跃的景物连贯起来思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要发挥想象,体味诗歌所勾画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下面,让我们借着想象的东风,鼓起表达的云帆,在诗歌的美丽意境中自由地徜徉吧!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要求:写完后,就近同学相互交流,选出最好的作品,全班同学一起赏析点评。时间5分钟。)
示例: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来到一家农舍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坝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
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粘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请写完的同学念一下自己的文字,其他同学抓紧时间完成。(生交流)
五、赏读诗歌,品味秋天
a.找出优美语句,欣赏。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铿锵有韵地敲响在我们心里,秋天的旋律也立刻占据了读者的心底。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镰刀饱食的是稻香气息,这个通感的手法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金黄的稻田,农家的丰收。在此时此地,秋天是欢悦的,她迈着露珠般清新的脚步而来,与平常的农家共享着丰收的喜悦。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总结: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全诗分为整齐的三节,诗人在每一节里都反复吟咏着秋天这一主题,颇似古诗词中一唱三叹的手法,形成了音乐般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句中自然地流转。秋天从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仿佛演奏着一曲关于秋天的深情的变奏曲。在整首诗中用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等意象渲染一种宁静悠远中满含欢欣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回味的余地。
b.质疑、讨论、交流,
▼为什么说只“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
秋天很美,美在一份清澈,一份来自于人间而又远离尘世的清净、清远、清甜……
流连于字里行间,徜徉于音乐图片,秋的氛围、秋的风韵在我们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我们不禁会赞叹,秋天原来如此美丽,世界竟然这样神奇!
⑶ 小班秋天的故事教案
国庆节之前,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他们长假结束回园后讲一讲假期中发生的最有趣的事情,而且要和秋天有关。
说说、画画我们的故事
孩子们带回来的故事可真不少,内容大多是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有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有些孩子的故事紧密联系秋天,如“我和妈妈去采摘”、“我和爸爸去爬山”;也有些孩子的故事和秋天没有什么关系,如“照片上的黑洞像怪兽头”、“这朵花很大”等等。
听了这些故事,我先让孩子们说一说“谁的故事里有秋天”,让他们明确故事的主题是“秋天里的事情”;然后再说一说“谁的故事讲得又明白又有趣”,让孩子们明确要把事情一定的顺序讲清楚。待孩子们热烈地讨论后,我问:“大家讲了这么多好听的故事,可你们不会写字,用什么办法记录下来,让爸爸妈妈也知道呢?”有的孩子说:“我们把故事画出来行吗?”听后,孩子们纷纷附和。
孩子们画好后,兴致勃勃地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我请家长在看完、听完孩子的故事后,用文字记录下这些故事。
让我们的故事清晰又美丽
星期一,孩子们高兴地把画和故事贴满了墙壁。可是随后他们又发现了问题:“还不如不贴故事呢,乱糟糟的,不好看!”我问孩子们:“怎样来布置这些画和故事才好看呢?”孩子们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我也试着用粉红色的纸剪成一幢尖顶小房子,把一张讲述家里发生的故事的图画贴在上面,然后又把故事抄在了“房顶”上。孩子们一看特别喜欢,纷纷仿效。孩子们的想像可真丰富,他们设计出各不相同的动物、交通工具、水果图案做背景,还注意到要与画面的故事内容有一定的关系。如把在车上发生的故事装饰在公共汽车的背景里,把有关动物的故事装饰在小动物背景中。这就使他们的画面与故事表现得更加清晰了。
看着自己创设的美丽的墙饰,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我在由衷地赞美孩子们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请他们给这面墙饰起名字。因为整个墙面都贴满了孩子们在秋天里的故事,经过商议,我们给它起名为“秋天的故事”。
给我们的故事分类
孩子们每天都三五成群地聚在墙饰前看故事,讲故事。有的孩子又有了新发现:“有些小朋友画的故事特别像。”也有的孩子说:“有的一样,也有的不一样。”于是,我和孩子们对画和故事进行了分类:马路上的故事、大自然的故事、公园里的故事、家里的故事。孩子们按这四个类别把画和故事重新安排、贴好后,可以更清楚地感知同一“秋天”主题的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与背景。
我们的故事编成了书
一段时间过后,该撤换墙饰了,但孩子还是不舍得换掉。于是,我提议把墙饰制作成大图书保存起来。我们找来大挂历纸,裁的裁,贴的贴,订的订,做成了图书,还特别为它设计了漂亮的封面。孩子们可爱读这本书了,简直传阅不过来。于是有的孩子提,想再画再编更多的故事,制作更多的书。
我们还要编故事
为了支持、帮助孩子们寻找更多的故事和话题,学习扩大信息来源,学习收集和交流,我又生成新墙饰“精彩十分钟,今天我主持”“下雨了”等。根据主题,孩子们用画笔记录着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和趣闻,编织着充满幻想的童话与故事,然后再兴致勃勃地讲给同伴听,充实到墙饰中去,再形成一本本好看、好听的故事书。
反思
《秋天的故事》主题墙饰的创设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感受、喜爱和表达的学习过程,也是我对于“互动”的理解——摸索——尝试——反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真遵循“墙饰的生成应具有不断深化的发展空间与清晰的内在发展脉络”这一关键策略,反复琢磨“互动式墙饰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此为指导,让幼儿、教师、教学活动和主题墙饰之间层层深入地开展互动。
我先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谁的故事里有秋天?”“谁的故事讲得又明白又有趣?”帮助孩子理解并掌握“故事应有主题,并且事情按一定的顺序发展”这一语言描述的关键经验,在作品与墙饰中表现出来;当孩子们产生了装饰故事、故事分类的互动需求与愿望时,我亲身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一起对墙饰进行了三次装饰、完善和延伸。在与幼儿的有效互动中,使墙饰切实成为记录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载体,并得到了有价值的收藏。
《秋天的故事》结束了,我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在创设互动墙饰时教师应该怎么样理清脉络、生成活动以及研究孩子的认知规律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我认为,还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阅读、制作图书的热情,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表达与表现能力。
⑷ 秋天的卫生教案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专时要根据属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