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有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须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微机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微机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微机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2.启发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列出方程。英国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曾 说:概念的教学要从大量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教定义。因此,我在课本的基础上,又补充2个实例,而且,补充的例题所列出的方程正好是一个一次项为0,一个常数项为0 的特殊一元二次方程,这为后面概括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作准备。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与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化为 “ax+b=c(a≠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
3.练习反馈,应用拓展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想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竞赛活动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小结归纳,上升理性
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5.作业布置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四.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❷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案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
教材分析:
函数是在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内容和数学模型,学生曾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学习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等内容,对函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讨论反比例函数可以进一步领悟函数的概念并积累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及用函数观点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为后继学习二次函数等产生积极的影响。本节课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形式,明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例题和列举的实例可以丰富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学情分析:
1.已有的生活体验
2.对以前学过的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有关知识的初步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它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式进行归纳.
1、通过关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关系的理解。
2、通过具体问题,讨论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把一张一百元换成5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各可得几张?换得的张数y 与面值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填表:
换成的元数x(元) 50 20 10 5 2 1
换成的张数y(张)
提问:
1.你会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吗?
2.当换成的元数X变化时,换成的张数Y会怎样变化呢?(从身边生活中体会数学,此情境源自生活。)
3.变量X是Y的函数吗?为什么?(回顾函数的相关知识)
2、还记得以往学习的函数吗?(回顾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与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不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课
例1.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1)请你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2)利用你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学生填表完成,提出当R越来越大时,I是怎样变化的?当R越来越小呢?(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体现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
思考:舞台灯光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的?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回答.(学以致用)
例3.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完成全程所需的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常见的行程问题中蕴含的函数关系)
(三)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我们再看例子: 两个变量x和y的乘积等于-6,用函数关系式表示出来是 ,思考:变量x和y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提出问题: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变量的乘积等于非零常数.②如何给反比例函数下定义?
教师总结并和学生一起探索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强调在理解概念时要注意:①常数K≠0;②自变量x不能为零(因为分母为0时,该式没意义);③当 可写为 时注意x的指数为—1。④由定义不难看出,k可以从两个变量相对应的任意一对对应值的积来求得,只要k确定了,这个函数就确定了。
(四)课堂练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下列哪些式子表示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为什么?并且说明K是多少?
(1) (2) (3) (4) (5) (6)
2. 当m为何值时,函数 是反比例函数?(熟悉 形式)
3、若 是反比例函数,则m、n的取值是( )
A、 B、 C、 D、
4、下列命题中,y与x成反比例关系的是( )
A.正方形的面积y与它的边长x B.矩形的面积为定值a,则矩形的长y与宽x
C.三角形的面积y与底边长x D.圆的面积y周长x
5. P144做一做1-3(实物展示: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意义的理解)
6. 数学来源于生活,请同学在生活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分组交流讨论,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让学生树立模型化思想。)
(五)总结、提高。
今天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探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我们要掌握反比例函数是针对两种变化量,并且这两个变化的量可以写成 (k为常数,K≠0)同时要注意几点::①常数K≠0;②自变量x不能为零(因为分母为0时,该式没意义);③当 可写为 时注意x的指数为—1。④由定义不难看出,k可以从两个变量相对应的任意一对对应值的积来求得,只要k确定了,这个函数就确定了。
(六)布置作业:P145-1461、2、4
(七)板书设计:
反比例函数
1、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注意:
①常数K≠0;
②自变量x不能为零(因为分母为0时,该式没意义);
③当 可写为 时注意x的指数为—1。
④确定了k,这个函数就确定了。
自
由
空
间
(供作教学过程演练用)
(八)、课后反思
❸ 求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急
http://ke..com/view/2227963.html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常规
一、备课
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一)制订教学计划
通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是要领会课程标准中对本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标准对本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做好教材分析及学期数学教学目标分析;
2.情况分析。数学尖子生、学困生及中等生的人数、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3.目标要求。理解并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阶段目标;
4.教学进度。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包括课题学习、复习、检测等时间安排(要写明具体日期和周)。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最好由学校统一设计)。
(二)教学设计
数学课教学要精心设计,注重知识的落实,必须超前备课1~2课时,并做到:
1.钻研教材。研究并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思想、特点、体例、呈现方式,例、习题的编排意图,难易度、层次;
2.了解学情。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基础,学习态度与方法;明确学生在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中,难在哪里?为什么难?怎样破难?
3.熟悉课型。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三类课程的备课,即基础性课程(包括新学课,复习课、评讲课)、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等课型的备课;
4.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
①教案要求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明确;
②数学活动过程设计(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形成、应用、拓展过程)明晰;
③学习活动方式设计得当,评价调控处理适度;
④教学内容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5.媒体与教具使用,根据教材内容、课型和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前备好上课必须的学习用品。媒体的使用要适度,知识的过程展示要详尽。
6.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在黑板或展示板(屏)上的以图文呈现式的设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7.编写教案
在思考上述几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智能水平,把课堂教学程序及方法步骤等写成文本(即所谓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以便于教学的应用和调整。一般数学教案规范格式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教案序号,授课日期、节次。
①课题:指教学课题
②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及本课教学的创造性或拓展性目标。
③重点、难点:指教学思考的要点和关键所在,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④教学过程:写出教学程序的具体设计与安排。对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形成、应用、拓展过程要有一定的层次,突出形成性练习,注重学生板演等形式的知识反馈与纠错。
⑤作业布置:精选习题(在课本与作业本范围内选),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关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⑥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⑦教学反思: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教学反思字数不限。
8.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采取以个人思考为基础,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不可照搬照抄他人教案,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
附:初中数学教案参考格式一
课题: 《XXXXX》 教案序号、授课时间、节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表现目标;3、情感目标;4拓展目标
二、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引入(创设情境体验)
2.新课
①例题分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
②课内练习(注重反馈与纠错)
③拓展提高(知识的应用与提高)
④板书设计(利于知识巩固)
四、作业布置:
五、教学反思:(教学活动结束后再写)。
初中数学教案参考格式二
课题 设计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上课
1.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材、教具等,准时进入课堂,不空堂、不拖课,不以任何理由拒绝学生进课堂。
2.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用普通话讲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生动、准确;板书工整、规范、有序;合理适当使用媒体辅助教学。
3.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遵循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视学生的数学理解、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5.有效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问要有思考价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活动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6.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结构科学。留有学生独立思考和基本练习的时间。认真组织好课堂的练习与反馈,及时调节,练习要有梯度、层次,适应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设置。要求:①从课本作业题、作业本中精选习题;②作业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作业要求。
除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课型外,每节课后留3-4道作业题(解答题),选择题、填空题每3道折算成一道解答题作业。初三总复习教学阶段,每周至少批改2次单元或综合检测题。
2.作业辅导。辅导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要求:
①针对学生水平,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要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关注尖子生的发展和提高,提倡多作个别辅导,多作学习方法上的辅导;
②辅导要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指导学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③辅导学生应耐心,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3.作业批改。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了解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渠道。
①作业全批全改,批改须及时,重视反馈;
②分层次对学生进行作业评定;
③登记学生平时作业成绩;
④批改既要严格,更要正面鼓励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态度和习惯。
4.作业讲评
①讲评及时,时间安排适当;
②对学生作业中有创见的解答或典型错误,要做好摘录,作为教学资源备用。对错误原因要适时作出综合分析,提出应对的措施和办法;
③讲评形式多样,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采取面批辅导、学生互助等多种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错误,可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以讲解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纠正;
④有计划地进行优秀作业或数学实践成果的展评(每学期1-2次)。
四、质量测评
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测评,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数学教学质量测评应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测评体系。应积极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成长记录和综合表现等多种方式,质量测评的内容应全面。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评价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和科学性。
2.对数学学习的测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质量测评的试题编制应以教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参考所选用的教材。注重对数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考查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并突出重点。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适度加强对数学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考查,适当体现对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试题应有层次性,但容易题(难度系数0.8以上)应占70%,试题表述力求科学、规范、简洁、无歧义。
4.科学选择测评方式和方法,恰当安排单元检测和期末考试。认真做好单元检测,期末考试的组织、批改、成绩记载,以及试卷分析等各项工作。每学期单元形成性检测不少于6次,要全批全改,并有讲评与订正。及时对检测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反思与反馈,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5.建立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质量测评体系,让学生、教师能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利于反思、调整,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6.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成长档案,并及时予以记录,教师每学期写一份所任教班级的质量分析报告。
❹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案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7.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教学目标: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性质:
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
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出问题:
二、探索练习:
1.
提出问题:
如图: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吗?
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难点的想法。
2.分析问题:
分析图案:这个图案是由重要六个点构成的,要将这个图案的另一半画出来,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要画出这个图案中六个点的对应点即可
问题转化成:已知对称轴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应点
,可采用如下方法:`
L
A
在学生掌握已知一个点画对应点的基础上,解决上述给出的问题,使学生有一条较明确的思路。
三、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1.
如图,直线L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L
2.
试画出与线段AB关于直线L的线段
L
3.如图,已知
直线MN,画出以MN为对称轴
的轴对称图形
小
结:
本节课学习了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如何画出它的对应点,以及如何补全图形,并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知道如何设计轴对称图形。
课件的话,可以加我,我传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