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

发布时间:2021-02-19 02:52:25

㈠ 如何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举例如下: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胡主席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当局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
活动一:……活动二:……引导回答2:……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

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举例如下: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胡主席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当局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
活动一:……活动二:……引导回答2:……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

㈢ 如何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1.激发求知 ,要想讲好一堂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引起学习兴版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权们在后面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2.教学与心理相适,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需要,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心理需要。
3.历史教学的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结构的创新,课堂形式的创新都要做到教学有针对性。

㈣ 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题目,要怎么写啊,实在不会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倒计制时46天!你方吗?
“从未写过教学设计怎么瞎编凑字数?
案例分析都写满了还是不给高分为什么?
高考之后没写过作文,当年的腹中锦绣都忘了怎么办?”
【山香资格证专项突破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育写作”三大模块专项讲解,讲练结合,模板套路,逐一突破,带你突破70分,轻松拿证!

㈤ 中学历史教案格式

格式要求是: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
3.能力培养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
[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小结]
(七)作业
(六)板书设计

新老师试讲,关键不在与教案格式,而在于有没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否领会新教材的精髓,能否考虑到学生的情况等。给你一篇文章参考。

“走进新课程,我们怎样教?”这是从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应不断实践、探索和反思的。根据调研听课,发现目前在对待教案设计上,教师们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一是精心设计,推陈出新——他们大多是欢迎新课改、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敢于实验的青年教师。另一种是沿袭旧路,老方法教新课程——主要是因为对课改的认识尚不深刻,认为课改不外乎是教材的改变,用旧观念对待新课改,用老教案备新课,因此教案基本是过去教案的翻版,甚至还有不备详案、只写提纲等现象。还有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缺少实践,尽管有努力的愿望,但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不知如何设计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案。

针对上述情况,更有必要强调认真备课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要把课改的“理想"变为现实,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我们强调教学要做到“六认真”,首先是认真备课。认真备课具体反映在精心设计教案。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怎样设计体现新课改理念、以新的呈现方式撰写,特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从事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依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

如果把课程改革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上述所说的“三维”目标。

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首先要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标准,是教学的总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评价、检验课堂教学能否达成目标的依据之一。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的具体运用。在具体课的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呈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注意这“三维"目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在不同内容的课中,三个维度的所占比重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的课注重史实教学,有的课思想教育功能较强。只有把“三维”目标融合为一体,才能将“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

二、钻研课程内容,细化课标于课堂教学之中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采用“模块一专题”的形式,力图构建起一个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现出时代性和基础性,反映了历史学科与社会进步、学术成果和学生经验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打破了原来的通史形式,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共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由于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历史不成系统、支离破碎,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钻研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不同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有的内容还要和其他课程结合。

学习模块从体系、结构和内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现,对教学和教案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历史必修(I)为例,它是以中国和世界历史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典型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模块,专题的编排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近现代。这种编排并不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时序,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完整性也不是很清楚的,这就给备课和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课标的表述是宏观的、高度概括的,这就尤其需要在备课和设计教学目标时对课标进行细化。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l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课标表述为:(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看起来一课课标就有两条要求,然而在教学中仅就这两条是无法将这一理论性较强的课讲清楚的。有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将上述两条细化为下列“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解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共产党宣言》节选资料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掌握第一手历史资料对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领悟“感知-积累-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与方法。

2.通过编制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结构表格和对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的分析与归纳,感知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历史信息的魅力,学习多角度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资产阶级等势力对共产主义的敌视与马、恩对资本主义发展冷静而客观的分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理性的智慧和力量,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

2.以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反复和曲折作铺垫、以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为线索、以“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调查结论为点睛,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特点与规律。

尽管这样的细化还值得进一步推敲,但可以看出教师在学习、研究课标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落实“三维”目标。

由此可见,不论教科书如何编写,内容如何变化,在确定具体课堂教学目标时,都应该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当然,也不是简单地、肤浅地理解课标要求,更不能照搬照用教学参考书的现成设计。而是要根据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因校因生因课细化课标,使之更具体化,更易操作,同时也是保证课标得到全面的落实。

三、转变教学方式,双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在此次课改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就是要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所转变。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是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前提,是为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服务的。

在传统的“满堂灌”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常常感到学习是乏味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在新一轮课改中,能否在教学方式上来一场“颠覆性的变化”,师生在课堂的角色能否来一个转换,是摆在从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们面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课程是要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课堂教学最终是由教师来实施。所以,需要教师在更新课程观念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

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在变化了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怎样转变呢?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要由历史的“权威"转变为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还要由管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教师的角色要变,学生的角色也要改变,要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角色变了,学习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要学会各种形式的主动学习方式。能否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落实高中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在设计教案时不能再像以往的那样,只有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而是要双向设计。既有教师的活动,同时有学生的活动,师生互动、师生互补,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学得轻松,学有所获,学有长进。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说的、学生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都可让学生完成。即使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能完成的,教师也贵在及时点拨,给以思路,不再包办代替。

这种双向设计教学活动的教案,在义务教育7-9年级的历史新课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的推广。可以说,义务教育的历史新课程为高中实施新课程做了准备,值得高中教师学习、借鉴。诚然,高、初中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案设计中,还要更注重活动目标的设计和目标达成的检验。缺少检验反馈是无法把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落到实处,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需同时考虑。还应该提倡对教案设计的同行评价和教师教后的自我总结反思,这样有助于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让历史教师在课改中自身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新课程同成长,共进步。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高中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可以这样说,在先进的课程理念引领下,设计出体现课改理念、具有新的呈现方式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确保实施新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知易行难,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和探索、改进。

㈥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怎么写

原教学大纲相比较,《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有很大区别,《历史课程示准》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近、现代史和世界古、近、现代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若干学习主题,这些标准的制定,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归结到每节课堂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上,要求教师并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学生应接受那些重、难点和基础知识,而是首先要明确学习主题,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学会什么.以《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中华文明起源》第一节为例,《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题,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注意,让学生找出中国早期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内含,而不是让学生只知元谋人是元谋人,北京人是北京人的两个孤伶伶的概念.
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通过对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供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识,既可作为学生学习前的探究学习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教师拟定一个知识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标准,应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于教学评价,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㈦ 初中历史试讲万能模板

试讲(模拟课堂教学)教案模板,方便大家复习。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 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 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 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
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
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 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 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 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 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十一、答辩
答辩不仅是对笔试测试效果的补充和扩展,而且是考官与考生直接进行“双向沟通”的过程,是在笔试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考生的能力素质、工作经验等综合情况的过程,它给了主试一个全面、客观的立体形象,为选拔合适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
答 辩题一般分共性和个性两类。抽签答辩题(即共性题)是根据需要试前确定一些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制成题签,考生入场后通过现场抽签向考官解答题签上提出的问 题;随机试题(即个性题)是针对考生的不同经历,依据岗位要求,制定出能预测考生学习经历、工作经验、态度、能力等方面的状况或水平的试题,由考官在随机 提问时提出,并根据临场情况追问。

㈧ 初中历史十分钟试讲模板

初中历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学设计试讲模板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文学三杰”和“艺术三杰”及其代表作,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

2.掌握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史料研读、自主阅读等方法,归纳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主要人物及其作品。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提高对历史问题探究、分析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文主义精神(提倡人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贡献,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经历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树立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艺术三杰”的主要作品及特点。

【难点】

文艺复兴的实质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

史料研读法,自主阅读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意大利的风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艺术品,同时由老师进行讲解: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就在这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伽利略、马可·波罗等伟大的人物。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国度。同学们,在14、15世纪的意大利产生了一个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文化现象——文艺复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

(板书:第6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过渡】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文艺复兴运动首先于意大利兴起,那大家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会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呢?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6—27页文字并结合课件展示的有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的史料材料,提问: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七、教学反思

㈨ 如何写初中历史教案

将历史的背景与要考试的内容结合在一起,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可以参照下明朝那些事的叙述方式,重要要生动,同时将教学提纲穿插进去。

阅读全文

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