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学化学 教学方法有哪些2015
究实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内容及意义
中学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强调在实践教学中要运用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媒体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中学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
具体方法可参考以下具体案例:
开放性实验探究:金属钠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探究
3.1引入问题
通过《碱金属元素》的学习以及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掌握了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了解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反应产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活泼性质非常强的钠与硫酸铜溶液作用时,会得到什么产物?部分同学根据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知识,毫不犹豫地任务钠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也有部分同学会产生疑问:钠是先给水反应,还是先把铜置换出来呢?这时,通过教师引导,就形成了很好的探究“焦点”。
3.2猜想与假设
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全班同学的猜想和假设主要为两大类。一是钠先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生成产物问单质铜的红色沉淀和硫酸钠溶液;二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在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3提出实验方案
因为探究课题的开放性强,学生各个小组提出的实验方案五花八门。总结起来,主要部分基本相同:取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洗干煤油后,加入一大试管中,用分液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其中有的实验小组,为了验证实验中有氢气产生,还添加了其他实验装备。有代表性的两类为:一是用导管将气体导入灼热的氧化铜试管中。二是在分液漏斗的顶端套一气球。
⑵ 过氧化钠与水或教案
一、课标分析
以金属知识内容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反思、讨论和概括等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等能力。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教材分析
碱金属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钠是碱金属元素的典型代表,而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学过过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以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本章知识的系统掌握。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能够更容易地接受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以进行对比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为什么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而非氢气,如何验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化学。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及实验验证的设计。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
首先,由初中白磷在热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是否能够“由水生火”,让学生出现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认真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轻轻触摸试管壁,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感官学习。让学生共同讨论有现象可推出过氧化钠与水是如何反应的,并提出疑问,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还是氢气,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验证后,让学生自己推断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自主学习。再回顾燃烧的条件,根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以水生火”的实验,最终选出最可行的方案,并由该组成员上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自己思考和动手的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七、教学用具
药品:过氧化钠 ,蒸馏水 ,酚酞试剂 ,卫生香。
仪器:试管 ,药勺 ,胶头滴管。
⑶ 求中学阶段的化学教材教法,教师考试用的
中学化学教师招聘教材教法与教案
命题热点聚焦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学习新理论、把握新课标、运用新教法、处理新教材的水平及能力。着重考查考生对教材的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实际教学情况等。试题中,简单题约占30%,中难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第一讲 化学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一、化学教学的目标
1.了解化学知识与技能,并学习这些知识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4.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化学教学的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现代教学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知识结论和学习过程同样重要。保证学生有效自主的学习活动,其要点是要保证化学教学过程为师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让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统一起来,改变由教师一味主宰课堂教学的情况。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主,即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责任是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议论、尝试、总结、验证等等。一句话,不要让学生完全被动地去接受,而是要主动地去寻求,不要让学生完全地被告知,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理解、去把握。
(二)探究性原则
教学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在学习的阶段,知识的把握是有限的,而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持续发展的根本。过去,一般认为能力包括记忆、理解、运用等,而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还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创造和发散思维能力、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能力等等。所以探究性原则在化学教学中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
(四)实践性原则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注重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化学知识的应用性,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教材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许多联系实际的内容,并补充有“阅读材料”“生活中小实验”等;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包括有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材料、食物、保健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更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验。如,在金属铝的教学中,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铝制品,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来熟悉铝的性质和用途。而对废弃铝制品的回收和处理,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开展讨论,提出积极建议,让废气铝制品能加以重新利用,对环保作出有益的推动。在教材中,联系实际的内容举不胜举,可以说,每一段内容都是联系实际的好教材,关键看教师是否有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化学于生活中的真面目。实践性原则注重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化学知识得以有效的应用,而同时也可增加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的机会,是学生将知识综合运用,得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锻炼。
(五)层次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素质都得到提高也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由于心理、生理、家庭、社会等条件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层次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性,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育。
第二讲 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自学指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列出自学提纲,提出目标要求,经过学生力所能及的探索(阅读教材、分析、总结、概括等)自主地获得知识、运用知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共同投入的心理操作过程。
二、讨论评议,变单向传授为多向传输
讨论评议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讨论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要精心地安排讨论的全过程,巧妙设疑,提出论点。即从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出发,找到讨论的契机。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争论:教师提出论点,由学生思考,反驳,教师与学生一起不断地改进、引申、深化,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深入。也可让学生之间产生争论: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设想结论或解法,在学生间出现不同意见时,讨论自然地展开了。教师再在各种观点间进行沟通、比较,择优汰劣,去伪存真。这种讨论的过程能使师生、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地趋于同步,但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讨论的关系,每个论点的提出都尽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切不可信口开河,不假思索,思考与讨论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三、设境质疑,变“正确无误"为顺乎自然
化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动态的、探索性的。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到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探索、争论、发明、创造。要把公理化编写的教材还原为生动活泼的化学创造思维活动,因此不必追求思维的一次成功。有些教师备课认真,在课堂上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最简捷的思维方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因为我们告诉学生的只是成功的思维。如果我们向学生介绍成功的路是怎样走来的,将会破除学生对化学思维的神秘感,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方法。若要如此,就要允许出现思维的歧误,有时甚至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对各种可能的思路进行研究、辨析,对正、反两方面相互比较,从而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允许犯错误也是对学生求异思维的保护和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符合思维规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设疑一起疑一思疑一释疑的过程,而从思疑到释疑不是一帆风顺的。
实际上,对失败思路的分析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找到舍弃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失败原因的探讨、失败思维过程的反思,提高了思维的监控能力。长期坚持,对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都是很有作用的。当然,借助歧路分析还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优化心理素质,这也应引起重视。
四、尝试发现,变灌输结论为暴露过程
发现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发现者运用本人的智慧或物质材料获得知识的学习,即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操作、组织和转化,以得到新信息时所发生的学习。发现学习是由学生参与探索、参与发现的学习过程,对激发热情、激活思维,强化创造力有显著的作用,要进行发现学习,就需要创设发现的情境,也就是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化学问题的提出和发现的过程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理(并不是机械重复当年科学家的发现过程,而是选择最符合认识规律、适应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发现过程)后展示给学生,使其亲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体验研究成功的喜悦,我们常可用下列方法设计发现过程:
第一,设计猜想过程,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对特例的观察促使对一般情形下的结论的猜测,进而获得
发现。如对每个主族元素性质或每类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教材都是采用让学生由个别物质进行研究从其性质去猜想该类物质所具有的共性。学习碱金属一族的性质,是先抓住了对钠的仔细研究;学习卤素的性质,是先抓住对氯的研究;在学习烷烃、烯烃、炔烃等这类物质的共性时,分别是从甲烷、乙烯、乙炔着手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从而引导学生猜想结构的特点与这类物质个性、共性的关系。
第二,设计实验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以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为感性材料,通过理性、逻辑的再认识,激发起科学的猜想。
第三,设计逻辑推理过程,从旧知到新知。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发现过程,使新旧知识得到顺利的同化。
第四,设计类比情境,从熟悉到陌生。所谓类比是由研究对象A联想到与它有某种类似或相关的对象B的思维过程。类比情境的设置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其创造性的发现。
第五,设计运动过程,从静态到动态。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运动、变化中抓住暂时的、静止的瞬间,去发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探求规律,在变化中实现联系、转化。
第六,设计矛盾冲突,化疑惑为顿悟。物质世界的矛盾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矛盾的不断产生才致科学的不断发展,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新知识往往是在解决原有认知结构与新问题的矛盾冲突中产的。如参加化学反应的是分子、原子、离子等一些微粒,单个的分子、原子、离子极其微小,肉眼看不见,平称不出,但是我们研究化学反应时,所取用的物质常常是多少克或多少毫升。物质的克数和毫升数数量庞大的微粒集体。怎样把单个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跟很大数量的微粒集体、可称量的物质之间系起来呢?于是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应运而生,让学生又掌握了一种新的物理量。
五、归类总结,变零星积累为“整体集装”
平时教学总是以单个知识点逐步进行的,因而学生也就以零星积累的方式接受和存贮知识,致遗忘率高、教学效率低。教学实践证明,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板块结构,从而以“整集装”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之中,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用类比的方法,由一例到一类,再由一类到多类,进而将多类加以统一,并尽可能地扩大类的外延,使有内在关系的内容归类于统一的模式之中。又如,对系列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取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用方法和思想加以统摄,使学生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掌握。也可用图表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网络,或运用变式教学形成知识的链式结构,等等。
附:经典教案
试管知识及实验操作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试管实验的基本操作。
2.能熟练掌握中学有关试管的实验题型及解答技巧。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有关试管实验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对试管的使用操作熟练掌握。更要掌握涉及试管的综合实验题的分析与作答技巧。
【复习指导】
一、试管的规格
试管的大小一般是用管外径与管长的乘积来规定,常用的主要有10mm×100mm、12mm×100;15mm×150mm、18mm×180mm、20mm×200 mm以及32mm×200mm等。因此,试管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
【练习1】先选择填空?再简要说明作此选择的理由。
(1)某试管内装有约占其容积1/10的溶液,则溶液的体积是( )。
A.约1mL B.约3mL C.无法判断
【答案】C。因为题目并没有指明试管的大小规格(mL)。
(2)拟在烧杯中于加热条件下配制某溶液50mL,应选择的烧杯是( )。
A.400mL烧杯 B.250mL烧杯 C.100mL烧杯 D.50mL烧杯
【答案】C。因为加热时,选用烧杯的容积应比所配溶液的体积大一倍为最佳选择。
二、试管的主要用途有
1.可用于少量物质的溶解(可振荡促溶);
2.可组装成除杂用的洗气瓶(图1);
3.做少量物质的反应器(图2左、图3左、及图4);
4.收集少量气体(图2右、图3右);
5.与长颈漏斗组装成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图5)。
三、使用试管时的注意事项
1.试管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但加热前要保持外壁干燥。且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试管炸裂。
2.手拿试管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另外两指握成拳)。三指应捏持在距离试管口大约1/3处。振荡试管时,要用腕力甩动试管,使得试管底部振动。但手臂不得摇动。
3.给试管里的固体或者液体加热时,均应先对试管进行预热。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外焰部分)固定在盛有固体的部位加热。这样能够使固体药品充分受热,以利于反应的顺利进行。而对于液体,则要小心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并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以防止暴沸(也可加入沸石或碎瓷片)。
4.凡加热试管的实验,为避免试管里液体沸腾喷出伤人,试管口切不可朝向自己或他人。
5.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套入并夹持在离管口约1/3处(或中上部),这样在加热时可防止烧坏试管夹。手握试管夹长柄,短柄在上,大拇指不要捏短柄,防止不小心拇指按动短柄,打开试管夹,致使试管脱落而打破。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不要使试管跟灯芯接触,以免试管炸裂。实验结束后,仍要从试管底部取出试管夹。
6.加热盛有液体的试管时,试管应与实验桌面成4°角,以使试管受热面积增大。但加热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7.加热盛有固体的试管(图3),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这样做可以防止试管口处的冷凝水回流至加热的试管底部而使其炸裂。
8.在实验室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气体收集完毕后,一定要先撤导气管,然后再撤酒精灯。否则,会使冷水沿着导气管进入到热的试管内,引起试管炸裂。
9.实验完毕后,应及时地将试管刷洗干净,并放在试管架或者其他指定的地方。
10.向试管内加入液体时,可以用滴取法或倾倒法。
(1)滴取法: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要用到胶头滴管。胶头滴管有常用滴管(图6)和胖肚滴管(图7,这种滴管为滴瓶专用,滴瓶如图8)两种。
使用常用滴管吸取试液时,应先捏瘪橡胶帽,挤出其中的空气,再把滴管伸入试液中吸取。使用胖肚滴管吸取试液时,要先将滴管提出液面,挤出胶头中的空气,再把滴管伸入试液中吸取。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均应垂直悬空地放在试管口上方(图9),胶头滴管的管口绝对不能伸入试管内,防止滴管碰到试管内壁,沾上其他试剂而被污染。常用滴管使用后要及时用水洗净。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洗。
(2)倾倒法:①液体药品通常盛在细口瓶里。取用的时候,要先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然后一手拿起瓶子,标签向着手心。以免倒完药品后,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图10)。
②试管略倾斜,瓶口要紧挨试管口,把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
③试管内加入固体时,可以用药匙或镊子。
a.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应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或将试管水平放置,把固体粉末放在折叠成槽状的纸条上,然后送入试管管底,将试管直立起来后,取出纸条。
b.往试管里装入块状固体药品(如大理石、锌粒等)时,需先用镊子取出。把这些块状的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放入试管中时,应该先把试管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然后,再把试管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试管。强调:取用药品应严格按照实验说明规定的用量,如果实验里没有说明用量,就应该用最少量:液体通常用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练习2】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A
【练习3】下列关于试管的使用及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给试管里的固体或液体加热时,试管外壁的水都必须擦干
B.为方便起见,最好手拿试管放在灯焰上对试管中的药品进行加热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不时地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暴沸伤人
D.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发生倒吸时,立即松开试管口处的橡胶塞
【答案】B
【练习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答案】AD
【练习5】用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试剂,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将胶头滴管伸人到试剂瓶中,然后用手指捏紧胶头滴管的橡胶帽,赶走滴管中的空气
B.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将滴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的正上方,将试剂滴下
C.取液后的滴管要保持橡胶帽在上,不可以平放或倒置
D.除滴瓶上的滴管外,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答案】A
【练习6】下列实验操作中,仪器需插入液面下的有( )。
①制备Fe(OH)2,用胶头滴管将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
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的长颈漏斗;
③分馏石油时控制温度所用的温度计;
④用水吸收氨气时的导管口;
⑤向试管中的BaCl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A.③④⑤ B.②⑤ C.①②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练习7】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答案】AC
【练习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
B.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C.给盛有2/3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
D.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
【答案】C
【练习9】下列实验操作与事故处理中错误的是( )。
A.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浴温度时,不慎打破水银球,用滴管将水银吸出放入水封的小瓶中,残余的温度计插入装有硫粉的广口瓶中
B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距试管口约1/3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加热
C.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D.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管插人端,缓慢旋进孔中
【答案】C
经典真题回顾
一、名词解释
化学教学方法
【答案】
化学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二、简答题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哪些要点?
【答案】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要学生主动进行认识和训练活动,并要求这种活动过程是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规律的。运用要点有:(1)使学生具有最佳学习心理,即孔子所说的“愤悱”,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教师要选用最佳教学方式,即孔子说的“启发”,也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即孔子的“举一反三”,也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高分同步强化训练
高分同步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讨论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答案】C
【解析】
在本题的解答过程中,有的考生容易错选为实验法,因此要特别注意区分二者的含义。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进行当堂示范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实验法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的特定条件下,排除各种干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
A.观察能力 B.动手实验能力
C.抽象识记能力 D.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
【答案】ABD
【解析】抽象识记能力不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培养的能力,实验有利于提高形象识记能力。因此C项不正确。
三、论述题
化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教法?
【答案】教法的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科的不同领域、专题或单元、章节的难易、学生水平的高低、知识内容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法时,应注重体现下列思路:
(1)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点,变“指挥者”为“引导者”。从学生的角度,采用多种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一般可作如下设计:1.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订学习计划。2.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探究知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操作等自主活动,独立搜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合知识、信息等,进而得到科学结论。3.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4.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2)要重视学生的层次性差异。如何使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好的关键。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问题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问题、练习或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
(3)要注重联系实际。在教学设计中,以教材知识为线索,加强更直观的实验教学,联系社会各方面实际内容,特别是以学生身边的实际材料或学生熟知的或感兴趣的材料来引导、启发学生,不仅有利于解决、理解书面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例如:讲解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从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入手,如以探究“葡萄糖酸亚铁糖浆”中是否含有Fe 2+为明线,Fe 2+ 、Fe 3+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暗线。着力设置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大胆推测、自主设计、相互探讨、动手体验、合作分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思考化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别忘记选我为最佳哦!
⑷ 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主要有哪些具体方法
探究实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内容及意义
中学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强调在实践教学中要运用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媒体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中学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
具体方法可参考以下具体案例:
开放性实验探究:金属钠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探究
3.1引入问题
通过《碱金属元素》的学习以及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掌握了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了解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反应产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活泼性质非常强的钠与硫酸铜溶液作用时,会得到什么产物?部分同学根据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知识,毫不犹豫地任务钠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也有部分同学会产生疑问:钠是先给水反应,还是先把铜置换出来呢?这时,通过教师引导,就形成了很好的探究“焦点”。
3.2猜想与假设
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全班同学的猜想和假设主要为两大类。一是钠先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生成产物问单质铜的红色沉淀和硫酸钠溶液;二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在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3提出实验方案
因为探究课题的开放性强,学生各个小组提出的实验方案五花八门。总结起来,主要部分基本相同:取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洗干煤油后,加入一大试管中,用分液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其中有的实验小组,为了验证实验中有氢气产生,还添加了其他实验装备。有代表性的两类为:一是用导管将气体导入灼热的氧化铜试管中。二是在分液漏斗的顶端套一气球。
3.4实验探究,实验现象
通过分组实验,同学们主要得到了如下几种实现象。
项目
人数
猜想与假设
预测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9组(32人)
生成氢氧化铜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有氢气放出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有氢气放出。
4组(16人)
生成氢氧化铜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有氢气放出
3组(12人)
置换出铜
生成红色的氧化铜沉淀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3.5解释交流
当学生完成了实验探究之后,互相协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首先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在和硫酸铜反应,生成兰色的氢氧化铜沉淀。部分实验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有黑色的固体物质为氧化铜。学生交流讨论后,认为,金属与水反应是剧烈的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使部分氢氧化铜分解产生黑色的氧化固体。那么为什么钠会先和水反应呢?对于这个问题,有2个学生在实验报告提出由于硫酸铜溶液中水分子的密度比铜离子大,此时相当于生成了水合硫酸铜,铜离子被水分子包围,因此钠先与水接触反应。
3.6教师评价
通过探究性实验,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对产生现象的原理能提出合理的结实。通过批阅学生实验报告发现,同组成员论记录一栏大部分学生未填写,说明学生合作讨论意识还比较薄弱和不善于记录学生在自我评价部分写道:“说实话,我比较喜欢实验,更喜欢从实验中发现特情况去研究,当然,做实验自己的切记要细心,实验很多东西是无法挽回,象这引起的损失是不必要的”;“只要实验操作规范,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能培养一个人的实验兴趣,找出实验方法”;“这次实验不仅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能让我们自己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能提高我们的兴趣实验操作比较强,知识基础比较好,对实验很有兴趣,实验方法还要进一步提高,希望可以有更多做实验的机会”;“我认为实验中,我们体现的动手能力差,而且从实验结果看,我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周全,基础不够扎实;通过这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增长了课外知识,还让我体验到对客观事实要严谨对待”,等等。学生的自我评价表明,所有学生都表示实验兴趣浓厚,建议以后多提供机会。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基础较好,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及实验方法评较教低。同组成员评价部分,学生打分大多是“很好或较好”,没有层次性,彼此间评价较高,跟自我评价部分相矛盾。因此,学生对相互评价还没有建立正确的态度,评价失真。
4 结语
回首探究性实验教学所经历的历史擅变和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清醒的认识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当前化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所承载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探究性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的基本过程;全面认识了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结合案例从认识论的角度,解释了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认识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掌握化学科学知识,检验化学理论和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依据等发面所具有的认识论功能。
展望未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将逐渐“精细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它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将成为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块沃土。随着经济的发展,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条件日趋完善,相信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前景将越来越美好。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沉淀中夹杂黑色固体,并有氢气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