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措施有哪些建议
①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②策略之二:注意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回答。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所以,老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对所提问题进行思考。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从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③策略之三: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关调查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以6:4为宜。
④策略之四: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
所谓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
例如,在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20次,而学生沉默了16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偏低,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㈡ 对数学课提高教学质量有何建议
为了深化小学抄数学教学袭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市教育局制定了《加强与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意见》。“意见”总结了九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成绩和问题,并提出,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深人、系统地钻研教材。教师要通过对每一道例题、习题、思考题以及有关说明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反复研究,明确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挖掘出教材的智力因素。教师不仅要做到熟练掌握所教年级的教材,而且要逐步掌握全套教材。二、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能力,发(本文共2页)阅读全文>>
㈢ 对于数学的教学有什么建议,可以怎么答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专学生对基础知识、基属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㈣ 小学数学学科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哪些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提升人自身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要求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也在世纪教育的浪潮中酝酿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提炼和创新修改中,一步步地在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靠近,而这也将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接下来,我将结合这次国培学习的收获和在新的课改要求下,谈谈小学数学在教学实施方面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些与时俱进的课标要求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工作准则。而这些要求要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转变教学策略,优化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需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和“学”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和谐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在做中学数学”的主体性地位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适当地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数学价值观,这也是体现数学价值性的有效方式。故事导入、数学游戏、生活案例、直观演示和模拟表演等都是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学生自身认知基础上搭建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创设出的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必须体现在能引出新旧知识的碰撞,能唤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思考,能辅助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现今教育者对于新型课堂,特别是合作交流式学习课堂的探索越来越重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突出成绩的探究和尝试。例如,我所在地区所试行的“生本课堂”、“有效课堂”、“阳光课堂”等就是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很好探索。它的宗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设置前置作业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取知识,通过课堂展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和即将学习的新知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中激发探究知识的激情,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的一个过程使我们的学习成为一个自主获取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性活动,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结合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的导向是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而要体现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发展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来体现。钱学森曾发出世纪之问:“中国何时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任重道远。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起点,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在一开始就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数学是一门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思维的学科,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思考、多应用,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实际出发,从小培养孩子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体现多尺度、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善教法学法,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习结果评价重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查漏补缺,优化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进而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此外,评价方式也要求多样化,例如,利用评价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定量评价与常模评价方式相结合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公正对待,尊重客观实际,注意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的评价艺术。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不仅仅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做出评价,这也将从侧面给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最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
鉴于小学这一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体现出来,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差异性的体现是教学过程必然会呈现出来的特征,而合理地处理好学生差异性的发展需求,是满足不同学生知识需求,实现自身在数学上的适当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培优补差”,它是弥补现今教育体制的不足、实现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直接体现。补充后进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扩充知识接纳能力强的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以提升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个体差异性的发展需求。
在不同的形势下,我们的课改在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着,而相伴课改进行的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足印。这一切的尝试和体验都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身影。而这一切的努力和探索都是为了将我们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一个可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新台阶。
㈤ 对于数学的教学有什么建议,可以怎么答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在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更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㈥ 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有哪六个方面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学习除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基于以上学科的特点及我省现阶段的教学实际,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教学目标的拟定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第2条 课时教学目标的拟定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性目标的描述要明确、清晰、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
第3条 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其中凝聚着教学经验,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4条 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阶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第5条 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含的知识点,关注例题和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第6条 要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除了参考教学用书以外,倡导参阅不同时间、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条 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第8条 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9条 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须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事实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但环节不宜过多。每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蕴含着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有效性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
第10条 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12条 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第13条 课堂调节要注意动静搭配,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教师可适当通过师生对话,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时机。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太多。
第14条 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简练、规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和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有根有据的说理习惯。
第15条 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哪些学生该提怎样的问题,学生会回答到怎样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起到启发、引领作用。
第16条 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教学目标及进程。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第17条 要重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部分的板书设计,录音、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作业设计与辅导
第18条 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好形式,注重作业涉及到针对性好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涉及到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
第19条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可以将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练习的时间。
第20条 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第21条 教师要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在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第22条 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困生应坚持多些面批。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对于典型错误,要有意识地摘录并归类整理,分析原因,以改进教学。
第23条 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第24条 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个别辅导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作用,但不能让“小老师”过多代替教师进行辅导。
第25条 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前,教师要查阅、分析他们的平时作业、单元形成性测试等情况,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以对症指导。在个别辅导时,要多让学生发表想法。要做到:热情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和决心;细致指导,既补知识能力的缺漏,也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降低起点、放缓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条 对学习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
四、命题与学业检测
第27条 纸笔检测作为学业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教师在编制试卷前,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检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形成试卷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条 编制的试卷要有效度、信度和区分度。试题的难易要适度,叙述要明确,语言要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
第29条 检测的结果要及时反馈,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30条 要重视试卷讲评。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前,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切忌就题论题,以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㈦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数学课标是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注》课程的第四部分内容是实施建议,期中、教学建议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教学活动要注重目标的整体实现。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三、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七、教学中应当注意几个关系。1、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2、预设和生成的关系。3、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有哪几点
一、提出的基本理念有 1、调整课程结构,压缩必修课时,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2、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培养数学应用及创新意识《标准》特别强调要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课程教学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 3、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淡化数学的形式化表达《标准》合理地吸纳了我国数学教育中“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理念,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淡化形式化的表达。 4、教学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标准》把数学文化作为与必修和选修课并列的一项课程内容,并要求非形式化地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中。这使数学文化在课程中应有地位的确立,表明了《标准》对数学的德育功能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将使得数学课程具有更全面的育人功能,能够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得学生的情感、意志、价值观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对我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启发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 1、深入学习和理解《标准》,灵活弹性地使用教材。 2、突出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合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动以形成积极的数学体验。 4、挖掘教学内容,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5、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6、倡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7、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基本技能。
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哪些教学建议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提升人自身的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要求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也在世纪教育的浪潮中酝酿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提炼和创新修改中,一步步地在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靠近,而这也将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接下来,我将结合这次国培学习的收获和在新的课改要求下,谈谈小学数学在教学实施方面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些与时俱进的课标要求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工作准则。而这些要求要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转变教学策略,优化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需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和“学”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出和谐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在做中学数学”的主体性地位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适当地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的数学价值观,这也是体现数学价值性的有效方式。故事导入、数学游戏、生活案例、直观演示和模拟表演等都是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当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学生自身认知基础上搭建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创设出的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必须体现在能引出新旧知识的碰撞,能唤起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思考,能辅助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现今教育者对于新型课堂,特别是合作交流式学习课堂的探索越来越重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和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突出成绩的探究和尝试。例如,我所在地区所试行的“生本课堂”、“有效课堂”、“阳光课堂”等就是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很好探索。它的宗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设置前置作业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取知识,通过课堂展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和即将学习的新知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中激发探究知识的激情,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的一个过程使我们的学习成为一个自主获取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性活动,有助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结合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的导向是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而要体现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发展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来体现。钱学森曾发出世纪之问:“中国何时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任重道远。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起点,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在一开始就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数学是一门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思维的学科,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思考、多应用,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实际出发,从小培养孩子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体现多尺度、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善教法学法,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习结果评价重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查漏补缺,优化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进而改善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此外,评价方式也要求多样化,例如,利用评价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定量评价与常模评价方式相结合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公正对待,尊重客观实际,注意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的评价艺术。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不仅仅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做出评价,这也将从侧面给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最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需要。
鉴于小学这一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体现出来,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差异性的体现是教学过程必然会呈现出来的特征,而合理地处理好学生差异性的发展需求,是满足不同学生知识需求,实现自身在数学上的适当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培优补差”,它是弥补现今教育体制的不足、实现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直接体现。补充后进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扩充知识接纳能力强的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以提升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个体差异性的发展需求。
在不同的形势下,我们的课改在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着,而相伴课改进行的还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足印。这一切的尝试和体验都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身影。而这一切的努力和探索都是为了将我们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一个可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新台阶。
㈩ 怎样写小学数学的教学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课程目标部分规定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由四方面组成,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是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目标呢?“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老师们都比较重视,一般来说,不仅能定出具体的目标,而且在教学中实施,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整体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我想讲一个一位青年教师找我备课过程中的小故事:
这位老师备课的内容是《标准》新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开始就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她打算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了很多“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钟表,钟表的指针可以活动的,非常精制,来教给学生认识钟表。我不忍心地打断了她的发言,问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她很坦率地说:“胡老师,我还没写呢?不过,我知道要让学生认识整点和几点半。”我又问她;“你知道《标准》中规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吗?”青年教师回答说:“知道,那我再安排一些数学游戏和思考题吧,但是,要完成四方面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时间不够啊!”这时,我们又打开课本,课本中在认识钟表这一部分,安排了“小明的一天”,呈现了代表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起床、上学路上,在课堂上,午餐、课外活动、睡觉六幅情境图及钟面上表示的时刻。这就说明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认识钟表。我问她:“你们班有同学认识钟表吗?”她说:“一半以上都认识,”那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怎样激发学生体会认识钟表的必要性呢?青年教师有了好主意,她说:“我把课件中的钟表附上背景,家庭房间内的钟,学校大厅墙上的钟,火车站门前的钟……,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认识钟表会给生活带来很大方便,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是几时”。在全班交流时,我要请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这是6时,这是7时半。”我情不止禁地说:“这样学生不仅能认识6时、7时半,就可以类推到7时、8时、……12时;8时半、9时半、……12时半,使学生初步接触抽象、概括、推理等数学思想”。我们俩越说越兴奋,青年教师说:“我还想联系我们班学生生活的实际,他们正好上午8时上课,11时半放学,下午2时上课,3时半放学,让学生在自己学具钟面上拨一拨。”我也出了一个主意“在最后你可以让学生拨7时半,再问一问学生早上7时半一般你在干什么(一般在上学路上),晚上7时半一般你在干什么(一般随父母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青年教师接着说:“我还可以利用课本上最后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太阳大约几时升起,几时落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我们互相启发,不知不觉夜幕降临,青年教师告辞了,她高兴地说:“我知道怎样备课了,您能不能明天来听我这节课”。我欣然答应,第二天,我如约走进课堂,青年教师显得很轻松,同学们非常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愉悦。下课了,青年教师走到我跟前,告诉我,时间一点也不紧,我知道怎样制定和实施多元化教学目标了。她高兴地把我送出校门外,我走在路上,心里想:我们老师只要充分认识到实现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备课时要有实现整体目标这根弦,就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各方面的教学资源,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