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泊船瓜洲》的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习《泊船瓜洲》,了解古诗大意。
(2)自学诗句中的多音字,结合课后注释,体会古典诗歌的特点。
(3)在网络中搜索“王安石”,了解宋代诗人王安石生平及写作背景。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 教学课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所表达浓郁的思乡情感。
3、激发小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的习惯。
三、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这首古诗立意含蓄悠远,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赴京任职,途经瓜洲写下了这首诗。后两句诗感慨仕途险恶,表达的是再次赴京任职之际,对自己的前途满怀担忧。《泊船瓜洲》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仅隔着一条长江,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瓜洲之时,望着波涛起伏的扬子江,想到离京口并不遥远的江宁,心中不禁泛起了浓浓的思乡愁绪。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感受古典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诗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在网络中搜索《泊船瓜洲》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王安石的资料。
课前用网络在网上搜索《泊船瓜洲》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网络搜索找到课文的朗读视频,用网络在网上搜索下载有关王安石的视频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同学们对作者所处的写作背景产生切身体验。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 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情境,画出京口、南京、瓜洲的地理位置再现写作情境,配乐朗诵、情景再现、语言引导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能切身体会的情境,使学生在思乡的情境中感悟与诵读。
2、 以读代讲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阅读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体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中国的月亮》(石顺义作词)
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
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
自古月是故乡明,
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
总珍藏在我的心上。
【网络搜索】音乐和歌词:http://mp3..com/m?f=ms&rf=idx&tn=mp3&ct=134217728&lf=&rn=&word=%D6%D0%B9%FA%B5%C4%D4%C2%C1%C1&lm=0
师:大家看这首歌词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景物是什么?(是明月)古往今来,有多少在外漂泊的思念家乡的游子啊,把思乡的情绪托付给空中的明月。下面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把明月化作思乡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诗题)
二、解释诗题,了解诗人王安石。
1、导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明月有关的名诗。
【网络搜索】有关明月的诗句:http://..com/question/98428292.html
2、板书:泊船瓜洲。(出示多媒体)
3、读古诗从题目开始,就应该入情入境,再读题目。
4、解题。
(1)这首诗是作者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做官,旅途上经过了——?(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是江苏扬州市的一个小镇,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古时候是长江中的沙洲,现在已经与江岸连成一片。
【网络搜索】瓜洲:http://ke..com/view/859444.htm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枫桥夜泊》《泊秦淮》《绝句》等,在本诗题中为何意?出示多媒体。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唐)杜甫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唐)杜牧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唐)张继
(3)说说自己理解题目的意思。
5、它的作者是谁呢?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北宋著名的诗人王安石。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了解的王安石。
6、出示多媒体。(师读)
王安石(1021—1080)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1074年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1075年春,宋神宗二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他两次辞职,皇帝都未批准。迫于压力和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网络搜索】王安石生平简介:http://ke..com/view/2515.htm
三、读出诗韵,明确诗意
(一)初读古诗。
1、学习古诗首先要把诗读准确,《泊船瓜洲》这首诗当中有好几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出来。(生读诗)
2、指名一生说出多音字—泊、间、只、数、重、绿、还。
3、古诗的体裁:绝句每首诗4句,每一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绝。
4、请你看一看诗句结尾四个字的读音有什么规律?(间、山、岸、还)押an韵。
4、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播放朗读视频。(出示多媒体):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网络搜索】古诗朗读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b3aYAPmFRE/
5、指名读,齐读。说一说自己读诗时怎样停顿?
(二)学习前两行诗句。
1、学习古诗要明白诗的大意,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的感情。请看前两个诗句。
2、出示多媒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学生齐读)
3、“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一水”指的是什么?“间”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诗句的意思。
4、诗句中出现了几个地名?(画图标出地理位置)
【网络地图】南京、京口、瓜洲地理位置:http://map..com/?newmap=1&ie=utf-8&s=s%26wd%3D%E7%8E%8B%E5%AE%89%E7%9F%B3
5、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诗,说说钟山在什么地方?“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啊?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解释?
6、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诗人离自己的家乡很近)京口就在对岸,可以清楚地看见,那么钟山与诗人什么关系?
7、刚才我们理解了这两句诗,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呢?
8、看谁读的路程最近。(故乡离自己已经有300里、100里、10里、就在眼前)
9、师反复引读这两句诗:南京这个地方和王安石有着难舍难分的情缘,王安石的青年时代都是在南京度过的,他曾经三次担任南京的知府,他两度从京城辞官后,也都是居住在南京这个地方,诗人曾经在这里发奋读书,为自己远大的理想而奋斗;诗人在这里教学授徒,曾经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著作;诗人在这里曾经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幸福。孩子们,南京对于王安石来说,难道仅仅是一个居住地吗?
【网络搜索】王安石与南京密切关系:http://finance.ifeng.com/city/csrwz/20090409/524499.shtml
10、齐读这两句诗。
(三)学习后两句诗句。
1、出示多媒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齐读)
2、说说这两句诗中哪个字难理解?“绿”字是什么意思?第三句诗连起来怎么解释?怎样说可以把诗句解释得更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扬子江两岸披上了绿装)
3、第三句中用的最好的字是哪一个?(绿)
4、据说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绿”字,现在请你选一个字替换“绿”字,再读一读,比较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多媒体出示诗句填空:春风又( )江南岸)
5、关于“绿”字还有出处。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选自《全唐诗》第129卷46首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唐代)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
【网络搜索】带有“绿”字的诗句 http://..com/question/114890645.html
6、请你选一个字改诗句,在读一读,比较哪一个字更好。
7、第四句的“还”字是什么意思?(归还、回家)“又”字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诗人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前两句诗说诗人离家距离很近,应该还家,后两句说诗人离家时间很---,更该还家。
8、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圆圆的,代表着团圆,明字更够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一起怀着思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句诗。(学生解释诗句)
9、请你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明月的诗句。(生交流)
10、出示大屏幕,展示诗句。
师:这是何时的明月呢?这是三国时期曹植笔下的明月: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曹植
师:这是何时的明月呢?这是唐代李白笔下的明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
师:这是何时的明月呢?这是宋代苏轼笔下的明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苏轼
师:一年又一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这样一轮明月牵动着他乡的游子们。于是,当今的石顺义在歌中这样写明月——;三国时期的曹植这样写明月——;宋代的苏轼这样写明月——(教师引读)
11、诗人天空那轮金黄的明月,想着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网络搜索】http://cai.ruiwen.com/html_doc/55596.htm
12、指名学生读这首诗。学生齐读。
四、进入诗境,体悟诗情
1、大家明白了诗意,从“明月”这个词,我们知道诗人写作的时间是?
2、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放音乐,学生交流、写话)学生用几句话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网络搜索】古筝音乐:http://mp3..com/m?ie=utf-8&f=3&rf=top-oldsong&tn=mp3&ct=134217728&lf=&rn=&word=%E5%B9%B3%E6%B9%96%E7%A7%8B%E6%9C%88&lm=-1&oq=pinghu&rsp=0
4、请同学们看一下我发的补充资料,看完以后说一说你又了解了什么?(生读、回答)
5、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本来作者被皇帝重用是件好事,可是摆在他前面的,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路啊!所以,他担心,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在他泊船瓜洲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忧愁和伤感。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 (生齐读)
6、明月照他乡,他乡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王安石把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王安石,走近那长江岸边的明月吧。配乐背诵《泊船瓜洲》。
【网络搜索】古筝音乐:http://mp3..com/m?ie=utf-8&f=3&rf=top-oldsong&tn=mp3&ct=134217728&lf=&rn=&word=%E5%B9%B3%E6%B9%96%E7%A7%8B%E6%9C%88&lm=-1&oq=pinghu&rsp=0
7、下课。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王安石)
诗韵 诗意 诗情
京口 瓜州 一水间
钟山 数重山
又“绿” 照我还
思乡心切
【网络搜索】《泊船瓜洲》板书设计:http://..com/question/71898580.html
六、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篇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简单的诗句中包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写得很有特色。我在备课和教学的历程中感受颇多,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它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与生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学真实不能可以违背生活真实,否则读者也难以接受,只有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文学真实,才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由于古典诗歌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含义、语法等都有很大差异,且内容简单,理解困难。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解错位,对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产生阻隔。
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在理解“钟山只隔数重山”时,我让学生同桌交流讨论“数重山”是几座山,还是许多座山?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瓜洲隔着许多座大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歧,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最后我让他们联系上一句“一水间”,提出问题引导:为什么宽阔的长江在作者的眼中仅仅是“一水”之隔?为什么作者诗中“又绿江南岸”,而不是江北岸呢?他们稍作议论,便争先恐后地说:“因为作者马上就要到京城任宰相,远离亲人和家乡,此时勾起了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
对于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诗歌的理解便变得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二、教材挖掘与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只有课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课堂这个舞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筹划就像花园里的园丁,只有园丁们精心护理,因地制宜的筹划,才能有新颖别致的风景。而古诗教学进入诗境、体悟诗情是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的目标。一般的公开教学很少看到教师们涉足,为什么一些教师畏惧诗词教学呢?教学名家的“观摩课”与普通教师的“常态课”究竟有多少距离呢?我想在努力地寻求一个突破口。
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对于审美的独特感受。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近作者的实际思想。王安石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国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就播放歌曲《中国的月亮》,石顺义作词: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曹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苏轼
让学生知道“明月”往往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的寄托,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令台下听课的教师们称奇。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选自《全唐诗》第129卷46首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唐代)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老师出示的诗句和书后的诗句“又绿湖上出”有一点差异。这是我在备课时发现,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得到的结果,我乘机告诉学生学习时要多动脑筋,要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负担与专业成长:
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训义》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开课教师要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驾驭课堂上才可能做到应对自如。的确,公开教学任务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正常教学,毕竟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来认真对待,因此有的教师便推辞,觉得开课己是一种负担,不愿意去啃这根骨头。当然我也有过这种考虑,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原本不太熟悉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后来只有逼迫着自己去做课件,经过多次的请教和修改幻灯内容,我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受益匪浅。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经历中,常会有许多的灵感。通过备课、开课、研讨活动,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和同事与专家的讨论,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理念上的一个洗礼。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做一些课题研究,进一步升华,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自己的在历练中也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项缓慢而美好的事业,我将会在这条漫长的路上,争取去做一名有底蕴、有情怀、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安徽省 学校: 濉溪县实验小学 姓名: 赵远利
职称: 小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安徽省濉溪县实验小学
本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获教育硕士和美学双硕士学位,淮北市骨干教师,淮北市提名名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特约研究员、教研新星,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多次,所撰写的几十篇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并有多篇获国家、省市级奖项,平时治学严谨,勤于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相信本人在“网络”的辅助下,能够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
2. 古诗《泊船瓜洲》的拼音读法(带音调)
《泊船瓜洲》的拼音读法:
1、jīng kǒu guā zhōu yī shuǐ jiān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
2、zhōng shān zhǐ gé shù chóng shān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
3、chūn fēng yòu lǜ jiāng nán àn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
4、míng yuè hé shí zhào wǒ huán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
3. 泊船瓜洲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泊船瓜洲》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专后,望着仅仅一江属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地思念和爱恋.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3)泊船瓜洲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王安石作这首诗时, “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南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八对此有具体的记载: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因为这个记载,也因为后人的广为称道,“绿”字的使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讲究修辞炼字的范例。
4. 求视频:小学古诗三百首讲座视频
1.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玉树和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7.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9.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4.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6.白居易《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7.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8.李绅《悯农》(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李绅《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1.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4.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5.胡令《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6.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7.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8.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9.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0.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1.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2.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3.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4.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5.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8.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59.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0.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1.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2.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3.叶绍《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4.翁卷《乡村四月》: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5.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6.王冕《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67.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8.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9.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0.龚自真《己亥杂诗》:
5. 古诗泊船瓜洲的拼音(带音调)
泊船瓜洲王安石
jīng kǒu guā zhōu yī shuǐ jiān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
zhōng shān zhǐ gé shù chóng shān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
chūn fēng yòu lǜ jiāng nán àn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
míng yuè hé shí zhào wǒ huán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5)泊船瓜洲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6. 泊船瓜洲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
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2.正音。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正音是关键。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又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议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àn ,是“间隔”的意思。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 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 钟山
△△△△
◎ 京口
~~~~~~~~~~~~~~~~
~~~~~~~~~~~~~~~~
◎ 瓜洲
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 数重:几层。
〈2〉 绿:吹绿了。
〈3〉 还:①指归还。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
(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绿”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
生:可以用 “过”字。
生:还可以用“来”。
师:诗的第三句继续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诗人为什么选作“绿”字呢?
生:“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评: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五、画画
1、启发。
师: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我们再体会一下,诗人写出了一江之隔的几个地点,还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在你们头脑里,一定能画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现在,你想做些什么?
生:我想用彩笔来画画看。
生:我想写一写,把这首诗默写出来。
师:好的,请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写字时,书写要工整。画画时注意自己笔下的景物特点,加点彩色最好。待会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2.全班同学安静地写画。
3.反馈。
师:写完的同学上来将作品投影放大给大家欣赏,最好做些介绍。
生:(操作展示仪放大作业)我画的是一轮明月,一道江水,一片新绿,几重高山。诗人站在瓜洲岸边,仰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同上)我竖着写诗,大人写诗都是这样写的,大家觉得好不好?
(全班鼓掌。又有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评: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现儿童的天性。让成功的体验内化为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六、延伸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泊船瓜洲》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首王安石写的诗。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新编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
(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自由点击课件资料深入学习。
师:老师的课件内有这几首诗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台自己点击。
(几位同学主动上台点击课件相关内容,浏览讨论)
【评: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下课了,老师将一张软盘寄放在班长处,让家有电脑又有兴趣的同学借回家自学。
总评:
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方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者尊重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7. 《泊船瓜洲》中的“间”应如何读
《泊船瓜洲》中的“间”应读作jiān,是间隔之意。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