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数学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诱发学生思维,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因为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 针对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启发性问题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如学习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些整数加减计算题,如457+522=?375+23=?987-877=?435-31=?让学生列竖式进行计算,然而提问如何计算整数加减法?这样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方法学习新知识,使学生感到新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孤立进行。学生由浅入深地沿着知识的阶梯不断攀登,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针对知识的重点,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抓住重点,并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学生在以“元”“角”“分”的情境下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知识后,可根据知识的重、难点设计一些对比性强的题型,按一定的梯度来设计。(1)5元6角3分=( )元,3元5角=( )元 ,3元5分=( )元,10元5分=( )元。(2)用0、0、4、5四个数字和小数点写小数。①所有的0都不读;②读一个0的两位小数;③读出两个0的三位小数。这样通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针对知识的深化,设计灵活性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只有理解的知识,学生才能牢牢掌握,并使之运用自如。如学生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后,可以以如下的问题形式,进行知识的巩固:425÷□=( ),当商是三位数时,除数最小能填( ),当商是两位数时,除数最大能填( )。634÷□=( )……5,这时除数最小应填(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 针对实际操作,设计指导性的问题
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例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摸一摸,长方形的周长指哪一部分,然后让学生借助尺子量一量、算一算,最后让学生进行最优算法的选择,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在学习完长度单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布置学生计算课桌面、黑板、学校里篮球场的周长,而这样的计算则需要测量各物体的长和宽,方可进行计算。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身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能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呈现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1. 精选内容,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答。这个学生的思维很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9,他先假设题目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实际存在的5。因此,对于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又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简便运算时,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让学生练习:3.5×0.98+0.07=?一部分学生很快地找到方法:3.5×1-3.5×0.02+0.07。然而有一位同学发现了新的方法,他说 0.07可以折成3.5×0.02,然后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3.5×(0.98+0.02)。第一类学生虽然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其实他们的思维已形成一定的定式。后一个学生才是真正利用了这一题,切实地进行了创新,进行了求异思维,实现了这一题的价值所在。通过这样一些题型的训练,使学生有内容、有层次、有空间去进行思维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教师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能增长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如将两个长3cm、宽2cm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方法一:两个长方形横拼起来长是6cm,宽是2cm,周长是16cm。方法二:两个长方形纵拼起来长是4cm,宽是3cm,周长是14cm。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认识空间,激发灵感,开启创造性,并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 转换思维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些数学问题,尤其是思考题,它所呈现的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与平时所说的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往往不能透过语言把握问题的实质。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从减与除的关系去思考,这道题可以看做189里面包含几个7,问题就容易了。又如有这样一题思考题: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圆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分钟跑280米,乙每分钟跑240米,经过多少分钟甲追上乙?这个问题学生较难弄明白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甲追上乙,其实就是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而甲比乙多跑了一圈,甲就是比乙多跑了400米,改变了思维的角度,学生就能轻松地列出400÷(280-240)这个算式。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的训练。
三、放大错例,深化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
总之,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现有的思维出发,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探索、实践、创造的时空,把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的学生。
B. 幼儿园大班爷爷有没有穿西装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设计者:毛洪磊 年龄段:大班下学期 活动领域:综合(社会、语言) 设计思路: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对于死亡这一个话题正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正如《爷爷有没有穿西装》里面的小主人公布鲁诺一开始一样。全书一律采用满画面的构图,深浅不一的棕色油彩被粗粗的大笔擦画在厚纸板上,粗放地勾勒出笨重的家具、狂躁的树、阴雨霏霏的坏天气,还有一群表情肃穆而哀伤的成人……画家尽情地用单一的深棕色释放着成人世界对亲人故去的压抑情绪。不过,并非全都是压抑,画面上,有个红头发的小不点——布鲁诺穿梭其中,画家用彩色描绘出了这个孩子的世界——他的衣服、小碗、小狗,还有他的小伙伴……小面积彩色在大片单一的色调中诉说着特殊的孩童情绪。有人曾经随便翻看了这本书,然后评论说画得很简单。确实,绘画工具是单一的,画面似乎也不复杂,但画家能够赋予画面一颗有情感的心,这又是何等的不简单啊! 现在的幼儿越来越多的被成人所包围呵护,忘记了自己也需要做些什么。《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习惯。因为故事中小主人公的情感有几次推移变化,因此需要幼儿能够养成注意倾听的好习惯。《纲要》的的社会领域指出,要培养幼儿关心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只有懂得关心别人,有一颗质朴的心的幼儿,才能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一边观看图书的满画面的色彩一边认真倾听故事,能够感受到故事中的小主人布鲁诺心情的几次变化,不懂(好奇、好玩的笑)——懂(迷惑、生气、忧伤)——释怀(思念)。 2、在生活中,能够渐渐懂得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亲人,学习为身边的亲人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死亡”这一现象有所了解,有在媒体上或身边见到过死亡的现象。 2、物质准备:PPT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了解死亡的含义。 教师: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死亡? 2、教师总结:死亡就是失去生命。 二、过程部分 1、听故事第一遍,感受画面的色彩。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故事《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教师:故事听完了,谁能告诉老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教师: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叫什么名字? 教师:故事里的爷爷怎么了? 教师:小主人公布鲁诺是不是一开始就很伤心呢? 教师:有的小朋友说一开始布鲁诺就很伤心,有的小朋友觉得不是。那究竟是怎么样呢?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 2、听故事第一段:从“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到“谁来安慰他们呢?”了解小主人公布鲁诺一开始的不懂,心情是好奇、好玩。 教师:我们听了故事第一段,知道了布鲁诺一开始并不伤心,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总结: (1)、布鲁诺踮起脚尖想看看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2)、想看大人把爷爷“藏起”的游戏。 (3)、抬棺木的人绊了一下,布鲁诺忍不住大笑起来。 教师:那么是不是爷爷死了,布鲁诺真的一点也不伤心呢?我们接着往下听。 3、听故事第二段:从“牧师念完悼词”到“爷爷死后,他第一次哭了!” 教师:听了故事的第二段,小朋友觉得布鲁诺还是很开心么?他是怎么想的? 教师总结: (1)、布鲁诺无法想象人死了是怎么回事,尽管塞维尔向他解释“就像是睡着了一样,只是永远不会醒来”包括葬礼结束后几天布鲁诺还问“爷爷现在在哪里?”这时的布鲁诺有点迷惑了。 (2)、布鲁诺拿着爷爷的小船朝着窗外望了好久好久。布鲁诺想起爷爷还没有带他去钓鱼。他觉得爷爷不遵守承诺,这时的布鲁诺有点生气。 (3)、布鲁诺想到爷爷生前用树枝做的小哨,走进正在吃草的狍子身边,在树林里识别各种蘑菇并说出它们的名字等等,布鲁诺不再生气,只有无尽的悲痛涌上心头。这时的布鲁诺很伤心。 3、听故事第三段:从“爸爸正趴在桌上写东西”到最后。 教师:听了故事的第三段,小朋友觉得布鲁诺还的心情有没有变化? 教师总结: (1)、起初,无论做什么,布鲁诺都觉得胸口隐隐作痛,好像有一个洞似的。渐渐地布鲁诺觉得胸口的东越变越小了。起初布鲁诺经常去墓地,后来去的次数变少了。布鲁诺想“如果爷爷现在生活的很幸福,那么我是不是也要变得开心一点。” (2)、米茨姑妈生了一个小宝宝,妈妈说像爷爷又回到我们身边了,布鲁诺却觉得小宝宝一点也不像爷爷。 三、结束部分 1、经验迁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小主人公布鲁诺。 教师:如果我们是故事里的布鲁诺,爷爷死了,你们会怎么样? 教师:你们是不是一直会很伤心? 教师:如果你是布鲁诺的好朋友,你会对布鲁诺说些什么? 2、经验迁出:感谢身边一切的亲人朋友。 教师:布鲁诺的爷爷已经不在他的身边了,布鲁诺现在偶尔还是会想起自己的爷爷,但是布鲁诺已经看不见自己的爷爷了。我们小朋友身边的亲人朋友都还在,我们要珍惜他们的存在,有了他们,我们才能生活的更好,那么你们要对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包括自己的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教师:今天回去,请你们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感谢他们的存在。 活动反思: 死亡教育一直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小朋友并没有从中感觉到特别的沉重。同时,小朋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能够比较好地理解小主人公布鲁诺的感情变化,同时知道感恩身边的亲人朋友。但是移情只是一时的,如果要宝贝们能够一直保持有这一份关爱,还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这一份珍惜。
C. 怎样能给学生个好的讲解明暗变化
明暗变化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技能,尝试创造出有立体感的素描作品。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作意识,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石膏模型数个、范画、素描工具等。
学具准备:写生物品、素描工具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欣赏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增强学习兴趣。(课前搜集相关素描作品、资料)。出示学生的素描作品,有什么特点?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
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三大面、五调子:亮面(直接受光面),灰面(侧面受光面),暗面(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
D. 变迁这篇课文用横线画出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
《紫藤萝瀑布》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和对比描写的方法。(重点)2、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难点)
3、揣摩理解写景状物的妙处,学会观察生活并在想象中感受生活。
预习提示作者简介: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宗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在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运独特。作品背景:宗璞家人在“”(1966年~1976年)中深受,“焦虑和悲痛”一直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异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的由盛及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于是在其弟逝世前写成此文。
重点生字词终极:终止,结束。 迸(bèng)溅(jiàn):向四周外溅。 伫(zhù)立:长时间的站着。 凝望:目不转睛的看,注目远望。伶(líng)仃(dīng):孤独没有依靠。 俊不禁(jīn):不住笑。仙露(lù)琼(ióng)浆:美酒。 盘虬(iú)卧龙:形容枝干苍劲有力。繁密 稀零 蜂围蝶阵 导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迸溅( )俊不禁( )仙露琼( )浆盘虬( )伫( )立 (2)释词。伫立 伶仃 俊不禁 仙露琼浆 二、整体感知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思考: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开头作者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们可以推断她好象在散步,泛读全文,推测一下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散步的,你的理由是什么?(从书中找答案)3、作者在痛苦徘徊的时候遇到了盛开的紫藤萝瀑布,在立足观赏之后,她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从结尾中的哪个动作可以看出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三、感悟体验1、作者看了紫藤萝花后为什么心情产生了这样的变化?2、但是紫藤萝的生命力不是作者直截说的,而是我们从作者对藤萝花的描写中体会到的。文中那几个自然段是对藤萝花的描写的。朗读精彩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2)、研读下列句子,深入感受写景的妙处: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3、从语言的欣赏中,我们了解到作者是如何把景物描写的如此形象生动的?4、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五、小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芳争艳,独自开在花谢时无人观赏,没有蜂围蝶阵,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而美丽地为自己的生命而欢腾嬉闹。仔细品读这篇短文,使人幡然醒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场合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六、课后作业写一篇观察花的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求:1、运用比喻、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2、抓住景物的特征。
《紫藤萝瀑布》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语言之美。2、整体感知文章,感悟生命的永恒。 3、体会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难点:(l)学会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导学过程问题探究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句子。学生讨论,教师解答。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3、怎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谬论?4、“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4、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以使人畏惧人生,人应该是豁达、乐观、奋发和进取的。写作特色一、含蓄的表达感情二、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谈谈你的收获【教学反思】
《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答案 -10-07 16:19 〖参考答案〗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以使人畏惧人生,人应该是豁达、乐观、奋发和进取的。2、开头作者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们可以推断她好象在散步,泛读全文,推测一下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散步的,你的理由是什么?(从书中找答案)(焦虑和悲痛)3、作者在痛苦徘徊的时候遇到了盛开的紫藤萝瀑布,在立足观赏之后,她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宁静和喜悦),从结尾中的哪个动作可以看出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不觉加快了脚步)
4、作者看了紫藤萝花后为什么心情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看到藤萝花由十年前的衰到现在的盛的过程,作者被藤萝花的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
5、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6、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7、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8、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9、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
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左”的论调。
根据这个线索,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个问题,还应注意“生死谜,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
10、“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11、怎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谬论?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12、“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
确有象征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中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甩开膀子大干”,大干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这两句话又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13、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这样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我们看,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E.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
一、刷新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走进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明确,就谈不上会有多少教学创意和明确的教学意图。可以说,从备学生启动备课程序,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在备课时,教师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学情,才能设计出实用的、有价值的学案。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对每一节课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加以仔细的考虑,在头脑中形成很深的印象,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机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还学生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的不同认识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资源。
三、深挖教材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的。
(一)备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同样,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备教材的顺序。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时,教师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具体细致的安排。
(三)备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备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要灵活运用教材,又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同时,教师也不能局限于手中的一本教材,可以参照别的版本教材对本节课的内容是怎样编排的,有没有可取之处;也可以查一查其他资料中关于本课内容的相关叙述,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还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对本课教学有用的资源等等。一句话,备教材时,教师要紧紧抓住以上三个“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四、抓住要点
1、确立目标点。
课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如果说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是隐性目标,很难在一节课内发生明显的变化,不便于检测的话,那么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应该是显性的,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应该有明显的变化,是可以检测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是一节课中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个方面。有的课可能更多贡献的是“过程”,有的课可能更多贡献的是“结果”。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分析,先看课标的总体要求,再把这一单元的目标、本节课的目标确立好,把目标变成问题。
2、抓住重、难点和关键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教材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强化训练点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标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训练设计应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训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意识,并促进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必须坚持“训练的梯度、训练的广度、训练的强度、训练的区分度和训练的效度”外,还应注意凸现生活性,满足差异性。
五、还应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F. 教学沙龙研讨活动发言稿:谈怎样的课才是好课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不同的时期,标准不尽相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那么,怎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呢?一般认为好的一堂课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看教学双方是否都要有充足的准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教学对象的情况如何,学生同样要有充分的准备——预习,学生预习的深浅程度是一堂课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条件,知道自己今天来学什么,怎么学,什么地方需要重点注意的,可以说,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懵懵懂懂、浑浑噩噩来听课的学生要高出一个水平,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其次,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好的一堂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激励学生一生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这也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我认为评课中“看学生”就是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时而聚精会神地听,时而全神贯注地思考,时而欣喜地举手发言,时而富有感情地朗读,时而下笔有神地练习……一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这节课就是好的.第三,好课就是要看教学目标实现状况.一堂好课教学目标要明确、突出,课堂思路要清晰,知识点要落实,教学过程要协调、和谐,学生思维要活跃.教态自然大方;语音清晰、标准、洪亮,语调抑扬顿挫、有变化,充满激情,有吸引力;书写简明规范、流利清秀;多媒体的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堂好课必然建立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在这样的课上,教师肯定会向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选择最好的、最适合教学对象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起点上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第四,课堂要看氛围营造状况,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氛围.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融洽与和谐、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氛围一般表现为过于寂静、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的基本特征.积极的课堂氛围不但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进程,所以创造良好的、民主的、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体验一种美感,师生双方更易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相考问、共同体验、共同参与、情感共振的美妙乐曲.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我们为之努力且一直向往的课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就如陈景润初中数学老师的一堂教学课,激励了陈景润一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好课的标准1、 课堂里有生活.是指课堂里有放映生活问题的问题再现、碰撞和解决.“回归生活世界”本身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教育来源于生活”.课堂也要放映生活.2、 课堂里有笑声.是指课堂里有欢快的、开心的和会意的笑声.这是愉快的、轻松的课堂.是有效率的课堂.笑声是生活的需要,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课堂里少不了笑声.但也不是刻意去追求它.3、 课堂里有辩论.是指课堂里有观点的、方法的和结果的辩论.新课程推崇的是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定应该有观点的、方法的和结果的辩论.辩论观点,辩论方法,辩论结果,这本身就是探究的过程.现在是辩论不足,沉默有余.4、 课堂里有尊重.是指课堂里有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平等的、友善的和民主的尊重,构成现代教育课堂的灵魂.它使课堂赋有生命力.5、 课堂里有规矩.是指课堂里有养成的、习惯的和人性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十分强调它.所以,课堂也应有养成的、习惯的和人性的规矩.它是自然的,不是教师硬性规定的,因而是人性的.6、 课堂里有迁移.是指课堂里有预设的、生成的和随机应变的多学科知识的迁移.它使课堂充满乐趣,悬念和智慧.它也应该是多学科方法的迁移,让学生思路开阔,方法灵活,富有创新.7、 课堂里有掌声.是指课堂里有鼓励的、赞同的和敬佩的掌声.掌声来自教师,来自同学.有鼓励,有赞同,更有敬佩.这是班集体的功能.发挥好这个集体的功能,课堂会迸发出神奇的力量.8、 课堂里有权威.是指课堂里有来自老师的、同学的和真理的权威.作为中小学的教学活动,课堂需要适当的权威.有老师的,有同学的权威,更有相信真理的权威.但也要防止迷信权威.9、 课堂里有默契.是指课堂里有教学的、讨论的和作业的默契.默契是和谐教学活动的组成,它不仅提高效率,而且有助改善课堂环境.它使教学智慧的表现.10、课堂里有小灶.是指课堂里有针对个别后进学生的出于关怀目的的小灶.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的课堂对此是充分重视的.这也是“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x0d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改革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但作为一堂好课,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以归纳出来的.一般认为一堂好课应该具备以下标准:1、是否有连贯.一堂好课看的往往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即: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的精雕细琢和耐人寻味.2、是否有生成.一个有魅力的老师要善于把握课堂,及时生成.也就是说好课不应该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教师与学生有互动的过程,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3、是否有效率.一堂好课必须是注重学生时间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关系,即效率问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教了这些之后学生会有怎样的收获、取得怎样的效率.一堂好课不仅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最大程度的发展,还应该使学生能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广泛而深刻的认识.4、是否有新意.课堂否有新意,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教师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听课的人看出新意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学生来说,同一个内容只会在课堂上学习一次.教师的“新意”应是绝对新意,而不是相对新意,即不是相对于已经在别的班上过的同一内容的课要有新意,而是相对学生以前的学习经历要有新意.一堂好课总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前教学中未有过的一处或几处闪亮点,使整堂课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5、是否有瑕疵.“好课”不必面面俱到,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很多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一堂课留有些缺憾和瑕疵才是真正的好课,这样可以让教师去更好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并能进行有效地重建. 确切地说,“好课”并不是一个规范性概念,而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与之相似的概念还有“优质课”、“优质教学”、“有效教学”等等.尽管这些概念的内涵不尽一致,但也有很多共性.以下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主要考察:(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评价“好课”的5项标准,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 美国“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E)提出的“有效教学”的标准包括:(1)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情境性学习:教学联系学生真正的生活,促进创造性学习的理解;(4)挑战性教学:教学应具有挑战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5)教育性对话:教师通过对话进行教学,特别是进行教育性对话. 从上述标准中可以看出,“好课”的标准是相对的,但在差异中又有共性,这种共性反映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1)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2)教学评价既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3)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4)教学评价的效用主义倾向日渐凸显,开始从关注教学效果转向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从教学过程理解好课的标准]就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而言,从完整的教学过程来看,一般认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当体现在以下六个维度:一、理念是否新教学不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的形式应该多样.学习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而是要从社会、现实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认识社会与现实的方法与手段.课堂也不是惟一的教学场所,应该挖掘课堂教学的内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形式与内容应该统一.小组合作不等于小组合座,合座是形式,合作才是内容.教师主导不是教师不导,教师应当是课堂里的主心骨,应当起精神引领的作用.分数不是惟一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指标,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二、目标是否明教学目标是否明应当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第一,主题是否明确.一堂课的核心思想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第二,思路是否清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以后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第三,主体是否呈现.一堂好课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判断教学效益的依据是学生获得了哪些具体进步.第四,亮点是否突出.本节课的亮点是什么,教学高潮是如何设计的,实现高潮的方法与手段有哪些.三、设计是否精从设计原则看,通过教师的教材再处理,是否使静态的、生硬的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流畅的学科认识.从设计问题看,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上是否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从设计思路看,该教学设计是否讲究学科依据,而不是对教材简单的增删、修改;该教学设计是否建立在对教材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就零散的知识点展开.四、流程是否畅一切以课本知识为中心,教学过程封闭、教学内容死板、教学进度随意,必然会使教学过程僵化、课堂气氛低沉、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流程是否通畅取决于教师的素养.一要看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敏感度.新课改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加,程度加深,教学过程的预设更难,需要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施与调控的能力.二要看教师的教学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反映,教师应该如何调控;
G.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
一 数与代数
1 数的认识 2 数的运算 3 式与方程 4 比和比例
二 空间与图形
1 线与角 2 平面图形 3 立体图形 4 图形与变换 5 图形与位置
三 统计与可能性
1 量的计量 2 统计 3 可能性
四 实践与综合应用
1 探索规律 2 一般复合应用问题 3 典型应用问题 4 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问题 5 比和比例问题 6 解决问题的策略 7 综合应用问题
插图
(3)偶数和奇数 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又叫做双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又叫做单数。 (4)素数和合数 素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又叫做质数。 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0和l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5)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般用短除法,即用这两个数除以它们的公因数,一直除到所得的两个商只有公因数1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就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就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中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则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如果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也称这两个数为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1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H. 作文的批改方法与技巧
1.格式是否正确
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开作文一看,格式没锗,便拿出红笔,写上批语:1.格式正确。
2。卷面是否整洁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老师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8. 看文章的结构
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后五条要求,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指导学生批改时,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体会,领悟。
I. 求一篇500字的周记,高一的,内容关于学习的
学期教学教研活动立足于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充分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学生。因材施教,变被动培训为主动自修,这一原则性变化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搭建了一个认识自我,反思教育,自觉提高的平台。我将树立新课程理念,初步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转变,提高新课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研修目标和内容:
1、进一步研读《语文、数学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学习新教材,走进新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
3、结合学情,探索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4、探索适合学生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愿学、乐学。
5、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研修方式:
(1)专题培训
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说讲评课等形式,将培训学习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专题总结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对以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和专题总结。对其他教师的专题总结、论文、教案等进行分析与系统整理。
(3)网上学习
充分利用我校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查找所需学习资料,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
三、研修内容:
(一)积极参加教师集体学习活动。
1、认真参加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做好学习笔记,与专家、学者、其他教师主动交流。
2、参加教师读书活动。补充新知识,改变理念,开拓眼界,并做好读书笔记。
3、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听课、评课的活动。
(二)进行自主研究
1.在研读《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学习新教材,通过与旧教材比较,把握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2.要掌握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知识的生长点,达到掌握传授知识的深浅程度。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的养成。
4.认真总结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形成书面材料,在不断反思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进行自我剖析
1、坚持每学期高质量地完成三节公开课。
2、每节课后认真完成反思。
3、积极与组内老师交流。
(四)参加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1、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
2、以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为主旨的讲座、研讨。
3、专题培训。
4、收看教育教学的光盘、录像
J. 人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看谁涂得更好看》优秀教学设计
看谁涂得更好看
课时:1
课业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在随意的涂抹之中体味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体味创造的成就感;体味快乐。感受不同的画笔、不同的方法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也是学生体会到色彩的搭配与组织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
教学重点:
在美术游戏中学会使用画纸,尝试以不同笔触、不同画材组织画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
教学准备:
油画棒、彩笔、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检查工具,稳定课堂秩序
二、体验 表现 创新
1、看一看、观察外型
教师出示油画棒和彩色水笔提问:这两种绘画工具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油画棒、彩色水笔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两种工具的外型的不同:彩色水笔有外壳包裹,有笔帽,笔尖一般较细;油画棒外层有纸皮包裹,笔尖较粗。
2、画一画、认识特点
教师:你喜欢用那一种工具进行绘画?为什么?
同学们指出自己喜欢的工具。
教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来随意的。涂涂画画,实践一下他们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可以很均匀的去涂色,也可以尝试着用不同力度、不同疏密的点、圈、线等笔触体会不同的涂色方法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
小组讨论实践,观察涂色后的结果,了解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
油画棒粗犷有力,厚重,遮盖力强,可以明显的产生粗细深浅的变化,不易混合,容易修改,用尖器可以刮除表面的色彩。
水彩笔柔和匀净,色彩薄而透明,几种颜色重复混合可变成另外一种色彩。
3、欣赏大师的作品
师生共同欣赏一组以线条与色块构成的抽象风格的绘画作品。教师准备一些问题:
刚刚看到的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线条和色彩?
你觉得话化的人心里在想些什么?是高兴?是恐怖?还是有点伤心?那些笔触让你有这种感觉?
引发学生对奇妙的色彩世界的探究。绘画是情感的表达,你快乐,你的线条也会跳舞;你悲伤,你的色彩也会暗淡,引导儿童去发现,去感受。
三 小结
以体验与色彩游戏为主,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舌功能美术学习的兴趣,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绘画
技能、探究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启迪。
教学反思与调整策略:
新入学的学生好动,还不适应小学生活,40分钟课堂对于他们来说有些漫长,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轻松的环节至关重要。
个别学生可能会忘记带绘画工具,教师要多准备儿童绘画用具。来保护孩子学习美术的热情,同时要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