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三年级寓言两则教案

三年级寓言两则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10 19:51:07

① 25 《古代寓言两则》的教案

25 古代寓言两则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

(5)“何不试之以足?”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5.“思考·练习”第三题,意思是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和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启发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关键在于熟悉寓言讲的故事。所以,进行这一步教学,应安排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讲讲寓言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寓言中人物说话、办事可笑在哪里,为什么可笑,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为使人人参与思考,可先小组交谈,再全班讨论。学生感悟不准、不到之处,教师要作适当引导、点拨。

6.课后选做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学习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举出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只有能辨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7.本课生字大多数都可以通过与学过的字比较,来识记字形,区别字义,练习书写,例如,矛—予、誉—誊、履—复。

② > 2.《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人教版三年级上:13、《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A版四上《寓言二则》之《揠苗助长》教案
语文A版四上《寓言二则》之《揠苗助长》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寓言《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 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寓言:《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说、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会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给别人,并能续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揠苗助长》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 ,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一 深圳后海小学 赵志祥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田字格要求写的字 教学目标 1.会认 寓、焦 等10个生字,会写 守、丢 等9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 3.初步认识寓言,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揠苗助长》 二、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着 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以《揠苗助长》为例谈寓言教学的策略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说的是什么内容

之:的

惊弓来之鸟jī源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示例】:绍闻是~,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
【近义词】:伤弓之鸟、漏网之鱼
【反义词】:初生牛犊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采纳~·~~~~~~~~~~~~~~~

④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楚国有一复个卖矛和盾的人,制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互相抵触。)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⑤ 25古代寓言两则 10篇教案

25 古代寓言两则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

(5)“何不试之以足?”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5.“思考·练习”第三题,意思是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和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启发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关键在于熟悉寓言讲的故事。所以,进行这一步教学,应安排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讲讲寓言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寓言中人物说话、办事可笑在哪里,为什么可笑,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为使人人参与思考,可先小组交谈,再全班讨论。学生感悟不准、不到之处,教师要作适当引导、点拨。

6.课后选做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学习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举出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只有能辨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7.本课生字大多数都可以通过与学过的字比较,来识记字形,区别字义,练习书写,例如,矛—予、誉—誊、履—复。

阅读全文

与三年级寓言两则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