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孔子教学思想

孔子教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0-12-11 22:39:21

『壹』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教育思想:


1、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1)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2)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贰』 孔子关于教学的思想

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儒家那里去寻求智慧。联合国总部也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我国一位官员称孔子为孔老二,韩国的官员听到后全体站立退场!韩国的学生当知道孔子不是韩国人时泪流满面!韩国三星集团的外派人员必须会背论语;韩国把24孝拍成电视剧每天播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身上应该洗去的污垢,而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

『叁』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复最伟大的教育制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肆』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伍』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解 释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 处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有教无类【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
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孔子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是指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引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下面都是反应孔子教育思想的名句:
1、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2、子曰:“有教无类”。
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 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8、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7、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9、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7、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0、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3、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3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对今天的教学有帮助的一些细节有很多,但从大的理论思想上看,“因材施教”的意义最大。
现在的中国教育完全是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和特色。所以,必须根据各人不同的性格、爱好等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

『陆』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是什么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学习方法:

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6)孔子教学思想扩展阅读:

孔子教书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贤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柒』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一、教育思想:
1、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1)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2)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二、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捌』 孔子教育思想是什么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玖』 孔子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倾尽心 血献身教育,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1.教育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庶”、“富”、“教”。“庶”指较多劳动力,“富”指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指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先天素质,“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2.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利于教育和文化发展。它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孔子提出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4.教学内容:
孔子创立私学,以“六艺”为内容,主要教材是孔子编撰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教学的特点有: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存劳动
5.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人);因材施教。
6.道德教育: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仁” 与“礼”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原则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 改过。
7.教师条件:
孔子认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1)学而不厌(2)温故知新(3)诲人不倦(4)以身作则(5)爱护学生(6)教学相长
8.历史贡献: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很多贡献;如 强调教育的作用,创立私学,编纂六经,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等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全面、正确地去评价,批判继承

『拾』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那些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阅读全文

与孔子教学思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