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成双成对教案

成双成对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15 01:27:43

A. 9年级各科基础训练答案(人教版)

没答案,自己总结
这是教案,以备参考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关雎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二、问题研究

《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练习说明

一、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首诗,并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三、朗诵下面这首诗,并和课文中的两首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此题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

有关资料

一、译诗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
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
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
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译)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
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
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
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余冠英译)

二、关于《诗经》的名称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三、关于《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年代

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四、关于“诗六义”说

“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先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实际上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合称“六义”呢?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此说可供参考。

五、《毛诗序》(节录)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长声)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莫过)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使夫妇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教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谲谏(用委婉的言辞劝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指衰世中的风、雅之作)作矣。国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注:“四始”,指风、小雅、大雅和颂。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始,王道兴衰之所由。)

六、《关雎》赏析(褚斌杰)

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故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浪漫情调。而其实这又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但孔子在评说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时所说的两句话,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七、《关雎》赏析(聂石樵)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八、《蒹葭》鉴赏(尹建章)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

B. 幼儿园数学教案双双家族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我们小朋友对“一双”、“一对”的概念不太清楚,经常会说出一些笑言。现在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都戴起了手套,但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找到一只,丢了另一只,或者是找到的两只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双双对对》这个数学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理解“一双”、“一对”的含义,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小精灵儿童网站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一双”、“一对”的含义。

难点:能准确将物品进行配对。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双”和"对"的含义。

2.能找出身边成双成对的东西。

3.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准备:

手套、鞋子、筷子、袜子、茶杯一对、耳环一对、小熊玩偶一对、操作材料、贴纸等。

活动过程:

(一)分类游戏,引出“双”、“对”的概念。

1.教师展示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

教师:请你们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好吗?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

【将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全部打乱放在一起,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配对。】

2.观察分类好的物品,初步了解"双"、"对"的概念。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分好的东西,说出分类的理由。

【这里主要是为了引出"双"、"对"的概念,让幼儿了解一双或一对由两个组成,理解"双"、"对"的概念。】

教师:我们把他们叫做"一双手套"、"一双鞋子"、"一双筷子"。

【向幼儿简单介绍"双"、"对"的含义及使用条件。】

(二)分类游戏,进一步了解"双"、"对"的含义。

1.教师展示茶杯、耳环、玩偶等物品。

教师:请小朋友再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尽量将这些东西也配成一双或一对,并且说说分类的理由。

【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认知,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都是有关联的,我们将这两样具有相同用途或造型的物品称作“一双××”或“一对××”。

(三)找找身边成双成对的物品。

1.教师:除了老师准备的东西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成双成对的东西呢?(比如:身体,教室环境等)请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可以成双成对的。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成双成对的东西,他们双双对对多漂亮啊!

【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的让幼儿理解了活动的意义,也增进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幼儿的知识能力也有所提升。】

(四)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本活动中所学经验。

1.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操作材料,我们大家带动动手将它们进行成双配对。

2.教师展示幼儿操作材料,分组进行操作。

3.幼儿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里,主要是考验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再次强化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对知识进行巩固。】

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成双成对的不仅仅是那些物品,我们人也可以成双成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去试一试吧!

(五)结束部分

游戏《成双成对》。

(六)幼儿完成操作练习。

1. 老师还要请小朋友帮个忙,帮什么忙呢?你们看看,老师这有张图卡涂卡上有很多鞋子、手套、袜子,但它们都不是一双一双的在一起,我要请你们把它们一双一双整整齐齐的用固体胶粘到这三个篮子里,你们仔细看看,鞋子、手套、袜子分别应放进什么颜色的篮子里。

2.老师有一个要求:这次一组的小朋友共用一张作业纸,整组的小朋友都把你们手上的鞋子一双一双粘到紫色的篮子里,把……听清楚了老师的要求没有?

3.好!宝宝们轻轻地搬椅子坐过去,我看看哪组的宝宝完成得又快又好。

4.简单讲解每组作业。小精灵儿童网站

活动反思:

在“双双对对”活动中,幼儿掌握比较好,不但知道了鞋子,袜子,手套是成双成对的,还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也有许多是可以成双成对的,并能准确的用语言表述“一双××”或“一对××”。幼儿对于该活动很感兴趣,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

C.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石狮子教案

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及妙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称为四大神兽,它们分别镇守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被称为方位神;而龙、麒麟、凤凰、龟被称为四大灵兽,是祥瑞仁和的象征。很多人会奇怪了,为什么在中国传统的瑞兽中没有狮子的身影呢?而狮子又的确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传统节日的舞狮子到遍布很多建筑门前的石狮子,各种造型的狮子随处可见,它们头披卷毛,张嘴扬颈,爪子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这都反映了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它们也时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每次在看到这种情景时,我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它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其实体型矫健、姿态威猛的狮子老家并不在中国,它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那么,它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说起来,这还是中外文化交流中一段佳话呢。当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时,一下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交往的通道,后来西亚的安息国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桓送来了一份罕见的礼品,这就是神秘的狮子。从此以后,这个外来的动物客人,带着特殊的使命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开始了它的异乡生涯。可以说,这个特殊的使者从一开始就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它很快就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受到种种礼遇,还被尊之为瑞兽,几乎取代了老虎兽中之王的地位。
狮子为什么能在中国交上如此好运呢?这还得益于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的经历。传说佛祖初生时,有五百只狮子从雪山上走下来,侍列门前迎接佛的诞生,后来狮子又成了文殊菩萨的坐骑。而《灯下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降生时,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狮子一样的大吼:“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后来当佛祖在印度讲道时,大群狮子都汇聚前来听道,由于狮子拥有了这样先天的能量,这使它具备了强大的力量,因而佛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
狮子拥有如此显赫的身份,又有了这样的威严,因而逐步具备了瑞兽的人文品格,首先得到了人间帝王的尊崇。早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族坟宅前,就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不过当时仅限于摆放在帝王的陵墓坟宅前。而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它常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来震慑万物,使人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
那么,石狮子什么时候开始走入民间,并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呢?据考证,这种习俗大致开始于唐宋时期。在唐朝的时候,京城的居民大多居住于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的住宅区中,它的坊门一般制成牌楼的样式,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著一对大石块,用来防风抗震。当时工匠们在这些大石块上,分别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这样既美观又有了纳福招瑞吉祥的寓意,从这个时候开始,民间有了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习惯。
在大门前摆放石狮子,到底会发挥什么作用呢?在民间一直流传著这样几种说法:
第一,石狮子可以避邪纳吉。古人最早用它来镇守陵墓,就是认为这种灵兽能够护卫死者并避邪,而用它来护卫大门,这与在门口设立泰山石敢当有着同样的功效,同样会达到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平安的目的。因为狮子凶猛威武,所以,用石狮子把守大门可以避凶纳吉,抵御妖魔鬼怪之类的侵害,这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可以说,狮子从一开始就迎合了中国先民的审美理念,而后来又把它上升为龙生九子中的一个,这就是狮子状的狻猊,从宁波三国、晋代出土的青瓷器物中,就可以见到与狮子相似的神兽,它已经具备了吉祥辟邪的含义。门口的狮子其实名叫椒图,是龙的第九子,这个椒图性敏锐好闭,所以常被人们用来看守门户。在台湾,石狮常是以“风狮爷”的身份出现的,它常被人们安置在村口或屋顶上。由于台湾人民深受风害之苦,因此就将神兽狮子请来,用它来克制邪魔、辟邪招福。这里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平常见到的石狮子,它都以须弥座为基座,上有锦铺,这有什么寓意?原来这是佛教的标志,它预示著狮子是一种有神力的灵兽。
第二,狮子与麒麟一样,它们都有着充足的灵性,在民间的传说中,它甚至有能够预卜洪涝等灾害的功能。比如在遇到洪水氾滥或者陆地沉没等自然灾害时,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出血来,这预示著灾害即将来临了,它提醒人们赶紧采取应急措施避难,这时候的石狮子就成了预言灾难的象征。
第三,石狮子也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在古代的宫殿、王府、官衙、豪门大宅前,往往由石狮子来守门,这既显示了主人的权势和尊贵,又增加了建筑的气势。比如,在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那两对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是守护国门的“门卫”,它就体现了皇权至尊、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境。
第四,石狮子还是古代建筑物上一种重要的装饰品。像北京卢沟桥的一端,就用两只大石狮镇守栏杆,它们既增强了建筑的美感,也提升了建筑的层次。后来民间大量出现了狮子滚绣球的绘画和图案,其中也表现出了歌舞升平的欢乐意义,表达了人们向往太平追求祥和的美好愿望。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石狮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延续。
有的朋友要问了,为什么有的石狮子爪子下面踏着一个绣球,而有的脚下却踩着一个幼狮呢?这其中又有什么讲究?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万物都是分阴阳的,作为吉祥物的石狮子当然也不例外,它也要分公母,这是维系阴阳平衡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区分雌雄呢?首先从表情上看,雄狮一般张著大嘴,而雌狮则闭着嘴;从形态上看,雄狮有很大的鬃毛,而母狮却没有那样的鬃毛;再从摆放的规矩上看,石狮子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出现的,而且根据中国男左女右的传统阴阳哲学来看,放在门口左侧的是雄狮,它的右前爪或者两前爪之间放著一个绣球;而放在门口右侧的雌狮,它的左前爪或者两前爪之间,抚摸著一个幼狮。雄狮爪下放著一个绣球,寓意着脚踏环球,拥有权力和统一,还有权定乾坤、国泰民安、有球必应的含义;而雌狮爪下踩着幼狮,则象征著母仪天下、子孙后代绵延万世,二者都是为了表达吉利和辟邪的。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石狮子目睹著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建筑中一种不可替代的装饰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雄狮被称为“太师”,而雌狮被称为“少师”,它们都是能够驱除邪恶的吉祥动物。如果说龙与凤是中国本土理想化的动物,那么狮子却是一个地道的外来动物,它后来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呢?石狮子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主要原因还是它顺应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石者实也,狮者思也。”它说明了前人创业的艰难和后人守业的不易,也寄托了一种对先人的无尽思念。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传统舞狮活动,同样表达了人们期盼镇宅旺宅、安抚鬼神,保证合境安宁、五谷丰收的强烈愿望。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在中国的吉祥物中,除了龙、凤之外,狮子也得到了很高的排名,这就是根源所在。千百年来,狮子除了镇守官署、寺庙、墓园之外,今天它还承担著守护银行、关隘、城堡等大门的重任。
从狮子的经历来看,人们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文化艺术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来狮子出产于西方,那里最早产生了狮子文化,像印度、埃及、希腊等国家也有十二生肖,但是里面有狮子却没有老虎,在距今5000年前的古埃及神庙入口,就有巨大的狮身人面神做守卫,而威尼斯城的守护神也是狮子。令人关注的是,本来不产狮子的中国,竟然也会出现特有的狮子文化,这分明是东、西方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果,尤其是在龙凤崇拜成为风尚的中国,狮子民俗文化仍然表现得如此丰富灿烂,这就足以看出中国的狮子文化早已深植在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沃土中。
可以说,中国狮文化的形成与繁荣,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而这种特色的构成,又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地位与力量象征的狮子,为什么会成为最受中国人喜爱的动物之一?与中国龙不同,狮子在东西方的文化中,都代表着勇敢、自信、光明和威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众所周知,古代埃及人最崇拜太阳神,而所有圆形光芒四射的图案,都被视为神的符号,狮子的面孔恰好与太阳的形状相吻合,它展现了一种超自然的强大生命力。因此狮子不仅是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成为地下世界大门的保护神。而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黄道十二宫中的狮子座,更是巴比伦人的创举。此外,无论在印度还是罗马文明中,狮子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了这种浓厚的文化积淀,当狮子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吸收,它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理想和情操,也开始承担起新的使命。故宫、卢沟桥的石狮以及闻名中外的沧州大铁狮,成为狮文化在中国的杰出代表。

D. 小班以成长为主题 五大领域教案一月

标一、健康领域:
(一)、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1、通过适宜有效的活动,使幼儿情绪稳定,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愿意来幼儿园。
2、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接纳幼儿,使幼儿感到温暖、安全,逐步建立起与教师的依恋关系。
3、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二)、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与家庭密切配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幼儿掌握
基本的用餐方法,使用小勺独立进餐,喜欢吃健康的食物,养成经常喝水的习惯。2、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引导幼儿学习如厕,养成定时大便,不憋尿的习惯。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逐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与漱口,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早晚刷牙,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和清洁的手绢或纸巾。
(三)、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1、随时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鼓励、教育幼儿知道身体不舒服时告诉成人,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接种。2、随时关注并教育幼儿不用脏手揉擦眼睛,不将异物放进嘴、鼻、耳里。
3、教育幼儿知道外出时不离开成人。不接爱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4、教育幼儿不做危险的事情,知道不攀爬阳台,不玩火,不动电源、开水壶、煤气灶等。
5、引导幼儿有秩序地上下楼梯以及玩大型运动器械。(四)、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1、充分利用多种自然物、运动游戏材料开民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感受运动游戏的愉快。、2、引导幼儿做模仿操、培养幼儿做操的兴趣。
3、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在走、跑、跳、投、钻、爬、
攀登的游戏中,能平稳地控制自己的身体。4、鼓励幼儿玩球、包、小车等多种中、小型运动器材。
二、语言领域:
(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时自然、礼貌。
在生活中鼓励幼儿愿意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喜欢应答。(二)、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1、引导幼儿能够注意倾听他人讲话。
2、帮助幼儿听懂日常用语,并能做出相应反应。(三)、敢于当众讲话,能清楚地进行自我表达。
引导幼儿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如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需要。(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理解其中的内容,并有初步的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
1、用适当的方式吸引幼儿喜欢听故事、儿歌,理解其大意。引导愿意跟读儿歌,复述故事的一部分或短小的故事。2、吸引幼儿喜欢和成人一起看图书,并愿意自己看熟悉的、感兴趣的图画书。
3、引导幼儿一页一页地翻看图画书;鼓励幼儿发现、指认、讲述画面中感兴趣的人或物。
4、萌发幼儿爱护图书的意识,初步学习收放图书。5、在日常生活和多种活动(绘画、涂色等)中,鼓励幼儿学习正确的握笔方法。
(五)、学习和运用普通话。引导幼儿逐步学说普通话。三、社会领域:
(一)、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1、创造机会,使幼儿使用自己的姓名,知道自己的性别、年龄。
2、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穿脱衣
服、收放玩具等,从而感爱独立做事的快乐和满足,对自己有信心。(二)、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1、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示范的方法,使幼儿学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与成人打招呼。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知道同伴的名字,并创造条件,使其初步学习与同伴分享玩具和图书。
(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1、利用生活环节(如漱洗、如厕等)引导幼儿学习轮流,
体验规则的作用,初步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2、教育幼儿不侵犯别人,用适宜的行为与同伴交往(如不
打人、不咬人、不抓人等),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
(四)、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1、在幼儿遇到挫折、困难时,鼓励其不要害怕,会寻求帮助。
2、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使幼儿能坚持做完一件事,获得成功。
(五)、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喜欢来幼儿园、喜欢老师和同伴,并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让幼儿记住父母姓名,了解他们喜欢做的事,感受他们对自己的爱,知道不打扰父母的工作和休息。
3、引导幼儿认识经常接触的成人,感知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初步懂得尊重自己服务的人。(六)、初步了解社会常识。
1、利用实地参观等方法,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和家庭周围的环境。
2、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
3、开展丰富有趣的节日活动,使幼儿乐于参加。四、科学领域:
(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抓住各种适宜的机会鼓励和满足幼儿喜欢探索的需要。2、为幼儿简单的、自发的探究活动(如:敲打物体、将玩
具、树叶等往器皿里放看如何盛满;用棋子反复滚着玩等)创造与提供宽松的环境。3、关注幼儿所关注的事物和现象,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
心(如幼儿关注流水、地上掉落的花籽、花瓣、地上的小洞等)4、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运用多种感官知周围事物,使幼儿
对常见事物、现象及其变化,产生兴趣与探究的欲望。5、在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引发幼儿对事物简单的数、量、“一样多”、“少”、“许多”“1个”等
(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喜欢、爱护动植物,愿意参加饲养小动物、给予植物浇水等活动。
2、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感知四季最明显的特征以及下雨、
下雪等自然现象,体会天冷了多穿衣服、热了少穿衣服等人与自然的关系。3、引导幼儿关注自己身边环境,从把废弃物放进指定地点、便后冲水等生活小事入手,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五、艺术领域:
(一)、能够感受并喜爱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
1、支持、鼓励幼儿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尝试探索身
体、自然界、乐器等发出的声响,初步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的强弱、高低和快慢,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2、提供优美动听和形象鲜明的歌曲、器乐曲与舞蹈等音乐
作品,引导幼儿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初步理解其内容和情感,尝试以自由律动参与欣赏,或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支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常见的、形象突出、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4、提供条件,引导幼儿从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生活
用品、美术作品及环境景物中获得美的感受工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对美好事物的亲近和喜爱。
5、为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大自然、建筑、摄影伤口等提供机会。
6、支持鼓励幼儿欣赏歌谣、故事、木偶剧、动画片、皮影戏、儿童剧、小歌剧等形式的艺术作品。
(二)、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快、丰富的情绪体验。1、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提供优美的音乐、有趣的游戏,
支持、鼓励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到愉快。2、支持鼓励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模仿事物形象和动态的兴趣。
3、创设自由、积极的氛围,提供易于掌握、色彩鲜艳的美
术工具和材料,支持、鼓励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愿望,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到快乐和满足。(三)、能够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1、创设轻松的氛围,鼓励幼儿通过学唱六度范围内(c1-a1)
五声音调的歌曲,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2、在生活、游戏中支持、引导幼儿通过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进行自我表现,并初步体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快乐。3、支持、鼓励幼儿通过自由探索与尝试认识几种易于敲击
的打击乐器,学习敲击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4、鼓励、引导幼儿对自己熟悉、喜爱的歌曲和乐曲进行即
兴表演,自由创编歌词和动作,初步学支使用表演道具,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5、通过画线、玩色、撕纸、玩泥等游戏活动,尽可能多地
让幼儿接触各种易于使用的工具材料,喜欢操作这些工具和材料,逐步掌握它们的用法,进行自我表现。6、通过命名、讲述等方法,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表现,运用简单的图形和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表现熟悉的事物。7、鼓励幼儿运用熟悉和喜欢的图形、材料进行多种简单装饰。
8、支持、鼓励幼儿参与戏剧性表演活动的初步愿望,引导
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观察,并尝试加入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四)、具有艺术活动的良好习惯。
1、培养幼儿初步做到用自然的声音演唱,不喊唱。2、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正确使用乐器的习惯。
3、引导幼儿学习握笔方法,初步养成有序摆放和安全使用工具、材料的良好习惯。
扩展阅读:幼儿园五大领域发展目标(小班)
幼儿园各年龄班五大领域发展目标
(小班幼儿发展目标)
一、健康领域:
(一)、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1、通过适宜有效的活动,使幼儿情绪稳定,逐步适应幼儿
园生活,愿意来幼儿园。
2、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接纳幼儿,使幼儿感到温暖、安全,
逐步建立起与教师的依恋关系。
3、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与家庭密切配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幼儿掌握
基本的用餐方法,使用小勺独立进餐,喜欢吃健康的食物,养成经常喝水的习惯。
2、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引导幼儿学习如厕,养成定时大便,
不憋尿的习惯。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逐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
惯。
4、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与漱口,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早晚刷牙,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和清洁的手绢或纸巾。(三)、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1、随时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鼓励、教育幼儿知道身体不
舒服时告诉成人,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接种。2、随时关注并教育幼儿不用脏手揉擦眼睛,不将异物放进
嘴、鼻、耳里。
3、教育幼儿知道外出时不离开成人。不接爱陌生人给的东
西,不跟陌生人走。
4、教育幼儿不做危险的事情,知道不攀爬阳台,不玩火,
不动电源、开水壶、煤气灶等。
5、引导幼儿有秩序地上下楼梯以及玩大型运动器械。
(四)、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1、充分利用多种自然物、运动游戏材料开民多样化的体育
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感受运动游戏的愉快。、
2、引导幼儿做模仿操、培养幼儿做操的兴趣。
3、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在走、跑、跳、投、钻、爬、
攀登的游戏中,能平稳地控制自己的身体。4、鼓励幼儿玩球、包、小车等多种中、小型运动器材。
二、语言领域:
(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时自然、礼貌。
在生活中鼓励幼儿愿意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喜欢应答。
(二)、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1、引导幼儿能够注意倾听他人讲话。
2、帮助幼儿听懂日常用语,并能做出相应反应。
(三)、敢于当众讲话,能清楚地进行自我表达。
引导幼儿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如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需要。
(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理解其中的内容,并有初步的前阅读
和前书写能力。
1、用适当的方式吸引幼儿喜欢听故事、儿歌,理解其大意。
引导愿意跟读儿歌,复述故事的一部分或短小的故事。2、吸引幼儿喜欢和成人一起看图书,并愿意自己看熟悉的、
感兴趣的图画书。
3、引导幼儿一页一页地翻看图画书;鼓励幼儿发现、指认、
讲述画面中感兴趣的人或物。
4、萌发幼儿爱护图书的意识,初步学习收放图书。5、在日常生活和多种活动(绘画、涂色等)中,鼓励幼儿
学习正确的握笔方法。
(五)、学习和运用普通话。
引导幼儿逐步学说普通话。
三、社会领域:
(一)、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1、创造机会,使幼儿使用自己的姓名,知道自己的性别、
年龄。2、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穿脱衣
服、收放玩具等,从而感爱独立做事的快乐和满足,对自己有信心。
(二)、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1、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示范的方法,使幼儿学会使用简单的
礼貌用语与成人打招呼。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知道同伴的名字,并创造条件,
使其初步学习与同伴分享玩具和图书。
(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1、利用生活环节(如漱洗、如厕等)引导幼儿学习轮流,
体验规则的作用,初步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2、教育幼儿不侵犯别人,用适宜的行为与同伴交往(如不
打人、不咬人、不抓人等),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
(四)、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1、在幼儿遇到挫折、困难时,鼓励其不要害怕,会寻求帮
助。
2、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使幼儿能坚持做完一件事,获
得成功。
(五)、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喜欢来幼儿园、喜欢老师
和同伴,并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2、让幼儿记住父母姓名,了解他们喜欢做的事,感受他们
对自己的爱,知道不打扰父母的工作和休息。
3、引导幼儿认识经常接触的成人,感知他们对自己的关爱,
初步懂得尊重自己服务的人。
(六)、初步了解社会常识。
1、利用实地参观等方法,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和家庭周围
的环境。
2、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如
汽车、火车、飞机等。
3、开展丰富有趣的节日活动,使幼儿乐于参加。
四、科学领域:
(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抓住各种适宜的机会鼓励和满足幼儿喜欢探索的需要。2、为幼儿简单的、自发的探究活动(如:敲打物体、将玩
具、树叶等往器皿里放看如何盛满;用棋子反复滚着玩等)创造与提供宽松的环境。
3、关注幼儿所关注的事物和现象,保护幼儿的兴趣和好奇
心(如幼儿关注流水、地上掉落的花籽、花瓣、地上的小洞等)
4、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运用多种感官知周围事物,使幼儿
对常见事物、现象及其变化,产生兴趣与探究的欲望。5、在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引发幼儿对事物简单的数、量、形、空等特征感兴趣和有好奇心。
(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1、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环境,使幼儿通过感知,摆弄所能接
触到的事物,体验事物最明显的特征(外形、颜色、功能)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和探究物体的特征(如,大小、颜色、
形状、软硬、粗糙、光滑、滚、转、停等)及人们对物体的作用方式(如推、拉等)。
3、引导幼儿初步知道常见生活用品的用途及与人的关系。4、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沙、水的特性,体验事物特征,如多
少等简单的量的特征。
(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当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动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物理
现象等)、特征以各种表情、身体、动作及声音表现出好奇和兴趣时,给予保护和支持。
2、有充分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可以用多种形式(语言、动作、
艺术形式等)自由表达自己的感知以及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
和有趣
1、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环境,使幼儿感知、操作所能接触到
的事物。2、支持鼓励幼儿发现环境中图形的相似之处,进行初步而
简单的求同和分类活动。
3、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环境,使幼儿通过感知、操作比较2-3
个物体间常见量(如,大小、长短、厚薄等)的差异。4、提供成双成对的物体,帮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体验物体
的对应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利用环境和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导幼儿用对应的方法体会物体数量的多与少(4个物体以内)
6、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环境,使幼儿通过感知、操作进行比
较、排序等数学认知活动。
7、利用各种机会,支持鼓励幼儿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初
步感知理解5个以内物体的量。
8、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体验“1”和“许多”及它们
的关系。
9、通过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引导幼儿感知圆形、正方形、
三角形。
10、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让幼儿感知、认识白天、黑夜、
早晨、晚上。
11、在生活和游戏中引民幼儿正确辨别上、下等方位。运用
表示空间的语言(在上面)。
12、引导幼儿使用简单的数学词汇和语言;如有关多少的词“一样多”、“少”、“许多”“1个”等
(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喜欢、爱护动植物,愿意
参加饲养小动物、给予植物浇水等活动。
2、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感知四季最明显的特征以及下雨、
下雪等自然现象,体会天冷了多穿衣服、热了少穿衣服等人与自然的关系。
3、引导幼儿关注自己身边环境,从把废弃物放进指定地点、
便后冲水等生活小事入手,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五、艺术领域:
(一)、能够感受并喜爱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
1、支持、鼓励幼儿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尝试探索身
体、自然界、乐器等发出的声响,初步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的强弱、高低和快慢,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2、提供优美动听和形象鲜明的歌曲、器乐曲与舞蹈等音乐
作品,引导幼儿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初步理解其内容和情感,尝试以自由律动参与欣赏,或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支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常见的、形象突出、色彩
鲜明的事物感兴趣。4、提供条件,引导幼儿从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生活
用品、美术作品及环境景物中获得美的感受工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对美好事物的亲近和喜爱。
5、为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大自然、
建筑、摄影伤口等提供机会。
6、支持鼓励幼儿欣赏歌谣、故事、木偶剧、动画片、皮影
戏、儿童剧、小歌剧等形式的艺术作品。
(二)、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快、丰富的情绪体验。
1、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提供优美的音乐、有趣的游戏,
支持、鼓励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到愉快。
2、支持鼓励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模仿事物形象和动态的兴
趣。
3、创设自由、积极的氛围,提供易于掌握、色彩鲜艳的美
术工具和材料,支持、鼓励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愿望,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三)、能够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
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1、创设轻松的氛围,鼓励幼儿通过学唱六度范围内(c1-a1)
五声音调的歌曲,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2、在生活、游戏中支持、引导幼儿通过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进行自我表现,并初步体验与他人沟通、交往的快乐。3、支持、鼓励幼儿通过自由探索与尝试认识几种易于敲击
的打击乐器,学习敲击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4、鼓励、引导幼儿对自己熟悉、喜爱的歌曲和乐曲进行即
兴表演,自由创编歌词和动作,初步学支使用表演道具,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通过画线、玩色、撕纸、玩泥等游戏活动,尽可能多地
让幼儿接触各种易于使用的工具材料,喜欢操作这些工具和材料,逐步掌握它们的用法,进行自我表现。6、通过命名、讲述等方法,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表现,
运用简单的图形和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表现熟悉的事物。
7、鼓励幼儿运用熟悉和喜欢的图形、材料进行多种简单装
饰。
8、支持、鼓励幼儿参与戏剧性表演活动的初步愿望,引导
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观察,并尝试加入自己的想像与创造。
(四)、具有艺术活动的良好习惯。
1、培养幼儿初步做到用自然的声音演唱,不喊唱。2、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正确使用乐器的习惯。3、
引导幼儿学习握笔方法,初步养成有序摆放和安全使用工具、材料的良好习惯。
(大班幼儿发展目标)
一、健康领域:
(一)、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1、为幼儿提供宽松、支持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多种活动中
情绪安定、愉快。
2、关注幼儿的情绪,鼓励幼儿主动调节消极的情绪。
(二)、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立能力。
1、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引导幼儿了解基本的营养知识,
进餐时举止文明。
2、引导幼儿保持服装整洁,逐步学会根据气温的变化一及自
己的冷热感觉主动增减衣服。
(三)、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身体主要部位的功能及保护方法。2、结合体育活动,引导幼儿引导幼儿了解基本的运动卫生知,
识,知道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停止、不马上饮水等。
3、培养幼儿的饮食安全意识,不吃腐烂、变质、过期的食品。4、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会安全地使用易于操作的劳动公
具和用具。
5、与家庭密切配合,利用生活中的事件丰富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幼儿不攀爬窗户,在可能遇到危险或发生意时外,掌握简单的自护和求救的方法。
6、与家庭密切配合,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行路时要走人行横道或靠路边行走,乘车时不把头、臂伸出窗外。
(四)、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1、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自主、合作、勇敢、
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
2、引导幼儿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帮助幼儿养成积极锻炼
身体的习惯,并逐步提高幼儿对寒冷、炎热的适应能力。
3、通过简单的队行、队行变基本体操和共同游戏,培养幼儿
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4、在多种运动游戏中,体验走、跑、跳、踢、滚、转、推、
拉、投远、投准、抛接、攀爬、跳、等不同的运动方式,能灵活协调地控制身体。
5、支持幼儿创造性地进行身体活动,根据活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运动方法,主动探索多种玩法。
二、语言领域;
(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时自然、礼貌。
引导幼儿会发起谈话,鼓励幼儿自然、有礼貌地与人交谈、能大但地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各种句式、语气等)清楚并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和愿望。
(二)、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
引导幼儿有意识地注意倾听,能听懂所接受语言(同伴的、承人的、媒体的),理解对话和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意思。
(三)、敢于当众讲话,能清楚地进行自我表达。
1、鼓励幼儿愿意当众表达,表达时自然、从容、自信。2、引领幼儿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主动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并做到轮流发言,理解并尊重别人的观点。
3、帮助幼儿在充分感知经验,发现事物的简单规律,并用语
言表达出来。
(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理解其中的内容,并有初步的前阅读
和前书写能力。
1、引导幼儿专心阅读,能想象、理解画面内容,并能用语言讲
述画面内容和故事清节,会用多种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表演等)表达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2、引导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不打扰别人,爱护图书,会修补图书。3、引导幼儿会讲故事,会仿编、创编诗歌和进行创造性讲述,
会用多种形式绘画、手工制作、表演)表现并保留自己的作品。
4、引导幼儿喜欢阅读各类能理解的图书及其他图文信息(标签、
海报、照片等),能利用图书、电脑、口语交流等多种途径,发现与学习内容或感兴趣事物相关的信息,学习初步收集和使用信息。
5、引导幼儿有认识标记、符号、文字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幼儿对图形、符号的观察和辨别能力;能尝试图示、符号、辅助材料及其他方式简单记录日常生活的经验,并用相应的语言讲述。
6、引导幼儿有书写文字的兴趣和愿望,能用正确的笔顺书写
自己的名字,知道书写和阅读时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7、通过多种活动(如绘画、制作、缝纫、编织等)发展幼儿
精细动作,帮助幼儿逐渐增强手对笔的控制能力,学习正确使用铅笔。
(五)、学习和运用普通话。
在日常生活和积极、熟练运用普通话。

E. 关关雎鸠 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二: 一、导入——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整体感知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五、一背——提示首字
关……在……窈……君……
参……左……窈……寤……
求……寤……悠……辗……
参……左……窈……琴……
参……左……窈……钟……
六、二背——个人赛背

七、延伸阅读
1、《诗经 蒹葭》
2、《诗经 木瓜》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第三:
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学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几个字不同,了民歌的。

《关雎》是《风》之始也,《诗经》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

教师提示: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章、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

4.学生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字面意思不必字字,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字词,关键字词要。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故事,请同学们用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交流。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展示:

首章四句写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章八句突然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上是歪曲。它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见地,对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表达?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故嗟叹之。嗟叹之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都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主题都了要的作用。,它还地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了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手法叫?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解释通行。赋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事物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

学生、交流。

生1:我它是“兴”,先说雎鸠,引起的相思之情。

生2:我是“比”,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F. 如何实现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1.进行学科整合

高度抽象的数学只有与其他学科结合,才会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学生才会乐学、爱学。数学文化可以通过数学与英语、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美术、体育等学科的结合得以应用,比如,我们可以邀请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名师开展数学文化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数学文化”。如一位名师在唐诗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欣赏唐诗,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妙用有数字的连用、数字的对比、用数字点睛、数字的搭配等。例如数字的搭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两个”写鸟儿在新绿的柳枝上成双成对歌唱,呈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色。“一行”则写出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自然成行,无比优美的飞翔姿态。“千秋”言雪景时间之长。“万里”言船景空间之广,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唐诗中运用数字的例子不胜枚举,仅此一例我们便可见数字在诗人笔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是多么神奇……
2.开展数学美学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有以下4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美观是数学对象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给人的感官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例如,(a+b)×n=a×n+b×n。但是,外形的美观,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和正确的。数学上的很多东西,只有认识到它的正确性,才能感觉其“美好”,例如“对数”的美好在于能把繁杂的“乘除”运算变为“加减”运算,理解了它的作用,也就获得了“美”的满足。美妙的感觉往往来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例如学生经亲手画图,发现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中线、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感觉真是“美妙”。数学总是做到至善至美、完美无缺,这也是数学的最高“品质”与最高的精神“境界”——完美,例如解一个方程,不只是回答是否有解,也不只是找到一个解了事,而要证明它确实存在解,知道有多少个解,最后还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一个都不能少。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可以陶冶情操,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3.进行数学实验与游戏

传统的数学教学常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因而排斥实验。然而,许多数学发现实际上都源于实验,同时实验也可以用来检验猜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实验,对学生品味数学、体验思维过程及数学思想都十分有利。事实上,实验操作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精心设计数学实验,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阅读材料《王冠疑案与浮力定律》中提供了实验素材,我布置学生通过浮力定律与分式的有关知识来计算2000年10月16日发行的1元硬币钢芯镀镍与2002年11月18日发行的5角硬币钢芯镀铜合金中两种金属的质量比,让学生分成小组,课外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材料,然后在班上交流实验成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学生还学习了人民币中有关数学的文化知识,收益很大。
数学游戏是一种大众化的智力活动,体现了一种数学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新教材中已引进了一些游戏素材,这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但游戏的题材还显得有些单调,教学中还可适当增加一些益智类的游戏,如数独。
数独是一种源自18世纪末的瑞士,后在美国发展,并在日本得以发扬光大的数学智力拼图游戏,在2005年全面引入我国。拼图是九宫格(即3格宽×3格高)的正方形状,每一格又细分为一个九宫格。在每一个小九宫格中,分别填上1至9的数字,让整个大九宫格每一列、每一行的数字都不重复。该游戏看起来似乎和传统的填字游戏类似,但由于其拥有入门简单、演算方便、有益于锻炼脑力,并且不受时间、地点、语言的限制等优点而被玩家广泛接受。有专家认为,该游戏的独特玩法跨越了文字与文化的疆域。据悉,目前“数独”游戏在全球已拥有数百万的玩家。
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文化的难得魅力并逐步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分析的习惯,学会用数学文化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学生撰写数学周记

作为学生数学课外作业的一种创新,我要求学生撰写数学周记。数学周记是学生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我布置学生每周写一篇,内容包括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学生的疑问,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个人习作,特别是关于数学家的传记和数学史等。
在《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作业本》九年级上册中有“有趣的谢尔宾斯基地毯(如下图所示)”的内容:先做一个正三角形,挖去一个“中心三角形”(即以原三角形各边的中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然后在剩下的小三角形中又挖去一个“中心三角形”,我们用黑色三角形代表挖去的面积,那么白三角形为剩下的面积(我们称白三角形为谢尔宾斯基三角形)。如果用上面的方法无限连续地做下去,则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的面积越趋近于零,而它的周长越趋近于无限大。我要求学生在解题后在数学周记中谈谈看法,并要求学生写“从中得到的启发”一文。经过近两年类似的实践,我发现数学周记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细致的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自由性;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应用能力,发展他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

G.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千奇百怪的动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睡姿.有的睡姿很难令人想象,有的睡姿甚至令人惊诧.家马有站着睡觉的本领,而野马的睡觉方式则比家马更高一筹,它能边走边睡,却从不失足.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大象,也有着不同的睡姿.非洲象站着睡觉,如果躺下休息,则说明身体出了毛病.而印度象则是伸着腿侧睡,如果它也站着睡,就是身体哪个部位出了问题. 长颈鹿入睡前先将两条前腿跪下,两条后腿向前一蹦,屁股顺势往地上一坐,开始酣睡.而它那长长的脖颈,则高高地直指天空,睡姿极为雅观. 猴子总在树上睡觉,入睡时把头藏在两腿之间,两臂紧抱树干,蜷伏成球状,外表缩成圆团呈木锥形,与树干混为一体,起到隐身保护作用. 野山羊胆虽小却很聪明,为使自己睡得安稳,便跑到土拨鼠那里去睡.因为土拨鼠一发现情况便警觉地叫起来,野山羊闻之便逃之天天. 睡鼠是冬眠动物中最有名的“瞌睡虫”,它一睡就是6个月,不吃不喝,呼吸相当微弱,身体几乎僵硬,被当球踢也浑然不知,但当醒来时,立刻变得活蹦乱跳. 獾的冬眠十分有趣,冬眠时把嘴对着肛门,拉了吃,吃了拉,自然循环,维持生命. 白头翁睡觉时一只脚站着,另一只脚蜷缩着,并把嘴角夹在翼下. 蝙蝠睡觉时将后脚钩在岩石或树枝上成团侧悬而睡. 鹧鸪睡觉时总是几只挤在一起,头朝外围成一个圆,无论危险来自哪个方向,它们都能准确地发现. 猫头鹰睡觉最有趣,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在熟睡时,依然能用睁着的那只眼,监视出没的老鼠和敌害的侵袭. 蜘蛛躺在屋檐下睡觉时,脚上总有一根丝通到蛛网上,一旦有猎物撞网,蛛丝就动弹起来,蜘蛛马上醒来美餐一顿. 大雁和海象睡觉时有一个共同之处,都留一只站岗.所不同的是,海象几百只排在一起睡觉时,留下站岗的海象站累了,它会推醒伙伴“换哨”.大雁则是成双成对的“情侣”甜甜蜜蜜地相伴而睡,而总是由孤雁站岗.

H. 有没有语文基础训练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的答案

没答案,自己总结
这是教案,以备参考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关雎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二、问题研究

《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练习说明

一、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首诗,并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三、朗诵下面这首诗,并和课文中的两首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此题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

有关资料

一、译诗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
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
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
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译)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
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
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
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余冠英译)

二、关于《诗经》的名称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三、关于《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年代

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四、关于“诗六义”说

“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先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实际上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合称“六义”呢?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此说可供参考。

五、《毛诗序》(节录)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长声)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莫过)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使夫妇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教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谲谏(用委婉的言辞劝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指衰世中的风、雅之作)作矣。国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注:“四始”,指风、小雅、大雅和颂。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始,王道兴衰之所由。)

六、《关雎》赏析(褚斌杰)

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故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浪漫情调。而其实这又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但孔子在评说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时所说的两句话,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七、《关雎》赏析(聂石樵)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八、《蒹葭》鉴赏(尹建章)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

阅读全文

与成双成对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