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戏曲花木兰教案

戏曲花木兰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19 13:23:34

❶ 戏曲 豫剧《花木兰》

先用QQ邮箱发一些全剧mp3,包括锡剧、越剧、楚剧、豫剧、黄梅戏全剧。
QQ邮箱中还有一个TXT文档,给你发我网盘上的戏曲目录,包括锡剧、越剧、楚剧、豫剧、黄梅戏全剧和选段。
由于邮箱容量有限、网友众口难调,而且邮箱文件需要不断更新上传才能保证网友顺利下载,所以不提倡通过邮箱接收我的戏曲。如要求不高,建议接收我邮箱中的近2G戏曲。
如需超多戏曲,建议注册网盘,并加我为网盘好友,才能传给你。我在115网盘上的名字叫第欧根尼,注册网盘并加我为好友后,在网盘上给我发个消息,将你的网络提问链接复制到给我的网盘消息里,我就可以给你分享权,你接收文件只需一分钟就能把我的戏曲变成你的。整出的打包的全剧mp3和选段近20G。
邮箱方式和网盘方式,希望大家只选一种,因为我邮箱中的文件都是我网盘上的,希望大家和我都不要做重复劳动。要求不高用邮箱,要求高用网盘。用网盘的就不要让我再用邮箱发了。(如果发现你要的资料邮箱中没有,你又非要不可,建议用网盘方式,一定在网盘上。)
请大家仔细阅读,认真理解。由于工作量大,不希望总是回答一些无厘头的追问。
衷心祝愿大家听戏愉快,天天开心,事事如意!

给115网盘号或者QQ邮箱

❷ 《木兰诗》的教案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练习说明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然后通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教学建议

一、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本课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这首诗长达330字,要让学生尽快背下来,可以情节为线索并利用这首诗的形式特点。全诗共14节,除“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对镜帖花黄”是六句一节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也有助于记诵。

二、疏通文义,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可适当点拨。

1.本课生字词较多,可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查工具书,教师在课上检查。

2.对诗中涉及的一些修辞现象,可提醒学生注意,点到为止,不必细讲。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是互文,学生很可能误解,但只要略加提示,学生并不难理解。

3.要求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三、要让学生注意这首诗的铺排手法。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以及木兰购鞍马东南西北都跑遍等,都不是在说废话,而是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全诗大半是类似的铺排式的语句。运用这种铺排手法,使这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可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可让学生体会木兰的思想感情,例如停机叹息时的心境,奔赴前线途中的心情,还乡后与亲人团聚、重着女儿装时的感情,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扩展诗中的画面,例如家人喜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恐怕也有不少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想得细致一些,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木兰全家的喜庆情景。诗中的故事情节总的来说是写得比较简括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联想和想像的广阔空间。

有关资料

一、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二、古人评点《木兰诗》

1.《诗薮》: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看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

2.谢榛《四溟诗话》:《木兰诗》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绝似李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耳 。“雄兔脚扑朔……”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三、《木兰诗》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1.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中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刘彬荣、华雪《须知木兰是女郎》,《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钱文辉《〈木兰诗〉主题刍议》,《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

四、木兰诗(曹道衡)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

❸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 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预习《最后一课》

❹ 戏曲《花木兰》

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❺ 戏曲《花木兰》是什么戏种

豫剧~

自己总结了几点,您可以从演员发声,方言,或者曲调、表回演上分辨
1、如昆曲发答声听起来类似京剧,多以笛子伴奏,昆曲的表演十分优美,讲究,一个字概括“雅”
2、锡剧为南方剧种,反正我是听不懂唱得是什么,这个还是要靠多听就知道了
3、扬剧,是我的家乡戏,这个一般有人会把他当作淮剧,如果您是北方人可能也不大听的懂唱的内容,不过扬剧有个代表的曲牌“大陆板”,就是演员跟着板鼓的节奏演唱,没有其他伴奏,越唱越快。
4、豫剧很好鉴别的,您听过豫剧花木兰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基本唱成这样的就是啦,都是河南话唱的
5、越剧最好分辨啦,基本都是女演员,男的也是女的演,唱腔表演各方面都很柔,而且演员都很漂亮,这是我最喜欢的

总之,要想分辨的出各地的戏曲种类,还是要多听,多看就行了

❻ 木兰诗 教案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 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预习《最后一课》

❼ 古代戏曲花木兰

直接传到网络上传附件,绝对无码、免费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阅读全文

与戏曲花木兰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