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1-02-12 03:30:53

A. 小学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模板

学习目标:

一、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 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 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 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 上学路上(1~6)

发展 上课 (7~23)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 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 天气、画眉、草地 (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 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探究·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 《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 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 细读第11段,讨论:(1)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2)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 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 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 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 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 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 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 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 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 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探究·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

B. 我想要一份都德《最后一课》的完整教案。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以及战争的无情。 重点、难点: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小说的要素。 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 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 课文分析:(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明确: 平 日 上 课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 排板 凳 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五)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小弗郎士心情变化: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六)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七)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 语言: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八)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九)品味语言。 1. 读24-29节。问题: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明确: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五.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写作特点: 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3. 分段第一部分1~6,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二部分7~23,写韩麦尔先生讲授 最后一课 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C. 最后一课的课题分析 思路

哽(gě) 赚(zhuàn)钱 踱(ó)步 惩罚(chéng fá)
祈祷(qí dǎo) 诧(chà)异 钥匙(yào shi) 郝叟(hǎo sǒu)
挟(xié)着 强(qiǎng)迫 字帖(tiè)
祈祷:信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惊奇。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他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著名的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他的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3. 重点、难点:
(1)《最后一课》表现人物性格有哪些方法?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中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逐步展示出来的。小说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既交待了时代背景又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文章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地方还有很多都贯穿了爱国主义这根红线。此外文章还写了韩麦尔先生的外貌,着重写了他的衣着“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重视和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最后一课》怎样描写小弗郎士的?
《最后一课》多次对小弗郎士的心理进行描写,反映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想逃学——约束自己——痛恨侵略者剥夺学法语的权利——懊悔没能好好学法语——专心听讲。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前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尊重老师,这种感情的变化来自韩麦尔先生的教育和影响,也来自小镇上的人们对小弗郎士无声的教育。透过小弗郎士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国人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 重点语句的理解
阅读下列几段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回答问题。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是什么描写?为什么他在上最后一课时也穿戴呢?)
解答:这是对人物的服饰描写(也叫衣着的描写,都属于外貌描写中的一部分)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含义?)
解答:这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掌握祖国语言的重要性。“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语。
全句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解答:钟声、号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时间到了,从此将和法语告别。“惨白”是内心痛苦的表情,是对失去祖国的巨大悲痛。
小弗郎士完全理解了先生因失去祖国而痛苦的心情。“觉得……高大”是对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崇敬,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举止和表情?)
解答:先生的举止(动作描写)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表情(神态描写)表明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5. 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一是破,二是折。所谓破,就是解释或补充说明。所谓折,就是语意转换递进,跳跃或转折,说话意思中断,引申出有声音延长,副标题的前后等。
例句:
(1)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解释说明)
(2)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解释说明)
(3)“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声音延长,说未说完)
(4)“散学了,——你们走吧。”(话题转换)
学习本文: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踱 ( ) 挟 ( ) 郝叟( )
捂 ( ) 懊悔( ) 惩罚( )
赚钱( ) 钥匙( ) 祈祷( )
哽 ( ) 督学( ) 膝头( )

2、查字典辨析多音多义字:
┍ ┍ ┍
帖┤ 强┤ 结┤
┕ ┕ ┕

二、解释词语:
宛转:①(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②(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本文中的意思是②。
诧异:惊奇。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三、本文内容
(一)关于课题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了悲怆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二)关于本文人物
韩麦尔先生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从地位看,他担任最后一课的教学工作,精心安排了语法、习字、历史等课内容,在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了他,这最后一课就不存在了。从作者意图看,主要从他身上体现爱国主义的伟大感情。作者从服装、动作、表情,特别是极富感情色彩、含意深刻的语言,多方位地刻画他。而小弗郎士仅是个线索人物,一切都是透过他的眼看、耳听来写的。作者主要写他的心理变化,表现他在爱国感情的感召下不断觉悟成熟。他的变化完全是来说明最后一课的教育作用,来烘托、陪衬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如果缺了小弗郎士,最后一课照样进行,而缺了韩麦尔先生却没有了最后一课。
(三)关于故事情节
1、本文情节简单但很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主题动人。爱国主义感情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崇高伟大的感情,极易感动人。
选材集中,角度新颖。反对异国统治、热爱祖国是一个重大题材,而作者却不写普法战争全貌,也不写法国社会形势,只选了一个小学校里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来写,时间集中、矛盾鲜明,概括力强。表面上是教法语还是教德语的事,实际是爱国还是投降的严肃问题。表面上是教师、学生和沦陷前的镇长、邮递员及村民来上最后一课,实际上他们所代表的是法国各阶层人民。因此,虽只一节课,但却精彩地反映了法国人民反抗异国统治的整个事件。爱国感情最常见的是表现在对侵略者的仇恨上,而此文作者却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这个角度上来表现爱国感情,很新颖。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就是浓缩的对祖国的爱。
文章的起笔和收笔都很适当,恰到好处。写一堂课从何处下笔?作者选了小弗郎士不愿上学并迟到做起点。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一下子就提出了矛盾,他将怎样上这最后一课?结果会如何?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②舍弃了接到通知后老师的心情,怎么准备这最后一课以及清早大家进教室等繁琐的过程,使文章紧凑,省笔。结尾就在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的高潮中结束。用韩麦尔先生悲痛的身影及身后黑板上醒目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组成一幅永不屈服的图画,留给人回味的余地。
2、理解下列句子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句是写景:一是鸟鸣林绿的美景;另一个是异国占领者肆意践踏的景象。因此尽管风和日丽,并不给人轻快的美感,反而使人沉重压抑。这笔景物描写使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气氛。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 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
②“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
③“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
④“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⑤“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四)这篇小说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意思的?
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作者通过①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天气暖和、晴朗,画眉鸟在林边宛转歌唱,普鲁士士兵在操练,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沉闷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美好的国土沦丧,法兰西民族遭遇不幸;②格外安静的教室,身穿礼服、神色庄严的老师,用颤抖的手翻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这一切说明人们内心极度悲愤,并说明法国人民不甘被奴役,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深挚的眷恋与热爱;③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贯穿全文始终。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中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对课本,对老师恋恋不舍——明白了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意义——理解老师,仇恨侵略者;④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个普普通通的祖国语言(母语)教师的职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

D. 《最后一课》教案

学习目标:

一、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 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 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 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 上学路上(1~6)

发展 上课 (7~23)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 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 天气、画眉、草地 (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 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探究·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 《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 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 细读第11段,讨论:(1)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2)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 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 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 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 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 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 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 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 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 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探究·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

E. 最后一课教案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

是最后一课吧?
这篇文章本身就有问题。。。
要知道阿尔萨斯省以前本来专就是德国的领土,属真实的历史是在公元400年前这里住的阿拉曼人,阿拉曼人讲阿拉曼尼语,这是一种德语的方言。。
法国后来侵略了这个地方,应该算是强迫当地人说古法语的。。。
在法语版的维基网络里面,阿尔萨斯省的第一语言是:alémanique(瑞士德语)
所以这篇文章可以算是瞎扯了。。。

F. 最后一课教案

有关尊严的名●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艾琳·卡瑟
●民无信不立。
——孔子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塞罗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
●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池田大作
●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
——裴多菲
●诚实的人从来讨厌虚伪的人,而虚伪的人却常常以诚实的面目出现。
——斯宾诺莎
●没有诚信,何来尊严?
——西塞罗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
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端。
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诚信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 ————高尔基
隐瞒真实,就是骗自己。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说话,一言为定。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不得百人。 ————《淮南子·缪称训》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
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 ————瓦·阿扎耶夫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罗素
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有算得了什么呢? ————哈代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
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纸包不住火,错误是隐瞒不了的。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 斯宾诺莎

言有关尊严的名言

G. 最后一课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教后记: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阅读全文

与最后一课教案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