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2-13 17:32:16

① 急需高一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前三节课的教案

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10&class_id=240

『高中历史教案』人民版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3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3教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47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案全册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28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集

·人教八年级下全册教案集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 工商业......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910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757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104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全册教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88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经济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教案

·第3课《工业革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飞梭”;“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轮船与蒸汽机车的发明,工场向工厂转变工业革命完成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34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044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全册教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79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934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导语: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00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课文导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课文导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复习指要 一、总论 中国古代史在高考中所占比例约为 25% 。这是文科考生在进入高三后所接触的第一部分......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030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课标点击】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自主认知】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71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历史公开课教案 蒸汽和电的革命

·第七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3课 蒸汽和电的革命课标解读: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57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宏观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出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形势好转后,他依据现实的需要,代以新经济政策,希望通过减轻......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712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的特点。本课内容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 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27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调查〕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秦统一中国后所采用的主要统治措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内容。秦始皇个人既是学术界研究得比较深入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61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一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宗源于夏、商,分封起自西周。本课故此从夏、商讲起,但重点在西周。第一目重点介绍商......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149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历史必修1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设计

·一、 设计本教学片段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课程是经验”,“学生是资源”,在教学中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从关注学生的一切出发来架设生活与教材内在联系的桥梁,以达成学以致用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94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课 题 】说课课题: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 第五单元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材背景】鸦片战争后,古老的东方帝......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926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历史必修1岳麓版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军事起义。 辛亥革命发生有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理解认识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分析20世......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952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政治文明历程》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岳麓版教材《历史•政治文明历程》第27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215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三..

·一 课前系统(一)《内容标准》说明 1《高中 历史内容标准》和《初中历史内容标准》及其比较 (1)《高中 历史内容标准》 概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922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第31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本课实际上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Ⅰ)》第5个专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65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2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出发点,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644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几个代表人物;中国知......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328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选修六 第3课 金字塔与古埃及文明

·教学设计 选修六 第3课 金字塔与古埃及文明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认识金字塔建筑在......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933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200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讲义

·200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史部分华夏文明的勃兴——先秦一,知识梳理: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继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215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案全集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案全集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 1.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分期及社会性质 2鸦......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383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案全集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案全集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 1.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分期及社会性质 2鸦......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566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list.asp?classid=128
2008-06-06 11:13:54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全册备课资料[高中历史教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一)宏观掌控本阶段是中国历史的幼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中华文明基础的初步奠定。11、奴隶社会(1)历程: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瓦解——春秋(2)政治: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3)经济:夏、商、西周生产工具尚处于金石并用时代,后期出现少量青铜工...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6 10:09:35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全册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岳麓版选修一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一)第1课有文字记载的首次改革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历史上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改革-乌鲁卡基那改革的条件、大致经过、影响、结果。2.能力目标:通过对乌鲁卡基那改革的学习学会分析改革产生的一般原因。3.情感目标:认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在不断的改革。人类在改革中发展前进。二、教学重点:历史上文字记载的最早...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4-02 12:24:1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册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旷日持久的战争 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 巴黎和会 2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3 华盛顿会议 4 维护和平的尝试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 局部...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4-02 12:06:11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全册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教案全集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4、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16 17:08:12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3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3教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6 11:09:5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全册教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3-03 12:51:40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
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教案第一章 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教学目标:(阅读课文)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前夕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的科技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和生产力的影响;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2.通过学生自学本课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有关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理论原理;加深学生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2-28 15:29:56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2-28 15:29:00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18 16:51:35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分析:1、单元地位:本单元内容主要介绍了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具体表现。分析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和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不能像西方这样成长起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18 16:49:44 高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18 16:45:16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教案及同步习题[高中历史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18 15:07:42 历史必修1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高中历史教案]
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围绕一条线索(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把教材分解为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条件、典型代表(雅典)、作用和影响、城邦衰落四个方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条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三部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古代希腊城邦衰落。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层层设问,步步深...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18 13:59:39 岳麓版《宪章运动》教案及反思[高中历史教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学设计《第12课宪章运动》一、课前系统部分(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解读课标:有两个要求,掌握争取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是一般层次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在此基础上认识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的培养。...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6 11:54:01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2)使学生掌握《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给中国造成的后果。(3)掌握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4)理解并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6 11:52:43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高中历史教案]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目标一、内容标准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二...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6 11:51:35 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学情调查: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及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基本史实,知道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6 11:11:47 人教版选修二《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讲学稿[高中历史教案]
人教版选修二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讲学稿一、课程标准:(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二、列举专制统治的实例...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6 11:01:44 人教版选修1第一单元教案[高中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本单元的地位和意义在古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尽管民众对政府强烈不满,却从未出现过除君主制以外的其他形式的政府体制。但雅典人却不愿忍受君主和贵族的专横统治,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普通公民做主的奴隶制民主国家。梭伦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奠定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石,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文明的繁荣。它所确立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对欧洲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2008-06-06 11:00:29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讲学稿 改革迫在眉睫[高中历史教案]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讲学稿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改革迫在眉睫1教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北魏的崛起;北魏重新同意黄河流域;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的缺陷及陕西人民起义;拓跋宏登基;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运用: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

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② 如何运用历史观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系统了解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几种重要的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了解不同史观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判别史料研究所体现的史观。
1.通过对典型的高考试题分析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史观在分析历史问题时的角度和方法。
2.通过理论阐释、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优化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对史料的研读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力求使学生能在新史观的指导下,优化知识结构,深刻把握学科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的意识和史学素养,使学生逐渐形成能依靠严谨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轮复习后,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能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特别是材料分析题,突出了多时段,多内容的的融合时,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出现了知识之间的网络联系欠缺,思路不开阔,比较分析能力较差,答题不全面的现象,不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历史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学生部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审题不够深入,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都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三、重点、难点:
重点: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难点:能用不同史观去分析同一历史人物,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时期
四、教学方式: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重要史观的解读,史料研读、问题探究、交流互动;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型:高三复习课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幻灯片:孙中山先生画像】: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这场影响中国民主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孙中山先生的身影,无疑是最为吸引我们眼光的。先生从弃医从政,图谋救国;到领导革命,建立共和政府;再到反对袁世凯独裁,捍卫共和;最后能与时俱进,促成国共合作。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追求民主与自由的一生。今天,伟人虽然早已长眠与地下,但是,我们仍深深缅怀他为国家的进步所作出的种种贡献。
【提示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先生进行评价】: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⑵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进入对史观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
(一)、重要史观解读
1、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革命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2、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指导学生回顾必修3的内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提问: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哪些是影响了世界进程的】:
【学生回答】:
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提问:在考察中国历史时,哪些重大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进程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回答: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几次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4、文明史观: 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物质文明 渔猎采集
横向看 政治文明 纵向看 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精神文明 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主要成就。同时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5、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3.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
4.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1.资本主义、
1.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途径 2. 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2.社会主义 3.中国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提问:用现代化(近代化)史观,可以考察哪些历史内容】:
【学生回答】:资本主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的发展等等

(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以提问的形式,要求学生分别对四种评价做出解释】
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
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
④、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结合学生对四种评价做出解释后,连线的形式解决前边遗留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将彼此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革命史观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社会生活史观

【提示学生,采用多元史观对其他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李鸿章,甘地。

(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
【结合一组材料,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多元史观的解读】
【多媒体展示下列资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问题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①(从材料一的观点看)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双半社会的结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从材料二的观点看)新中国的建立,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
a.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b.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
c.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条件。

(四)、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
【多媒体展示历史资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提出问题】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学生回答】: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提出问题】: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说明理由。
【多媒体展示下列表格】:

评价较高

评价较低

通商口岸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扶清灭洋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洋务运动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以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为例,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史观来解释。】
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通过对通商口岸的多角度观察,让学生体会不同史观观察历史现象的视角和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五)、现代化(近代化)视角中的中国近现代史
【以现代化(近代化)视角看中国近代史,】从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综合审视中国近现代史。需要重点把握下列问题,如: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等方面。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等事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多媒体展示下列表格】:

经济

政治

文化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八、小结: 新的史观理念在近年高考命题中已有明显的渗透,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都较明显地影响着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在高三的历史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导复习,零散历史知识有机的整合,融会贯通起来,并能举一反三,用这一观点去解释其他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九、课堂练习
1、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D )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D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C)
A.生态史观 B.全球史观 C .社会史观 D. 革命史观
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 , , ,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板书展示:
一:几种重要史观 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1.唯物史观(革命史观) 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
2.社会史观: 四、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
3.全球史观 :整体性 五、现代化视角中的中国近现代史
4.文明史观:
1.经济上:工业化、城市化
5.现代化史观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3.文化上: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通俗化
4.社会生活:平等化、世俗化
教学反思:
高考的有效复习,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高考命题趋势。
关于学情: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能够细化深化,但缺乏深层次的领悟。在考试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思路不开阔,在知识的联系、比较方面能力较差,不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上升到理论层面,历史研究方法和学科素养有待提高。
关于高考: 新的史观理念在近年高考命题中已有明显的渗透,从新史观的视角命题,对历史做出新的阐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都较明显地影响着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练习,提示主干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查漏补缺外。更应该指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史观的理论,运用新史观重新审视和整合基础主干知识,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探讨了最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新史观。包括理论阐释、以理论整合知识、及时的强化训练。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是一个重点,让学生理解现代化史观的内涵,掌握这一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能将所学过的零散历史知识有机的整合,融会贯通起来,并能举一反三,用这一观点去解释其他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解题训练,主要是选择典型的高考题作为例子,使学生感悟高考题的特征,揣摩命题特点,训练解题思维的科学性和表述的规范性,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 , ,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板书展示:
一:几种重要史观 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1.唯物史观(革命史观) 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
2.社会史观: 四、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
3.全球史观 :整体性 五、现代化视角中的中国近现代史
4.文明史观:
1.经济上:工业化、城市化
5.现代化史观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3.文化上: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通俗化
4.社会生活:平等化、世俗化
教学反思:
高考的有效复习,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高考命题趋势。
关于学情: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能够细化深化,但缺乏深层次的领悟。在考试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思路不开阔,在知识的联系、比较方面能力较差,不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上升到理论层面,历史研究方法和学科素养有待提高。
关于高考: 新的史观理念在近年高考命题中已有明显的渗透,从新史观的视角命题,对历史做出新的阐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都较明显地影响着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练习,提示主干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查漏补缺外。更应该指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史观的理论,运用新史观重新审视和整合基础主干知识,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探讨了最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新史观。包括理论阐释、以理论整合知识、及时的强化训练。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是一个重点,让学生理解现代化史观的内涵,掌握这一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能将所学过的零散历史知识有机的整合,融会贯通起来,并能举一反三,用这一观点去解释其他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解题训练,主要是选择典型的高考题作为例子,使学生感悟高考题的特征,揣摩命题特点,训练解题思维的科学性和表述的规范性,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 , ,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板书展示:
一:几种重要史观 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1.唯物史观(革命史观) 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
2.社会史观: 四、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
3.全球史观 :整体性 五、现代化视角中的中国近现代史
4.文明史观:
1.经济上:工业化、城市化
5.现代化史观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3.文化上: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通俗化
4.社会生活:平等化、世俗化
教学反思:
高考的有效复习,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高考命题趋势。
关于学情: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能够细化深化,但缺乏深层次的领悟。在考试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思路不开阔,在知识的联系、比较方面能力较差,不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上升到理论层面,历史研究方法和学科素养有待提高。
关于高考: 新的史观理念在近年高考命题中已有明显的渗透,从新史观的视角命题,对历史做出新的阐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都较明显地影响着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练习,提示主干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查漏补缺外。更应该指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史观的理论,运用新史观重新审视和整合基础主干知识,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探讨了最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新史观。包括理论阐释、以理论整合知识、及时的强化训练。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是一个重点,让学生理解现代化史观的内涵,掌握这一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能将所学过的零散历史知识有机的整合,融会贯通起来,并能举一反三,用这一观点去解释其他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解题训练,主要是选择典型的高考题作为例子,使学生感悟高考题的特征,揣摩命题特点,训练解题思维的科学性和表述的规范性,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③ 如何细化辛亥革命一课的课程标准

【基本理念】
以“我”拉近学生与《辛 亥 革 命》一课的距离,以“我”的三种身份:亲历者、研究者、继承者把导学案中的三个环节知识梳理、知能拓展、情感体验紧密的联系起来,以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 亥 革 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3.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历史学习的现实感与时效性。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从前面所学内容导入新课,承上启下。把学生带入这段历史。 具体的教学环节:
(一)引导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进行知识梳理。根据课本的三目内容,重点设计了三个问题,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的解决问题。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师结合课本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必要的方法。如怎样概括辛亥革命的过程,巧记历史等。
(二)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知能拓展。第一个问题纵向比较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进而得出辛亥革命的进步性的结论。
第二个问题横向联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法律来巩固革命成果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辛亥革命紧跟时代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精神,树立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基本理念。
第三个问题是现代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深刻感受辛亥革命是中国20世纪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里程碑。
(三)引导学生以继承者的身份进行情感体验。以主题班会的形式,结合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升华,使学生深刻认识为什么要学习这段历史,学到了什么,学了以后怎么做。这样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坚定学生为伟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四)小结。学生从两个方面对辛亥革命进行总结,即肯定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又看到革命尚有不足之处,为下一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做铺垫。
(五)巩固练习。(机动处理)就做学案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
(1) 如何就现有教材实现三维目标的问题。 (2) 如何处理好导学案和新学案关系的问题。 (3) 如何处理好导学案和教材关系的问题。

④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
1、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异同,通过填写教材P46表格,知道“三民主义”的含义,从而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早期革命活动。
2、通过教师讲述武昌起义爆发的故事,播放武昌起义视频和辛亥革命新形势图,知道武装起义的经过并认识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3、通过学生演板,掌握民国纪年法,加深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记忆。
4、通过“人物访谈”和“欢迎国家最高领导人”两个情剧的演绎,明白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帝制,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通过探寻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活动,阅读孙中山语录,感受伟人人格魅力,学习一代伟人爱我中华、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继承他“振兴中华”的伟业,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片断实录
1、导入新课
2、人物采访
3、表演欢迎主席和皇帝的仪式
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和胡锦涛主席
其余学生扮演吉安地方官员或学生
教师扮演皇帝和主席身边的人
三、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刚上完,我就开始在思考这次参赛的得与失。认真盘点这节参赛课,私下认为也许是以下几点得到大赛评委的认可:
1、新课导入较新鲜巧妙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上我费了点心思,此次去参赛,特意穿了一套立领中山装,切合教学主题。上课伊始,一句嘘寒问暖,让学生倍感亲切,参赛课上师生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已削减大半。然后话题转移到自己的着装,谈及中山装,提到了孙中山,联想到“辛亥革命”,简短自然地导出了课题《辛亥革命》。在课堂上,我能感觉到这个新课导入很快吸引了学生目光,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活化”了历史题材,使历史课堂顿时活泼起来。后来的点评会上,评委称此导入“设计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其中也强调了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即教师的形象。此次参赛告诉了我,教师不能不修边幅,如能结合教学内容,从发型到着装稍做讲究,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奖励设置奖出了奇效
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何建立一套持续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曾有过设置“课堂奖励卡”的想法。但参赛时间紧迫,只好灵机一动,采用“已停止流通的一分钱纸币”将奖励,并将个人激励和小组竞争相结合。后来整堂课上,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举手,积极大胆发言,课堂始终处在宽松、活泼、热烈的氛围中。这不能不说跟以上奖励设置有很大关系。物质与积分奖励的办法,符合了初中学生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自我展示、小组竞赛的积极性。市教研室周萍萍老师总结发言时,说:“很高兴看到有教师别出心裁地采取奖励措施。”
但我深知,物质奖励的举措只是参赛课的小妙招,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既能发挥即时性效用又能发挥延时性效用的评价办法,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与同仁进一步探讨。
3、活动表演掀起高潮
初中历史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这已成历史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理念,并非易事。单说创设历史情境、表演历史短剧等活动,就大有学问。这次参赛课中的活动设置表演,我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1)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如分配角色、进入角色、退出角色,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正所谓“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有时退居幕后,也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让学生随心所欲。(2)尽量把主演的位置交给学生,把评判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疱。(3)活动的设置要为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教学难点服务。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否则“活动表演”变成了一场“无厘头”的“闹剧”。本课中的“人物采访”和“欢迎主席和皇帝的仪式”表演中,我尽力遵循以上原则,学生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几乎是全班参与,表演主角的学生生龙活虎,座位上的同学喜笑颜开,使课堂氛围高潮迭起,且学生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教育,受到了启发,巩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知识,理解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会评委点评时,称该课“双边活动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置需要一定创新思维,怎样依据课本硬梆梆的几行文字,设计出有效的活动,有时要苦思冥想,甚至绞尽脑汁,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每至思考至豁然开朗境界,或见学生欢天喜地参与活动,欣喜之情不可言表。
4、教学语言不落俗套
如果说历史教学内容象人的身体,那么教学语言则是人的衣着打扮,人尚且“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则古朴的历史教材内容更需不落俗套的教学语言作媒介,搭建学生心灵与历史相通的桥梁。富有情感的语言能舒缓学生紧张疲惫情绪,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优雅别致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本课教学中,我穿插使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用语,例格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孙中山的警言等;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等;口语化用语:“造反就造反,你能咋的?”;“你有枪,你怕啥?”文学语言:“让我重踏辛亥革命的道路,去追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革命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终于迎来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高潮。”“孙中山先生是一本让世人读不完的史书”“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如今,中国人民正披星戴月追赶世界先进者的足迹;中国正满怀热忱融入全球化的时代大潮,先生“振兴中华”的百年梦想正在变成现实!你听,世界为北京奥运的喝彩!你看,太空中我航天员的漫步!不正是中国已开始崛起的标志吗?”以上教学语言的使用,避免了课堂语言的呆板、枯燥,使语言生动起来,有助于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教育。
当然,课堂语言的修炼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平时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正如苏霍姆林斯说的那样:“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一节课”。唯其如此,方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教学语言的锤炼,永无止境!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以评价激励为主要动力,以情境体验和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落实“三维目标”为追求,尽管忝获此次比赛一等奖,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1、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没有把握好,导致该课后段略显匆忙并拖堂2分钟
原因有二:(1)教学设计不尽科学合理,活动设计多,头绪纷繁;加之《辛亥革命》一课知识点、重点、难点又多,故教学时间紧迫;(2)课堂驾驶能力仍有欠缺。尽管我在该课中有个细微几处应机处理较好,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机智,但在课堂的宏观管理上没前瞻性。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教学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刚被调动,举手发言此起彼伏,我欲罢不能,只好一一满足,用去了较多时间。而此环节不是教学重点,应及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不必作过深的挖掘。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多地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动脑筋;在课堂教学中,应提高课堂调控管理能力,必要时适当调节教学进展速度。
2、未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或探究学习
本课以情景体验学习、自主学习为主。尽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兴趣的激发,其余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挖掘,故课堂缺乏立体感。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历史昂扬持久的兴趣?让历史教学更多地体现历史学科特色?恐怕还得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狠下功夫。例如:在现有大班制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较陌生的课题。
3、历史教学中的对比联系有欠缺
例: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性质的对比;袁世凯先后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对比;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与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对比等,都是引导学生加强新旧知识对比(联系)建立知识网络的好素材,但我在教学中因时间匆忙,可惜忽略过去。

⑤ 2019内蒙古教师历史教案-《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思想理论成果,树立为祖国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

对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情境实践教学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视频)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大家看这幅关于国庆60周年的庆典仪式。每逢中国的重大节日及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会摆放孙中山画像,与毛主席画像遥遥相对,据说这是建国之初,毛主席定下的规矩。为什么毛主席要定下这样的规矩,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让后人如此的尊敬他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决上述的疑惑。

(板书:第22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过渡】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时局图》,我们知道自从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后,中国就陷入不断加重的内忧外患中,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来挽救中国呢?

学生回答:统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戊戌变法”。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赞扬:大家说的很好。之前的改革活动虽然失败,但是给了后人启示,孙中山就总结了前人经验,寻找着更合适的救国救民方式。请大家看多媒体课件上孙中山先生早年进行革命活动的照片,大家能从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中,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创立革命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三民主义提出的过程(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上提出了三民主义。)。

(板书: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2.三民主义的内容

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如果你作为孙中山,会在主题报告中如何解释具体内容,如果你作为会员正好在场,你会从三民主义的内容分别得到怎样的鼓舞?请大家思考。教师适时提醒学生从民族、政治、经济三方面去思考。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并指出民族是前提,民权是核心,民生是补充和发展。

3.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教师设置一个情境:第一刊《民报》被播散到社会,各个阶层争相阅读,面对《民报》发刊词中的三民主义,农民、保守势力、资产阶级以及激进势力分别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请大家分为四组,分别代表农民、保守势力、资产阶级和激进势力,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每组小组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时间为5分钟。

教师会在学生陈述观点后总结:三民主义具有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它也具有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过渡】:在三民主义纲领的引导下,中国的革命事业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呢?

请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用自己的话归纳三民主义的时间活动,并思考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

(板书:三民主义的实践)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而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几次斗争都失败了。说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环节三: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教师用课堂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三民主义,分别从原因、内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知识回顾。

最后,请学生回去思考:既然三民主义不能够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那中国革命该何处何从呢?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⑥ 高一历史必修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堂笔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理解: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通过对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民族政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三、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B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课堂上应多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二、学情了解

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D教学过程

略述本章前言

【导入新课】

毛泽东“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那只是一幕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那么,胜利之后的建国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第一幕的准备活动),而第一幕就是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基本制度)。

【讲述内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指导学生依据导与练P126知识梳理和思维启迪1了解有关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①时、地: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

【合作探究】1:指抗战胜利后不久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 通过了什么决议?实施了没有?

1946.1 ;重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2)内容: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合作探究】2: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导与练P126思维启迪1)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3)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职能改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

(1)政治协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

(2)民主监督:监督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3)参政:民主党派除履行上述职能外,还直接参与政权,参与国家和各级政权的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

【合作探究】3:中共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2、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合作探究】4: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

(1)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2)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1)从我们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我认为是多个党存在比较好,可以互相监督,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2)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

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小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前面提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职权,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人民代表制度的相关知识。

1、条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看书P95)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

(4)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

(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合作探究】5: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3、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6: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合作探究】7: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君主立宪制

三权分立制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指导学生思考P96思考题)

(1)思想来源: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2)“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在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小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4、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过渡: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政治制度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下面来了解这种制度的情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原因:国情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旧中国,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许多少数民族不被承认,境遇悲惨,有的只能躲进深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制度,少数民族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民族问题上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建立:

(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早在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就曾先后建立过蒙、回自治区。1947年,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到90年代初,全国已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7个自治县(旗)。

5、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投影显示歌词)

56个兄弟,56朵花

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合作探究】8: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
特别行政区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实施群体
少数民族聚居区
港澳台同胞

主要作用
各民族共同繁荣
祖国和平统一

享有权力
无高度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

【本课小结】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127教材史料研究)

法律依据:《共同纲领》 《宪法》(1954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核心)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

一、课后研讨: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二、P97学习延伸

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靠资产阶级无法走上真正的民主宪政之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只要学生一堂课下来,还记得我国在新中国成立起来的情况下,是怎样进行民主建设的,如果学生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就行了。我想我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

但是这堂课主要是有关我国的制度政策等的内容,较枯燥,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很难体现,以后还得向这方面努力。

⑦ 如何做好九年级历史复习的教学反思

大家知道,中考复习的基本形式是复习课,所以研究怎样上好历史复习课,是这次研讨会的重点。上好中考复习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复习内容庞杂,应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不论是单元复习课还是专题复习课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学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所以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
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两节课例和一个经验介绍,我觉得这两节复习课上的很成功,充分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线索清晰,知识性很强,同时也注重了趣味性,特别是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下面,谈一谈我对如何上好中考历史复习课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借鉴。
一、明确中考理念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那里明确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可以说是有关考试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认真学习考试指导思想之后,接下来,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可以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分析历年中考试题,可以发现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灵活性:即表达方式灵活,情境创设巧妙,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开放性:即给学生以广泛的思维空间,答案灵活,不求唯一,注重学以致用。
综合性:侧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整理。
注重考察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及文字表达等多种能力。
注重将历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现了历史服务与现实的思想。

所以,通过对中考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必须将知识教深教透,很多内容不仅要讲清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想到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可以说,对考试意图和方向的研究把握是后面进行有效复习的前提。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备好历史复习课。

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的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只要在书上写写画画要点即可,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是对学生中考能力的培养。所以,备好历史复习课是能否保证课堂复习质量的关键。备课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备课中,重点应根据前面对考试要求的分析,课标的认真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经常要复习一个甚至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理出个头绪来,,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能是高效率的。另外,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具体复习建议
1.按单元进行复习
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大板块的内容。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建议首先还是按教材中的先后顺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大家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例如,在开始进行一个板块复习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目录部分,通过目录,使学生了解该板块由几个单元构成,并通过单元标题,从整体上了解该板块讲述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等,从总体上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具体到各单元的复习时,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单元概述内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使其明确该单元的大致时间、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构成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同时通过单元概述,还可以了解到同一时期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情况,便于将中外历史进行横向对比。最后具体到单元中每课内容的复习时,教师重点应该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要点。例如,告诉学生要全面掌握一个历史事件,应该从起因、经过、结果、作用或影响等方面全面了解。可以通过掌握事件发生、发展、结束过程中的主要大事来了解事件的经过等。总之,总复习时,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改变教师的一言堂,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确实需要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许多老师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取经。

最后,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还要将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各板块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例如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各单元的复习,可以得出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确立——发展。这也是最主要的线索;另一条线索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还有一条线索就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由于该线索内容不是考试范围内的,老师复习时可以不用特别强调。可以说,世界近代史各单元、每节课的内容都可以被串联到这些线索中。通过这样的点线结合的复习,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就不是零散的、孤立的、杂乱无章的,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了知识网络。
单元复习是中考复习中最重要的步骤,也是花费时间最多的部分,只有在单元复习时做到稳扎稳打,才能保证最终的复习质量。
2.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

在单元复习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考考察的重点,比如中考试题中的简答题、问答题主要就是考察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关于复习专题的确立,前面已经说过,许多单元就是一个专题,例如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抗争”、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等本身就是一个复习专题,在单元复习时已经复习过了。那么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对历史知识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因果联系、中外联系等全面的、多方位的联系,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确定新的复习专题。

(1)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社会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时重点是注意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并通过对同种类型知识的比较,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好的理解历史现象、感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可以是同种类型的,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西方跨入近代社会门槛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等。也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如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变革等。通过比较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的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3)同一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如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美国历史上杰出总统及其事迹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通过这种纵向联系比较,能够综合分析、认识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
应该指出的是,复习专题的确立,不应盲目追求大题目、多内容,主要应以考试要求和课程标准为主,不等超出一定范围,否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效果也不会好,比如,选择中美关系为专题就不够恰当。
3.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

《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训练两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选择、填图、识图、列举等题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简答题、综合问答题、编写大事年表等题型。而后者特别是综合问答题是中考分值最多、份量最重的题型。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
要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阅读全文

与辛亥革命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