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教案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回一个答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② 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何而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版.(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权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③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你又为什么而活着?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2、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西方称为“网络全书式的作家”。二、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我爱因斯坦1、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2、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自我研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4)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明确:追求爱情:“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罗素追求知识——“网络全书式的作家”罗素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同情苦难——保卫和平的战士罗素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4、探究性思考(1)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要点:“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2)师生共同讨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5、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要求:读得从容、激奋;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6、
总结: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三、学生列举古今中外具有崇高博大胸怀的伟大人物。教师展示图片投影:《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四、生活的激情,讨论:我要怎样活着?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周国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读本上罗素散文《论老之将至》。
④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的形复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制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
⑤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11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 英国 罗素
课文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世纪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文章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字里行间饱含着巨大的激情,呈现出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其中对人类的拳拳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是一篇极好的德育素材但由于是译文,文中又蕴含着许多含蓄的语句,所以不可避免地给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内涵带来一定难度,但如果一味地纠缠于文章语言,限于一点,就束缚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且不免枯燥于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探讨问题,透过字面意义去领略作者的博大胸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崇高境界的层面上此外,教学中学生能动地组织语言,表述个人观点,模仿课文写作等途径也可相应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一年多全面性学习的锻炼与积淀,在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全面性与深刻性方面已有了较大提高,但也有部分同学好于面子,不愿发言如果教师设计引导得法,师生频率一致,便可激起同学们讨论与表达的热情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赏析个别语句,掌握文学语言技巧
2.学习文章句式、结构,提高仿写技能
能力目标
1.提取、分析文中重点语句,以培养阅读能力
2.阐释、评价罗素人生观,表达个人人生观,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
2.激励自我,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就本课而言,难点不在整体理解文意上,而在于疏通个别晦涩文句以深入体悟作者思想,这就要学生多交流、多讨论教师也应因势利导,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及有感情地范读感染大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课程进度中方向性问题的设置上要注重启发性、探究性,努力让每一位同学都动起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而不是将其思维局限于某点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思维的空间舞台,最终从课文迁移到现实,从罗素回归到学生自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猴子是因为思考“生命”这个问题而变成人的吗?什么情况下时候可爱的动物们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呢?——在童话世界中当所有的动物都具备思考和表达能力并且语言相通的时候
当然,童话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问与我们共存与世的其他生命,虽然它们都在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生命的存在和传承,但他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个的问题只能由人类来回答不仅因为语言的隔膜,更因为只有人类会深入思考的生命,而且会一直思考下去记得帕斯卡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8226;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在自然界中最脆弱,但它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8226; ——(法)帕斯卡(Pascal)
&8226;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仅懂生存
&8226;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是多么渺小柔弱,但人却不断地追寻存在的意义,总是会一直思考三个问题,“我从何而来,我为何而生,我去往何处?”只要人类的生命不息,这样的追问就不会停止这三个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就是这份思考的心灵的光芒,让我们可以超越死亡,与永恒的宇宙对话
大家能说出先哲们的一些关于生命思考的答案吗?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第二个生的问题问题
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想过这个问题,而且可能在每一个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答案你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开始思考的呢?当时有没有怎样的答案呢
生的思考很可能源自生的困惑或者死的触动在我们幼小的生命中的某一天突然明白死的意义开始,我们就会思考生命记得我在1988年上从广播中听到14岁的四川石棉县少年赖宁在扑救森林大火中牺牲的事,那时我就开始思考发现原来没有生命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获得比我们长久的存在,原来世间万物,所有有生命的,一定会死亡消失,原来生命仅有一次,时间永不停留永不回转,生命脆弱而珍贵正如史铁生所说:
&8226;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史铁生
我们也往往因为这样的思考学会了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学会放下那颗高傲、孤独和不可侵犯的心,学会与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和平相处,相知相爱但是生命是何等多姿多彩,生命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应怎样渡过我们的一生但是我们有幸可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
二、作者介绍
这位大师就是罗素(出示罗素像)
伯特兰&8226;罗素(1872—1970),英国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称为“网络全书式文学家”
在多个领域(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均有著述,被誉为“网络全书式的作家”
1.良好的家庭教育
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祖父著的《贵族名册》中记载了这个贵族世家:伯特兰&8226;罗素的家谱中找不出一个平头百姓,他的母亲凯特&8226;斯坦利(Stanley Kate)是1066年法国入侵者的后裔,其先祖因在博思沃斯原野战役中的功绩被封为伯爵他的父亲安伯利勋爵(Amberley)是一位在国会为通过《改革法案》而呼吁呐喊并终得成为维多利亚喉舌的第一代罗素伯爵之子
笃信宗教,主张自由主义观点的祖母
祖父大量藏书及家庭教师的多国语言
2.反对战争、反对独裁
反对一战入狱(1918)
热烈欢迎十月革命的成功
支持裁军静坐被判监禁(1961)
晚年致力禁核运动,创立和平基金会
3.辉煌的交往
1895年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来往
1920年在莫斯科见到列宁
1920年到北京演讲并向梁启超介绍苏俄
1955年和爱因斯坦一起签名主张禁核
4.追求和平、支持核裁军
1955年起草禁核声明送各国科学家签名
1958年组织核裁军运动
5.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为何而生”,罗素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实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最单纯而又最强烈的回答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三、课文解读
现在我们来感受他动人的文笔中深邃的思想听录音,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对与生命他有哪些追求注意文章的结构特点
1.本文结构——对高考作文结构模式的借鉴意义
明确结构:先总后分再总议论式的随笔一般有四种结构模式,即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和总分式
总——分——总
开头总提,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总结
2.讨论归纳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这些追求中哪一种是他最执著而又最痛苦的?
一是对纯真爱情的渴望,
二是对无穷知识的追求,
三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而第三种追求才是作者最执著而又最痛苦的(为什么)
3.试概括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爱情能带来狂喜;——爱情不仅是快乐之源,它的丧失也是痛苦之源爱情之所以被人称颂,还因为它能给所有最美的事物带来更高的价值,如音乐、高山日出、皓月当空的大海一个从来没有和他喜爱的女子一起享受过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体会出这些事物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其次爱情能使人摆脱孤寂——在于强调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第三在爱的结合中能见到天堂的缩影——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罗素心中的爱情是圣洁高尚,无私的,爱情教会了他宽容,爱,和感受生命中一切的美,让他的生命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4.作者追求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分为几大类?第三段最后一句的“这方面”指的是什么?
一是渴望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世界
一是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科学
一是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知识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
5.世界的苦难有哪些?
自然灾害:火山,地震,2004印度洋大海啸,前一阵子美国的飓风,中国的SARS,世界性的禽流感等等,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多少有些脆弱,有些无能为力
人为苦难:战争,疾病,贫穷,痛苦,孤寂,饥饿,等等多少可以避免
这些苦难有源自人类对其他生命的漠视,有源自人性自私狂妄的私欲贪念野心等这样的人为痛苦尤其令罗素不堪忍受,他他面对: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充满不可遏止的同情
现实的世界使罗素痛苦,他希望减轻这些痛苦,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二战时,1918年,罗素曾经发表反对战争的演讲,被英国政府逮捕,地第一次饱尝了铁窗的滋味1961年,已89岁高龄的他又因参加了反对政府的静坐,又一次身陷囹圄就在逝世的当天,他还在为以阿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而忧心冲冲
罗素是之痛苦不是为一己之痛他深沉的痛苦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6.试分析作者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内涵与关系
1)他2岁丧母亲,4岁丧父,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孩子,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正因为失去,明白渴望的强烈,他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更能够深刻感受处于苦难中人类不幸的痛苦,当他从爱情中感受到人类之爱的美好和强烈之后,更坚定了他对人类始终不逾的关爱,如张爱玲所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说,爱情不仅是快乐之源,它的丧失也是痛苦之源其次,爱情之所以被人称颂,还因为它能给所有最美的事物带来更高的价值,如音乐、高山日出、皓月当空的大海一个从来没有和他喜爱的女子一起享受过美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体会出这些事物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爱的圣洁高尚催生了他对美的感受,对生命的热爱,追求爱情让他的人生进入了极其美好的境界那是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那里是一切真善美的存在,那也是人类理想的境地
2)我生来并不幸福那时候,我最喜欢听的圣歌是:“厌倦尘世,我肩头重负罪孽”5岁时,我曾想到,如果我能活到70岁,那我到现在才捱过我全部生命的十四分之一,我觉得面前漫长的无聊生涯简直难以忍受青春时代,我厌恶生活,一度徘徊于自杀的边缘;而我之所以终于抑制了自尽的念头,只是因为想多学些数学现在,相反地,我热爱生活;几乎可以这么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生活更加热爱了
他一生孜孜不卷的追求,他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网络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他之所以这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是因为知识拯救了他,引领他进入美好的理想境界,他用毕生投入知识的海洋创造更多的知识,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
他追求爱情,追求知识,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而且,文章最后写到“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值得为它而活着
同情人类苦难是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的真正动力
板书:
三种追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
&8226; 1他感受到爱的幸福&8226; 他传播爱,渴望人类走进爱的天堂
&8226; 2知识拯救了他&8226; 他用一生所得智慧拯救苦难中的人类
7.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使用的是比喻 修辞;这种修辞特点生动形象;创设的情景是我象茫茫大海上一只浮萍被狂风吹来吹去;
“深深的苦海”是人生之艰难“肆意”,说明激情之强烈对我命运的主宰是我一生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绝望的边缘是生之苦难是追求之执着而不可的痛苦,是渴望救赎人类而无能为力的痛苦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
——在将近一百年的生命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不是一位案头书生,他身上流淌着伯特兰&8226;家族的滚烫的血液,“强烈的誓为国家尽忠效力的家族责任感”,在强烈的政治热情下,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看见了所有的苦难
他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直到逝世的当天,还在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他为他所信仰的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其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博受精神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8.对罗素的人生评价及启迪
他睿智,他博大精深;
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
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
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
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满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沿着他老人家的足迹走下去吧,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幸福,为了生活在我们周围人都能过上快乐生活而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吧!
四、小结
生命的意义是因各自对生命的理解的不同而不同,那些坚强勇敢的人都会以自己一生的生命来诠释自己的理解,于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个伟大的英雄,一段段不朽的传说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了别人他生在世间的价值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类人生的意义凡高、贝多芬、林肯、马丁路得金同时,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平凡的人,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如同一群苦行僧,可是没有人的生命会追求痛苦,如果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世间是没有苦行僧的,那么是怎样虔诚的信仰召唤着他们呢?是什么温暖他们漫长孤独而艰难的行走旅程的呢?是爱的收获是渴望的目光朴实真诚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爱,这就是行走者的动力源泉,因为被认可,被尊重因为自己能够给他们带来幸福而感受到自身的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行走的原因
现在你们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吗?每个学生可以真诚的回答,
在爱中,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
五、作业: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每一人生阶段也有所不同少年时期追求什么?中年时期追求什么?老年时候又追求什么?
⑥ 高二语文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十七八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
二、推进新课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生: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含辛茹苦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与我的幸福相比,他们是那样的辛劳,是那样的伟大。所以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回报我的父母。
师:你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你的生命承担了一分责任,同时你又是幸福的。
生:我为了自己而活着。
师: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其人生并不一定都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你能再进一步说说“为了自己”的含义吗?
生: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我的理想……
师: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我想你的理想一定也是高远的。
生: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年水稻都会面临许多病虫害,让他们在田间劳作辛苦备尝。如果有一种技术让水稻不再有病虫害,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我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无论它能否实现,我都会尽力地去做。
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博爱和对人类的同情。你爱你的父母,也怜悯所有的农民。虽然实现你的理想一件很艰巨的事,但我相信通过你的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去查找一下罗素的相关资料,下面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罗素?
生:罗素(1827~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网络全书式文学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师:很好。这位同学详细介绍了罗素的一些资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哪个方面向我们展开介绍的呢?
生:成就方面。
师:他一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结果。除了知识成就方面,还有没有同学找到其他方面的资料呢?(学生默然)
我这里也整理了一份罗素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希望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我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师读罗素的资料)
师:请问我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
生:三个方面,先介绍了罗素的爱情,再介绍了罗素的知识和成就、最后介绍了罗素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师:很正确。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的体现。我介绍罗素的时候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同学们看看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生:文章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一下罗素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将之概括出来。
生: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师: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生: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师:那么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师:作者在这里用诗意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追求,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呢?
生:应该指的是人类自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师:很正确。作者除了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外,还同情人类的一切苦难。文章在第一段就讲到: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我们说,有追求应该是幸福的,作者为什么说苦海和绝望呢?
生:尽管罗素对人类苦难抱一颗同情之心,但同时他面对这些苦难时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这种同情心给他带来不安和痛苦,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老师刚才在介绍罗素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一点。
师:很好。文中第四段说到: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写出了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苦难的联系。同学们讨论一下,并思考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只有对人类心存怜悯,爱情才能纯洁和崇高,知识才能更好地奉献给人类。当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同情和怜悯的时候,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和谐、繁荣和美好。
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乃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罗素对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或一次。”
从这里,我们看见了人作为人的伟大之处,看到了罗素这种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人生境界有大有小,像罗素这样的人生境界就是大境界。我们是不是该对“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呢?
下面我给出三个人物:司马迁、屈原、真的猛士,同学们先花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以“人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短文,短文必须包括所给出的人物,并且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讨论、写作,写完以后学生自读、交流)
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悟,也体现出各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老师也写了一篇文字,仅供大家参考。(师读)
三、课堂小结
师:作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卢梭也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闭上你的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在这45分钟里,你获得了什么?
(学生闭目思考)
生: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生:人生短暂,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生:我觉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很容易,关键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持之以恒,为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四、布置作业: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收获,我感到很欣慰。目标的实现在于平时的努力。一生既是漫长又是短暂的,它像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里,我们祝福也坚信同学们都会欣赏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的人生风景”为题,写一篇随笔,作为这一周的小作文。(提示:这里的人生可以是整个人生,也可以是人生的某段旅程。)
五、下课
附:
一、罗素资料:
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
罗素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皆有极大的建树,享有“网络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网络全书式文学家” 。
罗素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人们爱屋及乌,于1950年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理由是“表彰他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而意义重大。”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曾2次因反战而入狱。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游行被拘禁7天。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
二、板书设计: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罗素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解除孤寂
看见天堂缩影
人类自身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饥饿的儿童
无助的老人
孤寂贫穷痛苦的世界
(分)
这就是
我的一生
(总)
被折磨的受害者
情澎湃、热情浪漫
不息求索、追求知识
捍卫和平、同情关爱
带来狂喜
三、写作范例
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有多少人被埋在了历史的荒漠,有多少人却选择了永生。
司马迁隐忍苟活,穷尽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煌煌巨著《史记》。他的“苟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面对国难,毅然赴身湘流,他虽然死了,却告诉什么另一种活的方式。
鲁迅笔下的真的猛士,为了民族存亡,视死如归,他们无论生与死,都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不能平平庸庸、浑浑噩噩地活着。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