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需中职教育的《中国历史与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教案
就不告诉你~!
B. 有没有初三历史教案(2005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急用!
世界史上册15-----23课知识点
第十五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走向殖民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
2:三角贸易:时间:16世纪---19世纪;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的需要;直接原因:美洲缺少劳动力。和三角贸易有关的事件:新航路的开辟;路程:欧洲(带枪支、杂物)------非洲(奴隶)---美洲(金银财物)---欧洲,全部是在大西洋。最先进行:葡萄牙,后来居上的是英国
影响:课本95页
3: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4: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扩张是在:17世纪,东印度公司负责,著名的殖民头子是:克莱武
影响:对英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印度等:两方面的影响
5:97页:马克思的话的理解
6:如何正确评价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消极影响:形成当地的贫苦和落后,客观上的影响:客观上带来先进的思想、生产方式等,冲击了当地落后的制度
7: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时间、领导阶级、领导人、性质(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意义、原因
8:南美洲的殖民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中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9:拉美独立运动的原因(特别强调:受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时间、主力、领导人、意义、有殖民者自己宣布独立的是:巴西
10:华盛顿、章西女王、玻利瓦尔的共同点:都反对殖民、都为本民族的解放做出自己的贡献、都是民族英雄。华盛顿和章西女王都是反对英国的殖民。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维亚就是纪念他、南美解放者杯也是几年他。课本101页恩格斯的话
11: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和标志事件(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宪章运动的时间、纲领、中心内容、性质、失败的原因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组成部分、标志(1848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意义-------标志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14:巴黎公社的时间,性质,意义、失败的标志
15:《国际歌》的有关问题;德国、法国的思想家及其贡献:德国:马克思、恩格斯;法国:伏尔泰等人
16: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相会,它们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7: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的原因,时间、措施、意义、性质;美国内战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南方的:南部联盟
18:111页的话,林肯、华盛顿、罗斯福的贡献
19: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方经济制度的矛盾)、俄国(农奴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面临的社会问题,采取的措施(美国内战、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和影响
20:明治维新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其中体现其性质的是哪一方面(经济方面)的内容?
21:列宁说: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对1861改革的评价
22: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形成社会性质的改变、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主要有: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改革(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4:由于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在19世纪70年代进入电气时代,
25: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美国、德国;新动力:内燃机;新能源:电和石油;主要发明(记住每个发明的时间)、影响
26:三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启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给我国的启示: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27:
时间 原因 主要战役 性质 两大集团 美国参战的原因 结果 影响 给我们的启示
一战
二战
28:课本132页皮洛夫的话的理解
2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的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一战开始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
30:一战前争夺的焦点是:巴尔干半岛----欧洲的火药桶
31:欧洲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时间和影响是?形成的社会变革是?
32:伏尔泰的主张
33:世界史上的科学家及贡献
• 文学家及其作品和作品的内容:
• 艺术家及其作品和作品的内容
34:课本141页爱因斯坦的名言、143页贝多芬的名言、145梵高的名言、伏尔泰、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头像
•
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古代埃及----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居住的是古埃及人;主要文明成果:金字塔(国王权利的象征),象形文字;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说明尼罗河孕育了埃及文明;“夫五千年以前,人户稀微,制作未被,何以成此大功”----指的是金字塔的修建
2:古巴比伦----亚州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居住的是苏美尔人;文明成果:汉莫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楔形文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出处。
3:古印度:亚洲的古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居住的是:雅利安人;主要文明成果:种姓制度(注意四个等级的社会阶层和种姓制度的影响)、佛教的出现、阿拉伯数字
4文明古国的原因-----最早进入奴隶制度
5:课本第12页的活动与探究的问题
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
1西方的文明之源是古希腊;西方的民主之源是雅典的伯利克里时期,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
2: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内容:扩大公民权利,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教育,重视教育;使用奴隶劳动,经济繁荣。
3:汉莫拉比法典、伯利克里改革、种姓制度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4:古雅典只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指的是----成年男性公民,不包括;妇女、奴隶、外邦人????
5:罗马共和国的强盛时期和原因:公元前2世纪,布匿战争的胜利;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共和国的时间、原因、人物:公元前27年、因为社会危机,屋大维建立帝国
6:六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的时间:波斯帝国—春秋战国时期,亚历山大帝国(公园前336---前323),罗马帝国(公元前27---476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24---1453),阿拉伯帝国(630---1258)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3世纪兴起)
7: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西欧奴隶社会的终结
第四课:亚洲的封建国家:
1:大化改新的时间,目的(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人物(孝德天皇)内容(共三点),影响: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改变)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者,时间,伊斯兰教历元年的是哪一年。穆罕默德,622年,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是伊斯兰教历元年。圣地----麦加,
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
1: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2点),影响
2:教皇和基督教会---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也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3:西欧城市兴起的时间,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斗争的主要内容(争取自治权)和典型城市;意义(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4:拜占庭帝国于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1: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的两个方式举例说明:战争和和平交往;战争:希波战争(和体育项目马拉松有关),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平交往: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2:东西方文化的使者和桥梁----阿拉伯人(对文化最大的贡献:传播阿拉伯数字)
3:激起西方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的书籍--《马可。波罗行记》
4: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谁说的话?此人的主要贡献?---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建立阿拉伯国家,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统一
5:世界三大宗教的时间、地点、背景、教义,创始人,经典,传播,
6: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的是-----腓尼基文字
7: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阿基米德,体现:杠杆原理,此外的贡献是:浮力定律和螺旋式水车;网络全书式的学车----亚里斯多德;即使不朽的世界名著又是研究早期希腊的社会史料-----《荷马史诗》;喜剧故乡---希腊:悲剧作家素福克勒斯,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戏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阿拉伯社会的------《天方夜谭》;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麦加大清真寺;巴黎最古老、最大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因为基督教产生与亚洲,后来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巴黎圣母院,被称为石头的交响乐
8:佛教的建筑---寺庙。基督教的建筑----教堂。伊斯兰教的建筑-----清真寺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英法美的革命、工业革命)
文艺复兴:时间(14---16世纪),地点---意大利,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实质----资本主义文化的兴起(因为资本主义力量小,封建势力大,只有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兴起),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内容:(1)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2)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中的幸福;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及每个人的国别,主要成就;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原因,四个航海家的路线,到达的地方,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影响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它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是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哥伦布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业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
英法美的革命:时间;英国:1640年---1688年,美国:1775年----1783年;法国:1789年----1794年;
开始的标志:英国:查理一世召开议会;美国:来克星顿枪声;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结束的标志:英国---光荣革命(宫廷政变);美国---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法国----热月政变
主要事件: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美国--《独立宣言》—美国独立;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法国:《人权宣言》;成立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国王,雅克宾派专政
颁布的文件及内容,意义和评价
革命的意义、性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既是独立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就是导火线)
拿破仑上台的时间:1799年雾月政变,1804年法兰斯第一帝国成立,拿破仑的内外政策以及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
评价: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但也是对当地人民的奴役
拿破仑对法国乃至欧洲的最大贡献是---《法典》的颁布,失败的直接导火索是————1812年征俄国失败
比较英法,英美,英法美三个国家的革命的异同点;
复习时可以把有关事件按顺序排列
工业革命: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直接原因-----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和标志: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标志性发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领域的发明—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
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上---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社会关系的影响---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世界格局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总结:英国的创新:政治制度的创新---确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的创新—工业革命
三个改革:奴隶制的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大化改新和查理.马特的改革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殖民掠夺、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工业革命
【==============表示,资料行不=============】
C. 求两份初中历史教案 急急急
第一次见到这么囧的老师耶,老师别生气啊,你没说哪课我找了以下2课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初一)
一、教材分析
重点: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以古史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述,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上一课的“氏族部落”,启下一单元的“国家的产生”。它是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
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属于了解层次,可通过讲故事、演课本剧、游戏、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组织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
1.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2.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和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阅历史资料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炎黄子孙” 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回事?远古时代的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谜底。请同学们讲述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
由学生分组准备,然后召开“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2、学习新课
1)“炎帝与黄帝”
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呢? 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文字出现以前,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
指导学生进行“传话”游戏。(六位同学排成一行,老师用纸写好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运用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看两者之间的差别)。
谈谈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这些传说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至于发明,不一定都是炎帝黄帝创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并非一人短时之功,而是后人在追述他们的历史时,将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身上。
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有哪些? 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是怎样走向联合的? 炎帝与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龙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看“贝壳堆塑的龙虎图”(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有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这也反映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
2)尧舜“禅让”
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来获得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却很温和,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产生的。这一制度即历史上的“禅让”。
学生想像当时禅让的情景,挑选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尧”和“舜”,进行对话表演,体验什么是禅让。
禅让的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3)大禹治水
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开展“大禹治水的启示”讨论竞赛活动,分四组进行。可以启发学生在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去谈。
3、课堂小结
中华五千年文明从黄帝算起。尧舜的禅让、大禹治水等传说让我们得以窥视我们祖先逐渐走向文明的一幕,被选举为首领的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我们祖先当中的这些英雄都具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
4、课堂练习:
-------------(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国家萌芽的出现)→ ---------------(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5、板书设计: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炎帝和黄帝 —— 尧舜的“禅让” ——大禹治水
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 国家萌芽的出现 ——国家的产生
六、评价
本课知识结构比较清晰,按历史时序先后介绍了“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炎黄二帝由争斗到联合,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本课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明确,设计者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着中华古代的传说故事,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中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完善了知识链条;同时让学生体验民族的认同感,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几课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历史有了比较直接的概念,对于夏商西周的历史沿革已经基本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周朝诸侯国林立,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奠定了基础。作为初一新生对历史故事是十分喜爱的,本课又是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源流,其中有的成语学生比较熟悉。对于不了解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并整理。在教学中将成语故事贯穿于全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又使他们掌握查找历史资料的途径,让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针对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成语故事大串联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叙述有关资料、成语典故,增强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有关春秋战国时的历史典故,给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从中突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
根据史实,总结出此时的社会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进一步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通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通过争霸战争的学习,明白人要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国要兴,要有贤才、能人来治理,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针对本课内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第一,指导学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具体的地理位置。第二,争霸斗争的史实具有较大的趣味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成语典故,课堂上按小组展开成语故事知多少知识竞赛,拓展学生视野,较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竞赛中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特别是运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所以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学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预习:如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上网查找相关内容等。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预习。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抓住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心理和有利因素,通过组织竞赛等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历史问题。
四.教学方式:
鉴于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有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小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样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有: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2.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和网站,请同学查阅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资料。
3.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课前从媒体、网络、课外书籍中搜集春秋战国争霸历史资料,搜集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
2.自主组成历史学习小组。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提出问题:
1.同学们还记得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2.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政策?
3.是不是采取分封制,西周的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呢?
4.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弊端?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归纳:世袭制使无能的人为天子,周王室的实力越来越弱,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想取代周天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原大地上刀光剑影、战乱不断。在争霸战争中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在这段时期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段动荡历史。
2. 学习新课: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五霸: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西周灭亡后建立了什么国家呢?
【师】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你们知道春秋与战国的起止时间吗?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作“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生】看书思考回答:春秋—前770——前476年,来源于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前475——前221年,当时各大诸侯国连年交战,战国名称由此而来。
〖课件显示周王势力变化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师】东周的统治是不稳固的,从表格的对照中可以看出周王的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 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认识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从此,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
【师】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五个,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包括哪五个人?他们是怎样出现的?
〖课件显示《春秋五霸形势图》〗
【生】回答问题:春秋五霸市相继出现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在图中找出“春秋五霸”的具体地理位置并填图,益于学生掌握。(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2.齐桓公首霸:
【师】请同学们看图,想象你就是齐国的国君,要想成为第一个霸主,需要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生】回答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可以将此问题分为若干子问题,减轻学习难度,突出重点)
①齐国在什么位置,其自然环境怎么样?
②齐国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为称霸齐桓公采用什么高明的手段?
④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
【生】看书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回答老师问题。
第一,齐国在今山东北部,靠近渤海,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优越地理位置为其称霸争霸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的优越地理位置是争霸的有利条件。
第二,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他改革内政与军事,发展经济,使齐国国富兵强。管仲相齐改革成为其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三,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第四,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师】归纳:〖屏幕显示〗
〔知识拓展〕【师】看书中材料: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它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有关管仲的哪些成语故事?
【生】学生认识:齐桓公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使国家日益走向强盛,最终完成霸业。成语典故:老马识途、管鲍之交等
(二)问鼎中原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师】继齐桓公之后的另一位霸主是谁?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
【生】晋文公,城濮之战。
【师】这场战役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有谁能讲述一下?
【生】退避之舍。(讲述故事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退避三舍这种策略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生】①体现了晋文公是信守承诺的人。他退避三舍不仅报答当年的恩情,又使晋军赢得政治上的主动。②在军事上也使处于劣势的晋军退避三舍是为了避开敌人强大的中军,诱敌深入,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这是晋军采用的有利战术。
【师】归纳:晋文公“退避之舍”可以说是一箭双雕,诚信、歼敌两不误。“城濮之战”成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晋文公因此成就霸业。此后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做了中原霸主。
【师】看图,启发同学思维提出问鼎,“鼎”代表了什么?楚庄王问鼎意味着什么?
【生】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西周传国的宝物。周王朝掌着它,是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凭证。楚国楚庄王问鼎,是挑战王权,是暗示想取而代之。
【师】春秋末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有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仇。①我们应该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放弃,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恒心与毅力。②学习勾践不忘国耻发奋图强的精神。③学习勾践能屈能伸的人生态度。④ 认识到立志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理想能帮助我们实现个人抱负。
【师】归纳: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作为一名学生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三)合纵连横
〔过渡〕: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了。
1.战国七雄
【师】 七雄并立是怎么产生的?战国七雄包括哪些国家?
【生】三家分晋:赵、魏、韩。〖屏幕显示动态演变过程〗增强直观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屏幕显示 《战国形势图》〗 (学生识别其方位并填图,并出示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帮助学生掌握识记地图要领)
2.合纵连横
〔动脑筋〕【师】如果你是当时某一国的谋士,你会为自己的国家献出什么策略?假如你是秦国的最高指挥官,你希望中原地区呈现什么景象?你会如何去统治你的国家?但是你的国民又会怎样对付你呢?假如你是中原六国的最高领导人,面对中原的形势,你将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对付秦国?
【生】回答略,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问题
【师】①这一时期,各国除了使用武力外,还使用什么样的外交手段?
②什么是“合纵”、“连横”的斗争?战国时各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合纵”、“连横”的斗争?它们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
③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有成功?(结合书本小字和课后阅读材料分析)
【生】小组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讨论并发言。〖屏幕显示动态演示图〗增强直观。(学生指图讲解,什么是“合纵”与“连横”)
【师】归纳:“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什么成语的由来?
【生】朝秦暮楚。
〔放飞思维〕:〖屏幕出示问题〗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列宁则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你怎样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历史问题)
【生】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并回答。①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②战争使一些小国被大国吞并,一些疆域较大国家出现。③争霸战争促使了一些国家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师】〔学法指导〕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应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应该抱着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观点,辩证地去看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屏幕出示答案〗(①春秋争霸战争的确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无义战”。 ②但在战争过程中,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扫清了道路,推动社会进步;③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④大国为了争霸,都重用人才,实行改革,出现了经济发展、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⑤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轻松时刻
【师】同学们收集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下面我们进入成语大串联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擂台赛:按次序说出与本课相关的成语,不许重复、不能中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与增强学能合作意识)
【生】老马识途、管鲍之交、退避三舍、一鸣惊人、朝秦暮楚、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完璧归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
3.课堂小结:
【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生】动荡、变革、争霸。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在分裂中一些大国为强大不断改革内政,又孕育了统一的因素,为后来秦统一埋下了伏笔。所以说争霸战争谱写了国家统一的序曲。
这一时期是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源流。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又是秦国在战国末期,国力日益强盛,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攻势,是笑在最后的国家,但它是不是笑得最好的呢?欲知后世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4.课堂练习:
一.慧眼识珠:
1.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 楚庄王 B 宋襄公 C 齐桓公 D 晋文公
2.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的是:( )
A 城濮之战 B 葵丘之盟 C 长平之战 D 问鼎中原
3.齐桓公发展齐国势力的口号是:( )
A 改革内政 B 发展生产 C 尊王攘夷 D 改革军制
4.战国七雄中位于最南边的国家是:( )
A 楚国 B 燕国 C 秦国 D 齐国
5.下列哪一个成语与晋文公有关:( )
A 卧薪尝胆 B 问鼎中原 C 退避三舍 D 老马识途
6.朝秦暮楚这一个成语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
A 诸侯争霸 B 三家分晋 C 周王室衰微 D 合纵连横
二. 对号入座:(请将下列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用线相连)
朝秦暮楚 相传燧人氏用人工方法生火
钻木取火 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采用的战略战术
退避三舍 春秋时楚庄王数次挥师北上,打败晋国
问鼎中原 战国七雄为了各自利益时而“合纵”时而“连横”
三.填图乐园
请在下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5.板书设计: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年)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 春秋五霸
战国(前476—前221年)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战国七雄
D. 中学历史教案格式
格式要求是: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
3.能力培养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
[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小结]
(七)作业
(六)板书设计
新老师试讲,关键不在与教案格式,而在于有没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否领会新教材的精髓,能否考虑到学生的情况等。给你一篇文章参考。
“走进新课程,我们怎样教?”这是从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应不断实践、探索和反思的。根据调研听课,发现目前在对待教案设计上,教师们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一是精心设计,推陈出新——他们大多是欢迎新课改、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敢于实验的青年教师。另一种是沿袭旧路,老方法教新课程——主要是因为对课改的认识尚不深刻,认为课改不外乎是教材的改变,用旧观念对待新课改,用老教案备新课,因此教案基本是过去教案的翻版,甚至还有不备详案、只写提纲等现象。还有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缺少实践,尽管有努力的愿望,但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不知如何设计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案。
针对上述情况,更有必要强调认真备课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要把课改的“理想"变为现实,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我们强调教学要做到“六认真”,首先是认真备课。认真备课具体反映在精心设计教案。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怎样设计体现新课改理念、以新的呈现方式撰写,特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从事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依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
如果把课程改革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上述所说的“三维”目标。
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首先要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标准,是教学的总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评价、检验课堂教学能否达成目标的依据之一。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的具体运用。在具体课的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呈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注意这“三维"目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在不同内容的课中,三个维度的所占比重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的课注重史实教学,有的课思想教育功能较强。只有把“三维”目标融合为一体,才能将“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
二、钻研课程内容,细化课标于课堂教学之中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采用“模块一专题”的形式,力图构建起一个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现出时代性和基础性,反映了历史学科与社会进步、学术成果和学生经验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打破了原来的通史形式,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共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由于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历史不成系统、支离破碎,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钻研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不同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有的内容还要和其他课程结合。
学习模块从体系、结构和内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现,对教学和教案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历史必修(I)为例,它是以中国和世界历史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典型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模块,专题的编排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近现代。这种编排并不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时序,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完整性也不是很清楚的,这就给备课和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课标的表述是宏观的、高度概括的,这就尤其需要在备课和设计教学目标时对课标进行细化。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l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课标表述为:(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看起来一课课标就有两条要求,然而在教学中仅就这两条是无法将这一理论性较强的课讲清楚的。有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将上述两条细化为下列“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解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共产党宣言》节选资料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掌握第一手历史资料对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领悟“感知-积累-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与方法。
2.通过编制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结构表格和对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的分析与归纳,感知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历史信息的魅力,学习多角度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资产阶级等势力对共产主义的敌视与马、恩对资本主义发展冷静而客观的分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理性的智慧和力量,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
2.以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反复和曲折作铺垫、以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为线索、以“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调查结论为点睛,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特点与规律。
尽管这样的细化还值得进一步推敲,但可以看出教师在学习、研究课标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落实“三维”目标。
由此可见,不论教科书如何编写,内容如何变化,在确定具体课堂教学目标时,都应该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当然,也不是简单地、肤浅地理解课标要求,更不能照搬照用教学参考书的现成设计。而是要根据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因校因生因课细化课标,使之更具体化,更易操作,同时也是保证课标得到全面的落实。
三、转变教学方式,双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在此次课改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就是要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所转变。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是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前提,是为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服务的。
在传统的“满堂灌”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常常感到学习是乏味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在新一轮课改中,能否在教学方式上来一场“颠覆性的变化”,师生在课堂的角色能否来一个转换,是摆在从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们面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课程是要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课堂教学最终是由教师来实施。所以,需要教师在更新课程观念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
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在变化了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怎样转变呢?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要由历史的“权威"转变为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还要由管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教师的角色要变,学生的角色也要改变,要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角色变了,学习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要学会各种形式的主动学习方式。能否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落实高中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在设计教案时不能再像以往的那样,只有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而是要双向设计。既有教师的活动,同时有学生的活动,师生互动、师生互补,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学得轻松,学有所获,学有长进。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说的、学生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都可让学生完成。即使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能完成的,教师也贵在及时点拨,给以思路,不再包办代替。
这种双向设计教学活动的教案,在义务教育7-9年级的历史新课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的推广。可以说,义务教育的历史新课程为高中实施新课程做了准备,值得高中教师学习、借鉴。诚然,高、初中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案设计中,还要更注重活动目标的设计和目标达成的检验。缺少检验反馈是无法把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落到实处,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需同时考虑。还应该提倡对教案设计的同行评价和教师教后的自我总结反思,这样有助于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让历史教师在课改中自身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新课程同成长,共进步。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高中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可以这样说,在先进的课程理念引领下,设计出体现课改理念、具有新的呈现方式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确保实施新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知易行难,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和探索、改进。
E. 谁有好的初中历史教案,给一份来做个参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主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和作用。国际联盟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九国公约》的签订、主要内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揭示美、英、法等国在巴黎和会上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地位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
2.通过对凡尔赛体系不牢固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社会现象来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凡尔赛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美国通过这次会议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说明强权外交的后盾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张图片(屏幕显示)是福煦车厢,这节火车虽然不在了,但非常著名,它曾经是一战德国签订停战协定、正式投降的地方,是一战重要的见证物,说起“一战”,我们先复习一下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结果?
一战德国投降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时间:1914年—1918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性质:帝国主义战争;结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战是结束了,但帝国主义的矛盾解决了吗?战后由于德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实力削弱但仍是欧洲强国,美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它们企图依据变化的各国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们的矛盾斗争又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就这样一场会议上、谈判桌前的唇枪舌战开幕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
27个国家参加会议,面对即将到来的和会,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如意算盘。但是争夺总是要凭资本,按实力去较量的。
教师问:那么经过了这一场时达4年多之久的世界大战,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暂时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并沦为被宰割的对象;(2)作为战胜国,英法实力也遭到削弱,但它们还分别在海军和陆军方面保持优势。(3)美日成为一战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在一战期间共赚380亿美元,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日本在亚洲夺取了新的霸权利益。
战后列强的实力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就要按新的实力对比去重新建立战后的新秩序,于是便有了巴黎和会。各国怀着各自的私心。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叙述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学生看书]……
[学生叙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国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使和会持续了五个月。(用投影界示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是否参加协约国一方?1917年段琪瑞北洋军阀政府在日本的怂恿下,也对德宣战,现在当然应列入战胜国的行列。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也赶到了巴黎。那么战败国代表来了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引导]这么多国家,是否部有发言权?
[学生回答]不是,有权对和会决策的,真正起操纵作用的只是英、美、法三个大国。
[教师引导]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这三国力量最强大,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实力。
[教师讲解]美国总统威尔逊,此人原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了校长,又当了总统,人称“百灵鸟”。他带来了非常漂亮的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称为“狡猾的狐狸”,这个圆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轻视已发生十月革命的俄国。既主张处分德国,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即实行大陆势力均衡政策,让欧洲大陆的各国家之间互相牵制,谁也别太强,好让英国控制欧洲大陆。一战前就是由于德国发展太快,不但严重威胁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还提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德矛盾才急剧尖锐。现在呢,情况变了,德国战败,只要能削弱它,使之既不能与英国抗衡,又能牵制法国,那么恢复英国控制欧洲大陆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他已78岁高龄,说话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他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克里孟梭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是重建欧洲大陆霸权,为此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他曾经说过:“我是如此喜欢德国,所以我希望有两个德国。”针对当时巴黎和会这种情况,在和会开幕时,有识之士就曾预言:“和会组织并不复杂,无非是说克里孟梭当主席,劳合·乔治为总顾问,威尔逊为秘书长,如此而已!”折中局面终于成了现实。另外,意大利曾加入同盟国,1915年同英法签订了伦敦密约,得到了战后满足其领土要求的承诺,参加到了协约国一边作战。尽管一战中,没打过几场胜仗,但其野心却不小,不仅希望英法实现其承诺,而且含有新的领土要求。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被称为是“沉默的小伙伴”,日本对欧洲事务不感兴趣,只想保证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就这样,经过近半年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故称《凡尔赛和约》。
[板书]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投影显示]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教师讲解]关于领土问题,第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第二,萨尔区由国联代管15年,期满后经公民投票表决,决定归属。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这个萨尔煤矿,其煤炭蕴藏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第三,规定莱茵河西岸地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地区为不设防区(指图强调莱茵河非军事区的空间概念)。第四,承认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的独立,尤其是大波兰的建立(看图)。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和东普鲁士及上西里西亚的部分领土,还得到穿过西普鲁士的所谓“波兰走廊”的狭窄出海口,但泽被宣布为国联管理下的“自由市”,从而使德国的领土被分割为两部分。
关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加以瓜分。用的名义是“委任统治”,实质就是重新瓜分,而且使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和占领披上“合法”外衣。那么德国原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的租借地让给谁了呢?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提问]对此,中国人民有什么反应?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爆发了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教师讲解]关于军事问题,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赔款问题,在巴黎和会上并没有完全解决。决定由协约国成立的“赔款委员会”决定其赔款总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条约的内容来说明该条约的实质。
[学生回答]《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际上是对战败国德国的一场掠夺。
[教师说明]和约使德国丧失欧洲本土上1/8的领土,1/10的人口,还压上巨额赔款。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毫无疑问,《凡尔赛和约》极大地伤害了德意志民族的感情。这为以后希特勒、法西斯复仇主义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难怪当时就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20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人们不得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和约的规定,我们能否由小见大,一起来分析出巴黎和会的实质。
[教师明确](师生共同分析)从条约规定来看,尤其是关于殖民地的处理,我们再次证实,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此外,从军备限制的内容上,我们又可以看出其反苏的性质。列强们在和会上就如何对付苏俄达成了协议,即实行经济封锁,制定武装干涉的计划。从1919年春到1920年,协约国对苏俄进行的三次武装干涉的计划就是在此时制定的。所以,我们说这次会议又是指挥反苏战争的司令部。
[教师引导]除德国以外,还有哪些战败国呢?
[学生回答]还有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
[教师说明]确实如此,因此在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以上各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新秩序。
[板书]3.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教师引导]总而言之,凡尔赛体系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那么这个体系靠什么来维持?
[学生回答]国际联盟。
[板书]4.国际联盟的成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提炼出有关国际联盟的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国联是根据和约规定在1920年1月成立的;(2)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所以它被英国和法国控制。
[教师讲解]美国领导人自认为,以自己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实力,可以“领导世界”,但是由于美国在海军方面实力不如英国,陆军方面实力不如法国,因此在战后的第一轮较量中,“温文尔雅”的教授总统最终败给了“老奸巨猾”的资产阶级政客。这再次说明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综合实力。由此可见,表面上看,战胜国达到了目的,德国被押上了审判席,战败国和弱小国家遭到了随心所欲的瓜分,维持国际秩序的国际联盟也成立了,但是,由于战胜国强迫战败国承担了全部战争责任,对战败国而言,这种和约是无法接受的,之所以接受了,是形势使然。因此,和约虽然签字了,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再次发生战争,重订和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到,《凡尔赛和约》所构筑的国际安全体系孕育着极大的不稳定性。没有资格参加和会的列宁评价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约束维系的整个国家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参与主宰和会进程的法国人、战时的联军统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和会期间的另一位巨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曾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说:“这是胜利者所做的蠢事。”事实证明,他们的评价可谓切中要害。和会刚刚结束,德国人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
即便如此,有权主宰和会的战胜国却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进行补救。法国人沉醉在虚假的和平之中,英国人也以为欧洲大陆的均势已经恢复,而威尔逊则喜滋滋地回到华盛顿,向国会贩卖他的国际联盟体系。他要求美国人民大胆地参加国联,“接受领导世界的责任”,可美国人却不领情。参议员威廉·波拉对威尔逊说:“你的和约不会带来和平,它离和平很远、很远,我们如果根据过去判断未来,(那么,可以肯定)它将带来战争。”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和约,战胜国苦心经营的凡尔赛体系刚刚开张就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由此可见,巴黎和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列强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是在英法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重建了资本主义世界在西方的新秩序。它反映了几个主要战胜国按新的实力对比取得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它不但不能消除矛盾,而且加剧了很多矛盾,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矛盾。尤其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取得预期目的,而且远东亚太地区帝国主义还未按实力对比进行新的调整。不久,他们再次坐到谈判桌旁,展开舌战,这就是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板书]
[教师引导]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回答:一战期间,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霸中国?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引导]当时在中国,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学生回答]美国和日本。
[教师讲解]1902年《英日同盟》签订,在英国的扶植下,日本成为东亚的霸主。一战期间,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急剧膨胀,几乎独霸中国,并占领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巴黎和会,更加强了它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而美国随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要打破日本的独霸。再加上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使美国到太平洋的航程缩短,所以战略重心转移到远东亚太地区。日本的扩张不仅与战后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为争夺霸权,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争。日本将国民收入的50%造无畏舰,直接影响英国海上霸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由美国倡议,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看完之后,概述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板书]2.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在这次会议上,英、法、日、美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属地的权益。接着,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板书]3.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教师分析]《四国条约》的签订体面地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国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障碍。根据《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的吨位比例是5∶5∶3∶1.75∶1.75。请同学们思考,《五国条约》的签订,最大的获益者是谁?(学生回答:美国)使美国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对日本来讲“3”已经不少了。《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美国代表在解释“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有行政之自由。”就是说,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的远东霸权之争,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的争夺。关于中国山东的问题,由于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此问题在会外得以解决。(阅读材料小字,进行了解)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三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地位,中国被宰割,日本受抑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获利最多,日本受的限制最厉害,中国受的伤害最重。因此华盛顿体系隐含着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教师小结]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板书]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师分析]下面我们就此体系的形成作一简单的分析。经过华盛顿会议,资本主义世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也得到了安排。它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种新秩序,代表着资本主义世界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建。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之时,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当这场大战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本主义本身的稳定性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重新安排,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从《凡尔赛和约》到《四国条约》《九国公约》,都是首先具有这种资本主义世界整体性安排的特点;而国际联盟和《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又是20世纪政治整体化趋势的一种最初的反映。
这种情况说明,战争和相对的联合,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不同政策。而它们采取哪一种政策,取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特定形势。当涉及到不同利益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不可调解时,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而当战争危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时,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相对联合就会取代战争。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稳定各自国内的经济政治秩序,避免革命,也会加强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在世界现代史上,这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合趋势,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但在第一次大战后的国际环境下,这种资本主义的联合还仅仅是开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极不稳定的。
第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主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又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世纪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活动与探究
1.根据过去学过的内容,叙述山东问题的由来。
(参考资料看课后“自由阅读卡”)
2.观看历史题材影片《我的1919》,简要谈一下你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