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刘金库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 刘金库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明确而又科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完整形式丰富的教学过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标达成。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更需要师生的双边互动。教师的引导就是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自主学习与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思考与动手能力,这样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知识的教学、职能的发展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识教学是基本,智能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我们从知识入手,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故而提高学生智能、加强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与责任。而职能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的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方法的引导、探究式的启发与归纳。问题的设计极其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笔者从事教育21年,而从事历史教学11年了,下面我仅就自己10多年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巧妙设计课堂问题与大家交流与探讨,如有不妥,敬请指正。一.导语设计问题 从导语开始设计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导语是有着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要自然、流畅,而不是牵强附会。怎样由上一节(前面)学习内容很自然过渡到新学内容,并且能留下悬念,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例一:七年级(上) 第九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学完以后,紧接着学习: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了解由于秦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并推翻了秦的统治,那么秦的灭亡将会有哪个政权建立?面对农民战争后的经济萧条,新的统治者将会采取怎样措施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结果会如何?要想解决这三大问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三个问题相互关联,悬念迭起,学生会有极大兴趣的。例二:九年级(下) 第十一课 西方世界社会秩序的调整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下一课罗斯福新政与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我的导语是: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世界社会的秩序调整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了解通 过巴黎和会 与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亚太地区的矛盾,形成了战后的世界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4---1929年是世界相对稳定时期,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在战后发展“繁荣时期”,但繁荣的背后隐藏这危机,很快爆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有三大特点,损失最大的是美国和德国,面对这场经济大危机,美国和德国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摆脱经济呢?今天我 们就一起学习第十二课罗斯福新政与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二.课题是设计问题 从学习的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直入要害,紧扣重点,突出重点,每一课的题目就是本课的核心、重点,开门见山突破重点,可以事半功倍,会有更好效果。例一:七年级(上)第八课 秦的统一 今天我们学习秦的统一,请同学们探讨以下问题:1.秦统一的条件 2. 秦统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体措施?你最欣赏哪项措施?并说明理由。3.秦统一的各项措施有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现在还在起作用? 例二:九年级(上)第二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从题目可以提出一下问题: 1,大河流域有几大河流?共有几大文明古国?并从东向西依次说出其名称。2.上古文明为哪个社会的文明,这些文明的共性是什么?三.链条式设计问题: 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使问题紧凑,拓展学生思维,也更能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 例一: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是什么关系?西汉初年实施休养生息的背景什么? 2.休养生息重点解决了发展农业方面的什么问题?休养生息的作用是什么?对西汉又怎样的影响?汉高祖、文帝、景帝治理国家的措施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 例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经历几代皇帝?这几代皇帝的共同作为是什么?2.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时期,请你分析其繁荣的原因有哪些?一个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四.图片式设计问题 借用图片设计问题,比较直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把知识与图片结合起来,其实也是知识的运用与联想。 例一: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问题: 图一 田纳西河水利工程 图二 蓝鹰游行在纽约举行 1.图一是罗斯福新政中解决什么问题?他还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该问题? 2.图二有事罗斯福新政中解决什么问题的?其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其新政的?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还未过去,各国借鉴了罗斯福的哪项措施来摆脱危机? 例二: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问题: 1.由两幅图,看出日本军队前后有何变化?这种变化给日本、中国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这两幅图与日本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例三: 图一 攻打冬宫 图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图三 秋收起义 图四 井冈山会师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问题: 1.列宁说“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爆发革命”与图一图二有关,是什么事件?其性质是什么? 2.图三图四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所走的路,两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给你有何启示?五.综合归纳式设计问题: 就是把相同或相近几个事件放在一起,找出共同点,进行归纳,拓展提升,得出一种感想或认识、启示。 例如:1.从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的事件中,他们几位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请问这种精神是什么? 2.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你的感想是什么? 3.由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思想运动给你的认识什么? 4.由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你的到怎样的感悟? 总之,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灵活性、归纳性和提升拓展性,方可起到将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语言精练、简洁,通俗易懂,也需要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要有深挖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自成一体,驾轻就熟,灵活运用,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的问题,使学生对历史有一种亲切感,历史的人和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在轻松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寻找知识与快乐。 作者工作单位:安康市汉滨区初级中学
㈡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现代发生过的所有历史事件
春秋
前期
平王东迁 · 携王余臣 ·庄公小霸 ·楚国称王 ·晋国分裂 ·共叔段之乱 ·王子带叛乱 ·周郑交恶 ·东门之战 ·繻葛之战·北戎侵齐 ·曲沃代翼 ·齐灭纪之战
中期
管仲相齐 · 长勺之战 ·北杏之会 ·齐桓公称霸 ·九合诸侯 ·尊王攘夷 ·存邢救卫 ·召陵之盟 ·假道伐虢 ·葵丘之会 ·泓水之战 ·重耳流亡 ·城濮之战 ·践土之盟 ·肴之战 ·秦霸西戎 ·赵盾主盟 ·赵氏孤儿 ·问鼎中原 ·若敖氏之乱 ·邲之战 ·初税亩 ·鞍之战 ·虫牢之盟 ·华元弭兵 ·鄢陵之战 ·晋悼公新政 ·湛阪之战 ·三桓分公室 ·栾盈之乱 ·弭兵之盟
后期
崔庆之乱· 晏婴相齐 ·子产相郑 ·兵役制 ·世兵制·伍子胥奔吴 ·王子朝之乱 ·鸡父之战 ·役人暴动 ·刺杀王僚 ·钟离之战 ·柏举之战 ·堕三都 ·槜李之战 ·卧薪尝胆 ·黄池之会 ·田恒弑君 ·越灭吴之战 ·徐州会盟 ·晋阳之战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4]
战国
前期
三家分晋 · 士族崛起 ·李悝变法 ·魏灭中山之战 ·三晋伐齐之战 ·吴起变法 ·武卒制 ·阴晋之战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与泗上十二诸侯 ·棘蒲之战 ·韩灭郑 ·浊泽之战 ·周分东西(东周公国、西周公国) ·商鞅变法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 ·河西之战 ·楚灭越
中期
合纵连横 · 五国相王 ·函谷关之战 ·秦灭巴蜀 ·齐破燕 ·争夺九鼎 ·齐秦互帝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胡服骑射 ·宜阳之战 ·赵灭中山之战 ·垂沙之战 ·五国攻秦之战 ·伊阙之战 ·齐灭宋之战 ·济西之战 ·田单复国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齐魏灭薛 ·楚辞 ·负荆请罪 ·鄢郢之战 ·庄蹻入滇 ·远交近攻 ·华阳之战 ·阏与之战 ·陉城之战 ·都江堰
后期
战国四公子 · 长平之战·窃符救赵 ·义不帝秦 ·债台高筑 ·秦灭周 ·荆轲刺秦王 ·秦灭六国之战
秦朝编辑
秦灭六国之战 · 皇帝 ·统一度量衡 ·书同文 ·郡县制 ·驰道·车同轨 ·焚书坑儒 ·阿房宫 ·秦始皇巡游 ·骊山陵 ·北击匈奴 ·南戍五岭 ·秦攻百越之战·徐福东渡 ·万里长城 ·灵渠 ·沙丘之变 ·赵高专政 ·大泽乡起义 ·秦末农民战争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望夷宫之变 ·入秦为王 ·约法三章 ·鸿门宴 ·戏亭分封·暗渡陈仓 ·楚汉战争(彭城之战 ·成皋之战 ·睢水之战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5]
汉朝编辑
西汉
郡国制 · 布衣将相·汉承秦制·白登之围 ·和亲匈奴 ·消灭异姓王 ·吕后称制 ·诸吕之乱 ·萧规曹随 ·七国之乱 ·文景之治 ·汉武盛世 ·武帝建元(年号)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夜郎自大 ·汉匈战争 ·马邑之谋 ·汉武帝币制改革 ·刺史制度 ·酎金夺爵(推恩令、附益法) ·尊儒尚法·漠北之战·汉灭朝鲜之战 ·李广利降匈奴 ·苏武牧羊 ·汉宛之战 ·东瓯内迁 ·巫蛊之祸 ·霍光辅政 ·盐铁论 ·昭宣中兴 ·西域都护府 ·外戚干政 ·昭君出塞 ·王莽篡汉
新朝
王莽改制 ·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之战 ·刘玄称帝(绿林军) ·刘盆子称帝(赤眉军)
东汉
东汉统一战争 · 云台二十八将 ·王景治黄河 ·取消都试·光武中兴 ·交阯反叛 ·造纸术改进 ·匈奴内讧 ·汉传佛教 ·白马寺 ·明章之治 ·白虎观会议 ·地动仪 ·班超再通西域 ·甘英使大秦 ·戚宦之争 ·邓氏称制 ·邓骘、梁冀专权 ·党锢之祸 ·西域长史府 ·汉羌战争 ·汉鲜战争 ·鲜卑兴起 ·黄巾之乱 ·凉州之乱 ·诛灭十常侍·董卓讨伐战 ·群雄割据 ·文和乱武·官渡之战 ·潼关之战·赤壁之战 ·汉中之战 ·南匈奴解体 ·挟天子令诸侯 ·樊城之战·曹丕篡汉[6]
三国编辑
汉末
黄巾起义 · 董卓专权 ·董卓讨伐战 ·群雄割据 ·凉州军劫天子 ·孙策平江东之战 ·挟天子以令诸侯 ·唯才是举 ·屯田制 ·袁术称帝·徐州易主 ·易京之战 ·官渡之战 ·曹操征乌桓 ·仓亭之战 ·赤壁之战 ·合淝大战 ·潼关之战 ·南匈奴解体 ·建安文学 ·益州之战 ·汉中之战 ·樊城之战 ·曹丕篡汉
曹魏
曹丕篡汉 · 九品中正制 ·石亭之战 ·合淝新城之战 ·蜀攻魏之战魏灭燕之战 ·高句丽讨伐 ·提倡玄学 ·曹爽专权 ·嘉平之变高平陵之变 ·司马氏专权 ·东兴之战 ·寿春三叛 ·司马昭弑君 ·竹林七贤 ·魏灭蜀之战 ·司马炎篡魏
蜀汉
刘备称帝 · 夷陵之战 ·平定南中 ·诸葛亮北伐 ·姜维北伐 ·黄皓专权 ·魏灭蜀之战
东吴
夷陵之战 · 交州领化 ·石亭之战 ·孙权建国 ·岭南开拓 ·夷洲探寻 ·合淝新城之战 ·吕壹专权 ·二宫之争 ·诸葛恪专权 ·东兴之战 ·寿春驰援 ·孙峻、孙綝专权 ·孙皓暴政 ·西陵之战 ·晋灭吴之战 [7]
晋朝编辑
西晋
司马炎篡魏 · 西陵之战 ·秃发树机能扰凉州(鲜卑) ·晋灭吴之战 ·太康之治 ·八王之乱 ·郝散起兵(匈奴) ·齐万年起兵(氐) ·流民起义 ·《徙戎论》 ·贾后弑君 ·张昌起兵 ·刘渊举兵(匈奴) ·李雄称帝 ·杜弢之乱 ·苦县之战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十六国纷立 ·三定江南 ·西晋灭亡
东晋
五马渡江 · 司马睿建国 ·王与马共天下 ·祖逖北伐 ·庾亮辅政王敦举兵 ·侨置州郡县 ·士族门阀鼎盛 ·苏峻举兵 ·褚裒北伐 ·殷浩北伐 ·桓温北伐 ·谢万北伐 ·庚戌土断 ·北府兵建立 ·淝水之战 ·王恭叛乱 ·卢循、孙恩起义 ·桓玄称帝 ·刘裕北伐 ·法显求经 ·莫高窟·义熙土断 ·东晋平蜀 ·刘裕篡晋[7]
十六国编辑
五胡乱华 · 永嘉之乱 ·拓跋部内迁 ·胡汉分治 ·石勒称王 ·北魏建国 ·石虎乱政 ·慕容俊称帝 ·冉闵称帝 ·杀胡令 ·苻健称王 ·张祚称王 ·莫高窟开凿 ·枋头之战 ·前秦灭前燕 ·前秦灭代 ·吕光西征 ·淝水之战 ·姚苌举兵 ·慕容垂称王 ·拓跋圭复国 ·后燕灭西燕 ·后凉三分 ·慕容德称王 ·赫连勃勃称王 ·刘裕北伐 ·参合陂之战 ·北魏统一北方[7]
南北朝编辑
南朝
刘裕篡晋 · 元嘉之治 ·宋室内哄 ·河南之战 ·盱眙之围 ·竟陵王之乱 ·萧道成篡宋 ·唐寓之起义 ·永明之治 ·萧衍篡齐 ·大明历 ·浮山堰崩塌 ·钟离之战 ·元颢入洛 ·神灭论论战 ·侯景叛梁 ·江陵之战 ·陈霸先篡梁 ·隋灭陈之战
北朝
北魏统一北方 · 盖吴起义 ·北魏毁佛 ·国史之狱 ·云冈石窟开凿 ·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三长制 ·龙门石窟开凿 ·法庆起义 ·天竺取经 ·六镇之乱 ·关陇起义 ·杜洛周起义 ·鲜于修礼起义、葛荣起义 ·河阴之变 ·孝武西迁 ·北魏分裂 ·沙苑之役 ·河桥之战 ·邙山之战·玉璧之战 ·府兵制改革 ·水经注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统一北方 ·尉迟迥之乱 ·杨坚称帝 [8]
隋朝编辑
尉迟迥之乱 · 杨坚称帝 ·三省六部 ·营建大兴 ·隋与突厥之战 ·统一南北 ·夷平建康 ·开皇之治 ·杨广夺位 ·开凿大运河 ·开创科举制 ·吐谷浑扰境 ·三征高句丽 ·瓦岗军起义 ·隋末民变[9]
唐朝编辑
初唐
晋阳起兵 · 武德之治 ·唐朝统一战争 ·武德律 ·玄武门之变 ·渭水之盟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 ·贞观之治 ·昭陵六骏 ·玄奘西行 ·守捉制 ·租庸调制 ·行道制度 ·都护府制 ·羁縻政策 ·兵募制 ·房谋杜断 ·经营西域 ·文成公主入藏 ·冯盎归唐 ·市舶司 ·翰林院 ·近体诗 ·永徽之治 ·律疏 ·唐灭百济之战(白江口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 ·二圣并称(天皇天后) ·唐长安城 ·三彩 ·中亚方孔钱币(宝文钱制) ·印刷术
盛唐
神都洛阳 · 武则天夺权 ·徐敬业讨周 ·武周之治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渤海国兴起 ·神龙革命 ·武举制 ·东突厥复国 ·五王政变 ·三受降城 ·七河地区 ·韦后之乱 ·重俊之变 ·唐隆之变 ·太平公主之死 ·开元之治 ·节度使 ·募兵制 ·唐玄宗封禅 ·李杨专权 ·专任蕃将 ·怛罗斯战役 ·南诏国兴起 ·安史之乱
中唐
藩镇割据 · 五京制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裴度平淮西之乱 ·陇右十八州 ·两税法 ·海上丝绸之路 ·唐蕃清水之盟 ·六次出幸 ·泾原兵变 ·平凉劫盟 ·贞元之盟 ·河朔三镇 ·宦官当权
晚唐
永贞革新 · 元和中兴 ·甘露之变 ·牛李党争 ·会昌灭佛 ·大中之治 ·归义军 ·唐诏之战 ·唐末民变 ·庞勋之变 ·黄巢之乱 ·白马之祸·火药 ·飞钱 ·南青北白 [10]
五代十国编辑
五代
唐末民变 · 白马之祸 ·割让燕云十六州 ·洛阳兵变 ·契丹灭
晋
·郭威灭汉 ·高平之战 ·邺都之乱 ·后周世宗灭佛 ·后周攻南唐之战 ·陈桥兵变 ·北宋统一战争
十国
刘䶮称帝 · 王建建蜀 ·孟知祥称帝 ·吴越建国 ·李昪称帝 ·白藤江之战 ·北汉建国 ·后周攻南唐之战 [11]
宋朝编辑
北宋
陈桥兵变 · 杯酒释兵权 ·李重进之乱 ·交趾独立 ·北宋统一战争 ·禁军 ·更戍法与养兵弥乱 ·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 ·宋辽战争 ·白藤江之战 ·雍熙北伐 ·禁榷 ·咸平之治 ·澶渊之盟 ·割夏灵六州 ·东封西祀 ·刘太后临朝 ·庆历增币 ·庆历和议 ·侬智高起事 ·宋夏战争·六谷部抗夏 ·五鬼用事 ·仁宗盛治 ·庆历新政 ·濮议 ·宋词 ·交子 ·熙宁变法 ·宋越熙宁战争 ·元丰改制 ·王安石变法 ·新旧党争 ·元祐更化 ·绍圣绍述 ·收取青唐 ·汴梁 ·六贼当政 ·海上之盟 ·宋江起义 ·方腊起义 ·平州之变 ·宣和北方大暴动 ·海上之盟 ·宣和和议 ·区希范起义 ·徽宗内禅 ·东京保卫战 ·靖康之难(被俘女性) ·活字印刷术
南宋
建炎南渡 · 黄汪坏政 ·维扬之变 ·苗刘兵变 ·宋金战争(郾城之战 ·宋金川陕争夺战) ·顺昌大捷 ·绍兴和议 ·采石之战 ·隆兴北伐 ·隆兴和议 ·乾淳之治 ·绍熙内禅 ·庆元党禁 ·开禧北伐 ·程朱理学 ·永嘉学派 ·嘉定和议 ·韩侂胄专权 ·史弥远专权 ·四木三凶 ·端平更化 ·端平入洛 ·贾似道误国 ·泉州市舶司 ·宋元战争(襄樊之战 ·回回炮) ·文天祥勤王 ·崖山海战
辽金夏编辑
辽国
阿保机建国 · 颁制文字 ·取燕云十六州 ·灭后晋·横渡之约 ·宋辽战争 ·君子馆之战 ·澶渊之盟 ·重熙增币 ·景宗中兴 ·辽夏战争 ·重元叛乱 ·十香词冤案 ·阿骨打称帝 ·北辽 ·金灭辽之战 ·西辽(东辽 ·后辽)
金国
阿骨打称帝 · 猛安谋克 ·海上之盟 ·宋金灭辽 ·宋金战争 ·靖康之变 ·伪楚伪齐 ·绍兴和议 ·颁制文字 ·海陵王篡位 ·东京兵变 ·采石之战 ·开禧北伐 ·嘉定和议 ·章宗文治 ·蒲鲜万奴据东京 ·宗浩北伐 ·红袄军民变 ·九公封建 ·三峰山之战 ·蒙金战争
西夏
李元昊建国 · 颁制文字 ·宋夏战争(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 ·庆历和议 ·辽夏战争 ·母党专权(惠宗、崇宗) ·灵州之战 ·北宋五路伐夏 ·永乐城之战 ·金夏同盟 ·任得敬分国 ·李安全篡位 ·蒙夏战争 [12]
元朝编辑
大蒙古国
蒙古统一 · 攻西辽 ·征服花剌子模 ·蒙夏战争 ·蒙金战争 ·窝阔台攻宋之战 ·西征欧洲 ·乃马真后称制 ·海迷失后称制 ·高丽蒙古战争 ·征西亚 ·蒙哥攻宋之战 ·四大汗国
元朝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 · 李璮叛乱 ·宋元战争 ·塔拉斯河库里尔台大会 ·蒙越战争 ·元日战争 ·元缅战争 ·元爪战争 ·海都之乱 ·延祐复科 ·南坡之变 ·至正新政 ·元代民变 ·亦思巴奚兵乱
北元
洪武北伐 · 金山之战 ·捕鱼儿海之战 ·元益宗遇害[13]
明朝编辑
前期
元代民变 · 鄱阳湖之战 ·明朝治藏历史 ·卫所制 ·徐达北伐·洪武北伐 ·洪武之治 ·海运弛禁 ·明初四大案 (胡惟庸案·空印案 ·郭桓案 ·蓝玉案) ·南北榜案 ·建文改制 ·靖难之变 ·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 ·南征安南 ·统治安南 ·贵州建制 ·唐赛儿民变 ·明成祖北伐·迁都北京 ·朱高炽监国 ·朱高煦叛乱 ·仁宣之治 ·宣宗废后
中期
王振擅政 · 麓川之役 ·浙闽民变 ·土木之变 ·午门血案 ·京师保卫战 ·夺门之变 ·曹石之变 ·汪直擅政 ·郧阳民变 ·藤峡盗乱 ·哈密之争 ·固原盗乱 ·弘治中兴 ·九边建制 ·满仓儿案 ·海运严禁 ·刘瑾擅政 ·寘鐇之乱 ·刘六刘七民变 ·川蜀盗乱 ·武宗南巡 ·宸濠之乱 ·南赣盗乱 ·江彬擅政 ·阳明学 ·大礼议 ·佛朗机人(葡萄牙)东来(屯门海战 ·西草湾之战 ·双屿港 ·租借澳门) ·大同兵变 ·更定祀典 ·世宗崇道 ·岑猛之乱 ·壬寅宫变 ·严嵩擅政 ·北虏南倭 ·李福达之狱 ·河套之役 ·庚戌之变
晚期
隆庆新政(隆庆开关 · 俺答封贡) ·江陵柄政 ·万历中兴 ·万历怠政 ·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 ·朝鲜之役 ·播州之役) ·矿税之弊·东林党争 ·国本之争 ·荷兰人东来(沈有容谕退红毛番 ·澎湖之战 ·崇祯明荷海战) ·天主教再次传入(西学东渐 ·利玛窦 ·圣教三柱石 ·南京教案 ·崇祯历书) ·明末三大案(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建州女真叛明 ·萨尔浒之战 ·奢安之乱 ·徐鸿儒民变 ·魏忠贤擅政 ·王恭厂大爆炸 ·崇祯治乱 ·清兵入塞 ·己巳之变 ·沙普之乱 ·吴桥兵变 ·明末民变(王二起义 ·张献忠起义 ·李自成起义) ·甲申之变
南明与明郑
南明纷立(弘光 · 鲁王 ·隆武 ·绍武 ·永历等) ·入关战争 ·联虏平寇·太子案 ·左良玉清君侧 ·满清大屠杀·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姜瓖大同反正 ·广州大屠杀 ·沙定洲之乱 ·联寇抗清 ·李定国两蹶名王 ·十八人之狱 ·孙可望投清 ·夔东十三家 ·磨盘山血战 ·郑成功北伐 ·郑成功征台 ·咒水之难 ·明郑王朝
清朝编辑
前期
叛明立国 · 萨尔浒之战 ·八旗制度 ·入侵朝鲜(丁卯胡乱、丙子胡乱) ·进兵蒙古 ·清兵入塞 ·松锦之战 ·入关战争 ·绿营 ·剃发易服 ·清初六大弊政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阴惨杀 ·庚寅之劫 ·反清复明 ·三藩之乱 ·澎湖海战 ·南北党争
中期
康乾盛世 · 康熙历狱 ·中国礼仪之争 ·清中期禁教 ·密折制度 ·盟旗制度 ·清朝治藏历史 ·文字狱 ·摊丁入地 ·火耗归公 ·军机处 ·雅克萨战役 ·多伦会盟 ·改土归流 ·十全武功 ·乾隆帝南巡 ·中国风 ·平定准噶尔 ·大小和卓之乱 ·撤驿之变 ·锁国政策 ·大小金川之役(大金川之战、第二次金川之战) ·清缅战争 ·林爽文事件 ·清越战争 ·平定廓尔喀 ·英使礼节争议
晚期
平定苗疆 · 川楚教乱 ·癸酉之变 ·张格尔之乱 ·嘉道中衰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七和卓之乱 ·太平天国 (捻乱、广东洪兵起义、小刀会起义) ·廓藏战争 ·云南回变 ·陕甘回乱 ·新疆回乱 ·贵州苗乱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辛酉政变 ·同治中兴 ·洋务运动 ·天津教案 ·左宗棠戡定新疆 ·伊犁危机 ·阜康钱庄挤兑倒闭 ·中法战争 ·丁戊奇荒 ·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 ·乙未广州起义 ·三国干涉还辽 ·新军 ·中俄密约 ·瓜分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 ·己亥建储 ·唐胥铁路 ·通商银行 ·京师大学堂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东南互保、海兰泡事件) ·清末新政 ·英国侵藏战争 ·日俄战争 ·立宪运动 ·国会请愿运动 ·保路运动 ·戕官事件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外蒙古独立 ·麦克马洪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民国肇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
孙中山
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
1912年4月孙中山辞职,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此后至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国歌为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的《卿云歌》,其中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北洋时代
临时政府正式迁京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袁世凯对内镇压国民党,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二次革命”发生了。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徐州军阀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北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复辟丑剧只持续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护法运动,但不久也失败了。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从而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16]
北伐与统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
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接着,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17]
国民党一大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广东革命政府还创办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讲习所;两次东征陈炯明后,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统一;第一次东征后,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并将所属军队编为国民革命军。[17]
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国民政府于1926开始了北伐。北伐军胜利进军,不到半年打到长江流域。[17]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国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其后东北易帜),并订于国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约法”相当于宪法。卿云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训典礼所撰训辞“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为国歌。
根据1924年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军政”时期在1928年北伐成功、全国
中华民国国旗(1929—1949)
统一后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由于国共内战继续,以及日本侵华,直到1946年方订定中华民国宪法并于1947年颁行,训政时期始告结束。1936年5月拟定“五五宪草”预备正式立宪。后因中日战争爆发,立宪遂向后拖延。当时国民政府主席为林森(1932年-1943年),行政院长为汪精卫(1932年-1935年),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蒋介石(1932年-)。汪精卫因屡遭国民党内压力,后出亡河内,与日本接触,应允反共,停止抗日,于1940年在南京另组一个汪伪国民政府。该政府仅获教廷、意大利、纳粹德国、伪满洲国的承认。汪精卫于1944年病死东京。
抗日卫国战争
1937年,日本先后攻陷华北、淞沪、南京,占据中国大量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自南京迁往重庆,展开十四年抗战的后八年全面抗战。当时,中华民国所属国民革命军投入战争计步兵128个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旅,20个独立团,正规军合计170万人。
1937年-1945年间,国民革命军所属第五军、第十军、第十三军、第十八军、第
抗战形式图
二十六军、第五十二军、第五十九军、第七十四军,新一军及新六军总计与日军共在38,931次小型战斗、1,117次重大战役、22场大会战中较量,伤亡人数高达330余万人(含1937年至1945年间的补充兵员)。国民革命军虽因装备等因素无法取得绝对优势,但也于台儿庄、淞沪、长沙、独山等正规战,上海、笕桥等空战中给予日军重创。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中国战区遂正式成为二战盟军反法西斯战争战场。盟军委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含越南、泰国、高棉,高棉为今柬埔寨、老挝)统帅,派史迪威中将任蒋参谋长。英国封锁之滇缅路亦开放向中国后方运补。同时,国军也派出精锐部队远征南方,留下了转战缅因、血战昆仑关等事迹。
1945年8月初,美国在日本广岛与长崎先后投下核武器,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帝国于9月2日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接受《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规定、归还占领之外国领土。遂即满洲国瓦解,汪精卫政府覆亡,台澎诸岛后由中华民国进行接收。
戡乱护国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国民党虽然也宣布批准政协决议,但提出许多保留条件。接着,在3月间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则公然不承认政协会议的约束力,继续鼓吹一党专政。同时对全国人民要求遵守政协决议和反对内战的活动横加破坏镇压,制造了“较场口事件”、“李闻血案”及“下关惨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国共谈判也转到南京举行。蒋介石借口共产党拒绝从苏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调集二十万军队,于6月大举围攻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 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线, 于23日解放南京。 中华民国在大陆最后一届反动政府垮台,宣告国民党在大陆二十二年统治的结束。接着,解放军攻占上海、 杭州、 南昌、武汉等城市,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三万余人,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残余的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向两广、西南、西北及台湾等地。蒋介石从幕后走到前台,在广州成立国民党非常委员会,直接掌握军政大权,后又退到四川,企图负隅顽抗。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人民解放军分路展开追歼战,席卷两广、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区。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绥远、新疆、湖南、云南等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通电起义。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
请采纳
㈢ 《陈涉世家》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能理解人物的语言体现的人物性格。
3、能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语言的含意。
【课前准备】
查字典,给不会读的字注音;熟读课文;收集作者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斩木为兵”这个成语典故,是用来描写秦朝末年农民,不堪忍受朝廷的残酷剥削和严刑苛法,在陈涉、吴广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行起义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揭开了推翻秦王朝革命战争的序幕。这一场农民起义是怎样爆发的?陈涉、吴广是怎样谋划和组织领导的?星星之火又怎样成为燎原之势?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生动记载了这场农民起义情况的课文──《陈涉世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请学生介绍作者、文体。
参考:
作者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国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官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㈣ 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的完整版教案。
22.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怫fú跣xiă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ă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陈涉世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背诵精彩语段。
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测评(全班测试,小组评分)
1、 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 辍耕 点缀 掇 啜泣 怅恨 苟富贵 嗟乎 鸿鹄之志 闾左 谪戍 戊戌 当行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罾 丛祠 篝火 陈胜王 忿恚 佐 毋斩 鞭笞 袒右 攻蕲 询 徇 殉 社稷 谯 憔 樵
2、 读熟课文
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二、新授内容
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者……也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苟富贵
若为佣耕 太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闾左 谪戍 屯大泽乡 皆次当行 会 度已失期 法皆斩 举大计 等死,死国 天下苦秦久矣 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指意 念鬼 威众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罾, 固以怪之矣 间令 之次所旁丛祠中 狐鸣 旦日 往往语 指目
素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笞 尉剑挺 佐之 并杀 徒属 第借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受命 从民欲 袒右 为坛而盟 蕲下 将兵徇蕲以东 比至陈 与皆来会计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 社稷 刑其长吏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将军身被坚执锐
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交流课前搜集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及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知识。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二、新授内容
1本文记叙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是什么?
秦末大泽乡农民起义。
2、 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因为自然原因误期,却要被斩首,可见秦的暴政已达到了极点。
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这也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2、三段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3学生齐读第一段。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为什么先写这段?
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鹄之志”)。
是以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第一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伟大抱负。这部分点明陈涉起义的阶级和思想基础。翻译题中的两句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表现了他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显示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报负。
4学生齐读第二段。请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从一、二段看,怎样认识陈涉?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地点:大泽乡,发起者:陈胜、吴广,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适戍渔阳”的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志向远大,足智多谋。
4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请简要述之。
“天下苦秦久已”指出人民与统治阶级矛盾激化之深,显示了起义的正义性、必然性。指出项燕、扶苏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们的名义,发动起义,就可以一呼百应。这都是起义的有利条件。从中看出陈胜的政治远见。
5陈胜、吴广是怎样为起义制造舆论准备的?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制造舆论,树立威信,为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中看出他们的斗争才智。
6学生齐读第三段。第三段写什么内容?(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这段是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起义的步骤是:第一步 ;接着用 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起义的性质(口号)是什么?
“伐无道,诛暴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解
石破天惊的一呼,写出了陈胜的“大志”,更表现出他卓越的宣传能力。
三讨论学习
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显示出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精神。
2、 通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①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3、 找出第三部分中使用的动词,体会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笞”“挺”“夺”“杀”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4、 理清全文思路,课文是如何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的,思考: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哪些内容是略写?为什么?
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
5、总结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四、当堂检测
比较阅读。
文段一:陈胜者,阳城人也。……杀之以应陈涉。(全文)
文段二: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 (2)或说陈王曰:( )②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 ,“鸿鹄”比喻
④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⑤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
启示: 。
⑥、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陈胜的远大志向,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立志或理想的名言?收集3—5句。你有自己的关于理想的座右铭吗(名言或自创都行)?你打算怎样为实现你的理想做准备?
板书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涉年轻 筹划起义 发动起义
远大志向 足智多谋 机智勇敢
㈤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怎么上
看教案,如果没有电教设备,去掉PPT演示部分
第十课 秦末农民起义草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始皇与秦二世的暴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理解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秦的暴政2、大泽乡起义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习导入]:(PPT关于秦始皇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且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嬴政得意的称自己为始皇帝,他为何要自称“始皇帝”?
生:他希望自己的江山传至子孙二世三世乃至万世。
师:那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略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倒第55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PPT
原来在秦末的时候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于公元前207年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秦二世而亡,秦始皇的愿望最终落了空。
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学习的夏商周,每个朝代都历经几百年)
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为甚么会二世(经历年的14年时间)而亡呢?又为什么招致大规模百姓如此激烈的反抗呢?
生:看书。因为秦的暴政(秦始皇、秦二世的残暴)
师:对了,因为秦的暴政。请同学们看书上的介绍,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秦残暴到什么程度? PPT七嘴八舌
生:看书55页~57页。回答。焚书坑儒、赋税兵役徭役沉重、刑法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PPT
师:评价。总结。下面我们具体看看秦的暴政,到底残暴到什么程度,以至于秦朝的百姓活不下去,要造反了。
一、 秦的暴政
1、 焚书坑儒
出示焚书坑儒想象图
师:焚书坑儒,顾名思义就是烧书、坑杀儒生还有方士。同学们知不知道什么是儒生?(儒生:读书人,知识分子,崇尚孔子学说的弟子)始皇不止坑杀了儒生,还有方士。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PPT
生:看书思考讨论。
师:总结,为了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禁止人民对朝廷的非议,从思想文化领域加强秦朝的专制统治。
都焚了那些书?
生:“焚书坑儒”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讨论)
手段野蛮残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
2、秦朝的百姓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秦朝的农民日子也很不好过。秦朝的赋税很重。赋:按人口征收的税。税:是按田地征收的税。到收赋税的时候,官吏拿着簸箕,带着家伙,按数把农民的粮食财务掠走。以至于“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PPT
吃不饱穿不暖就算了,秦朝的农民还要征发去服兵役和徭役。PPT
材料:1、秦政府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个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边疆戍守一年,这是基本的。
师:什么是兵役?什么是徭役?兵役就是义务当兵!徭役“就是替政府做免费的义务劳动”!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兴土木,兴办了很多大型的工程:
PPT出示阿房宫图片
秦始皇()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
相传阿房宫规模空前,气势宏伟,景色蔚为壮观,传说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秦始皇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可经想像,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经后世史学家考证这个阿房宫到秦始皇死还没建成)
在他刚坐上皇帝不久,就给着手给自己兴建豪华的陵墓:秦始皇的陵墓建在咸阳附近的骊山脚下,墓高50丈,周围5里,尽管经过2000多年风雨浸蚀,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骊山陵遗址高高隆起,犹如一座小山,骊山陵现在还没有打开过。据文字记载说,其内部装饰华丽,墓里面顶上用珍珠做成日月星辰。下面,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里面还珍藏着多种奇器珍宝。为防止后人盗墓,命令工匠装了不少机弩。如果有人进入陵墓触动机关,便能自动把来人射杀。骊山陵是一座宏伟而又堂皇的地下宫殿。宫殿旁还有宏大而震撼的兵马俑。
此外还有
修长城、筑驰道、开灵渠、戍守南方越族地区```
这些规模庞大的工程,所需的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加在了秦朝百姓的身上。。。。。
我们来看一看:一组统计数据:PPT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妇女1000万,除去老幼病残,剩下的青壮年,30万北击匈奴、50万南攻越族、70万修阿房宫骊山墓、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筑长城、修驰道、运粮饷```````
如此繁重的兵役徭役, 以致于“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连妇女也被征调去转运军粮。()
材料三:
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PPT出示秦朝刑具:
阐述:死刑:`````肉刑:````````此外秦朝还实行“族诛”(杀掉罪犯的父、母、妻子三族人)和“连坐”(一人犯罪邻里都会受到牵连)的刑法,也就是说,你坐在家里什么事都没干,也可能祸从天降!
秦朝如此严酷的刑罚之下,每年有一约100万人被判刑,当时的《汉书 刑法志》有这样的描述:“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萝,断足盈车”...“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死人日积于市,割掉的鼻子装满一箩筐,拒掉的脚装满车,监狱里穿赭色衣服的犯人,拥挤的象市场一样。
3、秦朝刑法严酷
过度: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 人们期待着残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
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生:没有!
为什么?
师:他的小儿子胡亥与赵高李斯勾结,阴谋手段夺得帝位,成为秦二世,继位的4、秦二世更加残暴:T ppt材料: 秦二世即位后下令将秦始皇无子的妃嫔全部陪葬,把修骊山墓地里机弩的工匠全部活埋在墓中,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害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人民的最后一丝幻想也被打破了,终于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首先爆发的是什么起义?
生:大泽乡起义。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PPt
二、农民起义
1、大泽乡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书上还介绍说,他们俩领导的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陈胜、吴广何许人也?他们为什么要起义 反秦呢?
(提示同学们看小字部分)(请同学回答)
生:陈胜、吴广是被征发去渔阳戍守边境的士兵,并且被带队的秦军指定为屯长。
师:他们为什么起义了呢?
生:大雨误期,按秦律当斩,```去也是死,举大义也是死,天下受秦的残暴统治已经很久了,不如奋起反秦,为天下先,相应的人必定很多。他是怎么样激励队友的:57页最后一行,到58页上面。请个声音大点的同学起来给我们读一遍(假设你就是陈胜)```
师:在陈胜的鼓励下,群情激奋,ppt(大泽乡起义图),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我们听你的”!于是,这些手无寸铁的人,斩木为武器,揭竿做旗帜,设坛誓盟,用秦军将领的头祭奠。陈胜任将军,吴广为都尉,率军攻下大泽乡。揭开秦末农民起义的第一幕。
我们再来看看攻下大泽乡以后起义军的发展态势,(书上58页中间的大字)
出示动态示意图,讲解起义军的具体经过。PPT 起义军向西占领陈县,在这里陈胜做了件大事,看到左边的“读一读”,陈县的人对陈胜说“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功宜王”陈胜就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张楚政权(陈在原来的楚地,相对于秦的暴政,人们开始怀念起楚国的统治,故称张楚)。他派一支队伍向西打到函谷关这个地方,达到距咸阳很近的戏,(提示同学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地方) ,秦二世惊恐万状,急忙拼凑几十万人去阻击起义军,使得起义军在这个地方损失惨重,被迫东撤,退出函谷关。这时,正在荥阳作战的的吴广被部下杀死,起义军的力量进一步削弱。秦军最后扑向陈县,陈胜指挥义军英勇反击,最后战斗失利,陈胜在转移的途中,被叛变得车夫杀死。
至此,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走向失败,右边的读一读,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陈胜的评价:“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摘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又叫陈胜。 陈胜虽然已经死了,但他死后,王侯将相竞相灭亡秦朝,都是受了他的影响和感召。肯定了陈胜敢于诛暴秦的首创精神。
过度: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就消沉下去了么?
生:没有。
那接下来是怎么发展的呢?(大家看到书上59页的介绍)
生:有他们发动的农民起义仍在继续,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后来项羽率领一支起义军,在巨鹿这个地方,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2、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
有关项羽其人,书上有介绍,请一个同学起来念以下: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秦灭楚后,他与叔父项梁避难吴中。项羽力能扛鼎,武艺高强,熟读兵书,在当地青年中很有影响。
师:那巨鹿之战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巨鹿之战的时间、地点(在地图上找到)、交战双方、结果如何?ppt
生:略
师:项羽之所以打败秦军,他用了高超的策略```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PPT
什么意思? 谁起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呢?
生:书上小字倒数第六行开始``````````略。
师:很好! 就在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时候,秦军统治集团分崩离析,赵高杀死秦二世,另立子婴为王。这个时候,是谁给了摇摇欲坠的秦朝最后一击?
生:刘邦(简介)
3、刘邦攻入咸阳
师:PPT出示示意图,公元前207年,刘邦称项羽拖住秦军主力之际,出兵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三、秦朝灭亡(时间、标志,提醒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来)
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项羽和刘邦,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这时这节课的全部内容。接下里还有一个问题:
思考讨论:有同学认为:“陈胜、吴广如果在前往边疆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略
师:没有他们,还会有其他人起来反抗。那场大雨只是直接原因,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还是秦的暴政,人民已经被秦的暴政压得无法呼吸,因此秦的暴政是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PPT
从秦灭亡的,我们能得出什么教训? 勤政爱民、减轻赋税、徭役、兵役、宽松刑罚、等等!
结论: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
——《汉书·刑法志
㈥ 第四节秦汉时的文学和艺术教案、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秦汉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学样式汉赋和史传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李斯、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大赋;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汉乐府民歌等的文学成就。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 1课时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2课时 第三讲: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6课时 第四讲:司马迁与《史记》 8课时 第五讲:两汉乐府诗 4课时 第六讲:东汉辞赋 4课时 第七讲:《汉书》及东汉散文 4课时 第八讲:东汉文人诗 4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周建忠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第一讲 秦汉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秦汉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主要讲授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嬗变与分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各类矛盾日益激烈,王莽篡权改制,更加激化了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的起义,西汉王朝随之覆灭。汉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势力夺取政权,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土地财富集中问题仍没解决。统治集团外戚、宦官长期争斗、吏治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黄巾起义和各路豪强割据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被魏取而代之。秦汉文学就是从秦始皇统一到三国时期魏代汉,这一时期的文学。
一、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 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第一,汉代形成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 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 身的文学素养。事实上,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 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严助向武帝推荐他的同乡朱买臣,“召见,说《春秋》, 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汉书·朱买臣传》) 朱买臣同时向汉武帝讲解《春秋》和楚辞,因此得到提拔。武帝还令淮南王刘安 为《离骚》作注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 离骚》传。”(《汉书·淮南王传》)宣帝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 召见诵读。”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之后,也和楚辞一 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汉宣帝时还有过这样的事情:王褒等人用诵读奇文及 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其中的奇文当有楚辞 类作品。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 了诵读王褒赋的风气。(事见《汉书·王褒传》)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诵读辞赋 的兴趣依然很浓,就连贵族妇女也主动参与,出现了像王逸《楚辞章句》这样的 专门著作。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虽然诵 读辞赋者并未都成为辞赋作家,但汉代许多人确实是从诵读辞赋开始而顺理成章 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扬雄少而好学,“顾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 他诵读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赋,并且加以摹拟,他本人也成了汉代重要 的作家。王逸著《楚辞章句》行于世,他还创作诗赋等作品多篇。汉代解读辞赋 的社会风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因此,汉代的文人也以辞赋家居多。 第二,以文才取士的用人制度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 机遇。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 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广泛搜罗人才。两汉选拔人才注重 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 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 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 取士。
㈦ 如何把历史故事巧妙地穿插于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明确而又科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完整形式丰富的教学过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标达成.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更需要师生的双边互动.教师的引导就是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自主学习与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思考与动手能力,这样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知识的教学、职能的发展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识教学是基本,智能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我们从知识入手,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故而提高学生智能、加强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与责任.而职能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的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方法的引导、探究式的启发与归纳.问题的设计极其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笔者从事教育21年,而从事历史教学11年了,下面我仅就自己10多年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巧妙设计课堂问题与大家交流与探讨,如有不妥,敬请指正.一.导语设计问题 从导语开始设计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导语是有着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要自然、流畅,而不是牵强附会.怎样由上一节(前面)学习内容很自然过渡到新学内容,并且能留下悬念,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例一:七年级(上) 第九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学完以后,紧接着学习: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了解由于秦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并推翻了秦的统治,那么秦的灭亡将会有哪个政权建立?面对农民战争后的经济萧条,新的统治者将会采取怎样措施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结果会如何?要想解决这三大问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三个问题相互关联,悬念迭起,学生会有极大兴趣的.例二:九年级(下) 第十一课 西方世界社会秩序的调整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下一课罗斯福新政与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我的导语是: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世界社会的秩序调整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了解通 过巴黎和会 与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亚太地区的矛盾,形成了战后的世界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4---1929年是世界相对稳定时期,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在战后发展“繁荣时期”,但繁荣的背后隐藏这危机,很快爆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有三大特点,损失最大的是美国和德国,面对这场经济大危机,美国和德国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摆脱经济呢?今天我 们就一起学习第十二课罗斯福新政与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二.课题是设计问题 从学习的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直入要害,紧扣重点,突出重点,每一课的题目就是本课的核心、重点,开门见山突破重点,可以事半功倍,会有更好效果.例一:七年级(上)第八课 秦的统一 今天我们学习秦的统一,请同学们探讨以下问题:1.秦统一的条件 2. 秦统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体措施?你最欣赏哪项措施?并说明理由.3.秦统一的各项措施有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现在还在起作用? 例二:九年级(上)第二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从题目可以提出一下问题: 1,大河流域有几大河流?共有几大文明古国?并从东向西依次说出其名称.2.上古文明为哪个社会的文明,这些文明的共性是什么?三.链条式设计问题: 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使问题紧凑,拓展学生思维,也更能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 例一: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是什么关系?西汉初年实施休养生息的背景什么? 2.休养生息重点解决了发展农业方面的什么问题?休养生息的作用是什么?对西汉又怎样的影响?汉高祖、文帝、景帝治理国家的措施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 例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经历几代皇帝?这几代皇帝的共同作为是什么?2.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时期,请你分析其繁荣的原因有哪些?一个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四.图片式设计问题 借用图片设计问题,比较直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把知识与图片结合起来,其实也是知识的运用与联想. 例一: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问题: 图一 田纳西河水利工程 图二 蓝鹰游行在纽约举行 1.图一是罗斯福新政中解决什么问题?他还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该问题? 2.图二有事罗斯福新政中解决什么问题的?其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其新政的?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还未过去,各国借鉴了罗斯福的哪项措施来摆脱危机? 例二: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问题: 1.由两幅图,看出日本军队前后有何变化?这种变化给日本、中国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这两幅图与日本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例三: 图一 攻打冬宫 图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图三 秋收起义 图四 井冈山会师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问题: 1.列宁说“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爆发革命”与图一图二有关,是什么事件?其性质是什么? 2.图三图四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所走的路,两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给你有何启示?五.综合归纳式设计问题: 就是把相同或相近几个事件放在一起,找出共同点,进行归纳,拓展提升,得出一种感想或认识、启示. 例如:1.从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的事件中,他们几位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请问这种精神是什么? 2.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你的感想是什么? 3.由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思想运动给你的认识什么? 4.由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你的到怎样的感悟? 总之,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灵活性、归纳性和提升拓展性,方可起到将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语言精练、简洁,通俗易懂,也需要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要有深挖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自成一体,驾轻就熟,灵活运用,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的问题,使学生对历史有一种亲切感,历史的人和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在轻松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寻找知识与快乐.
㈧ 《秦未农民大起义》教学反思
回顾整堂课,我觉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后半截内容安排不够紧凑,教学语言缺乏渲染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够娴熟等。我想,作为语文老师今后还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品位,多去钻研学术类的著作,还要注意对课本的挖掘,综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