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意象类教案

意象类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19 09:03:49

A. 意象的作用答题模板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7、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B. 意象表现方法有哪些

一般通过这些意象体现这些意境;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三、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石灰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五、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六、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七、其它类:
古人: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C. 意象的类型

美学中意象的主要类型有:
①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回它在感答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主体有意退居幕后。
②兴象: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像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如王昌龄的诗。
(1) 用超、高、远等字来自然指向的志向的风格语
(2) 用“婉”、“玲珑”等字来描写纤形才气的风格语
(3) 用“浑沦”等字来描写诗人的情绪内容与诗语形式自然 (天然)融和的风格用语
③喻象: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物象,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④抽象:抽象指创造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D. 意象类型有哪些

1、月亮

对月思亲。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2、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3、柳树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的高洁表示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王沂孙《齐天乐》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河伯》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范成大《横塘》

7、长亭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送别之所的专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8、琴瑟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有时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周南·关雎》

妻子好合,如鼓琴

E. 意象的分类

意象的分类

在一般的认识和理解中,意象的分类多种多样,实际上大多都是很不合理的,一般都是说明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很多分类根本没有起到分类的作用,只是一个简单的表述。

在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中,意象主要分为两类,自然类和人文类。

1.自然类意象

自然类意象,就是和大自然有关的意象,主要是指天然存在的一些事物。

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等,都是自然类意象。自然类意象,一般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也表达了某种情感。

关于自然类意象在古诗词中的使用,一般用法都是固定的。

举几个例子:月亮,一般是是思乡之情;柳树,一般是送别、离别之情;红豆,一般是相思之情;鸿雁,一般是思念之情;草,生命力强。

意象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会有不同的用法。例如,秋天,很多诗人感叹秋天悲伤、孤寂、肃杀;实际上,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有收获的喜悦,有万物的成长。只要是合理正确的用法,都是可以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人文类意象

人文类意象,就是和人类有关的意象,主要是指人为创造的各种事物。

亭台楼阁、假山园林、宫殿、道路等,都是人文类意象。人文类意象,一般是赞美人类的伟大,也表达了某种情感。

关于人文类意象在古诗词中的使用,类似于自然类意象,用法都是相似的,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意思,偶尔也会出现新的意思,只要是正确的用法,都是可以的。

举几个例子:亭台楼阁、假山园林,一般是指建筑,精美巧妙的艺术;城墙,以万里长城为代表,一般是指防御;宫殿,一般是指王权富贵。

意象是什么

意象是什么?意象是表达了某种意思的事物。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也没什么争议。

提起意象,很多人都会想到古诗词。没错,意象基本上属于古诗词专用,虽然在别的行业和领域也有使用,但是都借鉴了古诗词。无论意象怎么使用,其中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古诗词中的意思。

在一般的认识和理解中,意象是表达了某种意思的事物;意象是意思的形象;意象是形象的意思等,各种说法基本相同。

在最简单最正确的理解中,意象就是名词。意象本质上就是名词,是使用在古诗词中的名词。意象是人们创造出来的词语,是为了赞美古诗词,赞美诗人。

F. 意象及含义

意像就是一句话或者一首诗里面提到的事物!就像无边落木萧萧下 中的 落木

G. 意象举例

我们认为,意象,就其构成来说,分为简单意象和复合意象;就其类型来说,分为具相意象和抽象意象。无论是简单意象、复合意象,具相意象、抽象意象,都可以共同组成意象单元,而意象单元的集群,则构成文本的全部内容。

1)简单意象:

简单意象是最小的描述单位,也是最基础的信息携带者。一般的模式是“A=A”,很难进行更深的解释。比如:太阳,你可以为太阳一词下定义,但就太阳本身来说,太阳就是太阳,即“A=A”。简单意象并不等同于词性,不受词性的控制,但因词性的不同,可能会衍生出不同的类型,或者出现词性与类型间的交叉。在具相意象的范畴里,简单意象分为及物意象、时间意象、空间意象和知觉意象,在抽象意象的范畴里,简单意象则表现为物理意象。
我们先给出一个例子:

《弄玉》( 作者:风儿 诗昆仑 现代昆仑)

汝赐我月之盈亏
入我血,侵我骨
我便还你一生了罢
从此便入了这画
掌间栖无尽的月光
听落叶小唱
蝴蝶翩跹低过红尘

青衣.花旦,菱花镜,
心尖儿点一颗朱砂
只换场景,不换内容
转过身来的眼波,撩起水袖瘦瘦地飞
入戏,出戏
镜中褪了红妆的女子
细细描摹着前生的容颜

a.及物意象:
及物意象是涉及到万事万物的意象,具体地说,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命名以及我们对这些命名复读时,这些命名所呈现的意象。它的主体内容是名词性事物,如:天、地、日、月、花、书、米、车、山、水、笔、布什、股票……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它们所携带的信息会激活我们的经验,因而会在大脑中出现相关的画面或思维,这就是意象和意象的功用。有一些行为动作也属于这个范畴:走、跑、呼啸、哭、喊、泣、笑、占领……代词类的有:你、我、他、它、们、这、那、前后、左右、上下;还有表现频率的:又、再等……只是在诗里,它们有的时候是实指,有的时候被虚化,出现替代或者转借。在上面的例子里,汝、我、赐、月、血、骨、还、你、入、这、画、掌、栖、朱砂、容颜等等都是。
b.时间意象:
所有和时间有关的描述或表述性文字,均可成为时间意象。如:年、月、日、时、分、秒、世纪、千年、春秋、一生、瞬间、须臾、顷刻……一些本是及物意象,因转借也可成为时间意象,如:唐宋、战国、秦……在上面的例子里,一生、从此、前生,都是时间意象。
空间意象:
也和许多及物意象重叠。如:江南、塞北、驿道、山里、山外、西域……有些也是因为转借,形成空间,如大陆、台湾、孤岛、林屋……就空间意象而言,更多的是由复合意象,甚至是由意象单元来完成的。如例子里:“掌间栖无尽的月光”,它的空间感是由月和掌之间的距离来表现的,这是个意象单元;“低过红尘”则是由复合意象来完成的。至于这两句所形成的诗感,以及在整诗中的作用,或者和其他的句子发生的关系,是另外一回事。
c.知觉意象:
和人的知觉相关的意象,统称为知觉意象。它包括视觉、听觉、味觉、感觉。视觉意象有:大小、高低、方圆、长短、远近、颜色等。还有一些对行为进行修饰和限定的,如:缓缓地、飞快地、凶猛地等等;听觉意象有:哭泣、呻吟、唱、鸣、音乐等;味觉意象有:酸、甜、苦、辣等;感觉意象有:冷、热、温暖、柔软、坚硬、圆润、尖锐等。也有一些对行为修饰和限定的,如:热烈地、温柔地、幸福地、冷酷地等等。在诗里,一般地说,大都使用这些意象的引申或转借的意义,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细分,也可以笼统地称为知觉意象。例子里,字面上来看,这类意象的比例不是太大:唱、瘦瘦地(飞)、细细(描摹)等。
d.物理意象:
物理就是事物的道理,它是事物自身规律的文字表现形式。这类文字往往不表现为可具相的形态,只说明事物间的某种联系或关系。它有一部分由及物意象参与进来,如例子中的“盈亏”,在经济过程中,它指的是某种结果;但在自然界里,它指的则某种规律,比如“月之盈亏”。另一部分则只表示事物间的关系: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等。如例子中的第一节:“汝赐我月之盈亏/入我血,侵我骨/我便还你一生了罢”,“汝赐我月之盈亏/入我血,侵我骨”是前提,“我便还你一生了罢”是结果;“我便还你一生”是前提,“从此便入了这画”又成了结果。这里,“便”字就是一个物理意象。
物理意象的总量不大,但非常重要。它是建立意象单元或者意象单元集群的手段。有的时候字面上并不出现物理意象,但它本身具有的规律,一样可以潜在地参与组织建立意象单元或单元集群,往往构成诗的脉络。

2)复合意象:

复合意象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意象组成的大于简单意象的基本的意象组合;如上例中“瘦瘦地飞”便是由“瘦瘦地”和“飞”两个简单意象组成的视觉复合意象。这里顺便讨论一下意象性质的转化问题:由于观物的角度不同,动作的使动不同,有的意象可以随条件而变化。如“鸟飞了”,这里的“飞”,是鸟采取的行为动作,因此是及物意象;如果是“我看见鸟飞了”,对“我”来说,“鸟”和“飞”又都是眼中的意象,成了视觉意象。当然,我们并不主张把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弄得如此细碎。
二是指按照言说习惯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词组,比如成语。这类例子很多,如“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江”和“长城”虽然还可以细分为两个简单意象,比如“大江”是由视觉意象“大”和及物意象“江”组成,但因它只表示一个单纯的事物,只给我们形成一个单纯的意象,我们依然把它看作是简单意象。但“大江”和“南北”、“长城”和“内外”就分别是由两个简单意象所组成的空间复合意象了。
如果说简单意象是文本建筑的最基础的材料,那么,复合意象则是更进一步的、功能更为突出的建筑材料。它往往使得我们所获得的独立或孤立的意象之间,出现某种有意思的或者有意义的链接,使简单意象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活动,产生某种动感;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思维内视上的更具意义的画面。如上例中的:“月之盈亏”、“入了这画”、“落叶小唱”、“转过身来的眼波”、“无尽的月光”、“细细描摹”等等。它的一般模式是:“A=B”、“A=B+C”、“A=B+C+……”、“A≈B”等等。
复合意象是建立在简单意象基础上的相对更强的表述手段,它具有比简单意象更为强大的、可体现事物间相互影响的能力。复合意象就其功能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并置、比较、替代、转借。

a.并置意象(即并置复合意象,下同。因为一旦进入修辞范围,就只能是复合意象,简单意象不具备这个功能):

并置意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意象在行文过程中获得同等地位的摆放方式。它的前提是地位的平等,相互之间没有引领、涵盖、从属的关系。并置往往并非是叙述的需要(比如一下子说不清楚),而是修辞的需要:以数量和形式的重复,来强化某种意境或者主张,获得呢喃、咏叹或者推进的效果。如上例中的“入我血,侵我骨”就是并置意象,用“入侵”、“骨”、“血”这样严重的字眼,来表现受过或者受到某种事物极为严重的影响。
并置并不单单使用在复合意象的并置上。作为一种手法,它也可以用在意象单元、意象单元集群,甚至段落的并置上。如:

《天下太平》(诗昆仑 现代昆仑 长弓)

从前,有一个国王
塞住自己的耳朵
说:天下太平了

后来,又有一个国王
封住了所有人的嘴巴
说:天下太平了

再后来,又有一个国王
手持沾满鲜血的利剑
说:天下太平了

他们住进坟墓之后
墓碑上都刻着
天下太平

这就是比较明显的并置关系。前三段的形式几乎完全一致,但它们之间没有谁引领、涵盖、从属于谁的关系。但是,由“塞住自己的耳朵”,到“封住了所有人的嘴巴”,再到“手持沾满鲜血的利剑”,却体现了行为等级的升高,事物严重程度和阅读压迫的升级。所以,并置手法的使用,并不是叙述的需要,而是修辞的需要。
一般地说来,并置手法的使用,随着现代汉诗的演变,它的作用也在改变。并置关系往往形成反复咏叹的效果,所以被民歌广泛地使用,也被受到民歌影响严重的诗歌的广泛使用:

如果不是闹革命
我们翻不了身

如果不是闹革命
我们结不了婚

《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

这是两个意象单元间的并置。单元自身体现的是因果关系,其实按照行文的思路,应该是:“如果不是闹革命/我们翻不了身;如果翻不了身/我们结不了婚。”即便是这样,也还是并置的关系:“如果……不了;如果……不了。”但是作者把两个连续的、递进的因果关系,割裂开来,形成同一个因果关系,是为了突出“闹革命”的巨大好处和“我们”对“闹革命”的无限感激。这里,我们明显地能看出那个年代的诗歌,受到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影响:民歌和政治话语空间。受民歌的影响,除了并置的手法外,还有韵的使用。韵的使用与否,决定的诗歌的节奏是否明显,这将在以后的相关章节里讨论。受政治话语空间的影响,是个复杂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排除作者内心对革命的热爱和感激,更不能轻视作者也在敞开内心世界最为柔和的部分。但是,三、四十年代,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的大陆诗歌很多就是有韵的和分节的文章,且直白如话。但是,如果白话诗不单单是用白话文写的“诗”,而是“诗”如白话,那么,“诗”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无限膨胀,等同于语言和文字(比如小靳庄“造诗”运动);二是自行消亡,不覆为诗。以上各式可逆推:诗如白话,偶为之,尚无不可;作为诗质和诗境,是决不可取的。

b.比较意象:

比较,往往是指同类事物之间的量的比较,有时也引申为同一范围内固有的不同的质的存在。所以,它既可以是同质的类比,也可以是不同质的反比。它的意义在于:既是字面排列形成的比较,也是意义上的比较。
比如:

《远和近》(顾城)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你”,是同一事物范围;“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是同一事物中不同的质的表现,是比较;“你”“一直看我,或者,一直看云”,体现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是“要么……要么”的比较和选择;而“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是另一种价值模式:游移的和不肯定的。二节中的“我”(觉得)是同一个范围,“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之间,也是同一范围中的不同质的表现,也是比较。不同的是,它和前一节形成了类因果关系。“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是客观的描述;“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是“我觉得”,是主观感受。客观描述和主观感受之间,又形成了比较。由事物的表象,进入事物的内部,就是诗要完成的任务。能进一层则进一层,能进两层则进两层。《人间词话》中对近体诗的所谓“更进一层”的要求,就是诗获得质感和厚度的要求,也说明汉诗的一贯主张是反对诗的单薄或者“白话化”。下一个例子则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话的:

《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首著名的诗。说它著名,是因为它短,好记,所以脍炙人口。说它著名,是因为它好,直接进入了哲学的层面。但两句之间,形成了比较意象,不同的是,是反比。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感觉》(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第一节连续使用了四个并置意象单元,这四个意象单元间,没有谁引领、涵盖、从属于谁的关系,只是以数量和形式的叠加来强化“灰色”这一压抑的语境,并用不厌其烦(天、路、楼、雨四个简单及物意象)来排除其他具有积极意义的色彩。二节的首句,让“灰色”悄然演变成“死灰”,由景观描述进入生命状态。这里,“死灰”是对“生命”的转借。“一个鲜红/一个淡绿”这两个复合意象和上节形成色彩上的比较;“孩子”,也是对新生命和希望的转借,“在一片死灰中”和“走过两个孩子”是以“生命”为节点的比较。这样,通过并置意象的使用,实现了对一个方面的强化;通过比较手法的应用,实现了字面和含义的双重矛盾的建构。所以,顾城的作品,往往表现出意韵沉于字面以下,有内涵、有厚度。这既是作者善于思考的结果,大概也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干燥、不焦灼的人格。

阅读全文

与意象类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