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月光启蒙原文以及理解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情与怀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启蒙的内涵
2、感悟母亲对作者的启蒙教育,体会母亲对作者的爱以及作者对于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作者孙友田小时候,他的母亲常常为他唱歌谣、讲故事,你知道长大后的孙友田是干什么的吗?(生:诗人)是啊,孙友田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首诗吗?(生:《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位诗人,在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常说〔出示文章第九自然段:母亲不识字……飞向诗歌的王国〕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吗?(生质疑)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与作者一起回到那夏日的夜晚,走近这位给予作者启蒙的母亲。
(二)以读促思,感悟启蒙
1、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a、(出示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来描绘这幅图吗?(生答第一自然前半部分)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没有了白天的燥热和喧闹,凉风习习,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小院,星星在对我们眨着眼睛,母亲穿着洁净的白褂子,一边搂着我,一边唱歌谣,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感觉如何?把你的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
b、过渡:母亲一边搂着我,一边――(引:唱起动听的歌谣)〔板书:唱歌谣〕谁来读一读?(生读)谈谈你的感觉(生答)当时的作者是怎样的感觉呢?(生:第二自然段)〔出示〕再读这一部分,注意体会,把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划出来。(反馈,相机理解: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你能把这种轻柔的,好听的,迷人的声音描绘出来吗?(指名读)
c、谁能用这么好听的声音再读读这两首歌谣呢?(推荐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两首歌谣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如果你是作者,你又能体会到什么?(生答:以后要爱劳动,美好的生活在等着我)
d、小结:母亲唱着歌谣,不知不觉间教育了我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那么母亲怎么会拥有那些动人的歌谣的呢?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用笔划出原因。(反馈)
e、是啊,当时的土地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个“长”是什么意思?(生答:创造)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家乡人民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在家乡人民的熏陶下,母亲学会了很多歌谣,并用歌谣把故乡的爱――(引读:给了我)使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我,开始懂得要爱什么,喜欢什么,使我那颗――(引读: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些优美动听的歌谣,让我从中懂得了很多,所以说,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我的(引读:第九自然段)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那些歌谣吧,如果你能唱,就唱一唱吧!(学生读唱)
3、第四自然段
a、 过渡:母亲唱着唱着,累了,但她并没有休息,而是为我(引:讲起了故事)〔板书:讲故事〕
b、她讲了什么故事呢?(反馈) 如果你是作者,听着母亲给你讲的故事,望着高深莫测的夜空,你会想到什么呢?或者仿佛会看到什么呢?(生答)你觉得听了这些故事,你会有什么收获?(生答)
c、 过渡:是啊,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想象,母亲说得那么投入,不知不觉,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出示)谁用书上的语言描绘一下当时的母亲?(生读)说说你的体会(理解“玉石雕像”)你能再用朗读来表现当时的情景吗?
d、这位美丽的母亲在讲完故事后,又为我唱起了――(童谣)〔板书:唱童谣〕〔出示〕谁来读读这些童谣(生读)听了这些童谣,你有什么感受?(生反馈)想象如果你是作者,你当时会怎样?(生反馈)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和着拍子再一次去读一读这些有趣的童谣吧!(男生1、女生2、齐读3)
e、 小结:母亲用这些神奇的故事,这些幽默的童谣,滋润着我的心田,所以说,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引读:第九自然段)
4、第五自然段――第八自然段
a、过渡:民谣童谣唱过了,可是作者还不想睡,所以母亲又给我――(引:猜谜语)〔板书:猜谜语〕我来演母亲,你们演作者,我们来合作一下吧。在猜谜语中,我会懂得什么呢?
(三)感情升华
a、 过渡:是啊,在夏夜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这些都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作者已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指读课题)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引读:第九自然段〕每当我仰望月亮时,就会想起童年在月光下的一切,我会想起什么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以说,(出示)(生答)一看到月光,便会想到那月光下的启蒙,便会想起那亲爱的母亲,所以作者用月光启蒙为题,以此怀念自己的――(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b、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的时候,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的感动(讲故事)说说你的感觉。
c、 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们的妈妈也同样深爱着你们,可能你们并没有体会到,是啊,也许你还在为饭菜不可口而大发脾气,也许你还在为母亲唠叨而抱怨不止,也许你还在为没有买到心爱的玩具而怨声载道,可是,你是否看见母亲她那忙碌的身影,你是否看见她那担忧的眼神,你是否看见那悄悄爬上的皱纹与那新增的白发,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吗?(生答)
五、作业设计
把你们的话写在卡片上,光启蒙
孙友田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指母亲用月光教会我想象,引领我进入了诗歌的王国. 在母亲节那天送给你妈妈,相信这一定是妈妈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㈡ 孙友田和《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这篇散文以饱含情趣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让学生懂得要对母亲怀有感恩之心。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12
民 族: 汉族
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淮南煤矿学校矿山机电专业。历任江苏徐州贾汪煤矿技术员,江苏省文化局专业创作员,《雨花》杂志诗歌组组长、编委,《扬子江》诗刊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四、五届理事。江苏省作协诗歌工作委员会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煤海短歌》、《矿山锣鼓》、《煤城春早》、《石炭歌》、《金色的星》、《矿山鸟声》、《花雨江南》、《带血的泥哨》、《孙友田煤矿抒情诗选》等10部,散文集《在黑宝石的家里》等。
《矿工与海》获全国第一届煤矿文学优秀作品奖,《孙友田煤矿抒情诗选》获全国第二届煤矿文学作品乌金奖一等奖,《人自家乡来》获《人民日报》建设者之歌征文二等奖。
生平
1936年12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肖县黄口镇。1951年小学毕业考取徐州贾汪煤矿初级职业学校。毕业那年写的一首诗《祖国,只要您的手一指》发表在1954年8月6日上海出版的《青年报》上,这是我的诗第一次变成铅字。同年考取淮南煤矿学校。
1957年8月,淮南煤矿学校毕业分配到江苏徐州贾汪煤矿工作,一干就是16年。进矿不久,由于积极创作反映煤矿工人的诗歌,被选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筹委会委员,出席1958年夏天在南京召开的筹委会。1960年——2004年期间,为江苏省作协第一、二、三、四、五届理事。
1958年6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诗集《煤海短歌》,此书曾参展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在《诗刊》社编辑出版的《1958诗选》中收入了其中反映矿工生活的诗。著名诗人徐迟在序言中写道:“贾汪的煤矿工人孙友田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新人。”
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次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60年6月被选为徐州文联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同月,作为徐州市正式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被确认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徐州煤矿工作期间,出版诗集《煤海短歌》、《矿山锣鼓》、《煤城春早》、《花雨江南》、《石炭歌》、《金色的星》、《煤海放歌》,以及儿童长诗《矿山鸟声》、《带血的泥哨》,少儿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十余部。
1965年11月,去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1973年5月,从徐州矿务局调至江苏省文化局创作组从事专业创作。197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10月,出席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1987年9月,江苏电视台与徐州矿务局联合摄制了以我的煤矿诗为内容的电视诗《煤海欢歌》。播出后获中央电视台《星光奖》。1988年9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孙友田煤矿抒情诗选》,1992年,该诗集获第二届全国煤矿文学作品 “乌金奖”一等奖。1990年7月,在草原煤城扎来诺尔矿区召开了“孙友田煤矿诗歌研讨会”。我的诗句“我是煤,我要燃烧”被诗评家誉为“当代矿工宣言”。1994年6月,受中国作协委派,与诗人晓雪组成中国诗人代表团,出席在哥伦比亚召开的第四届国际诗歌节。1997年秋天,参加南京诗人代表团出访韩国。2004年,散文《月光启蒙》被选入江苏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2003年12月,在徐州举办“孙友田诗歌朗诵会”,同时举办《孙友田诗歌选》、《孙友田散文选》两部书的首发式。2004年12月,《孙友田诗歌选》获第五届金陵文学奖二等奖。
七十年代后期任《雨花》编辑部编委、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九十年代后期任江苏作协诗歌工作委员会主任,《扬子江》诗刊执行主编,江苏省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系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文转自名人故事吧 http://www.gushiba.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㈢ 《月光启蒙》的读后感,急啊!!
《月光启蒙》是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作者是诗人孙友田。它主要讲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为“我”吟唱民歌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
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笔者从“启蒙”入手,紧扣开篇第一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从“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谣的美妙”到“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作者,逐渐走进文本深处,发现“月光”与“母亲”的内在联系,感受月色、歌谣以及母亲的美丽。
“上出了语文味儿”、“润泽的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有的老师听后如此说。这也引发了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让文字有灵性
“本色”一词在词典里解释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语文如何彰显自己的本色呢?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使一个个文字符号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叩击学生的语言敏感点,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在课题的导入中,笔者从汉字的本义出发理解“启蒙”,由形及义,形中通义,字中藏理,感性而富有意味。中国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如“斩”字,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如“国”字,“口”与“戈”合成,“口”为人口,“戈”为武器,合起来便是用武力管理、保卫人口,这正是国家的职能。如果我们在字词教学时能够多一点对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字词的意象、意蕴、意趣,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和热爱。
又如“长”字的教学,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长”字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智能应包括7种彼此相互独立的能力,其中第一种就是“语言能力:对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这一理论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而语言能力的获得,有赖于对教材范文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评点、推敲、赏析甚至质疑,对标题、标点、词语、句式等种种实例增、删、调、改,在对照中展开对话,从而识别文字的“通”与“好”,“好”与“妙”。由言及意,由言悟神,以“语文的方式”练就学生的“眼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阅读的技能,自主建构语文的能力。
素描淡抹又何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素面朝天,干干净净,不蔓不枝。一支粉笔一本书,演绎最本真的语文常态,是为境界。
面对多种媒体声色光影的“入侵”而影响学生“拥抱”文字的现象,目前有这样一种导向:语文要走一条回归路,要学会勇敢地拒绝外来的“干涉”。一位参加全国小语阅读大赛的选手执教《月光曲》,为是否播放乐曲而犹豫不决:语文的五彩缤纷已承受了较多的争议,播与不播,都是问题。
语文课堂唱起了歌谣,是不是喧宾夺主、哗众取宠?
课文中出现了民歌、童谣。关于童谣,那些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童谣,在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被唤醒,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它们的明快、流畅、含蓄和幽默。
但是,民歌不行。如果不能让这美妙的民歌复活,如果不能感受这些文字背后民间文学的精彩,学生怎么去体会母亲声音的美妙,感受月光下母亲的美丽?1分28秒的无伴奏吟唱,改变了现场的温度。宁静的歌声所带来的心的潮润,对课文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来的“营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使语文更为健康红润而诱人。譬如,音乐与文学,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让人有灵性。合适的音乐非但不会伤害语言,而且会让语言自身的意味保持得更长久。
量体裁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素描淡抹又何妨!
[NextPage]
语文应让学生更智慧
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和深浅,可以把问题分为4个等级: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诸如“音韵为什么是芳香的”、“月光与母亲之间有哪些联系”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和不协调,属于长解答距的问题。此类问题的解答,需要综合全文相关内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有助于学生思考力的形成和提高。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的训练。优秀的表达,必是思想锤炼的结果。如果忽视了思维的训练,就会:读,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鹦鹉学舌;写,词不达意。
语文教学在重视传统的语文学习经验,强调诵读、积累的同时,也绝不能轻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刻板、被动、缺乏问题情境的情况下进行语言训练,学生成了语言的工具。而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刺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好奇,主动地交流并兴奋起来,产生表达的欲望,在老师的带领和自己的探索中发现原先不曾看到的风景。
应该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微解答距”和“短解答距”的问题:“××外貌怎样?”——可以照本宣科;“从外貌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略作概括即可。但是,一堂课如果没有一个“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力上的训练明显是不足的。思考力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效益。
智从问中来。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变得更智慧。
“从月亮那里回来”
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形,当然是公开课,为了体现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课堂的拓展远离文本,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盲目地扩大课堂的容量,结果弄丢了课文这个“本”。
由是,前不久又闻听某校有一大型的公开课活动,为了确保课堂的质量,教研员与年轻的老师约法三章,其中第一条便是“不要拓展”。因噎废食。
“忘本”固然不好,但画地为牢的“本本主义”也是可怕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引入,必将是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个定数。用在这里多了,那里必然少了。在本课体会“母爱之美妙”一环,笔者引入了课外资料,对孙友田的《黑土地》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取我所用,舍我不用。呈现的段落,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月光下的启蒙”以及母爱润物细无声的美妙。这样的引申和展开,紧扣文本,使课堂更为充盈饱满。
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小兔子与大兔子比谁爱谁更多,最后大兔子有一句极其经典的回答:“我爱你一直远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从月亮那里回来”——这句话读来颇有意味。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拓展,拓展何为?“从文本这里到月亮那里”,一种“放”的旷达;“从月亮那里再回到文本这里”,一种“收”的充盈。两相结合,收放自如,方为本色语文课堂应达成的美妙境界。
㈣ 月光启蒙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什么情感
月光启蒙中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慈祥的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版情。
课文中母亲患了权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4)月光启蒙优秀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诗人的母亲不识字,但天资聪颖,能说会唱,在诗人的童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在夏夜的月光下,对孩子的爱让她忘却了白天劳作的辛苦,她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吟唱讲述,民歌民谣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可以说孙友田成为诗人与母亲的聪颖以及母亲给予的爱是密不可分的。
而就是这样的母亲,晚年时却得了老年痴呆症,这无情的事实让诗人满心酸楚,从而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对童年甜蜜往事的回忆更衬托出现实中诗人的痛苦。文章人选教材时删减了诗人母亲得病了这一相关背景,但是文中流淌的依旧是母亲给予诗人的浓浓的爱,以及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感激。
㈤ 《月光启蒙》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很多技术,哪些技术的运用合理
《月光启蒙》的教学中,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中设计了专题学习网站,你认为这个网站的设计合理吗?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
《月光启蒙》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很多技术,哪些技术的运用合理?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
㈥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优秀教学设计
本课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探究活动中我重点说说对高锰酸钾的过滤,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面粉、沙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而高锰酸钾是不是也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呢?这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滤的方法,由于器材和时间的限制,我采取了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过滤实验。尽管他们过滤时显得很笨拙,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觉得比较不足的是学生在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时,描述得不太清楚,有的学生在实验时,把一大勺高锰酸钾一下子就倒进水里,整杯水一下子就变紫了,导致这个过程观察不清楚。还有的学生没等看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就急于搅拌,在描述看到的现象时也不够准确。一些小组在观察完现象时没能及时做好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不够紧凑。但不管怎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素养是长期的,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懈的追求。
㈦ 《月光启蒙》精讲
月光启蒙
苏州市新庄小学 陈璐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情与怀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启蒙的内涵
2、感悟母亲对作者的启蒙教育,体会母亲对作者的爱以及作者对于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作者孙友田小时候,他的母亲常常为他唱歌谣、讲故事,你知道长大后的孙友田是干什么的吗?(生:诗人)是啊,孙友田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首诗吗?(生:《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位诗人,在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常说〔出示文章第九自然段:母亲不识字……飞向诗歌的王国〕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吗?(生质疑)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与作者一起回到那夏日的夜晚,走近这位给予作者启蒙的母亲。
(二)以读促思,感悟启蒙
1、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a、(出示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来描绘这幅图吗?(生答第一自然前半部分)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没有了白天的燥热和喧闹,凉风习习,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小院,星星在对我们眨着眼睛,母亲穿着洁净的白褂子,一边搂着我,一边唱歌谣,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感觉如何?把你的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
b、过渡:母亲一边搂着我,一边――(引:唱起动听的歌谣)〔板书:唱歌谣〕谁来读一读?(生读)谈谈你的感觉(生答)当时的作者是怎样的感觉呢?(生:第二自然段)〔出示〕再读这一部分,注意体会,把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划出来。(反馈,相机理解: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你能把这种轻柔的,好听的,迷人的声音描绘出来吗?(指名读)
c、谁能用这么好听的声音再读读这两首歌谣呢?(推荐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两首歌谣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如果你是作者,你又能体会到什么?(生答:以后要爱劳动,美好的生活在等着我)
d、小结:母亲唱着歌谣,不知不觉间教育了我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那么母亲怎么会拥有那些动人的歌谣的呢?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用笔划出原因。(反馈)
e、是啊,当时的土地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个“长”是什么意思?(生答:创造)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家乡人民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在家乡人民的熏陶下,母亲学会了很多歌谣,并用歌谣把故乡的爱――(引读:给了我)使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我,开始懂得要爱什么,喜欢什么,使我那颗――(引读: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些优美动听的歌谣,让我从中懂得了很多,所以说,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我的(引读:第九自然段)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那些歌谣吧,如果你能唱,就唱一唱吧!(学生读唱)
3、第四自然段
a、 过渡:母亲唱着唱着,累了,但她并没有休息,而是为我(引:讲起了故事)〔板书:讲故事〕
b、她讲了什么故事呢?(反馈) 如果你是作者,听着母亲给你讲的故事,望着高深莫测的夜空,你会想到什么呢?或者仿佛会看到什么呢?(生答)你觉得听了这些故事,你会有什么收获?(生答)
c、 过渡:是啊,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想象,母亲说得那么投入,不知不觉,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出示)谁用书上的语言描绘一下当时的母亲?(生读)说说你的体会(理解“玉石雕像”)你能再用朗读来表现当时的情景吗?
d、这位美丽的母亲在讲完故事后,又为我唱起了――(童谣)〔板书:唱童谣〕〔出示〕谁来读读这些童谣(生读)听了这些童谣,你有什么感受?(生反馈)想象如果你是作者,你当时会怎样?(生反馈)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和着拍子再一次去读一读这些有趣的童谣吧!(男生1、女生2、齐读3)
e、 小结:母亲用这些神奇的故事,这些幽默的童谣,滋润着我的心田,所以说,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引读:第九自然段)
4、第五自然段――第八自然段
a、过渡:民谣童谣唱过了,可是作者还不想睡,所以母亲又给我――(引:猜谜语)〔板书:猜谜语〕我来演母亲,你们演作者,我们来合作一下吧。在猜谜语中,我会懂得什么呢?
(三)感情升华
a、 过渡:是啊,在夏夜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这些都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作者已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指读课题)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引读:第九自然段〕每当我仰望月亮时,就会想起童年在月光下的一切,我会想起什么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以说,(出示)(生答)一看到月光,便会想到那月光下的启蒙,便会想起那亲爱的母亲,所以作者用月光启蒙为题,以此怀念自己的――(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b、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的时候,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的感动(讲故事)说说你的感觉。
c、 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们的妈妈也同样深爱着你们,可能你们并没有体会到,是啊,也许你还在为饭菜不可口而大发脾气,也许你还在为母亲唠叨而抱怨不止,也许你还在为没有买到心爱的玩具而怨声载道,可是,你是否看见母亲她那忙碌的身影,你是否看见她那担忧的眼神,你是否看见那悄悄爬上的皱纹与那新增的白发,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吗?(生答)
五、作业设计
把你们的话写在卡片上,在母亲节那天送给你妈妈,相信这一定是妈妈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