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板书设计
上阕:
景:大江 浪 故垒 赤壁 乱石 惊涛 雪
人:风流 周郎 豪杰
2. 《念奴娇.赤壁怀古》如何说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 。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 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
1.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 用典的贴切自然
确定难点为: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
(一) 教学过程
引入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写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
作者苏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归纳总结 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
背诵全词 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诵背
布置作业 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二)教法和学法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3. 苏轼 念奴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能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教养目标
进行人生观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教学重点
1.对本词豪放风格的感受;
2.通过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1.作者通过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所要表达的感情;
2.苏词豪放风格的体现。
四、教学设想
苏轼是一位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代作家,上学期已接触过他的《石钟山记》,因此本课的重点不放在知识的学习上,而着重通过对词境的感受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侧重点放在对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的鉴赏上,通过二者了解苏词的豪放风格。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苏轼词《水调歌头》的乐曲导入。(调动学生一起唱,从而体会苏词的旷远风格。)
(二).复习有关词人的知识
(投影苏轼像、简介。)
(三).讲授新课
1.听课文示范朗读,注意用审美的眼光体会词境,重视自己的初感印象,领略全词的壮阔豪迈的基调;
2.请学生谈谈对本词的初步的感受;
3.联系学生的感受、提示阅读课下注解,介绍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西的赤鼻矶,创作了这首词。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苏轼见景生情,兴起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借以抒写胸中块垒。
4.学生带着下列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1.第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2.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词的下片刻画了谁的形象?
4.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5.诗歌鉴赏
(1).关于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诗味是通过意境来展现的,主题往往是借助意境来表达。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2).联系意境,分析首句作用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3).讨论和思考:
(投影)你最欣赏哪些字眼或词句?为什么?(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再推举出本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注意引导学生向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方面分析。)
(4).景物描写分析
(投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
(5).人物形象分析
(投影)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6).作者感情分析
(投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联系苏轼此时的际遇、余秋雨评语分析)(补充苏词《定风波》作证。)
一般认为结尾消极,但诗人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
(7).豪放词风格介绍
①.(投影)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曰,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续录》
②.和柳永的《雨霖铃》作对比,从情景、情事、情感方面比较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对豪放派词风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要注意苏轼在本词中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赏析练习
自古以来,对三国的历史人们有很多的感慨和评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4.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能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教养目标 进行人生观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教学重点 1.对本词豪放风格的感受; 2.通过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1.作者通过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所要表达的感情; 2.苏词豪放风格的体现。 四、教学设想 苏轼是一位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代作家,上学期已接触过他的《石钟山记》,因此本课的重点不放在知识的学习上,而着重通过对词境的感受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侧重点放在对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的鉴赏上,通过二者了解苏词的豪放风格。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苏轼词《水调歌头》的乐曲导入。(调动学生一起唱,从而体会苏词的旷远风格。) (二).复习有关词人的知识 (投影苏轼像、简介。) (三).讲授新课 1.听课文示范朗读,注意用审美的眼光体会词境,重视自己的初感印象,领略全词的壮阔豪迈的基调; 2.请学生谈谈对本词的初步的感受; 3.联系学生的感受、提示阅读课下注解,介绍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西的赤鼻矶,创作了这首词。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苏轼见景生情,兴起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借以抒写胸中块垒。 4.学生带着下列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1.第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2.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词的下片刻画了谁的形象? 4.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5.诗歌鉴赏 (1).关于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诗味是通过意境来展现的,主题往往是借助意境来表达。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2).联系意境,分析首句作用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3).讨论和思考: (投影)你最欣赏哪些字眼或词句?为什么?(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再推举出本小组的一位同学发言。)(注意引导学生向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方面分析。) (4).景物描写分析 (投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 (5).人物形象分析 (投影)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6).作者感情分析 (投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联系苏轼此时的际遇、余秋雨评语分析)(补充苏词《定风波》作证。) 一般认为结尾消极,但诗人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 (7).豪放词风格介绍 ①.(投影)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曰,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续录》 ②.和柳永的《雨霖铃》作对比,从情景、情事、情感方面比较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对豪放派词风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要注意苏轼在本词中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赏析练习 自古以来,对三国的历史人们有很多的感慨和评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5. 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从哪些角度设计微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回: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答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ol>
6. 求念奴娇赤壁怀古讲课稿一份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用典的贴切自然
•*诵读本词
三、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五、教学时数 1
六、教学步聚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颀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不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 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 生谈对苏轼的了解。
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唐宋八大家 ” 词“苏辛” 诗“苏黄” 书、画“宋四家”
(三) 反复朗读本词(正音,生多读)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
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四) 生分小组表达阅读感受,派代表发言
(五) 讨论要点:
1、总领全词,江山如画,英雄可敬,而“淘尽”二字与篇末功业无成的感慨也相呼应。 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
2、分析景的特点及其作用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实景)
强虏(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景物特点:气势宏大 雄奇壮丽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为何写人物周瑜
•周瑜:
“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小乔初嫁”写他婚姻如意;“雄姿英发”写他威武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潇洒;“谈笑间”写他临阵从容;“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战功卓著。
(六) 生反复朗读本词
(七) 小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同学们要对词的豪放风格有个感性认识,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体会情景结合的技巧和用典的贴切自然。
(八)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