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求答案
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在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㈡ 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落实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面向版全体学生,力权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化公民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我们教师对它认识的程度,取决于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㈢ 如何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专感态度与价值属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师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何在教学质量上事与愿违?
㈣ 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在了突出地位,后面两个目标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可称之为“过程性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在此,本人拟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出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处理三维目标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现象一]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师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何在教学质量上事与愿违? [现象二] 课程改革在我县正式实施已近两年,但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反思] 产生以上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把握失当;三是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没有得到落实。 “现象一”暴露出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忽视,导致教学只有热闹的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后继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一种华而不实、无果而终的教学;“现象二”则反映出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缺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受限。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对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固然不可取,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 二、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就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现以实例说明: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显然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前面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 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 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 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 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面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正是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所在。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首先要完成的。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的首要前提。作为构成教学诸多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在此,本人就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处理三维目标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这样的课堂学生往往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有一种现象,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诸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参与式教学中数学教学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参与式的正常轨道,要纠正这些现象,除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外,还应: 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参与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十二册)教材中《圆柱的体积》一节中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2)圆柱体体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能用圆柱体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切割、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以上所确立的《圆柱的体积》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以复习长方体体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的体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学生通过剪、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圆柱体到长方体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切割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体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V=sh这个公式,而且对切割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能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主体性、探索性、实践性和激励性”原则,也正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所在。
㈤ 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精华帖
语文课程制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化公民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为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一、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原来的应试教育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培养出来的只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现在社会极需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完成的第一个目标。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如,在学习《春》这篇写景文章中,我让学生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说,美美的写,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每节课前安排两名同学进行演讲,开辩论会等,从而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写日记,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我认为“听、说、读、写”能力都应注意培养。同时,学生的处世、应变、协调能力等也应在语文课上得到培养。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同学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呀?”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消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丑小鸭》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分组合作表演课文内容,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小组。课外他们为表演好课文内容,献计献策,选资料,互相帮助,学习研究。有的编歌舞、皮影戏、话剧等。待课堂交流时,在课堂上尽情展现,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显著效果。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潜能得到了开发,主动的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动。”因此,我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四、注重课堂评价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在评价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愚公移山”一事你持何态度展开讨论,大多数同学表示赞成,并要学习他不怕困难,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但也有个别同学持反对态度,主张搬家或绕道而行,批评愚公不知变通等。并举事例,同学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焦点落在老师的评价上。于是我说: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持反方意见的同学,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述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我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还经常用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在课堂评价中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五、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中。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歌颂父母的课文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又如,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余
秋雨的《信客》、扬绛的《老王》等文章,引导学生领会、体验,学会关心身边的普通人。同学们以“我身边的普通人”为话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同学们对他们的敬佩及同情。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拨动学生心弦。再如,学习了关于环保类的文章后,布置学生开展对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新课程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教育才能落到
实处。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我们教师对它认识的程度,取决于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还将不懈追求和奋斗!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qking.com/content/PrintArticle.aspx?newsid=30779
㈥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倡三维目标的落实。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教育的本质。因为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是无序的,更是盲目的。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结合的。可是传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中是渗透的,而课改的课堂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只有洋溢着激情的学习态度,持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才能经历体验真实得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到真知、提高能力。下面谈谈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是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越具体课堂效果越好,反之,教学目标模糊、抽象也正是造成课堂低效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常出现的了解、培养、理解等词汇,实际是不明确的,是太过宽泛的。 例如《背影》一文的教学目标:1、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这个简明,就是不明确,什么语言就是简明的,百把字还是四五十字?如果换为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学生做起来就明确了。2、反诵读中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这也是不具体的,什么是“饱含深情的语言”学生如何来判断。3、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这个描述也是不具体的,如果换为“知道具体描写所具备的三个要素,尝试运用这三个要素”比较一下,这样是不是就明确了很多呢?这些目标,教者一定明确,要教得清楚,教的明白。可以在上课前问一下自己:今天我大致要教什么?能不能用较为清晰的语言描述出来,而不只是讲某课,学生能通过这一节课要学到多少,有几个层次?而不只是配合教学了某一课。学生的语文能力绝对是教师教出来的,不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教与不教绝对不一样,教好与教不好也绝对不一样。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成绩,就是因为教者的不同;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效果,也同样是教者的不同。学生把最美好的时光交付于我们,我们绝不可以给学生一笔糊涂账。要让目标明确起来,可尝试多用一些行为动词,如“划出”“尝试运用”等,描述越具体越好。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要有弹性的。同样一篇课文《登高》,小学、初中、高中都出现过,目标的制定当然就是不一样的。再如小学的课文《少年闰土》,到初中会学到一篇《故乡》,前者就是从后者里节选出来的,但目标绝对不会一样。在制定目标,必定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即使同是初中,不同的班也会是不同的情况,有时在自己班里上课是一种效果,换个学校,换个班就是另一种效果了,在制定目标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特别是带好几年课的教师,在这一届学生上这一课制定的目标,到下一届的时候就不一定能用上了。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集中的,也是连续的。“集中”,是指一节课的设计要时时扣住目标进行,每一个环节的推进也必定是围绕目标而来的,要注意的是当课堂生成的时候,不能因为学生的一两个闪光点而忘了来时的路和要去的方向。“连续”,是指在实施目标的时候应考虑前后的联系。比如,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小学的时候就学到了,初中也在学,高中也在学习,但在考试的时候还是有学生不会。其实比喻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侧重点是略有不同的,小学阶段能识别它是一个比喻句就好了,到初中,就得了解明喻、暗喻、引喻几个类型,还得理解远用比喻的好处,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而到了高中,就从它的艺术效果上分析了。
㈦ 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专法、情感态度和属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的。这三个维度各代表一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都注重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的。这三个维度各代表一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都注重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落实语文教学三维目标,这。。。。。。
㈧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在了突出地位,后面两个目标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可称之为“过程性目标”) 。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在此,本人拟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出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处理三维目标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现象一]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师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何在教学质量上事与愿违?[现象二] 课程改革在我县正式实施已近两年,但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反思]产生以上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把握失当;三是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没有得到落实。“现象一”暴露出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忽视,导致教学只有热闹的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后继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一种华而不实、无果而终的教学;“现象二”则反映出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缺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受限。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固然不可取,只重过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课堂教学,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二、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就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现以实例说明: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显然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三、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例如,根据前面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 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2、 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3、 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4、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5、 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在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面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S=ah这个公式,而且对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各个目标之间在功
㈨ 请问一下,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制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化公民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为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一、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原来的应试教育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培养出来的只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现在社会极需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完成的第一个目标。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如,在学习《春》这篇写景文章中,我让学生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说,美美的写,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每节课前安排两名同学进行演讲,开辩论会等,从而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写日记,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我认为“听、说、读、写”能力都应注意培养。同时,学生的处世、应变、协调能力等也应在语文课上得到培养。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同学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呀?”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消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丑小鸭》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分组合作表演课文内容,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小组。课外他们为表演好课文内容,献计献策,选资料,互相帮助,学习研究。有的编歌舞、皮影戏、话剧等。待课堂交流时,在课堂上尽情展现,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显著效果。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潜能得到了开发,主动的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动。”因此,我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四、注重课堂评价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在评价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愚公移山”一事你持何态度展开讨论,大多数同学表示赞成,并要学习他不怕困难,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但也有个别同学持反对态度,主张搬家或绕道而行,批评愚公不知变通等。并举事例,同学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焦点落在老师的评价上。于是我说: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持反方意见的同学,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述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我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还经常用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在课堂评价中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五、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中。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歌颂父母的课文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又如,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余秋雨的《信客》、扬绛的《老王》等文章,引导学生领会、体验,学会关心身边的普通人。同学们以“我身边的普通人”为话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同学们对他们的敬佩及同情。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拨动学生心弦。再如,学习了关于环保类的文章后,布置学生开展对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新课程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我们教师对它认识的程度,取决于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还将不懈追求和奋斗!
㈩ 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制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化公民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为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一、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原来的应试教育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培养出来的只是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才。现在社会极需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完成的第一个目标。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如,在学习《春》这篇写景文章中,我让学生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说,美美的写,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每节课前安排两名同学进行演讲,开辩论会等,从而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写日记,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我认为“听、说、读、写”能力都应注意培养。同时,学生的处世、应变、协调能力等也应在语文课上得到培养。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主动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同学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呀?”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消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丑小鸭》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分组合作表演课文内容,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小组。课外他们为表演好课文内容,献计献策,选资料,互相帮助,学习研究。有的编歌舞、皮影戏、话剧等。待课堂交流时,在课堂上尽情展现,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显著效果。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潜能得到了开发,主动的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动。”因此,我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四、注重课堂评价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在评价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愚公移山”一事你持何态度展开讨论,大多数同学表示赞成,并要学习他不怕困难,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但也有个别同学持反对态度,主张搬家或绕道而行,批评愚公不知变通等。并举事例,同学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焦点落在老师的评价上。于是我说: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持反方意见的同学,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述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我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还经常用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在课堂评价中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五、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中。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歌颂父母的课文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又如,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余
秋雨的《信客》、扬绛的《老王》等文章,引导学生领会、体验,学会关心身边的普通人。同学们以“我身边的普通人”为话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同学们对他们的敬佩及同情。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拨动学生心弦。再如,学习了关于环保类的文章后,布置学生开展对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新课程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教育才能落到
实处。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我们教师对它认识的程度,取决于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还将不懈追求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