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培养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回原理应用到城市答热岛环流的分析之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
2.以探究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研究。从等温线分布图中发现问题,从景观图片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问题会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教学难点
1.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❷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学生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实验教学设计目标 教学反思 怎么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教学重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并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从水和沙子的温度改变中总结规律
四、教学方法。导学法
五、教具:烧杯(两个)、水、沙子、酒精灯(两个)、温度计(两个)。玻璃棒。
铁架台、石棉网。
六、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实验预习】
1.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多少有什么关系?要用生活中观察的现象来支持你的观点。
2.以水和干沙子为例,说明怎样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差异。
【实验器材】【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考虑:
1.用托盘天平称取质量相同的水和干沙子。
2.确定相同质量的水和干沙子上升到相同的温度时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1)要用温度计测量相同质量的水或干沙子温度上升的多少;
(2)要用同一套装置在同一条件下给水或干沙子加热;
(3)要测量相同质量的水或干沙子在同一条件下上升相同温度时所需用的时间。
(4)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3.设计探究方案(下面的方案供参考)。
(1)将一定量的干沙子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干沙子温度升高20℃和升高40℃所需要的时间。
(2)将相同质量的水注入相同的小烧杯中,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水温升高20℃和升高40℃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质量相等的干沙子和水升高相同温度时,干沙子比水需要的时间 (长/短)。由此可知,升高相同温度时干沙子比水吸取的热量 (多/少)。这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 (相同/不同)。
【实验作业】
1.通常,我们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简称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
符号为 ,读做 。同种物质的比热 不
同物质的比热
2.初夏,中午,晴天。小明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感觉沙子很烫;当他跳进海里时,感觉海水很凉。傍晚时,他又去海边,却发现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很暖和。这是什么原因呢?
3.在沿海地区,白天的风通常从大海吹来,而晚上的风又从陆地吹去,这叫“海陆风”。海陆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七、【教学反思】:
❸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温度与温度计
教材依据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共有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几种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这个活动分3层,第一层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3部分组成的。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呈现了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教师要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是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制造的原理。教材提供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的比较图,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认识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设计的。第三层是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最好用实物。插图中有干湿球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体温计,液晶显示温度计,摄氏温度计,水温计。
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材对25℃、8℃的读写方法做了示范。这两个温度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36℃、-5℃ ,以便加以巩固。这几个温度的认读稍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 向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活动三: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材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读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时应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行,并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积累了与温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对温度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家里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用法也有所了解。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温度,也没有学习和探究过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过程与方法: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能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 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教学准备:温度计、各种温度计的图片、记录中卡、冷热水、烧杯、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教学开始的导入,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天气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要使用工具——温度计。
(板书:温度与温度计)
(二)学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法。
1、猜一猜今天13:00时操场上空气的温度?
(距地面1,5米处)
2、猜一猜操场地表的温度。
3、你们知道养蚕的最佳温度是多少么?
4、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高温是多少?
5、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低温是多少?
(要求:请学生把所猜测的温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科学活动手册上记录。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与写法。)
设计目的:猜测与假设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里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上做一定猜测,既训练学生推理思维,又激发了利用温度计的欲望;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气象史;学会科学的养蚕。(养蚕是本学期科学课的重要内容。)而预测地表和距地面1,5米处的温度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为百叶箱的高度是距地面1.5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完成了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三)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回忆你所见过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
2、观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3、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1)温度计由哪几部分组成?
(2)同学们在观察温度计时发现了什么意外的现象?引发对这种现象的探究,从而得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3)关于温度计你还知道哪些?引出温度计的发明史。
设计目的: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渗透温度计的发明史。
(四)分组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小组汇报测的数据。
2、为什么一样的温度计、一样的水测得温度不一样?
3、师生共探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再次测量烧杯里水温度。
5、小结。
设计目的:学生第一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由于学生还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结果可能会相差很大。这里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将错就错”地让学生动手测量,满足他们的欲望。因为满足了第一次接触这个材料的兴奋,又发现生活经验与事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时,当再次分小组观察时,学生的头脑是冷静、理性的,观察目的是明确的、观察活动是带着“思维”的。第二次测量温度,并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说说感受与事实产生矛盾冲突时,通过有效的观察与了解后让学生反思起先测量的过程,学生就能自发地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自我构建,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也有了新的感受与体验。它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探究活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六)认识不同的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设计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研究温度计的热情。
(七)作业:用温度计测冰水和冰盐水的温度。
设计目的: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更好地了解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来历。
(八)板书设计: 刻度 平
玻璃管 上
液柱 停
液泡 里
❹ 石墨多少温度颜色开始分教学设计
石墨多少温度颜色开始分教学设计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内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容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❺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设计教科版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 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❻ 小学科学《气温有多高》教学设计
《气温有多高》教学设计
气温有多高
一、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YCB齿轮泵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二、教学重点: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2、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四、教学准备:
1. 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KCB型不锈钢齿轮泵暑表、寒暑表模型。
2.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五、课时划分:
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读、写气温的方法。
探索和
调查 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
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4.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6.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这一部分要提前一天让每组进行测量,可以是每节课后进行测量)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1、指导学生测量气温的方法。
2、学生通过交流,了解白天气温变化的规律。
回顾和
解释 1、坚持测量一周的气温,并做记录。 巩固所学。
【总结】气温有多高教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有助于大家的学习。更多学习内容,尽在精品学习网,请大家及时关注。
小编推荐: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❼ 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
·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 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金属条、热水、课件
学生准备:试管夹、蜡烛、凡士林、火柴、金属条、涂有蜡的金属片、三角架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师谈话: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妈妈在煮汤的时候,你把汤勺放入汤中,过一段时间后,勺柄会怎样呢?(学生回答)下面我们做个实验来感知一下吧!老师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金属条的上端会怎样呢?1、学生推测实验现象.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感知实验现象.3、师提问,生思考:·露出水面的金属条怎么会变热呢?·热怎么会传递到上端呢?(生回答,教师利用动画课件演示)那么热是怎样传递呢?
二、学习新课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师谈话:刚才热传递的过程只是同学们的推测和感知,那么怎样才能亲自观察到热传递的过程,并证明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生回答:实验)这个实验怎么做呢?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了许多材料:试管夹、火柴、蜡烛、凡士林、金属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先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热传递的过程吗?1、小组讨论并汇报设计的实验.2、师利用幻灯片介绍实验操作的过程.并提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及要求.3、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火柴是怎样落下来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热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5、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热传递的过程和火柴掉落的方向.
板书:热温度较高温度较低6、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蜡烛被点
燃后,热传递到金属条加热的一端,使金属条从加热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又传递给与它直接接触的火柴,这说明热也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实验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师:如果把热源放在不同的角度,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事先在金属片上涂有蜡,如果在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的一个点)进行加热,请同学们先猜想金属片中的蜡会怎样融化?(学生推测)1、课件演示做法,同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2、学生进行实验.3、汇报实验现象.4、师小结.(课件演示)三、总结1、通过这几个实验,你们有哪些收获?2、总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课件展示)
❽ 气温有多高 教学设计 科学苏教版
气温有多高 教学设计 科学苏教版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版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
其次要权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❾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气温有多高教学设计
气温有多高
一、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版准确地测量不同权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YCB齿轮泵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二、教学重点: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2、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四、教学准备:
1. 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KCB型不锈钢齿轮泵暑表、寒暑表模型。
2.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