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说教学策略

小说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1-02-13 04:04:16

㈠ 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和技巧

初中文章阅读重点是记叙文,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其文体特征。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掌握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牢记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学会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找准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区别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了解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辨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说明文也是初中阅读的重要方面,关键是掌握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㈡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小说

一、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
首先引导学生对小说有关知识的了解。通常情况下,先要充分清楚的了解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以及各要素内在表现与特点。其次探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因关系变化而生成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其中有关“人物的典型性”、“情节的动人性”、“环境的呈现性”,无一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大这一方面的了解,有益于提升小说文本综合阅读的水平。
再次融知识与艺术为一体,并将其渗透于小说阅读教学之中。小说的中心是人物形象,小说的灵魂是主题思想。人物典型而又鲜活,主题却复杂而又内敛。通过对小说艺术之“美”的方法、技巧、风格、特点等的分析,使形象层面到达精神层面,将文本的语言解读升华为艺术的欣赏乃至艺术的鉴赏,并且还要深入到小说环境之中真正触摸小说人物的思想,真正捕捉到了小说文本的灵魂。
二、引导学生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小说中隐藏着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小说的内蕴。循着小说叙事的脉络,结合叙事的角度、叙事的背景、叙事的时空,认知小说反映的时代风貌和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把小说的思想和情感放在我们这个时代 ,古今对比,感受思想的光芒和睿智,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认识社会的真实面貌和本质规律。再次将小说形象放入我们这个群体,两相对比,真实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发展自我。丰富人生体验,正确认识人生。
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小说,提高文学素养。针对对不同类型的小说文本,确定探究方向。譬如:人物小说,应侧重人物的个性分析来探究社会与人生;情节小说,应抓住情节的曲折变化来探究深刻的意蕴。至于那些以刻画心灵、心理或表现虚幻、魔幻为主的小说,在时空或虚实等方面更需要把好探究其旨的方向。从而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提高文学素养。

㈢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效率

小说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我觉得这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有一个适宜的阅读态度。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所写到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说里的人和事作“传记”或“新闻报道”式的分析。二是要交给学生读小说方法,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小说的这两个教学目的,都需要“知识”的支持。过去我们反对语文教学中过多的传授知识,但语文本身并非不需要知识,恰恰相反,我们的许多教学目的,都需要知识教学这个载体,以知识教学为渠道来实现。我们不需要陈旧的知识,但我们迫切须要新知识。这新旧之别就在于,旧知识是客观的陈述教学对象的特征。新知识是从学生出发,帮助学生“阅读”的知识,帮助学生“实践”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是“管用”的知识。在小说教学中“叙事视角”知识就是这样的知识,它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小说的知识。

在不断的反思中我还有更多的体会。小说的教学还要注意扎根语言教学。从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它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有时候教师见了这种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从学生嘴里抢过来,自己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结果小说课成了老师人物形象的图解演说。小说教学要扎根语言教学就要把“说”的机会,“说”的权力交给学生。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在语言的表达,交流中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还有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习如同登高,给学生一根绳子,让他们自己爬上去。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学中不光需要匠心独运的构思与设计,更要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教师要带着欣赏的眼光有区别的去肯定他们的每一个发现。真正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及个体性的充分而真诚的尊重与关怀。小说教学还要让学生读出他们的个性来。人们在现实中是有很多无奈的,无奈之一就是人在现实中的活法不只是一种。你选择了这种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千百种活化。小说则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体验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精神享受的王国。因为文学是引领人走向真善美的艺术形式。读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理想的小说阅读境界大抵如此。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就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2012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知识链接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2.小说的情节结构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1.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2.鉴赏故事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前文。5、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起线索作用。9、埋下伏笔。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

㈣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

“经典文学作品”无论在教师口语还是学术专著中出现频率都很高,但是纵眼观之,却没有发现关于这一词组的确切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将“经典”定义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里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段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由此两种解释可以概括出经典作品的根本特征:第一,权威性。经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认的好的文学作品。第二,时代性。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涤而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笔者将“经典文学作品”定义为:经过时间、历史的考验,被一定时代、一定阶段公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文学作品。 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不仅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创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价值方面也存在着独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布了他们的一个研究发现:研读文豪莎士比亚、乔塞及华兹渥斯等人的巨著,不仅有助脑部灵活,还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们发现当受试者阅读辞藻较深奥繁复的大师级作品时,脑部的活动较活跃,扫描的影像明显有较多的脑活动痕迹;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阅读一般的文章,脑部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 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经典作品选材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地位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相应地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较大的转变。为了获得新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文数量和侧重点的变化,笔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在旧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02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7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15篇。新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3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90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23篇。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是学生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其自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或是学生在闲暇时自由选择阅读。旧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5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占81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34篇。新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总数量是139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5篇,外国文学作品54篇。 对比新旧版本的课本和《同步阅读》,可以看出经典文学作品的篇幅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从三年级开始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有一半以上是经典文学作品,说明经典文学作品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可见,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经典文学作品成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某市四所小学4-6年级的学生。 调查方式:调查活动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一共发放800份,对各个小学学生进行阅读状况调查,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小学生阅读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没有时间看书是最主要的问题,有26.87%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忙于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再加上看电视和玩电脑,他们课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有49.25%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紧张没有时间阅读。数据显示,他们每周的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一般在3-5小时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 2.学生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阅读兴趣表现为对图画性和娱乐性书籍的喜爱,集中在漫画、网络小说等类型的书籍上。调查中发现,仍有半数以上的孩子不喜欢看纯文学类书籍,有近12%的孩子喜欢看漫画。另外加上电视、电脑等丰富着他们的课余生活,从而使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变得更为消极、被动。 3.现今提供给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广泛增加,但是孩子们普遍存在阅读困难,在适当的年龄没有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据统计显示,有53.73%的孩子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字词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善于鉴别批判,对作品不能做出实质性的鉴别,对内容上的好坏、艺术上的优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书当作是一种消遣形式。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将近50%的孩子在阅读时就跳过不明白的地方,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没有通过查字典或相关书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阅读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在早期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所造成的。 5.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阅读》,40.37%的学生在拿到阅读课本后只是随便翻翻,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过。再加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同步阅读》进行介绍讲解,使孩子对《同步阅读》没有兴趣,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阅读现状,笔者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和家长都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阅读环境,对孩子的阅读不重视,没有给孩子以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尽情享受书本的魅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积极性不高,不愿自主接触作品。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使得孩子们在阅读时不能够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从而导致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消极态度。 再次,教师自身的阅读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习中了解到,教师多会趋向于选择一些较为浅显、能够放松、愉悦身心的各式各样的书籍;有人因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很少有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书籍,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时,只是依靠教参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造成教师的依赖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于表面,不能深入体会。 最后,社会环境中没有形成一种阅读氛围,图书馆、社区等设施不齐全,影响了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同时,现在各种儿童出版物定价过高,使一部分家长无力购买。 三、小学阅读教学质量优化的策略探讨 从当前语文教改形式来看,多种途径开展阅读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时不断缩减,使得相当多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重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个目标的要求。 (一)以经典文学作品为纽带,连接阅读能力的训练 1.教师深入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其趣味和深刻内涵,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面对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时,不少教师的难题是不知道怎么教,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处理,进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关的教学步骤,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课改实施以后,有些教师开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却把语文基础知识放在一边。语文新课程的观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而是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激情,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地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用心去体味文本,提出质疑,然后将其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做到深入浅出,而不是以教参代替自身阅读与思考。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给学生和教师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不断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带动学生的思维、记忆等多种感官,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 “经典文学作品”无论在教师口语还是学术专著中出现频率都很高,但是纵眼观之,却没有发现关于这一词组的确切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将“经典”定义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里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段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由此两种解释可以概括出经典作品的根本特征:第一,权威性。经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认的好的文学作品。第二,时代性。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涤而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笔者将“经典文学作品”定义为:经过时间、历史的考验,被一定时代、一定阶段公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文学作品。 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不仅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创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价值方面也存在着独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布了他们的一个研究发现:研读文豪莎士比亚、乔塞及华兹渥斯等人的巨著,不仅有助脑部灵活,还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们发现当受试者阅读辞藻较深奥繁复的大师级作品时,脑部的活动较活跃,扫描的影像明显有较多的脑活动痕迹;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阅读一般的文章,脑部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 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经典作品选材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地位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相应地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较大的转变。为了获得新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文数量和侧重点的变化,笔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在旧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02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7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15篇。新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3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90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23篇。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是学生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其自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或是学生在闲暇时自由选择阅读。旧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5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占81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34篇。新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总数量是139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5篇,外国文学作品54篇。 对比新旧版本的课本和《同步阅读》,可以看出经典文学作品的篇幅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从三年级开始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有一半以上是经典文学作品,说明经典文学作品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可见,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经典文学作品成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某市四所小学4-6年级的学生。 调查方式:调查活动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一共发放800份,对各个小学学生进行阅读状况调查,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小学生阅读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没有时间看书是最主要的问题,有26.87%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忙于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再加上看电视和玩电脑,他们课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有49.25%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紧张没有时间阅读。数据显示,他们每周的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一般在3-5小时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 2.学生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阅读兴趣表现为对图画性和娱乐性书籍的喜爱,集中在漫画、网络小说等类型的书籍上。调查中发现,仍有半数以上的孩子不喜欢看纯文学类书籍,有近12%的孩子喜欢看漫画。另外加上电视、电脑等丰富着他们的课余生活,从而使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变得更为消极、被动。 3.现今提供给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广泛增加,但是孩子们普遍存在阅读困难,在适当的年龄没有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据统计显示,有53.73%的孩子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字词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善于鉴别批判,对作品不能做出实质性的鉴别,对内容上的好坏、艺术上的优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书当作是一种消遣形式。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将近50%的孩子在阅读时就跳过不明白的地方,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没有通过查字典或相关书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阅读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在早期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所造成的。 5.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阅读》,40.37%的学生在拿到阅读课本后只是随便翻翻,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过。再加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同步阅读》进行介绍讲解,使孩子对《同步阅读》没有兴趣,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阅读现状,笔者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和家长都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阅读环境,对孩子的阅读不重视,没有给孩子以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尽情享受书本的魅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积极性不高,不愿自主接触作品。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使得孩子们在阅读时不能够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从而导致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消极态度。 再次,教师自身的阅读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习中了解到,教师多会趋向于选择一些较为浅显、能够放松、愉悦身心的各式各样的书籍;有人因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很少有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书籍,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时,只是依靠教参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造成教师的依赖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于表面,不能深入体会。 最后,社会环境中没有形成一种阅读氛围,图书馆、社区等设施不齐全,影响了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同时,现在各种儿童出版物定价过高,使一部分家长无力购买。 三、小学阅读教学质量优化的策略探讨 从当前语文教改形式来看,多种途径开展阅读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时不断缩减,使得相当多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重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个目标的要求。 (一)以经典文学作品为纽带,连接阅读能力的训练 1.教师深入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其趣味和深刻内涵,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面对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时,不少教师的难题是不知道怎么教,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处理,进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关的教学步骤,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课改实施以后,有些教师开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却把语文基础知识放在一边。语文新课程的观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而是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激情,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地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用心去体味文本,提出质疑,然后将其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做到深入浅出,而不是以教参代替自身阅读与思考。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给学生和教师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不断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带动学生的思维、记忆等多种感官,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 (1)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语言障碍应当是最为突出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解决阅读中的难题,如上网查阅文章或作者的背景资料,通过语义分析法理解成语等等。 (2)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事或人,获得情感体验。首先,课堂上必须要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根据要求,一堂课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法,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课堂朗读方式。其次,教师要注意对朗读的指导。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础,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如此。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朗读,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例如,老舍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是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进行游玩的,学生在朗读时的语气就应带有轻松、欢快的味道,从而对金华双龙洞产生好奇、联想等更进一步的感受。 (3)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价值,能够对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师生对话具有师生互相欣赏、互相启发、渴望交流的愉悦性,学生天性中存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意向,如果教师设计的话题适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内在需要,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和愉悦感,继而产生一种‘高峰体验’,与教师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共振,达到教学效果。”①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受思维的局限,不懂得对文本进行整体认读与思考,这一点在小学中低阶段尤为明显,因此在一些教学的关键点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了。教师的点拨为学生架设了一条深入阅读的桥梁,引导学生以一种逐步前进的方式接近文章的中心。 (4)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对话关系,“教师应改变‘后喻社会’(即年轻人向年长者学习的社会)的教学观念,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形成‘前喻社会’(即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的社会)。”②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阅读教学方式,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课程允许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多样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开放的,不应该只拘泥于一种理解。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认识方法等来理解作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现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千万不可居高临下,对学生的阅读指手划脚,这样只能进一步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当然,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迁就其不合理的理解,要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 (二)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现代多媒体发展的趋势下,阅读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这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了解文本。而条件较差的学校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利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教学、达到课标要求呢?这里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经典阅读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注意。 1.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内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最常见的比如表演、做游戏、竞赛等形式的课堂活动。经典阅读教学中引入这些方法,可以使呆板的阅读变得有趣,使抽象的经典变得容易理解,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被动变为主动,把机械的训练变成创新性学习。案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教“聪明”一词时,设计了谜语:第一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一颗黑葡萄。(眼睛)第二件宝: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耳朵)第三件宝:红门楼,白门槛,里面有个嘻嘻孩。(嘴巴)第四件宝: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脑子)学生猜出这四件宝之后,她在黑板上先写下“耳”字,然后在右边依次写下“口”“心”等字,用四件宝构成“聪”字,再写下“明”字,告诉学生要想变得聪明起来,就要多用耳、眼、口、心。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词义,而且思想认识上也长进了。 由于经典文学作品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变得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经典作品带来的乐趣,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小组活动法 小组活动法是根据国外经验而提出的一种课堂活动方式。在实践中,阅读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法已经颇有成效。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很好地运用小组讨论法,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笔者介绍的是另外两种小组活动法,一种是小组完形法,又称之为“小组填充法”,这是一种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完形填空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删去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留出空余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填空。学生先是自行填写,后在组内讨论互相报出答案进行核对,并且要求提出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填的理由,最后教师公布答案。这种小组活动法的优势在于适合小学生有好奇心和求胜心理的特点,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和自己的伙伴们进行竞赛,互对答案,讨论正误,在寻找正确解答的阅读活动中得到乐趣。③ 另一种是小组预报法,上课时教师只出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推测尚未见到的下一部分内容,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当个小作家,并且谈谈自己这样设计的原因。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和作者的想法一致。如果学生填对了,说明他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已经有了进步;如果填得不一样,也可以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此方法适合于课堂阅读或是《同步阅读》的教学。这种预报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而且还能间接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增添学生的信心,获得成功体验。 3.同伴阅读法 同伴阅读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在阅读活动中运用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运用到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伴阅读是合作学习在阅读方面的应用,在同伴阅读中,两名同年龄或是不同年龄的学生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强化和掌握阅读技巧,共同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充分利用课堂阅读的时间向二至六年级学生传授基本阅读策略,并让他们以合作阅读的形式不断强化这些阅读策略。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当学生看到文章的题目后让他们思考“你会想到什么”,再通过快速读文章,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词或字时,可以和同伴一起从文章中寻找线索,还可以用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意思。再次,在学生默读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停下来,预设故事将如何展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调动读者的想象,对已经7阅读和将要阅读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然后,学生要对故事发生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进行初步了解。再次,学生在读经典文学作品感觉到文章比较难理解时,可以停下来回味一下,理解之后,再接着阅读。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文学阅读活动 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是急于把一些好的作品推给孩子们,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理解、记忆、感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所以阅读活动的进行必须尊重读者的年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对文学经典名著有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接受能力有限,在一二年级主要以阅读中外著名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浅显、易懂的小说;中高年级则以阅读中外著名的游记、散文、短篇小说为主,逐步引导学生阅读纯文学,不断提高文学阅读品位。 另外,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学校和家庭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做一个阅读的榜样,孩子们自然耳濡目染。在国外,从幼儿园起孩子和家长就开始了共同的阅读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些新闻之后互相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拉近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国内,家庭教育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明显不足,有的家长自己都很少进行阅读,更不用说关注孩子的阅读了。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尝试和家长合作,提供尽可能多的经典作品阅读信息供家长参考,而家长配合老师对孩子的课外经典阅读进行监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些家庭阅读活动不仅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毅力,使学生们在面对经典文学作品时产生持久的动力和激情。

㈤ 小学语文小说教学应该怎么教

策略一:教学内容体系化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中明确提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

反观当下的阅读教学,面对同一篇课文,教师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推陈出新,上出亮点,老师们更是绞尽脑汁,剑走偏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对“教什么”认知的模糊,是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一种漠视,是“不完整、不专业”的教学活动,至少是“欠完整、欠专业”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明确该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对照相应的年段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当下学习内容是早先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未来学习内容的基础,彼此之间是有呼应、继承和发展的。

举个例子

朗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第一学段阅读阶段目标里有两条要求: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2)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那么,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做到这两条呢?显然不是!

初入学儿童的第一次朗读和经过两年正式语文学习后的朗读,要求必然是不一样的。统编教材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用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清晰地画出了螺旋上升的能力曲线图。

通过罗列,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对朗读训练的要求在逐步提升: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到读出长句子、读好对话、读好感叹句,再到边读边想画面、读出不同语气、学习默读等,学生读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如刚入学的儿童,不认识多少字,大声朗读是巩固发音的有效方法,教师若让儿童直接练习默读,他们发音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流畅朗读的练习。

把教学内容放在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发展体系中去考量,是保证阅读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策略二:教学环节问题化

现今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一问一答” 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仍占较大比例。学生在教师的细碎问题里亦步亦趋,学的时间和空间紧促、狭窄,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思维、情感、审美等的发展。采用问题化教学,则把“学”的责任和任务都移交回学生让“学”真正地在课堂里发生。

问题化教学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 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低年级阅读课,识字写字、流畅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运用等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因而,低年级阅读的问题化教学,我们可以定位为围绕两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和文本、教师、编者之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两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是优质的、具有统领性的,让教学环节简明又富有张力。

㈥ 如何进行小说教学

频率都很高,但是纵眼观之,却没有发现关于这一词组的确切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将“经典”定义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里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段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由此两种解释可以概括出经典作品的根本特征:第一,权威性。经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认的好的文学作品。第二,时代性。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涤而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笔者将“经典文学作品”定义为:经过时间、历史的考验,被一定时代、一定阶段公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文学作品。 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不仅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创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价值方面也存在着独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布了他们的一个研究发现:研读文豪莎士比亚、乔塞及华兹渥斯等人的巨著,不仅有助脑部灵活,还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们发现当受试者阅读辞藻较深奥繁复的大师级作品时,脑部的活动较活跃,扫描的影像明显有较多的脑活动痕迹;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阅读一般的文章,脑部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 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经典作品选材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地位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相应地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较大的转变。为了获得新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文数量和侧重点的变化,笔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在旧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02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7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15篇。新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3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90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23篇。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是学生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其自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或是学生在闲暇时自由选择阅读。旧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5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占81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34篇。新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总数量是139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5篇,外国文学作品54篇。 对比新旧版本的课本和《同步阅读》,可以看出经典文学作品的篇幅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从三年级开始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有一半以上是经典文学作品,说明经典文学作品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可见,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经典文学作品成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某市四所小学4-6年级的学生。 调查方式:调查活动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一共发放800份,对各个小学学生进行阅读状况调查,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小学生阅读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没有时间看书是最主要的问题,有26.87%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忙于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再加上看电视和玩电脑,他们课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有49.25%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紧张没有时间阅读。数据显示,他们每周的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一般在3-5小时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 2.学生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阅读兴趣表现为对图画性和娱乐性书籍的喜爱,集中在漫画、网络小说等类型的书籍上。调查中发现,仍有半数以上的孩子不喜欢看纯文学类书籍,有近12%的孩子喜欢看漫画。另外加上电视、电脑等丰富着他们的课余生活,从而使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变得更为消极、被动。 3.现今提供给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广泛增加,但是孩子们普遍存在阅读困难,在适当的年龄没有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据统计显示,有53.73%的孩子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字词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善于鉴别批判,对作品不能做出实质性的鉴别,对内容上的好坏、艺术上的优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书当作是一种消遣形式。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将近50%的孩子在阅读时就跳过不明白的地方,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没有通过查字典或相关书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阅读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在早期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所造成的。 5.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阅读》,40.37%的学生在拿到阅读课本后只是随便翻翻,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过。再加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同步阅读》进行介绍讲解,使孩子对《同步阅读》没有兴趣,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阅读现状,笔者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和家长都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阅读环境,对孩子的阅读不重视,没有给孩子以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尽情享受书本的魅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积极性不高,不愿自主接触作品。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使得孩子们在阅读时不能够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从而导致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消极态度。 再次,教师自身的阅读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习中了解到,教师多会趋向于选择一些较为浅显、能够放松、愉悦身心的各式各样的书籍;有人因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很少有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书籍,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时,只是依靠教参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造成教师的依赖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于表面,不能深入体会。 最后,社会环境中没有形成一种阅读氛围,图书馆、社区等设施不齐全,影响了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同时,现在各种儿童出版物定价过高,使一部分家长无力购买。 三、小学阅读教学质量优化的策略探讨 从当前语文教改形式来看,多种途径开展阅读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时不断缩减,使得相当多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重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个目标的要求。 (一)以经典文学作品为纽带,连接阅读能力的训练 1.教师深入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其趣味和深刻内涵,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面对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时,不少教师的难题是不知道怎么教,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处理,进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关的教学步骤,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课改实施以后,有些教师开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却把语文基础知识放在一边。语文新课程的观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而是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激情,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地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用心去体味文本,提出质疑,然后将其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做到深入浅出,而不是以教参代替自身阅读与思考。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给学生和教师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不断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带动学生的思维、记忆等多种感官,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 “经典文学作品”无论在教师口语还是学术专著中出现频率都很高,但是纵眼观之,却没有发现关于这一词组的确切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将“经典”定义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里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段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由此两种解释可以概括出经典作品的根本特征:第一,权威性。经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认的好的文学作品。第二,时代性。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涤而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笔者将“经典文学作品”定义为:经过时间、历史的考验,被一定时代、一定阶段公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文学作品。 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不仅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创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价值方面也存在着独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国利物浦大学公布了他们的一个研究发现:研读文豪莎士比亚、乔塞及华兹渥斯等人的巨著,不仅有助脑部灵活,还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们发现当受试者阅读辞藻较深奥繁复的大师级作品时,脑部的活动较活跃,扫描的影像明显有较多的脑活动痕迹;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阅读一般的文章,脑部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 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经典作品选材分析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地位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相应地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较大的转变。为了获得新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文数量和侧重点的变化,笔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在旧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02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7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15篇。新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3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90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23篇。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是学生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其自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或是学生在闲暇时自由选择阅读。旧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是115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占81篇,外国经典文学作品34篇。新版《同步阅读》中经典文学作品总数量是139篇,其中中国经典文学作品85篇,外国文学作品54篇。 对比新旧版本的课本和《同步阅读》,可以看出经典文学作品的篇幅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从三年级开始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有一半以上是经典文学作品,说明经典文学作品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可见,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经典文学作品成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某市四所小学4-6年级的学生。 调查方式:调查活动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 调查问卷一共发放800份,对各个小学学生进行阅读状况调查,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小学生阅读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没有时间看书是最主要的问题,有26.87%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忙于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再加上看电视和玩电脑,他们课余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有49.25%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紧张没有时间阅读。数据显示,他们每周的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一般在3-5小时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 2.学生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阅读兴趣表现为对图画性和娱乐性书籍的喜爱,集中在漫画、网络小说等类型的书籍上。调查中发现,仍有半数以上的孩子不喜欢看纯文学类书籍,有近12%的孩子喜欢看漫画。另外加上电视、电脑等丰富着他们的课余生活,从而使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变得更为消极、被动。 3.现今提供给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广泛增加,但是孩子们普遍存在阅读困难,在适当的年龄没有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据统计显示,有53.73%的孩子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字词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善于鉴别批判,对作品不能做出实质性的鉴别,对内容上的好坏、艺术上的优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书当作是一种消遣形式。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将近50%的孩子在阅读时就跳过不明白的地方,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没有通过查字典或相关书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阅读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在早期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所造成的。 5.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阅读》,40.37%的学生在拿到阅读课本后只是随便翻翻,没有认真仔细的阅读过。再加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同步阅读》进行介绍讲解,使孩子对《同步阅读》没有兴趣,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阅读现状,笔者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和家长都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阅读环境,对孩子的阅读不重视,没有给孩子以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尽情享受书本的魅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积极性不高,不愿自主接触作品。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足够重视,使得孩子们在阅读时不能够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从而导致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消极态度。 再次,教师自身的阅读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习中了解到,教师多会趋向于选择一些较为浅显、能够放松、愉悦身心的各式各样的书籍;有人因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很少有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书籍,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时,只是依靠教参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造成教师的依赖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内涵,因而对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于表面,不能深入体会。 最后,社会环境中没有形成一种阅读氛围,图书馆、社区等设施不齐全,影响了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同时,现在各种儿童出版物定价过高,使一部分家长无力购买。 三、小学阅读教学质量优化的策略探讨 从当前语文教改形式来看,多种途径开展阅读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时不断缩减,使得相当多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重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学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质的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个目标的要求。 (一)以经典文学作品为纽带,连接阅读能力的训练 1.教师深入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其趣味和深刻内涵,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面对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时,不少教师的难题是不知道怎么教,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处理,进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关的教学步骤,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课改实施以后,有些教师开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却把语文基础知识放在一边。语文新课程的观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而是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激情,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地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用心去体味文本,提出质疑,然后将其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做到深入浅出,而不是以教参代替自身阅读与思考。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给学生和教师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不断加强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带动学生的思维、记忆等多种感官,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 (1)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语言障碍应当是最为突出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解决阅读中的难题,如上网查阅文章或作者的背景资料,通过语义分析法理解成语等等。 (2)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事或人,获得情感体验。首先,课堂上必须要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根据要求,一堂课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法,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课堂朗读方式。其次,教师要注意对朗读的指导。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础,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如此。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朗读,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例如,老舍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是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进行游玩的,学生在朗读时的语气就应带有轻松、欢快的味道,从而对金华双龙洞产生好奇、联想等更进一步的感受。 (3)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价值,能够对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师生对话具有师生互相欣赏、互相启发、渴望交流的愉悦性,学生天性中存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意向,如果教师设计的话题适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内在需要,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和愉悦感,继而产生一种‘高峰体验’,与教师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共振,达到教学效果。”①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受思维的局限,不懂得对文本进行整体认读与思考,这一点在小学中低阶段尤为明显,因此在一些教学的关键点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了。教师的点拨为学生架设了一条深入阅读的桥梁,引导学生以一种逐步前进的方式接近文章的中心。 (4)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对话关系,“教师应改变‘后喻社会’(即年轻人向年长者学习的社会)的教学观念,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形成‘前喻社会’(即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的社会)。”②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阅读教学方式,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课程允许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多样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开放的,不应该只拘泥于一种理解。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认识方法等来理解作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现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千万不可居高临下,对学生的阅读指手划脚,这样只能进一步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当然,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迁就其不合理的理解,要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 (二)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现代多媒体发展的趋势下,阅读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这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了解文本。而条件较差的学校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利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教学、达到课标要求呢?这里推荐几种有代表性的经典阅读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注意。 1.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内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最常见的比如表演、做游戏、竞赛等形式的课堂活动。经典阅读教学中引入这些方法,可以使呆板的阅读变得有趣,使抽象的经典变得容易理解,激活学生的兴趣,使被动变为主动,把机械的训练变成创新性学习。案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教“聪明”一词时,设计了谜语:第一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一颗黑葡萄。(眼睛)第二件宝: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耳朵)第三件宝:红门楼,白门槛,里面有个嘻嘻孩。(嘴巴)第四件宝: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脑子)学生猜出这四件宝之后,她在黑板上先写下“耳”字,然后在右边依次写下“口”“心”等字,用四件宝构成“聪”字,再写下“明”字,告诉学生要想变得聪明起来,就要多用耳、眼、口、心。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词义,而且思想认识上也长进了。 由于经典文学作品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变得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经典作品带来的乐趣,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小组活动法 小组活动法是根据国外经验而提出的一种课堂活动方式。在实践中,阅读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法已经颇有成效。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很好地运用小组讨论法,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笔者介绍的是另外两种小组活动法,一种是小组完形法,又称之为“小组填充法”,这是一种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完形填空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删去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留出空余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填空。学生先是自行填写,后在组内讨论互相报出答案进行核对,并且要求提出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填的理由,最后教师公布答案。这种小组活动法的优势在于适合小学生有好奇心和求胜心理的特点,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和自己的伙伴们进行竞赛,互对答案,讨论正误,在寻找正确解答的阅读活动中得到乐趣。③ 另一种是小组预报法,上课时教师只出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推测尚未见到的下一部分内容,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当个小作家,并且谈谈自己这样设计的原因。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和作者的想法一致。如果学生填对了,说明他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已经有了进步;如果填得不一样,也可以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此方法适合于课堂阅读或是《同步阅读》的教学。这种预报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而且还能间接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增添学生的信心,获得成功体验。 3.同伴阅读法 同伴阅读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在阅读活动中运用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运用到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伴阅读是合作学习在阅读方面的应用,在同伴阅读中,两名同年龄或是不同年龄的学生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强化和掌握阅读技巧,共同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充分利用课堂阅读的时间向二至六年级学生传授基本阅读策略,并让他们以合作阅读的形式不断强化这些阅读策略。首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当学生看到文章的题目后让他们思考“你会想到什么”,再通过快速读文章,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词或字时,可以和同伴一起从文章中寻找线索,还可以用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意思。再次,在学生默读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停下来,预设故事将如何展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调动读者的想象,对已经7阅读和将要阅读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然后,学生要对故事发生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进行初步了解。再次,学生在读经典文学作品感觉到文章比较难理解时,可以停下来回味一下,理解之后,再接着阅读。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文学阅读活动 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是急于把一些好的作品推给孩子们,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理解、记忆、感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所以阅读活动的进行必须尊重读者的年龄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对文学经典名著有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接受能力有限,在一二年级主要以阅读中外著名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浅显、易懂的小说;中高年级则以阅读中外著名的游记、散文、短篇小说为主,逐步引导学生阅读纯文学,不断提高文学阅读品位。 另外,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学校和家庭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做一个阅读的榜样,孩子们自然耳濡目染。在国外,从幼儿园起孩子和家长就开始了共同的阅读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些新闻之后互相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拉近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国内,家庭教育对孩子阅读的影响明显不足,有的家长自己都很少进行阅读,更不用说关注孩子的阅读了。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尝试和家长合作,提供尽可能多的经典作品阅读信息供家长参考,而家长配合老师对孩子的课外经典阅读进行监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些家庭阅读活动不仅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毅力,使学生们在面对经典文学作品时产生持久的动力和激情。

㈦ 小学阶段外国文学作品特有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我觉抄得小学生看外国名著袭还是需要潜移默化的,毕竟还小,看本国的都看不大懂,看外国的就更勉强了,再说还是爱玩的年纪,逼他们去看深奥点的东西的话,他们会很讨厌的。
可以在教室后面设个图书角,多放点书,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我小学的时候就是从后面的图书角读到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之类的,现在高三了,仍然记得大概情节,所以真是获益匪浅。还可以出点奖励措施,比如看完一本写读后感可以奖本子啊糖果啊什么的,可能更有效。
或者可以每周留一堂课,给孩子读点有趣的情节,吸引他们去看。

㈧ 初中小说教学注意什么

小说的阅读教学也应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治学经验的三种境界的路径。
第一境界:“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高屋建瓴,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小说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情况,制定全面、科学、灵活、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小说教学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笔者认为,小说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定位。
1.知识层次。结合文本的教学进行有关小说基础知识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积累。如小说中的重要字词,小说的作者及相关文学文化知识,小说的类型、题材、流派风格,小说的“描写”、“线索”、“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有关知识,积累小说中的优美语言材料。
2.能力层次。从小说阅读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内容层次、结构特点、情节发展、小说的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课文中人物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品析及课文中词句的理解、主题的把握。
3.审美层次。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如欣赏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精彩细节以及小说的结构手法与特点等等。
4.内化层次。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如深入的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社会影响与文化史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元的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最终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上四个目标层次,能点燃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期待。如果达成了四个目标层次,学生就会收获知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体验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真可谓,高瞻远瞩,目标明确,望尽小说路。
第二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阅读推敲,注重过程。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独特的因素。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小说能“走进去,走出来”,与人物产生共鸣,与文本实现对话,与生活发生联系,就要组织学生反复阅读推敲文本。《语文课程准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笔者摸索出小说阅读教学的“四字”策略。
1.导——激发兴趣。课堂导入是小说教学唤醒学生阅读期待的重要手段。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人物的命运导入,背景导入,作者简介导入,影视曲等媒体导入等等。如《智取生辰纲》,我们可以讲述杨志的身世遭遇导入,为学习小说的故事情节打好基础;我们可以介绍《水浒传》导入,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我们也可以利用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导入,勾起对英雄形象的回忆。这些导入,自然把学生带进了作品世界,激起阅读兴趣而移情入文,与作品进行对话。
2.读——获取信息。小说阅读教学,读是最基本的保障,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提炼概括小说的重要信息,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对人物有全面的感知。学生自已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回答问题,获得了阅读的愉悦,促进了对人物感情的体验,并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在学生读之前要进行必要的提示,以便学生有方向地进行阅读。“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有这种指路的意识,既指出方向,又不说明方向。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打开小说的未知世界。读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础,只有读透,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小说。
3.析——分析理解。理解是学生通过对事件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用自已独特的思维,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等再现的过程。分析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速读能力,整体把握课文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揣摩小说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阐发、整合、评价、质疑;设计阅读问题,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如笔者在教学《变色龙》时,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小说。
——小说着力刻画了谁?
——随着小狗的主人变化,他对小狗和赫留金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他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问题引导并留足思考的空间,学生自主解读小说。这样,自然把学生当作了学习的主人,便于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4.赏——赏析评价。初中小说鉴赏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对文学形象的概括性与生动性,作者用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与艺术技巧,语言表达的文学性,小说的现实主题作出自已的理解与简要的赏析。赏析的方法很多,合作讨论交流法比较易操作。教师要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去赏析,成为学生赏析的建构者、聆听者、参与者、评价者。小说阅读赏析一般可设计如下问题:
——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你最想学哪种方法?
——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些词、句、段?为什么?
——读了这篇小说,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
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作者通过文体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以及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成就。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品味收获,探究延伸。
学生在“读”、“析”、“赏”后,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语言特色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说,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有所收获。这时,教师要因势诱导,调动学生的阅读味口。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对小说进行探究延伸。探究在于挖掘小说深领域的意蕴。结合小说的背景、环境,深挖小说的主题,以及它的现实意义,激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体验。延伸在于拓展小说的阅读范围。小说阅读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快乐,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阅读同类型、同主题的作品,观看相关的戏剧、影视作品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小说阅读教学的探究延伸,要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说阅读教学的三个境界之外,可能还有更高的境界。让我们继续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去探求更高境界的小说阅读教学吧!

阅读全文

与小说教学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