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饮酒》(其五)翻译,教案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
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喧扰。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只
要心志高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
静了。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
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
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义,想
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
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
经衰落了。他二十九岁出仕,在十余
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隐不定,
先后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县
令等职。他这样断断续续做了一阵
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
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
终因抱负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士
族阶层同流合污,于彭泽县令上任仅
80余日,
便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决然弃
职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生
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
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
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
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
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
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
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
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
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
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
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
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
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
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
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
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
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
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
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
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
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
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
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
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
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
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
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
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
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
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
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
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
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
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
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
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
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
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
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
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
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
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
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
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
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
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
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
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
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
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
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
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
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
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
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
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
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
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
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
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
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
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
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
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
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
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
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
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
的
2. 陶渊明 《饮酒》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内上。‘采菊’二句容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3. 陶渊明 <饮酒>备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陶渊明《饮酒》赏析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评析】
这首诗名为饮酒而在诗中却只字未提及饮酒,恰恰应对了诗人“意不在酒”,而为意境深远的田园生活。悠然自得的他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返璞归真,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然而这只是作者向往和平而美好的生活,渴望没有喧扰,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可事实上整个社会环境是“激流暗涌”,“一触即发”的动荡即将来到,个中滋味谁人能知,忧国忧民的他心系百姓的安危与生活才是作者的本意,借酒表义向往美好正是前后呼应。
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
" 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诗意深醇,却又元气浑成,融和冲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绝唱!苏东坡对此曾有一段精彩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语句间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竹庄诗话》)。在宋代,陶诗此句,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与"见"虽字义相同,却有"有意"与"无意"的细微区别,大概自苏东坡有了这段精彩的分析之后,"望"字遂罢。此二句,除"采""见"两个动词,悠然天成,趣闲累远,其余动词,"菊""东篱""南山"等,亦无不佳。以至于这些物象以后成为田园、归隐与情趣高雅,不同凡响的象征物,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它们初看上去,如此随意散缓,但如细品,则滋味无穷。这种感觉亦如东坡所评:"(渊明诗)初
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要想品出个中滋味,则又"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景物虽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
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妙极!就其思想来说,当源于庄子:"辩者也,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
4. 《饮酒》陶渊明的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专首诗。属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5. 陶渊明《饮酒》全文
全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屋子,但却没有听到世俗交往的纷扰。
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思想远离尘世,心所在的地方也就变得安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无意之中看见了南山。
傍晚山气朦胧,夕阳西落,鸟儿相伴飞回山林。
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
1、人物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 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 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饮酒20首》中最著名的一首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注释
[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在这里意为“居住”。
[人境]人世间
「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何能尔]为什么能够这样。尔,如此、这样。
「 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二句:意思是: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 柴桑(今江西九江)以南的庐山。
[ 日夕]傍晚。
[相与还]相伴而归。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心高志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佳]美好。
[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6. 饮酒 陶渊明片段教学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内品味诗歌的意容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