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为适应当下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新需求,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课程教育改革,实现“学生本位”的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中,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依托技术手段,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捅破了传统师生间“讲解-接受”的教学关系,极大地提高了高职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在推进信息化的教育教学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那么如何提升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受到了当下政府机构以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于讨论。
1 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信息化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当下电子信息网路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系教育者借助多媒体媒介等进行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包含了可见的应用、网络课堂的开发以及移动端的使用等多种手段。信息化教育较之传统教育方式,更具生动性、快捷性、灵活性,同时还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1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适应当下国家政治层面的发展规划 当前,国家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应用是当下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战略支撑,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工作机制,从而明确教学资源与数字校园的要求。
1.2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博洛尼亚大学的创建标志着现代化教育的创建,从此相关课堂教材、考试等都有了系统的要求与标准化的划分,即通过流水线的方式培养学习型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作用,使其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实时化、公平化的教学资源。
2 当前高职课堂教学效果现状与应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学现状
2.1 当前高职课堂教学效果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职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教师们难以实现教学任务。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参与到学习中去,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高。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们将自身的精力过多的放在灌输学生知识与课堂纪律的管理上,严重影响了教学时间,为完成教育任务,教师们加快了知识讲解节奏,影响了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导致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其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低,难以掌握应习得知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沉闷,影响了学生积极思考与参与的热情,通常学生们用“不知道”来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影响了教育效果,同时在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不高,组织纪律松散、冲突不断,因此导致学生难以掌握与理解所学知识。
2.2 应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学现状 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高职学校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大多数课程仍停留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形式上,但是在网络课堂以及移动课堂方面还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多媒体课件应用较为普遍。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手段也是重要前提就是多媒体课件,即教师们通过之多多媒体课件,将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强了课堂效果,是现下高职课程教学中的普遍教学手段。其二,网络课堂有待开发。与多媒体课件相比,网络在线课堂的应用相对较少,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优秀教师教育资源共享,弥补了当下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后续实践中,应该加强网络在线课堂的普及。其三,移动课堂鲜有涉及。智能手机的出现标志了移动互联网终端的飞跃发展,各种学习APP的开发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但从目前来看,该种方式仅仅停留在“概念”时代,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未有涉猎。
3 高职教师强化信息手段运用的措施
针对目前信息化教学现状,为加强教师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教学层次,增强教学效果,应采取如下措施:
3.1 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创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忽视其重要性,造成了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形式单一,不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效果,影响课堂效率。除此之外,教师们对信息化技术教学具有偏见人事,对其应用具有抵触情绪,认为其技术驳杂,不适应与教育教学。因此,为加强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应用,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部门应该帮助教师们树立争取的信息教育理念,加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全面性认知,从而通过网络技术相关培训,增强教师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3.2 高职教师应做好信息化教学规划工作 当前,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在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新教师在制定发展规划是,必须从教育信息化这一高度来认知“教师”这一职业,从而将重点落在信息化教学的层面,其高职教师的信息化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信息化教学模型图如图2所示。
3.3 教育机构应对高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工作 当前,各高校高职教师对其教学发展具有不同的需求,教育机构应该实时关注高职教师的需求变化,开展与其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培训工作,从而不断的提升教师们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应围绕“信息技术能力”,统筹相关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等内容的层次划分。
3.4 高职教师应该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网络资源 通过对教师的短期培训无法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后期的实践中,各高校应该为高职教师们创建一个不断学习、深化的培训网络资源平台,从而培养高职教师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的能力,提升高职教师自我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除此之外,高职教师还应该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立体化评估体系,强化多媒体课堂效果,建设网络课堂,加强移动课堂的开发与普及,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比较分析图详见图3。
4 信息化手段在运用中应注意问题以及取得的效果
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教学课堂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但信息化教育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并非唯一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信息化教学运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化手段与专业课程内容的结合问题。对于高职专业课程来说,相对其它课程,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抽象性,因此在信息化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们应该突出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即通过某些具体实例,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概念通过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具象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二,不能对信息化盲目崇拜。信息化教学只是对当前的教育教学进行补充说明,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即服务教学。因此倘若教师们过度的重视信息化手段,非但不能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阻碍,因此教师们信息化教学中一定要避免信息技术的盲目运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多媒体课件的盲目运用、网络在线课堂、移动端课堂的缺失等不足,制约其重要作用。因此,政府机构与教育部门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教学,强化网络在现代课堂的相关建设,教师应该注重多媒体课件与实际教学内容的结合,进一步加强网络在线课堂和移动端课堂的建设,将信息化手段和课堂内容充分结合,一方面提高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实现了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目标。
B.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下面谈谈我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我的教学策略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是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三、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是: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3、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四、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1、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起点行为而定的,如果不清楚学生的起点行为,那就会出现学生不要“听”或“听”不懂的现象。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提问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课堂上“为何要问”,“问什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习目标而定,必须注意“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等目标的融合,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本节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自始至终都应围绕教学中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漫无目的频繁提问不仅淡化了教学的重难点,而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3、提问必须注重过程的调控教师提问要从容自然,应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不宜操之过急,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合理地候答与理答。候答的时间不宜过短,过短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点名回答应注意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如果提问后缺少停顿也是导致只有少数优秀学生参与课堂。4、提问必须注重表达的灵活语言表达是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它具有灵活、多变、不受条件制约、教师掌握性和支配性很强等优点.。通过讲述能引起悬念,由悬念产生思维,思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在设计教学整体时,对设疑内容解答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也应作充分准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适时适度、有针对性、有艺术性地灵活应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总之,在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它不仅能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质量,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必须自身知识广博,教学富有启发性,语言生动。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充实自身,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深受学生欢迎。
C.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 1、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才能统观全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零敲碎打,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能不能系统地掌握教材,有没有统观全局的思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怎样钻研才能系统掌握教材,又能统观全局呢?我的建议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如:单位“1”这个概念,不仅对分数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且在以后全部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必须把这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彻底理解,这样,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就不会感觉理解困难,很明显,单位“1”是贯穿分数、百分数这部分教材始终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分数部分教学一开始就要紧紧地抓住它,通过种种形式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单位“1”的意义。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数再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分数初步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进行分析,从而,才能对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进行升华、拓展,展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如: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解答方法跟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与相遇问题进行比较、发现,这样对学生理解工程问题是有帮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识引申变化的情况,掌握教材的深度。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透彻地理解,灵活地运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练习题,但不要超越编者的意图,掌握教材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所学的知识难度,加深钻研,细心琢磨教学目标,就不能偏离教材的要求,盲目地加大题目的难度,甚至搞题海战术,这样做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 2、只有教师理解得深,才能深入浅出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如:在四年级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道理,可先提出四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进行探究,学会弄懂,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搞清它们的来龙去脉。(1)为什么一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一变,小数的值就变了呢?(2)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呢?(3)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了呢?(4)一个小数的小数点每移动一位,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什么是十倍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如果课前教师对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较透彻,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点拨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只有领会了编者的意图,才能重点突出 在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准备题和例题进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清例题的主次再确定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最佳结合点如何在开篇的教学情境中体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如何运用最佳情境进行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作为教学的开篇,提出的问题是,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几种你能赢?这样,学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戏与本节的搭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十几年来,教学研训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认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透彻地理解编教材编者的意图,那么他们在教学时,就能从教材的全局出发,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教学效果一定会好的。
D. 开展教学研究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什么作用(急!请尽快回答,万分感谢!)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2]
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5、网上测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我们集设计、修订、常模制作等网上测试和评估所需基本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技术手段来辅助系统的实现,使系统真正成为辅助网上测试和评估的有力工具。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有成功感,高分段的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们将测试题设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了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式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了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高考试题和数学竞赛试题分析与解答。
6、课堂小结: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各小组推荐一人和教师组成“专家评议组”,由组长抽签决定答辩的顺序,各小组在答辩前,将小论文上传到服务器中指定位置。答辩时,先由答辩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本组的工作(包括如何选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合作等),再由答辩者回答“专家”(教师或学生等)或听众就其工作的提问。由“专家评议组”进行评比,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成功参与奖”等四个层次进行奖励。
五、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虚拟实验室
目前,我们初步构建了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它由硬件、软件、潜件三部分组成。
1、硬件:
我校校园网配有思科交换机、浪潮服务器、长城客户机、千兆主干100M到桌面等硬件设施,并将多间多媒体教室[①演播式多媒体教室(配有高配置电脑、投影仪、录像机、高性能DVD机、无线话筒、电子教鞭等);②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机房(配有服务器、教师机、学生机的局域网,安装了winschool交互教学系统)] 、电子阅览室等连为一体。
2、软件:
我们在校园网络中配置以下应用软件系统:网络光盘资源共享系统、网络视频点播(VOD)系统、 Internet 资源共享系统、视频广播系统、屏幕广播系统、师生网络学习与创作的编辑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各种类型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⑴按照与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切程度,将高中数学教学素材资源库分为最常用库、次常用库和扩展库三类,并配合方便、快捷、自动、智能的光盘和网络检索方法。
⑵建立短小精悍、符合积件组合平台要求的接口式的“高中数学微教学单元库”。
⑶建立高中数学虚拟积件资源库,供广大教师直接调用该教学资源网上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⑷将各种资料的呈现方式进行归纳分类,设计成供教师容易调用与赋值的图标,形成“高中数学教学资料呈现方式库”。
⑸组建“高中数学教与学策略库”。将不同的策略方式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图标表示,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方式相结合,以产生“组合爆炸式”的效果,适应于各种教学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学习策略方式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认知学习。
⑹组建“工具软件库”(安装了方正奥思、Authorware、Microsoft 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与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Mathcad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
⑺组建类似于“傻瓜照相机”的特别适合于课堂教学使用的积件平台——高中数学积件组合平台。该平台的软件的基本特点是:
(a)无需程序设计。
(b)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与各类多媒体和网上资源。
©面向全体高中数学教师和高中学生,易学易用。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 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
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有随机出题功能,可以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以防作弊。
(2)测试过程的控制系统
系统主要完成对网上测试过程的控制,如在需要时锁定系统,不允许学生进行与测试无关的浏览,控制测试时间,到时自动交卷等。
(3)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
系统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系统允许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加权,进一步控制测试环境。
(4)自动记分系统与智能系统
系统还提供自动记分系统,在学生作完测验系统自动判分之后,自动将成绩登录,进一步系统还可以自动提供反馈信息,自动建议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再比如提供邮件分类系统,对发到教师课程邮箱的信件进行分类,自动区分哪些是学生递交的作业,记录学生递交的时间是否及时,再进一步提供智能系统,自动分析邮件内容,进行归类,或自动解答或提供给老师统一解答。
(5)测试结果分析工具
系统根据每道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该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如区分度、难度等。
3、潜件:
我们重视对研究人员和实验班学生的培训。研究人员以自学为主,采取专题培训、讲座、讨论和外出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思想,掌握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方法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方法。实验班学生由课题组成员和计算机教师共同进行培训,计算机教师负责培训学生电脑基本操作与输入法,我们负责培训学生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的使用。
六、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本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 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例如笔者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E. 请问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指什么内容
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试行)(面试部分)》中有提到
面试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职业认知
(二)心理素质
(三)仪表仪态
(四)言语表达
(五)思维品质
(六)教学设计
1. 了解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所教的教学内容﹑理解本课(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2.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 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七)教学实施
1.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与学生交流的意识。
2.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和呈现教学内容。
3.能够适当地运用板书,板书工整、美观、适量。
4.能够较好地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教与学的时间,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八)教学评价
1.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
2. 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
综上,这里所提到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包括:(六)教学设计、(七)教学实施、(八)教学评价。主要对应的是“5.教学设计题”,其次是“4.案例分析题”
以上来自
NTCE-中国教育考试网
F.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1、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才能统观全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零敲碎打,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能不能系统地掌握教材,有没有统观全局的思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怎样钻研才能系统掌握教材,又能统观全局呢?我的建议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如:单位“1”这个概念,不仅对分数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且在以后全部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必须把这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彻底理解,这样,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就不会感觉理解困难,很明显,单位“1”是贯穿分数、百分数这部分教材始终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分数部分教学一开始就要紧紧地抓住它,通过种种形式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单位“1”的意义。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数再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分数初步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进行分析,从而,才能对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进行升华、拓展,展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如: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解答方法跟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与相遇问题进行比较、发现,这样对学生理解工程问题是有帮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识引申变化的情况,掌握教材的深度。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透彻地理解,灵活地运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练习题,但不要超越编者的意图,掌握教材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所学的知识难度,加深钻研,细心琢磨教学目标,就不能偏离教材的要求,盲目地加大题目的难度,甚至搞题海战术,这样做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2、只有教师理解得深,才能深入浅出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如:在四年级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道理,可先提出四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进行探究,学会弄懂,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搞清它们的来龙去脉。(1)为什么一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一变,小数的值就变了呢?(2)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呢?(3)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了呢?(4)一个小数的小数点每移动一位,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什么是十倍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如果课前教师对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较透彻,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点拨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只有领会了编者的意图,才能重点突出 在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准备题和例题进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清例题的主次再确定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最佳结合点如何在开篇的教学情境中体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如何运用最佳情境进行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作为教学的开篇,提出的问题是,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几种你能赢?这样,学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戏与本节的搭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几年来,教学研训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认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透彻地理解编教材编者的意图,那么他们在教学时,就能从教材的全局出发,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教学效果一定会好的。二、改进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摸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落脚点难以找到,这样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年级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及做法,但也有几条大家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以下几条仅供借鉴: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节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在具体的实例中,找出百分数的话题,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汇报提出有关百分数内容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出问题,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理解到位,突破了教学难点。2、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理解了的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造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与学生探究、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商量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然后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在小组实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组的意见展示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推理、验证、归纳:打开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联系刚才的实验结果,你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将它掷出,结果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三、超越教材、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师生共同努力解决了学生学懂的问题,刚刚完成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因为“懂”,只是学生把教材的新知识弄明白了,这并不等于学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识,他们往往离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还有一段距离,还没有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当堂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明确训练的目的性 训练时要防止盲目地多练,否则多而杂,抓不往关键,结果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并不好,训练的内容防止脱离实际,追求偏、难、怪的现象,从每节课来看,应该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训练,反对那种脱离教学内容,急于追求拔高的训练,教师只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有机地整合,做到心中有数,适当地调整教学预案,训练的针对性才强。2、训练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一节新课,课堂最好有十至十五分钟的训练,特别要注意训练题的数目不要过大,应用题的语言叙述和题目结构要清楚简单,不要在数字语言上干扰学生对本节课主要知识的理解,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口述或口算一些问题,以检查学生理解的情况,但要注意训练题的形式,避免学生死套书上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编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阅历的习题,以便能看出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掌握得非常顺利,耐用效果非常良好,这时,教师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引出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问题,大家合作交流解决,真正使本节课内容升华。3、不同水平的学生训练时应有不同的要求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的效率是不相同的。考虑到这个实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在训练中也应经常安排两套作业,这样做,教师花费的时间和气力都比较大,但是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效果上来看,还是比较好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除了要搞好每节的基本训练外,还要注意上好复习课。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更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做题就能奏效,在复习课中,除了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弥补知识缺陷的工作以外,师生应当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所学知识做一番总结归纳整理的工作上,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样做,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使学生记忆掌握,而且对旧知识进行了一次深化,这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教学和研训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最重要地一环是改进课堂教学。但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又与能否吃透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教师对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得好,又善于体会理解编者的意图,再有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那课堂教学一定会生动活泼。我相信,只有我们教师肯于动脑,能花力气,不断学习,勇于实践,一定会掌握课堂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
G. 教学效果评价评语
以下简述十条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1、老师授课的方式非常适合我们,他根据本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例题使知识更条理化。但授课速度有点快,来不及记录。
2、老师授课有条理,有重点,对同学既热情又严格,是各位老师学习的榜样。
3、老师上课有时非常幽默,有时非常严格,不过还是非常有教授风度的,不妨自己来听听嘛!大家很崇拜他哦!=
4、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循循善诱,平易近人;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上课例题丰富,不厌其烦,细心讲解,使学生有所收获;半数认真工整,批改作业认真及时并注意讲解学生易犯错误;最重要的是,段老师能虚心并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做到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总之,段老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教师。
5、老师对待教学认真负责,语言生动,条理清晰,举例充分恰当,对待学生严格要求,能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比较积极热烈。
6、课堂内容充实,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
7、教学内容丰富有效,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有时还有些洋幽默,很受同学欢迎。
8、老师教学认真,课堂效率高,授课内容详细,我们学生大部分都能跟着老师思路学习,气氛活跃,整节课学下来有收获、欣喜,使人对此门课程兴趣浓厚。
9、一开始这门课的时候确实被教材的厚度吓了一跳,虽然现在已在老师的提纲挈领下掌握了重点,仍然对自己不是很有自信。我认为电子化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把教材变薄了,把精华的东西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大家的学习和复习更有针对性,也增强了大家学好这门课的信心。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作出了精美的课件,它对我们学习的帮助非常大。
10、老师上课诙谐有趣,他善于用凝练的语言将复杂难于理解的过程公式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讲课内容紧凑、丰富,并附有大量例题和练习题,十分有利于同学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课堂内容。
H.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哪三件事很重要)
一 备课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来为每一堂课做准备。那么在备课时我们又该注意哪些呢?首先,要参阅教师用书,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和目标。思考如何用巧妙、直观的方法,层层突破,轻易地化解难点,让学生理解接受。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见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和反应,想出解决的对策。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先个人进行备课,再经过多次集体备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1让知识联系生活。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懂得知识真正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进而真正地喜欢上学习。2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体会到团体合作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项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 提高和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机智。
同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的教师来教,效果却是不同的,因为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机智去解决。课堂驾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教学机智,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注意平时的课堂上一些情境的积累,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多向一些优秀的教师讨教经验,增加自己课堂驾驭的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可见我校英语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还要不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 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
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是自己快速成长的重要方法。每天静下心来,回顾这一节课程序和细节及整个流程,有哪些不足和优点,及时写好反思,一点一滴地积累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日积月累,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后及时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反复修改。
五 让学生喜欢你
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你这门功课,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怎样的老师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想,性格温和,谈吐幽默、富有爱心、学识渊博、真诚对待学生的老师,学生一定会喜欢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做一个学生尊敬喜欢的好老师。
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追寻的目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勤奋、认真、钻研,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通过这个精品课程,我们在不断研磨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这对我们自身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I. 如何提高实训课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训课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因此职业学校的实训课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显得龙为重要。实训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决定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好坏。汽车专业是我校的主体专业,汽车专业实训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专业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学校设备、师资,导致实训课的教学比较困难,老师教的累,学生又感到学不到技术。实训课的教学改革作为中职专业课教学的主阵地和落脚点。怎样开展实训课的有效性教学,下面以汽车专业为例,介绍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目前我校汽车专业实训课教学现状
我校汽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校的主体专业,但离一个强专业还有一定的距离。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技能水平如何突破,师资、学生及教学模式等因素,直接影响实训课教学效果,极大地限制了汽车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师资严重短缺
随着市文件《常德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出台,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规模迅速扩大,社会的认可度明显上升。然而汽车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状况却与空前快速发展的形势很不一致,教师的周课时都在20节以上,实训课时一名教师要管理四十名左右的学生,实训指导和管理工作都不得到有效的保证,直接影响实训效果
(二)实训课教学模式简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我校的汽车专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先在教室上理论课,再在实训室上实训课。虽有实训环节,但更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导致理论与实训脱节。汽车专业实训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要求外,对学生的管理、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有着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校汽车专业实训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性,如教师备课过于简单,实训目标、实训步骤交待不清楚,实训课的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准备中对学情分析不够,教学过程中出现随意性,学生做到哪里是哪里,时常会有一次实训任务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或是任务过少学生早早地做完了;不穿工作服、工具零件随意摆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规范现象,直接影响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惰性大的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汽车专业理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等特点,往往学生觉得难度高、枯燥、听不懂、不想听,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直接影响到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学习。在实训课教学中,老师讲解、示范时不认真听,不用心看,在布置实训任务之后,有些学生就会以各种理由逃避实训,什么我没听到、我不懂、我不会做或是做的时候慢吞吞的混时间到等,时常出现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实训任务,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在故障分析环节,因为理论基础不扎实,在分析故障现象时就无从下手,往往会出现老师包办,学生照做的模式,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影响实训效果。
二、提升汽车专业实训课有效性的途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由于中职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尽管我校近几年汽车专业实训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4S店的管理模式也是不断创新,现有的师资远不能跟上技术与管理的发展。所以学校必须为教师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聘请企业中一部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我校从2012年与常德东亚集团公司合作,一方面学校通过安排教师到东亚集团进行挂职锻炼,假期派教师深入生产实践一线学技术、练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新技术接受能力,通过深入企业锻炼,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开发和技术咨询等活动中,使教师在教学中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更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引进和聘请东亚公司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任教师,以汽车行业的用工标准来培训学生,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岗位需求。并通过该公司的兼职教师,把汽车企业的文化引入校园,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为企业储备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培养以学生掌握专业维修技术为目的,我校坚持从社会需求出发,不断深化实训课教学改革,在授课方式上,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先后设置具备教室和车间双重功能、既能满足理论学习又能满足专业技能实训的发动机理实一体化教室、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室、电器理实一体化教室。组织教师编写强调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来消化和巩固理论知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建立遵循多样性、适应性、动态性原则的科学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教学、教学做考合一等灵活的方法,使教学环境职业化。例如在讲自动变速器时,通过现有的挂图、实物、课前录制的拆装视频进行讲解、分析、拆装,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彻底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和技能竞赛的要求进行训练,使学生通过教师示范、自己动手训练、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训练中,采取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