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园本教研活动科学《快乐沉与浮》教案,观摩反思,中心发言,小结。
9月24日,观摩了本园李微玉老师的科学活动《沉与浮》,感觉收获很多,作为一名对科学活动感兴趣的老师,在这节活动中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本来以为科学比较简单,但是看完这节活动的第一感觉就是科学活动很繁琐,细节地方太多了。比如,请幼儿用毛巾擦手,提醒幼儿如何记录,在活动中应注意的事情等,这些很小的细节如果有一点做不到,很可能就是整个活动的败笔。这节活动环节紧紧相扣,如果有一点地方出现差错都很难弥补,在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显得有条不紊。
第一次知道,开展科学活动时尽量要分组活动,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有操作探索的机会,同时,教师可以对每个幼儿进行个别化的指导,让猜测、探索、验证每一个环节。在座位的安排上,四张桌子各坐4名幼儿,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和活动效果。操作水缸与幼儿座位隔离,能很好的降低活动前期操作材料对幼儿的干扰,让幼儿先与教师一同探索,而后幼儿各自到自己的水缸旁边探索物体的沉浮,既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又能帮助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活动上面。
这节活动探究性很强,因此在目标的第一条写出了活动的核心——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然后学会用一定的符号表示沉与浮并记录,即第二条目标。同时,在轻松的探索环境下,让幼儿亲近科学,愿意参与科学小实验。
这节活动的过程很严谨,主要分为猜测、探索、验证几个环节,这也是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及形式。从引发幼儿兴趣开始,幼儿的注意力一直跟随老师,但是环节的设计又是以幼儿为主,根据幼儿的兴趣一步步往前走。其中,在幼儿操作前,设计了猜测的环节,让幼儿对不同的沉浮现象有预先的判断,同时记录下来,在记录之前,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了记录的符号及记录方式,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科学记录习惯,因为记录是科学探索重要辅助手段。猜测环节既激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又为幼儿比较猜测与结果埋下了伏笔。当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了沉浮的结果后,教师又抛出问题:你猜猜看为什么有的会浮,有的会沉?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猜测的兴趣。
活动中,教师能与幼儿保持很亲近的距离,教师不是一个指导者,而是与幼儿一起活动的引导者与支持者。教师不断巡回观察,记录并解答幼儿的问题及发现。这让我明白了教师与幼儿之间一定要有互动。因为幼儿的个性化,在互动过程中,能帮助不同的幼儿解决问题。实验完成会,教师没有立即回收材料,而是继续放在水缸里,给幼儿重复观察的机会,巩固了幼儿的经验。
在科学活动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也在想,如果这节活动是我在组织,很可能出现的状况就是混乱不堪,李老师的活动让我明白设计活动时尽量环节紧扣,让整个活动高结构化,这样才能达到低控制。让活动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科学活动的琐碎细节也激励了我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细节,力求活动的完美,让活动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❷ 沉和浮科学课教案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❸ 幼儿园科教教案沉与浮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较为感性的活动.一是以小动物盖房子,引出课题.引导幼儿学习一一对应,对于幼儿而言,通过对比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物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中让幼儿做对应的操作.二是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幼儿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如狗和骨头(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容易使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幼儿园小班一节数学领域的课,幼儿对动物本身很感兴趣.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一对应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设计思路:
一、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二、出示图卡师幼互动
三、趣味游戏巩固知识
四、动手操作活动延伸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2、在操作及游戏活动中,感受对应的关系.
3、乐于参与集体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大象、牛、兔子、刺猬、猫、木头、小狗、骨头、点图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小狗"导入.
师:今天小狗家要造房子,可是盖新房子要用很多的木头,(在黑板上出示木头随意排列),小狗自己搬不动怎么办呢?
师:小狗请来了好多小伙伴来帮忙,让我们看看都有谁吧?(刺猬、小花猫、小兔子、牛、大象)
小结:小狗请来了好多小伙伴来帮忙
二、出示图卡师幼互动
1、师:小狗请来了力气最小的小刺猬来帮忙,一个刺猬一根木头,木头太多了,小刺猬太慢了
2、师:小狗请来了二只小花猫来帮忙,二只小花猫二根木头,木头太多了,小花猫太慢了
3、师:小狗又请来了三只小兔子来帮忙,三只小兔子三根木头,木头太多了,小兔子累坏了
4、师:小狗又请来了四只牛来帮忙,四只牛四根木头,木头太多了,牛也累坏了
5、师:小狗又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大象来帮忙,五头大象五根木头,终于所有的木头都搬运完了,小狗的房子盖好了
小结:好多小动物来帮忙,小狗的房子终于盖好了
三、趣味游戏巩固知识
1、小狗家族邀请小伙伴吃骨头了,但是每一只小狗只能吃一个骨头
2、教师出示一只小狗,请幼儿对应的拿一个狗骨头,出示二只小狗,请幼儿对应的拿二个狗骨头,出示三只小狗,请幼儿对应的拿三个狗骨头
小结:小朋友真棒
四、动手操作活动延伸
1、出示操作用具,讲解操作要求
2、师:依次给小狗找到对应的骨头
小结:小朋友真棒,每一只小狗都有自己的狗骨头了.
❹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反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整个单元教学的一个基础。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除了特殊的悬浮状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大致能够清楚判断。但是,根据生活经验所得,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而这一表述过于简单化,生活中不难找出与这类说法相悖的例子。
如何从这一矛盾点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于是,活动一开始,我从简单的物品入手,出示一块小石块与一片树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沉浮现象。随后,出示教科书中所举例的七件物品,让学生纷纷预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对于个别物品,如萝卜、回形针、蜡烛,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大家的探究欲望升级。接下来,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手头准备的材料,大家分工协作,一一将七种物品放入水中,判断其真实的沉浮状态。真对这个活动,探究同学们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物体的沉浮状态不同,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大小、轻重、是否空心、材料……一系列的猜测一一从学生的头脑冒出。为了顺利进入今天探究的主题,我简单引导主要研究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状态真的和体积、质量有关吗?很多同学都脱口而出告诉我是的。接着,按照教科书中提供的切割以及连接的方式,用实验去检验真理,冲击学生头脑里原有的错误认识。得出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体积(质量),它的沉浮状态不发生改变的结论。
在课堂教学时,由于实验材料选择的不同及考虑的欠缺,导致产生了一些小的分歧。例如,在探究回形针的沉浮时,有一个小组产生了回形针浮着的现象。这是由于回形针很小,而由水的表面张力将之托起。为了避免此类情况产生,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沉浮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明确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也规定了操作的方法应该是: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另外一个较大的分歧,则是胡萝卜沉浮的判断。由于事先,我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准备实验素材。因此,学生带来了白萝卜还有胡萝卜,且每个萝卜的新鲜程度也是不一的。因此,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出现了浮、沉,甚至悬浮的现象。学生们都很困惑,为什么同样是萝卜在水中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状态形式存在。这时,教师就要随机简单提及一下悬浮这个状态,并告诉学生这与我们所准备萝卜的新鲜度,内含水分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关系。从而解除学生头脑中的困惑。
总之,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同的班级,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处理形式。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❺ 幼儿园科学《什么沉什么浮》课后反思
沉和浮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两种科学现象,之所以选取渗透式领域中的这个科学活动,是到了中班,孩子们观察和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能力。沉和浮是现实生活中幼儿能够经常接触到的现象。《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因此在活动中,我也是取材幼儿身边比较熟悉的物品,这样更容易帮助幼儿猜想和实验。来进行这个科学活动《沉和浮》的探究活动。下面是我对本次活动的反思:本次活动我预设了三个目标:1.观察物体放到水里出现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和欲望。3. 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虽然看起来是两个活动目标,细化之后,却有不少的认知点,如:让幼儿学会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让幼儿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让幼儿对沉浮现象产生兴趣。
为了让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我给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钥匙、回形针、积木、雪花片、调羹。把原先教案中的有盖的小玻璃瓶删掉了。记录表的使用,也是让幼儿初步感知做科学实验需要的简单程序。培养孩子学会阅读和整理实验数据。感知科学实验的严谨。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了四个层次1、认识沉浮;2、猜想物体的沉浮特征;3、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4、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活动中,由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我在某些环节处理地还不是太好。比如:在出示物品宝宝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理解一下物品的材质,这样对幼儿的猜测是有很大帮助的等。科学活动对 于老师和孩子来说都是需要多次探究、研讨、操作、记录等等环节来进行科学活动的,因此在本次活动可能还有很多经验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我会学习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弥补欠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