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二十四孝图教案

二十四孝图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11 07:40:25

㈠ 急用一套弟子规教学教案

网上搜的(篇幅大,发不下,你可以自己搜一下),不错.小二班的家长们好!我们从现在开始要教宝宝们学习《弟子规》下面向您介绍一下《弟子规》。
您了解《弟子规》吗?
概述:
《弟子规》影响之大,读诵之广,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注释】
(1)呼:呼叫。 (2)应:回应。 (3)勿:不可以。 (4)缓:缓慢。 (5)命:命令、吩咐。
(6)行:行动。 (7)懒:懒惰、不努力。 (8)教:教导、训诲。 (9)须:必须。
(10)敬听:恭敬的聆听。 (11)责:责备。 (12)顺承:顺从的接受。
【白话解说】
父母有事叫唤时,我们要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们应立刻行动,不可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必须恭敬聆听,牢记在心;父母指责纠正我们的过错,我们必须顺从接受,坦承错误,不可顶嘴争辩,掩饰过错。
【参考故事】
周拔忤逆父母堕落成驴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阳县人,从小就是个小神童,读书能过目不忘,七岁就会吟诗作文。到十六岁,他的诗文更是名噪一时,被称为「平阳才子」。他因为得到大家的称赞,父母的宠爱,越来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邻居经常忍受他暴躁的脾气。
有一年,周拔要进京赶考,父母为了他的旅费东借西凑,还请裁缝帮他裁制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费太少,嫌衣服太宽、裤子太长、帽子式样老旧、鞋子颜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来他满腹的抱怨,父亲忍不住教训他:「儿啊!你不要嫌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为了你这次考试,帮你准备旅费,缝制新衣,已经伤透脑筋,弄得头发都白了,你还这样不知满足,我也想不出办法了。」周拔没有被父亲的话感动,反而大声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个大贵子,你这个草包一样的土老儿,有资格当我父亲吗?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没资格做我父亲。」他父亲被气得当场晕倒。
当天夜里,周拔被抓到地府(阴间的官府),阎罗王对他说:「你平时忤逆父母,虽有人的躯壳,却是畜生心肠,心田里的畜生种子结果了,你就将失去人身,堕落成畜生。」
周拔辩解:「我对父母只是据理直言,怎麼算忤逆不孝?而且我是绝顶聪明的才子,怎麼可能变成愚蠢的畜生?你的话不能使我信服。」
阎王和善的解释:「你这辈子聪明,是因为前生有善行。但是你今生任性狂妄、骄慢无礼、暴躁、忤逆等恶行,养成畜生的种子,上辈子的善良种子已被摧毁殆尽。你狂妄到目空一切,你的报应就该堕落为驴,被人遮盖双目(注),推磨受鞭。」
周拔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自知恶报难逃,惊惶而醒。那天就得了急病,开口困难,牙关紧闭,喉咙发出驴子叫声,名医也无法诊断是什麼病,不到两天,周拔就在驴鸣声中死了。(取材自清代《暗室灯》)
注:驴子推磨时,如果看到磨上的食物,会使它想吃而停下来,不肯推磨了,所以要罩住驴的双眼。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

【注释】

(1)凊:寒凉。 (2)省:看望、问候。 (3)昏:黄昏。

(4)定:安定,此指整理床铺。 (5)必:一定。

(6)返:返回。 (7)面:面见。 (8)居:居住,指日常起居的礼节。

(9)常:固定不变。 (10)业:次序、顺序。 (11)毋:通「无」,不要。

【白话解说】

冬天要为父母温席,夏天要为父母凉席;早晨要向父母问安,晚上要帮父母弄好床被。

外出要禀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变。

【参考故事】

黄香搧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人。九岁时母亲去世,对母亲的思念非常深切,乡人都说他是个孝子。

黄香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侍奉父亲。夏天炎热,他用扇子搧凉父亲的枕头、席子。冬天寒冷,他用身体先温暖父亲的被褥。黄香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闻他的孝行而召见他,送他「门下孝子」的匾额(注2),表扬他的难能可贵。

黄香年少时就已熟读经典,博学能文,他写的文章闻名京城,大家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取材《二十四孝》)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注释】

(1)擅:擅自主张,任性而为。

(2)苟:如果。

(3)子道:为人子之道。道,道理、法则。

(4)亏:亏损、欠缺。

(5)私藏:私自藏起,占占为己有。

【白话解说】

事情虽然细小,不可不禀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为,有亏做人子女的本分。

物品虽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占占为己有,会使父母亲感到羞愧、伤心。

【参考故事】

陶母还鱼责子

陶侃,东晋名将,父亲早死,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湛氏靠织布供他读书,而且很重视陶侃的品德修养。

陶侃年轻时在江西浔阳县当县吏,监管捕鱼之事。他派人送给母亲一罐腌(注)鱼乾,母亲将原罐退回,并写信责备他:「你当县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为我会高兴吗?这是在增添我的忧虑呀!」

之后陶侃所到之处,都以清廉尽责而受人称赞。后来为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

注:腌,用盐浸泡食物,避免腐坏。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注释】

(1)亲:父母亲。

(2)好:喜欢。

(3)力:尽力。

(4)具:具备、准备。

(5)恶:讨厌。

(6)谨:小心谨慎。

(7)去:去除。

(8)贻:遗留、留给。

(9)忧:担心忧愁。

(10)羞:羞愧、丢脸。

(11)何难:有何困难?何,为什麼。

(12)憎:讨厌。

(13)方:才。

(14)贤:贤良,品德高尚。

【白话解说】

父母所喜欢的事物或行为,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做到;父母所讨厌的事物或行为,子女要谨慎的为他们排除,小心改正。

子女身体受伤,会带给父母忧愁;子女品德缺损,会带给父母羞辱。

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有什麼困难?父母讨厌我,我还是孝顺他们,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贤人。

【参考故事】

闵子骞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周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德行与颜渊齐名,为二十四孝(注1)之一。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再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子骞对父母非常孝顺,但后母很讨厌他,用棉絮给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却用芦絮(注2)做子骞的冬衣。寒冬时,父亲叫子骞帮他驾车,子骞被冻僵了,老是拿不住韁绳,掉了好几回,被父亲责备,子骞也没为自己辩解。

后来父亲看他冻得脸色发青,用手一摸,发现衣服很单薄,撕开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后母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纯棉做的冬衣。父亲感到很悲痛,决定休妻。子骞泪如雨下,劝告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注3)后母听了深受感动,终於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对待三个儿子。闵子骞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传遍天下。

注1:元朝有名的孝子郭居敬,感叹再也没机会孝顺去世的父母,就从古书传记中挑出历代最具代表的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编成「二十四孝」————虞舜、汉文帝、周朝曾参、周朝闵损、周朝子路、汉朝董永、周朝郯子、后汉江革、后汉陆绩、唐朝唐夫人、晋朝吴猛、晋朝王祥、汉朝郭巨、晋朝杨香、宋朝朱寿昌、南齐庚黔娄、周朝老莱子、汉朝蔡顺、汉朝黄香、汉朝姜诗、三国(魏)王裒、汉朝丁兰、三国孟宗、宋朝黄庭坚。

注2:秋天的芦苇,花穗上包裹种子的绒絮,有点像棉絮,但保暖效果远不及棉絮。芦絮随风飞散,可帮助种子传播,俗称芦花。絮,附在植物种子上的柔白细毛。

注3:母亲在的话,儿子我一人受寒就好,母亲如果离去,三个儿子都遭风霜啊!单,衣服单薄,挨冻受寒。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注释】

(1)谏:劝告。

(2)更:更改。

(3)怡:温和愉悦。

(4)吾:我。

(5)色:脸色。

(6)柔:柔和。

(7)不入:不接受。

(8)悦:愉快。

(9)复:又。

(10)号泣:哭泣。号,大哭哀号。泣,低声 啜泣。

(11)随:跟随、伴随。

(12)挞:打。

(13)怨:埋怨。

【白话解说】

父母亲有了过错,要好好规劝使他们改正,自己要和颜悦色,声音柔和;父母不听劝告,要等到他们高兴时再规劝,还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无怨言。

【参考故事】

秀贞劝母救妹

明朝时,杨秀贞的母亲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生第四个又是女儿,母亲气极了,要把女婴淹死。当时杨秀贞十三岁,急忙抱起妹妹,向母亲下跪哀求:「母亲为了要儿子就杀女儿,越得不到儿子啊!如果烦恼以后的嫁妆,就把我的陪嫁给这个妹妹吧!」

祖母骂她不懂事,秀贞又跪著禀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现在却见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动而明白了,於是留养女婴。两年后,秀贞母亲果真生了一个儿子。

母亲生儿子时,秀贞的父亲梦见祖父告诉他:「如果第四个女儿不留下来,这个儿子铁定不能生的。」因为秀贞当初的跪禀之言,至孝感动上天,才得以延续杨家血脉。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注释】

(1)疾:疾病。

(2)尝:通「尝尝」,用嘴试味道。

(3)昼夜:从早到晚。昼,白天。

(4)侍:侍奉。

(5)悲咽:悲伤哽咽。咽:声音堵塞。

(6)居处:居住的地方。

(7)绝:阻绝、断绝。

(8)尽礼:遵守礼节。尽,尽力。

(9)祭:祭拜。

(10)尽诚:心意真诚。

(11)事:侍奉。

【白话解说】

父母生病,子女要先尝尝汤药的冷热是否适中;日夜服侍,不离开父母床边。

父母去世,子女守丧三年期间,常怀悲伤感恩之心;生活变得更简朴,断绝酒肉享受。

为父母办丧事要遵照礼仪,祭拜要恭敬虔诚;侍奉去世的父母,如同侍奉父母生前。

【参考故事】

丁兰刻木事亲

汉朝丁兰,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来不及奉养双亲,但常想念父母辛苦的生养之恩。

丁兰用木头雕刻父母的人像,侍奉他们就像父母还活著一样。日子一久,他的妻子就不太尊敬了,用针刺雕像的手指来戏弄,没想到雕像手指竟流出血来。木头雕像看见丁兰,又眼中流泪。丁兰问明情况,把妻子休弃了。(取材《二十四孝》)
家长您好:由于《弟子规》第二章“悌”的内容孩子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我们跳过第二章,现在开始学习第三章“谨”(内容为培养幼儿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注释】

(1)朝:早上。

(2)眠:睡觉。

(3)迟:晚的意思。

(4)易至:很快就到。

(5)惜:爱惜。

(6)时:光阴。

(7)盥:洗脸洗手。

(8)兼:同时、一起。

(9)便溺:指上厕所。

(10)辄:每次。

(11)净手:洗手。

【白话解说】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利用时间多多学习,可以晚一点再睡;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因为人很快就会变老了。

早晨起来,必须要洗脸、刷牙漱口;每次上完厕所之后,一定要马上洗手。
我学《弟子规》(2010-09-13 09:05:50)

发布者:本站编辑

中班主题探究活动
我学《弟子规》

设计意图: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依托近年来我园开展《通过汉字游戏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题研究,我们尝试把《弟子规》引入幼儿园,以主题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希望通过诵读、表演、讲故事、识字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弟子规》的内容及其所尊崇的行为准则,使幼儿养成懂礼貌、讲信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平等对待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幼儿成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活动总目标:
1、诵读《弟子规》的部分内容,理解其意思。
2、培养幼儿的识字兴趣,提高捕捉汉字的敏感性,发展早期阅读能力。
3、发展幼儿的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等多元智能。
4、养成懂礼貌、讲信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平等对待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系列活动:

活动一:有趣的《弟子规》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弟子规》的来源,尝试诵读《弟子规》总序的部分内容。
2、了解句子“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的意思,学习为句子配上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图片,《弟子规》一本。
2、字卡“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活动过程:

㈡ 《朝花夕拾》

1《猫狗鼠》中写了与人关系密切的三种动物,鲁迅对狗,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你能从这些小事中看出鲁迅的性格和斗争意识吗?
鲁迅似乎对猫狗鼠等动物都不喜欢,尤其是猫的叫声非常让鲁迅不喜欢,又因为吃了儿时的玩物仓鼠,更要之置于死地而后快。似乎鲁迅还有篇文章叫 鸭子,也是写了不加用心而导致鸭子没有过得很好,对鼠的好感也是因为有儿时的印象而非成年的鲁迅一定会对鼠有好感。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愤激的性格以及睚眦必报的狭小胸肠,斗争或反抗意识却谈不上,或者也可看出儿时的鲁迅有爱心,但长大了因为世故的精神而变得冷漠和无动于衷,但正因为如此,鲁迅却是懂得自省的人,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深刻的自我剖析,看到自己的渺小。

2鲁迅偏爱小鼠,除了表现他的孩子气外,还有什么性格? 重感情,热忱,有真性情。

3在《二十四孝图》中,为什么作者对反对白话者的憎恨如此强烈?
对封建伪道德的愤恨,封建伪道德杀人于无形,是鲁迅所透彻明白的,但周围的封建伪道德维护者洋洋自得以此自专,而下层的劳苦大众因为愚昧却被此所杀,因为劳苦大众即使识字也读不通文言文,而丧失受平等的机会,而鲁迅又是特别容易憎恨人的人所以鲁迅特别仇恨反对白话者。

4《无常》中“无常”这个阴鬼是什么样的的形象,写这个是出于什么目的?

无常阴鬼很可爱,其强烈的报复意识得到鲁迅的认同,是鲁迅对自己仇恨精神的赞美和拥护。

5《藤野先生》着重赞美他的人格精神,对于他的教学状况却写得不多,为什么?
中国的常识是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作者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人格精神比之于专业精神更重要,是作者在心底潜意识里的看法,当然,藤野先生学术并非不好,职业精神也很强,但作者的取舍以为这样写效果能更好,当然,结果确实如此。

6《五猖会》,《父亲的病》都写了他的父亲,鲁迅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他的病和死亡对鲁迅的人生道路有什么样的影响?
他的父亲在鲁迅看来是严肃的,但作者之后有反省,承认自己还是受忠孝君亲的思想毒害,维护父权,鲁迅的父亲其实是很和蔼的,但是不是很有事业。
他的病和死亡导致鲁迅今后人生道路的成功,即认识到人生的冷漠,认识到仇恨的价值,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是建立在鲁迅内心深处拥有强烈的爱心的基础上的。爱之后的仇恨是无比冷静而有力量的,这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譬如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琐记》写了鲁迅在哪个生活阶段的故事,从中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

忘了,是不是讲折坏了周作人的风筝的事情?

8《范爱农》是选了哪几个生活片段些主人公的?作者对他的看法前后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批判范爱农,是作者思想认识的变化和逐渐成熟而导致的。

大体这样,终于回答完了,明天再回家看书看看我自己的印象对不对,反正鲁迅二兄弟是两个在文学上值得敬仰的异数。

㈢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学导式四步教学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学导式四步教学法
由于种种原因,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学生知识面太窄、说话写作实践能力较差、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等诸多问题。仅靠课堂40分钟老师讲解学生接受,或者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有时候课文学完了有些学生说我都不知道学这篇课文是要干啥的,这种偏重于认知领域的统一性教学,形成了以教师独占课堂教死书、学生读死书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费时费力,教育效率还低。要改变这种不合时宜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首先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为此,学校派了很多骨干教师去洋思、北京等内地学习取经,并构建了适合我校发展的“学导式四步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这段时间我边学习边实践,首先我学习了“学导式四步法”的定义和原则。从中我领悟到学导式四步法的特征其实就是先学后导,问题先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中求导,以导利学;过程简明,重点突出;互动交流,讲求效率;开发智能,强化适应。一句话就是“以学为本”,只要你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就行。即“自学为主,导疑始终,精讲选练,读写结合”。本着这个理念我在课堂上是这样操作的:
第一步 自主复习、自主预习
我认为自学就包括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学生通过预习、阅读、演示或尝试性练习等手段,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对于作者、写作背景、字词等这些最基本的又要求死记的知识点,我一般都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借助于自己手中现有的资料或参考书自学解决,课堂上顶多给一两分钟浏览后直接检测,检测的时间有时是一上课,有时是展标过后,还有时是与作者作品对话时。
第二步 展标导学
我把目标出示完之后,一般都给学生一分钟默看,然后擦掉,让一个学生复述这节课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学生目标明确自学才能达到目的。
学生自学时,我一定会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出示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组织学生独立自觉地学习,开始10分钟我是不允许讨论的,怕打乱别人的思路。后面我要专设讨论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及参考资料,使学生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获得知识,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知道怎样读、怎样写、怎样说、怎样观察。
第三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是可以用做做练练,再在实验室操作一下的方式就能学懂的,语文它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但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语文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既然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在课堂上我就想办法创设情境把学生引诱到我设置的情感圈套中理解作品。比如,用音乐创设情境,我在上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先用一节课让学生静听古人孝母的感人故事(配乐的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下课的时候我一直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把教室的情感氛围营造的特别浓时,活动开始了,学生在说关于母亲的格言和我与母亲的故事时,我又放的是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在配乐中说自己母亲的故事本身受音乐的感染再加上前一节课的渲染铺垫和活动前的预习准备,讲的人已经是泣不成声,听的学生也都感动的热泪盈眶,我就势导学——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怎样看待狐狸母亲在孩子长大后把孩子赶出巢穴强迫他独立的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母爱。
我这里感受到的是,语文学科让学生自学时预设的问题不能过多,关键要精而广。一个问题的提出要能涵盖整篇课文的核心主旨,必须要通过反复的读他才能解决,还要能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提问就有价值了。
第三步 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及交流,常常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我通常的做法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再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跳读课文,深钻课文,展开讨论,解决疑难。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我就主动设问挑疑,让学生重读课文,回答并说出你是从文中哪句话的描述中发现有答案的迹象,这样他才能充分阅读理解文本。
学生质疑后,我引导学生解疑时,常利用“反问”的作用(便于留出时间给自己思考);再就是利用班上优等生的力量,进行信息反馈,开拓自己的思路,确定其对策。比如学《与朱元思书》这课时,八(十)班课代表李卓问:结尾的一句话能不能理解为是那些追求功名的当权者一手遮天,整个社会被他们弄得很黑,作者向往光明的明天会来到?这一问让我很意外,以前我们都是给学生说这是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没有想到还有这层含义,所以为了给自己留出时间思考,我马上反问:“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他们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吗?学生马上就开始讨论了:横斜的树枝遮在上面即使白天也像是黄昏,这不象征黑暗势力很猖獗吗,透过稀疏枝条的空隙有时可以见到阳光,这不说明作者相信黑暗中有光明吗?虽然光亮很小但是还是有的……这一新发现让我坚信学生自学后能解决问题,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开始还让学生自学,到头来仍由教师细讲细问;教师的导要贯穿教学始终;学导式四步法的四个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运用的关键在于灵活。
课堂上只要我们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创设情感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乐园;还要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做好情境延伸渲染的助手,就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第四步 当堂练习、检测评价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是我们训练的重点。在课堂上,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写写,议议,划划,讨论,商量,质疑问难,与同学、与老师、与作者作品不断地进行感情和知识的交流,这都应该算是当堂练习了吧,因为我认为只要能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学习气氛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与文本对话,我们“教”的目的就达到了。通过课堂作业,搞一些变式练习和综合性练习,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能这样当然更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学生因为是现在才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进状态比较慢,最后专门腾出十四分钟来做练习,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时间操作上有点困难,写的练习我一般都是放在第二课时,比如学完《列夫托尔斯泰》时,描写“眼睛”的技巧练习就专门用一课时来让学生边读边品,边品边练,边练边评价;第一课时侧重听、说、读的练习。而且不一定就在最后进行,听、说、读的训练我几乎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一般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用学导式四步法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感受就是让学生读课文自学的时间一定要给够给足,这样才能做到充分有效的学。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怎样的教学改革,我认为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学生的“学”上去,无论你的学识多么的渊博,在课堂上讲得多么头头是道,不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都会是效果甚微的。25年之久的教学生涯告诉我,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将原来传统的分析讲解式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对话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把作品“情”和学生情融合起来,这样才能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增加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赏读热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以达到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

㈣ 朝花夕拾的教学安排怎么写。

楼主你好 这个问题是教学问题 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楚的 建议你去和有经验的教师探讨一下 来写你的教学安排

㈤ 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 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 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文道结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 用这一优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 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 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 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 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 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 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 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 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 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 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 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 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 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 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 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 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 起一股浩然正气。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 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 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 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游子吟》这首千 古传唱、感人至深的古诗,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 吟诵中,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 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父亲”那“蹒跚地穿过铁道”、 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 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让学生从“儿子”那“晶莹 的泪光”中,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 学生读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 》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 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 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发对父母的眷恋、感 激、思念之情。 三、利用图片,激励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 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 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 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 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 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 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在教学名人名篇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图或让学生去搜集 有关孔子、陶渊明、文天祥、岳飞、鲁迅等名人和伟大人物的画像, 并让学生通过进行旁批、查阅资料等,注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让 学生通过这一收集活动,深切感知他们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气节、伟 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断地受到激励和感染,从而正确树立 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和奋斗目标 ,并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四、熟读背诵,沐浴心灵 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思想熏 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 教育作用。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文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 育的好教材。例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人 胸怀大志、天下为公的《岳阳楼记》;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教人勤奋苦学、立志成才的《论语》等。这些古诗文,大多篇幅短小 ,语言精炼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指导学生熟读背诵这些古诗文,不 但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切感知中华民 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充分体验和领会我们民族的精髓与灵魂。

㈥ 《朝花夕拾》背景,导读。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内夕拾》最初以《旧事容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 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㈦ 求二十四孝的教案设计

二十四孝目录
具体的二十四孝
关于孝道
《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名家书画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编辑本段]具体的二十四孝
1.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3. 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4.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5.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6.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7.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8.拾葚异器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9.埋儿奉母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10.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11. 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u]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安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12.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13.怀橘遗亲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14.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15.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16.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17.哭竹生笋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18.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19.扼虎救父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20.恣蚊饱血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21.尝粪忧心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22.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23. 涤亲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24.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25.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 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编辑本段]关于孝道
虽然孝道是古代封建-帝王社会宗法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其中虽不乏过时的、落后的、乃至不合情理的东西,但作为孝亲的精神还是可借鉴的。另外如“为亲负米”、“亲尝汤药”、“亲涤溺器”等,作为孝亲之情,也是应该学习和提倡的。
[编辑本段]《 二十四孝》
书名。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
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
增补
《二十四孝》 谨在原二十四孝故事基础上,增补了主人公的部分遗事,以便于读者全面、正确理解古人的孝道。 俗话说:“堂上二老就是佛”。你拜庙上的菩萨,没有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菩萨是不喜欢的。你孝敬好堂上二老,佛菩萨才欢喜。你孝敬好父母,再拜佛菩萨,那就更好了。 为人子女者,如果能学习古人二十四孝,多感念父母的恩情,不要计较父母的错误,那么孝道就能完全了。社会风气也会逐渐扭转了,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倘社会已经父慈子孝,人世间的真情必然感天动地。天地神灵必加持世人以更大的福报、消除他们的灾祸。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 增补《二十四孝》 http://post..com/f?kz=171645572 ------------------------------------------- 只知菩萨在宝刹,今慕九华、明思普陀,长叹灵山千里真是远。 一见家慈在门旁,反穿衣服、倒趿布鞋,才知堂上二老就是佛。 ——读《最不能等待的是孝敬父母》有感 http://post..com/f?kz=178607227
[编辑本段]二十四孝名家书画
今日流传的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名家书画,有清代王素绘的《二十四孝图册》和已故国画大师陈少梅的《二十四孝图》。
王素(1794-1877),字小梅,号逊之,江苏扬州人,擅长画人物、花鸟,尤工人物,所作南北斗星君像,称誉一时。
陈少梅(1909—1954),名云彰,号升湖。祖籍湖南衡山,世居北京。他所画的《二十四孝图》完成于1938年,正是画艺步入成熟期且精力旺盛的时期。因当时日军占领天津,陈少梅避居伦敦路(今成都道)世界里1号,专情投注艺术,终日潜心作画,《二十四孝图》正是在这时完成的。长期以来,人们对陈少梅的这幅作品只闻未见,此卷也在半个世纪中数易其主,幸得天津文物公司征集到这件长达20多米的书画珍宝,于2004年春奉献于广大书画爱好者面前。综观此卷,以王素所画《二十四孝图册》为底本摹写而成,人物情节基本为原貌,但在每个人物的塑造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展现了陈少梅个人的绘画特色。
此两套二十四孝书画,正可以为广大书画爱好者作学习和对比研究之用。
旧社会所宣扬的二十四个极尽孝道的典型人物。旧有《二十四孝》一书不著撰人。集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娄、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褒、丁兰、孟宗,黄庭坚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诗之,用训童蒙。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孝敬父母方面的常用成语
爱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亲 骨肉相连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晖 冬温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费 顾复之恩 藉草枕块 敬恭桑材
敬老尊贤 劳而不怨 南山之寿 寝苫枕块 升堂拜母
寿比南山 寿山福海 菽水承欢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显亲杨名 孝子贤孙 仰事俯畜 养生送死 义不背亲
白云亲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并茂 承欢膝下

㈧ 求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的教案

自己看吧。
http://ke..com/view/2004.html?wtp=tt

㈨ 哪位朋友能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二自然段内容的设计一个教学过程,详写.但不要太乱.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鲁迅先生故居的后面果真有一个很大的园,这便是百草园。午后的时光,我来到这里,距那最初在课文里的相识,已经隔了整整20年。坐落于我少年梦幻中的百草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并非想象中的百草纷繁。
一个普通的园子,一些无名杂草与硬实的泥土构成百草园普通的景观。树,自然也有几棵,其中一棵,身上挂着一块“百草园”的木牌子,但我疑心它不是皂荚树或桑树,因为它既不高大也没有紫红的桑椹。长夏已过现在是秋,鸣蝉不可能长吟;没有了菜畦,黄蜂只好伏在别处的菜花上;我心存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的惊喜,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也浑不见油蛉的低唱与蟋蟀的弹琴。我忆及先生的提醒: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心中盈荡童年的欢趣。
鲁迅先生将百草园描写得太过玄妙有趣,以至我今之面对陡生宛然若失的感触。早年的百草园或许并非如此妙趣横生,先生之妙手勾勒则是大有深意。少年时只感有趣而神往,至今方觉其趣之背隐喻颇多。又想,毕竟百年之隔,百草园真如先生所言之好未可,而任苍桑销毁了它。但我极喜欢关于美女蛇的那一节,无关于百草园却添色于百草园,一个永恒的美丽传说。我常常踟蹰于农家院子的如水夜色中,期待美女蛇喊我的名字。我祈望听见我的名字被婉约叫唤,虽然心中充满无限恐惧。
百草园现在是什么也没有了,只有一些亘古不绝的无名野草;浅矮灰白的草尖随风摇曳,今我肃然忆起先生的傲骨。
关于百草园的文章是收在《朝花夕拾》集子里,却是通篇无“花语”。先生言: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先生之“不能够”,许是花谢成残,便只剩下野草了。

从鲁迅故居出来向东走上不到半里路,需要穿横过一条宽敞的街道再走一道石桥,便是三味书屋了。那一扇门尚是黑油油的,可谓物是人非,不过是有些破败而已。朗朗读书声响自别处,传到三味书屋已然只剩下余音,余音缭绕,似曾久远。那三味书屋的匾,是连同匾下的一幅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早已作古。我觉得先生少时对着匾和鹿行礼,叫:拜孔子。实在滑稽透顶,可能是一种讽刺。除此之外,就无趣。那书屋狭小阴暗,木格窗收入的光线堪堪眯眼窥视,却也不甚清楚。一把大锁锁住了课桌。一位戴眼镜的老人在卖纪念品,很有点那私塾先生的模样。
我突然觉得百草园很好。因为三味书屋的无味,百草园的好处便俯首可拾。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所明了的并非仅仅局限于对旧式教学的憎恶,三味书屋留给我的印象是黑暗湿闷,百草园却是一派光明。明媚的春光照亮我的童年,我心中早有一座自己的百草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颓然荒废。

阅读全文

与二十四孝图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